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 观察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伴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为外周磁刺激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重复性外周磁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定2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4周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FOIS评分[分别(4.47±1.11)分和(3.38±1.05)分]、洼田饮水试验评分[分别(1.97±0.76)分和(2.40±0.81)分]及PAS评分[分别(2.07±1.01)分和(2.73±1.14)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OIS评分及PSA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重复性外周磁刺激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咽期吞咽障碍,其疗效优于单纯吞咽功能训练,该联合疗法值得在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对比外周磁刺激(PMS)与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治疗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符合筛选标准的脑卒中咽期吞咽障碍患者分成对照组、电刺激组及磁刺激组,每组20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功能训练,电刺激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神经肌肉电刺激,磁刺激组则辅以外周磁刺激,上述干预均每天治疗2次,每周治疗6d。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包括渗透-误吸量表评分(PAS)和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在内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3组患者治疗效果进行评价。 结果 治疗4周后发现3组患者SSA评分、渗透-误吸量表(PAS)评分、视频吞咽障碍分级(VDS)评分及FO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电刺激组、磁刺激组SSA评分[分别为(30.6±3.2)分、(24.1±2.8)分]、VDS评分[分别为(24.4±5.6)分、(18.2±8.2)分]、PAS评分[分别为(3.25±1.12)分、(2.56±0.66)分]及FOIS评分[分别为(4.31±0.97)分、(4.94±0.81)分]改善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并且磁刺激组上述指标的改善幅度亦显著优于电刺激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外周磁刺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神经肌肉电刺激。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姿势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相关性肺炎(SAP)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给予VitalStim电刺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包括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和个性化姿势控制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分别记录2组患者SAP发生情况,同时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渗漏-误吸量表(PAS)对2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好转,并且以观察组患者FOIS分级及PAS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在VitalStim电刺激基础上辅以姿势控制训练,能显著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SAP发生率,提高患者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基于虚拟现实的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恢复期吞咽障碍患者80例,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磁刺激组、生物反馈组、联合治疗组, 每组20例。每组均接受常规吞咽功能训练, 磁刺激组给予患侧大脑半球rTMS, 生物反馈组接受虚拟设备中的生物反馈训练, 联合治疗组接受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 共4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和标准吞咽功能评定量表(SSA)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采用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对患者口腔期、咽期及误吸状况进行量化评价。结果治疗后, 4组患者FOIS、SSA评分及口腔期、咽期、误吸VFS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进一步比较发现, 联合治疗组治疗后FOIS[(6.10±1.07)分]、SSA[(21.00±5.15)分]评分及口腔期VFSS[(2.70±0.73)分]、咽期VFSS[(2.85±0.49)分]、误吸VFSS[(3.55±0.51)分]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磁刺激组和生物反馈组(P<0.05)。...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不同时机针刺和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0例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吞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2组均给予针刺和吞咽功能康复训练,其中观察组在急性期(发病2周以内)即介入干预,对照组则在恢复期(发病2周~半年)进行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采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评价患者吞咽功能,采用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 0%,高于对照组的72. 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FOIS评分、VFSS评分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各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针刺联合康复训练应用于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在急性期介入可以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晓丹  朱琦敏  储金妹 《全科护理》2021,19(11):1500-1502
目的:探讨案例警示教育联合酸冷电刺激对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吞咽能力及意外事件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护理基础上加以案例警示教育联合酸冷电刺激,干预2周后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评价两组病人的吞咽能力。比较两组病人吞咽能力及吞咽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病人SSA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案例警示教育联合酸冷电刺激在老年脑卒中吞咽障碍病人中的应用,能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吞咽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92例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均训练4周。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价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量表(SWAL-QOL)评定比较2组患者吞咽功能、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结果:2组治疗后SSA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FOIS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联合组改变幅度更显著(P0.05)。联合组治疗后吞咽功能评级显著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和生活质量各维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可促进患者吞咽功能恢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低频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低频电刺激对脑卒中吞咽障碍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电刺激配合吞咽训练,对照组单纯采用吞咽训练。于治疗前后采用藤岛一郎吞咽疗效进行评估。结果训练后两组疗效均有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可加强吞咽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陈欢  胡玲利 《中国康复》2018,33(5):392-393
目的:探讨口腔及面部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及流涎的疗效。方法:36例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合并流涎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18例,对照组给予吞咽基础训练和针灸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冷热交替刺激患者口腔黏膜及面部。治疗20d后,通过功能性经口摄食评估(FOIS)及流涎分级法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吞咽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分级评级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更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流涎疗效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冷热交替刺激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口腔期吞咽障碍患者吞咽功能及减少流涎症状效果明显,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健侧低频加患侧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PSD)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2组均予以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吞咽康复训练,对照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rTMS假刺激,观察组予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和rTMS治疗,分别为健侧1Hz和患侧10Hz刺激。使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Rosenbek渗漏-误吸评分(PAS)和功能性经口摄食分级(FOIS)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采用吞咽生命质量量表(SWAL-QOL)评估病人的生活质量,并于治疗结束后评估2组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2周治疗,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47%,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PAS、FOIS及SWAL-QO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PAS、FOIS及SWAL-QO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洼田饮水评估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双侧rTM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能较好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康复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1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施加低频脉冲电刺激,联合刺激组在电刺激组基础上给予咽部冰刺激,干预时间为2周。对比分析3组患者治疗效果,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标准吞咽功能评分、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评分和肺炎的发生率。结果:3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6.4%(对照组)、96.4%(电刺激组)和98.1%(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肺炎发生率分别为34.5%(对照组)、17.9%(电刺激组)和14.8%(联合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联合刺激组吞咽功能和生活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咽部冰刺激联合低频脉冲电刺激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康复有效率,改善吞咽功能,并能够显著降低相关性肺炎发生率,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选取86例脑卒中致吞咽障碍患者且根据随机数字表法按照1:1比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改善吞咽障碍和生活能力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强化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后OSA合并吞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强化组,各30例。2组均进行常规吞咽康复,强化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强化吞咽训练,包括强化吞咽肌群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呼吸训练与发声训练。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渗透-误吸等级量表(PAS)评估患者吞咽障碍的严重程度,包括睡眠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和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_2)。结果:治疗前,2组的FOIS、PAS评分、AHI值和MSa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2组的FOIS和P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强化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强化组的AH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MSaO_2高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均P0.05);对照组的AHI和MSaO_2和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AS评分与AHI值呈正相关性(r=0.462,P0.05),PAS评分与MSaO_2值无明显相关性(r=-0.046,P0.05)。结论:强化吞咽训练能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及OSA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口腔定位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方法:按照病例纳入标准,选择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78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9例。两组患者同时接受常规疗法,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组在第一疗程加用廉泉、风池、金津、玉液针刺,第二疗程进一步加用口腔定位疗法。于第一疗程、第二疗程后分别采用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01),且治疗组患者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01)。治疗组第一、第二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总改善值均高于对照组(P<0.01)。此外,对照组患者2个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治疗组患者第二疗程的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评分改善值高于第一疗程(P<0.05)。结论:常规疗法联合特定穴位针刺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且疗效高于单纯常规疗法。此外,融入口腔定位疗法后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融入特定穴位针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经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酸性刺激治疗前后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方法 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本科90例急性/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患者随机分为NMES组(n=30)、酸性刺激组(n=30)和综合组(n=30)。各组在常规吞咽功能训练基础上分别应用NMES疗法、酸性刺激疗法、NMES结合酸性刺激疗法。分别于治疗3周、12周采用口腔功能评分方法,观察患者FOIS变化情况。结果治疗3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明显优于酸性刺激组(P0.01);治疗12周后,综合组FOIS变化均优于电刺激组和酸性刺激组(P0.05)。研究期间无任何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急性或亚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口腔期的患者,早期应用NMES结合酸性刺激治疗,有利于提高患者口腔控制食物能力、协调吞咽动作,防止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通过投机抛币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给药,联合组在其基础上联合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给药。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联合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银杏二萜内酯葡胺注射液联合依达拉奉给药治疗急性脑梗死,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脑缺血,预后效果更佳,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将 96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2组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表面肌电生 物反馈治疗,观察组给予健侧阳极电流刺激,而对照组给予健侧假性电流刺激,均连续治疗6周。于治疗前、 后,进行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进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评分评价患者摄食能力,检测血清白蛋白 (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评价营养状态,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评估患者 情绪状态,记录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 评分、营养状态、情绪状态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6周后,2组的吞咽功能障碍等级评定和FOIS吞咽功 能评分均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血清ALB和PA水平均高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 (P<0.05);2组患者的SAS和SDS评分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 组肺部感染率16.67%,低于对照组的35.42%(P<0.05)。结论:tDCS联合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 吞咽障碍的疗效优于单一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各6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真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真治组)、真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真对组)、假性球麻痹治疗组(简称假治组)、假性球麻痹对照组(简称假对组),每组30例。各组患者均给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包括咽部冷刺激与空吞咽动作训练(每日2次)、发音训练(发a、yi、wu音,每次每个音节发音5次)、吸舌器训练(10~20次/组,3组/日)、电动牙刷按摩(一日三餐前各1次,每次15 min)、Vocastim吞咽治疗仪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治疗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IS200型智能刺激器(四川省智能电子实业公司)行tDCS治疗(每次20 min,1次/日,6次/周),对照组患者给予假刺激治疗(仅最初30 s内给予tDCS刺激,30 s后停止电流,1次/日,6次/周),共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及标准吞咽功能评价量表(SSA)对各组患者的吞咽功能进行评定和分析比较。 结果 ①无论是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或是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治疗后,各组患者的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的FOI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FOIS评分较组内治疗前亦有明显改善(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后,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的SS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SSA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真性球麻痹吞咽障碍2组患者SSA评分均有下降(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tDCS联合基本吞咽康复训练有助于真、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的恢复,尤其对假性球麻痹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9.
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与吞咽功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脑卒中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电刺激组(n=20)、吞咽训练组(n=20)和联合治疗组(n=20)。3组均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分别加用神经肌肉电刺激、吞咽功能训练或者两者的联合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进行洼田饮水试验和吞咽X线电视透视检查(VFSS)。结果 治疗后2周3组洼田饮水试验和VFSS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疗效更明显(P<0.01)。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和吞咽功能训练均能明显改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肌内效贴结合镜像神经元激活训练对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的疗效观察。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存在咽期吞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成3组各20例。每组均进行常规吞咽治疗30min,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另外接受肌内效贴扎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1组另外接受观察静态食物图片人工音治疗,观察2组接受镜像观察动态吞咽视频声音治疗,每次训练20min,每天1次,每周5d,共持续4周。在治疗前、治疗后分别使用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FOIS)、洼田饮水实验(WST)、进食评估问卷调查(EAT-10)评估患者的吞咽功能,治疗后用WST分级结果进行总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FOIS评分较治疗前均提高(P<0.05),观察2组FOIS评分较对照组、观察1组提高(P<0.05)。治疗后3组WST分级、EAT-10评分均有降低(P<0.05),且观察2组较对照组、观察1组降低更明显(P<0.05)。总有效率比较,观察2组较对照组及观察1组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观察1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同时,予以镜像观察吞咽相关的动作视频及声音刺激,对脑卒中后咽期吞咽障碍患者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