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病人,男性,42岁.因发现颈部肿块5 年余,呼吸困难半个月于2021 年3 月26日入院.8年前因双肾占位性病变在外院行双肾错构瘤切除术,3年前在本院再次行右肾错构瘤切除术,并根据病人病史诊断该病人为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TSC).病人5 年前体检发现颈部肿块,肿块无疼痛...  相似文献   

2.
<正>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与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均为临床常见肿瘤,但由于二者癌细胞分化起源不同,故临床上PTC并发MTC甚少[1-4]。笔者科室近期收治1例PTC并发MTC病例。现报告如下。1病历简介病人女性,57岁,因"体检彩超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2 d"于2014-06-05入院。既往有2型糖尿病病史2年。病  相似文献   

3.
4.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apillary microcarcinoma,PMC)临床上诊断比较困难,大多数病例是在甲状腺手术中偶然发现或术后病理检查才发现的。我院自1996年9月至2003年12月期间收治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6例,男1例,女5例。年龄27~55岁,平均42岁。病程2个月~10年,平均2年。单侧甲状腺肿块4例.双侧甲状腺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是脂≤1.0cm的乳头癌,有其特点,仍可转移至局部区域淋巴结,但预后较好。本文对其自然发展以及其治疗要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0岁,因“甲状腺肿物并声音嘶哑10 d”于2019年8月14日收入我院甲乳外科。颈部超声示:甲状腺左侧叶增大,形态失常,内见范围约3.2 cm×2.9 cm的低回声,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回声不均匀,CDFI:内可见丰富条状血流信号,提示甲状腺左侧叶低回声占位(TI-RADS-4c级);左侧颈部见多个淋巴结回声,形态饱满,皮髓质分界不清,部分淋巴结内可见钙化点,大者位于颈部Ⅲ区,大小约2.1 cm×0.8 cm。颈部CT示:甲状腺左侧叶密度减低,形态失常,边界欠清,大小约3.5 cm×2.2 cm×4.4 cm,内见多发类圆形高密度影,边界尚清,肌间隙见多发小淋巴结影,考虑甲状腺癌并钙化可能性大。遂于2019年8月19日在全麻下行“左侧甲状腺部分切除术+右侧甲状腺全切术”,术中探查见肿物占据甲状腺左侧叶及峡部,质硬,边界欠清,形态欠规则,侵犯至甲状腺外,左叶背侧肿物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颈内动脉解剖不清,考虑强行切除可能损伤颈内动脉,造成术中大出血,故未切除;甲状腺右侧叶内未触及明显肿物。术后病理示:双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图1)。  相似文献   

7.
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特点、外科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80-1999年收治的19例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并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时间1-18年,中位随访时间7年。除1例术中颈静脉角处有癌灶残留,术后2年出现颈部淋巴及肺部广泛转移死亡外,其余患儿均生存良好(包括1例10年间3次手术的患儿)。结论 手术是治疗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主要方法。选择适宜的手术方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直接影响到患儿的预后。即使对有局部复发或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病例,再次手术仍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征,提高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诊断水平。方法选取2014-06-2016-06接受手术并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48例患者,对其病理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是真乳头结构,其内可见毛玻璃样细胞核、核沟、核内包涵体及间质内有沙砾体及钙化。免疫组化结果为48例Tg、42例CK19和40例Ki-67呈阳性表达。结论熟练掌握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学特点,对彩超扫查提示甲状腺微小恶性结节的手术送检标本,给予多取材、多切片并做出正确病理学诊断,对临床医生判断手术方式是否得当及是否需要后续治疗有重要价值。CK19、Ki-67及Tg的强阳性表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应作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形态特点。方法运用针吸活检(FNAB)法采集甲状腺结节标本,涂片经常规HE染色后进行细胞学观察,对甲状腺结节FNAB标本采集技术和作为细胞学诊断标准的假包涵体、乳头状片断的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查见核内假包涵体和乳头状片断,细胞学诊断的6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均经术后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结论FNAB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正确性较高,掌握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细胞学形态特点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12.
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复发仍是临床中的常见问题.一些肿瘤信号通路的激活与基因突变会促使甲状腺癌发生发展,导致肿瘤易复发、碘难治甚至去分化.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一旦发生去分化或远处转移,病人预后不容乐观,包括手术、促甲状腺激素抑制治疗及放射性碘治疗在内的常规治疗对这些病人帮助甚微,靶向治疗成为目前难治性复发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新...  相似文献   

13.
14.
甲状腺乳头状微癌是脂<1.0cm的乳头状癌,有其特点,仍可转移至局部区域淋巴结,但预后较好。本文对其自然发展病程以及其治疗要点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规范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手术的5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先接受手术治疗,手术包括甲状腺的切除及功能性颈清扫术,术后采取辅助治疗.结果 58例患者中无死亡病例;甲状旁腺功能下降3例,2例为暂时性,1例为永久性;胸导管损伤1例,经非手术治疗痊愈;二次手术5例.随访期内局部复发2例,均再次手术治疗.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手术是主要治疗手段,术后需要辅以综合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的归属   总被引:35,自引:2,他引:35  
Zhu YX  Wang HS  Wu Y  Ji QH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14):867-869
目的 评价临床颈侧区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行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的价值。方法 通过分析139例PTC患者(初治时为cN0)的复发和(或)转移部位(甲状腺,Ⅵ区,颈侧区,远处),把Ⅵ区淋巴结转移归入原发灶复发,明确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区分,逆向分析评价cN0 PTC患者选择性颈侧清扫的临床价值。结果 PTC患者甲状腺复发83%(73/88),Ⅵ区转移76%(67/88),17例为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65%(17/26)。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为17%(17/98),其中5例发生于已作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占19%(5/26)。结论 支持对cN0 PTC患者行患侧腺叶切除加Ⅵ区清扫,不支持颈侧区(Ⅱ-V)的选择性颈侧淋巴结清扫。而对初治时为cN0,但术前超声和CT为N 的患者,则支持行颈侧区淋巴结的选择性清扫。在甲状腺癌诊治中,CT检查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关于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的诊治争议越来越大,对其治疗不足和过度治疗在临床中同时存在。治疗不足包括:应手术者未行手术;首选消融治疗;违背“两个至少”的原则;对侧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病例仅行患侧腺叶+峡部切除术及患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合并对侧叶结节的PTMC仅行腺叶切除;术后不评估、不随访、不行恰当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抑制治疗。而过度治疗则包括:对肿瘤直径<5 mm,对侧腺叶无结节、无颈淋巴结转移、甲状腺外浸润等,以及其他甲状腺癌高危因素的病例行全甲状腺切除术+单或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因良性病变已行腺叶+峡部切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发现PTMC(意外癌),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依据而再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肿瘤直径<5 mm的PTMC病人于妊娠早、晚期手术;行过度的TSH抑制治疗及随访周期<3个月等。鉴于此,临床应正确认识PTMC,依据现有科学水平进行正确评估,依据手术的安全性、病人意愿及医疗资源等因素综合判断,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癌是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的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癌乳头状癌大约占90%。虽然大部分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诊断和治疗没有很大的困难,但是部分仍存在挑战。随着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和生物学特征的了解以及新的靶向治疗的发展,对其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就最近有关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基因的相关进展以及它们对肿瘤进展的重要意义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9.
甲状腺癌是近年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1989年至2009年美国甲状腺癌发病率增长4.99倍[1]。2010年,韩国国民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至癌症首位。同年,上海市恶性肿瘤报告显示,甲状腺癌发病率上升至女性恶性肿瘤第5位。2011年,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显示,甲状腺癌患病率9年间增长了225.2%。2012年,国家卫生部统计报告显示,甲状腺癌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间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接受治疗的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对其进行Kaplan-Meier法单因素分析和Cox比例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 124例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10年和15年生存率分别为94.9%、92.5%;单因素分析提示首诊时年龄≥35岁、有远处转移显著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的预后(均P<0.05).而性别、是否为术中偶然发现、原发癌灶大小、淋巴结转移、是否为术后复发、手术范围等与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多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35岁是影响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预后的独立因素(P=0.045).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预后较好,但年龄≥35岁或有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following-up data of 124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treated at the Department of Head and Neck Surgery of Cancer Centre, SUN Yat-sen University from Jan 1990 to Dec 1999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for mortality and survival rate ( KaplanMeier).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was performed in these patients by Cox proportional hazard model. Results The overall 10-year and 15-year survival rate of all 124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were 94.9% and 92.5% respectively. The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significantly influencing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included age (being worse for those of 35 years and older) at presentation, and the status of distant metastasis ( all P < 0. 05 ) , while gender, incidentally found at surgery, the size of primary tumor, the status of neck lymph node metastasis, recurrence after a primary resection, and the extent of surgical resection did not significantly effect the prognosis. Mult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e age more than 35 years at presentation was an independent risk factor indicating worse prognosis (P = 0. 045 ). Conclusioas The prognosis of patients with 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 is satisfactory, but that is poor for those patients 35 years old and up at presentation and with distant metastasi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