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剂量口服尼莫地平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126例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治疗组予尼莫地平20mg,口服,每日三次,余同对照组。结果二组CVS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尼莫地平口服预防SAH后CVS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146例的全脑血管造影(DSA),探讨SAH发病后脑血管痉挛(CVS)的发生情况及可能的发病原因。方法146例患者均为SAH后行DSA检查和介入治疗,借助DSA和CT结果,对所有患者发生CVS的病因加以分析。结果其中发现动脉瘤的107例患者,发生痉挛66例,占61.7%;非动脉瘤性SAH患者39例,发生痉挛2例,占5.1%。结论CVS的发生与动脉瘤的存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血管痉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主要并发症,常于SAH后4—12d内发生,在发病3d或3周也可见到,血管痉挛占全部动脉瘤性SAH的70%,死亡率为无血管痉挛的1.5—3倍,继发于脑血管痉挛后的脑缺血与迟发性缺血性损伤是SAH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血液核因子-剀B (NF-κB)与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含量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30例动脉瘤性SAH患者,在48 h内、第7天、1个月时分别抽取外周静脉血,观察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的变化,并用TCD检测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结果SAH组患者手术前后NF-κB与sICAM-1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血管痉挛患者病情越重,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越高;与轻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中、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度脑血管痉挛患者比较,重度脑血管痉挛患者血液NF-κB与sICAM-1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F-κB的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早期;早期监测NF-κB可以很好地预防和控制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发展;sICAM-1高表达主要发生在脑血管痉挛的中期,其含量与病情演变、脑血管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6例脑血管痉挛患者中,死亡1例、出现不同程度偏瘫的患者为4例,其与患者通过有效护理,病情均得以好转并顺利出院。结论针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的脑血管痉挛,通过早期观察和严密监测,可有效避免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发生,从而对脑血管痉挛进行防治,是促使脑血管痉挛患者致残率、死亡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总结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120例CV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按照护理方式的区别分为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60例,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的护理干预,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1.6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SAH后并发CVS患者的护理中,早期护理监测与观察,系统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与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CVS)的观察及护理要点。方法 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观察患者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CVS严重程度及患者预后情况。结果患者GOS评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CVS发生率为26.8%;56例患者中,死亡2例,出现不同程度偏瘫患者5例。结论加强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观察及监护能够有效降低脑血管痉挛的发生率,可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最常见的脑血管意外之一,早期并发症以脑血管痉挛(CVS)为主,由于CVS,常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或迟发性缺血性脑损害,大面积的CVS可导致脑梗死,成为SAH致死或病残的重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最常用于治疗CVS的方法是应用钙通道阻滞剂(CEB)。我们应用西比灵预防及治疗CVS,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报告好如下:  相似文献   

9.
法舒地尔防治动脉瘤破裂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军武  闵强  杨国平 《医药导报》2009,28(4):481-483
目的 探讨盐酸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 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 方法 将32例脑动脉瘤破裂SAH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6例,于术后给予法舒地尔30 mg静脉滴注q8 h,疗程14 d,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为30 min,对照组16例,采用常规治疗(尼莫地平,脱水降颅压、止血等),用开放随机对比试验,探讨盐酸法舒地尔的疗效. 结果 法舒地尔比尼莫地平更为迅速促进疾病的好转. 对于患者最终的恢复,两种药物的作用相当; 对CT 检查所见脑内低密度灶,法舒地尔与尼莫地平均可使其改善; 法舒地尔扩张痉挛脑动脉的作用更为明显. 结论 法舒地尔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起效快,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头痛宁对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54例随机分为头痛宁A组(25例)和对照组(B组29例),2组均在发病后30h内接受治疗。B组用脱水、止血等常规治疗,A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头痛宁胶囊3粒,3次/d,口服,共14d。结果1个月内,A组脑血管痉挛(CVS)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5),再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发病14d后,A组患者的病情级别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头痛宁胶囊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并促进神经功能的尽快恢复,且无增加再出血的危险。  相似文献   

11.
刘翰文 《江西医药》2013,48(3):259-262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常见且又严重的脑血管意外,其年发病率高达22.5/10万左右,28d内总病死率为41.7%.脑血管痉挛(cerebral vasospasm,CVS)是SAH后常见而又严重的并发症,是SAH后引起死亡或重残的最主要原因.SAH后CVS的发生率约40%-80%,SAH合并CVS死亡率、致残率明显增加,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2.
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鱼  雷华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7):963-965
目的:观察硫酸镁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方法:将SAH患者5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8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采用脱水、止血等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常规疗法基础上加用25%硫酸镁15ml加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2次/天;10天后改为1次/天,再用10天停用。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SAH患者脑动脉的收缩峰速度,观察各组CVS发生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继发CVS 4例(14.3%),对照组13例(50%)。治疗组患者脑动脉的收缩率流速(Vp)较对照组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且治疗后与治疗前Vp相经差异极有显著性(P<0.0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的Vp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硫酸镁防治SAH后CVS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方法 5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观察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3%高于对照组的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CV血流速度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显著,可明显降低MCV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4.
脑血管痉挛是动脉瘤性SAH之后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约70%的动脉瘤性SAH患者会发生脑血管痉挛,其中约有39%的患者因血管痉挛而致残,脑血管痉挛造成的神经功能区的缺血性损伤是引起患者致残或死亡的最重要的因素。近年来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虽然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已经证实一氧化氮、内皮素、高分子氧合血红蛋白、炎性反应、胆红素氧化物、钙离子通道及血液的高凝状态在脑血管痉挛的发生过程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针对已知的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如何防治脑血管痉挛的发生对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发病机制及诊治的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作用及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的疗效。方法将本院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收治的1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治疗组。并逆时选取2007年1月以前采用保守治疗的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头痛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总有效率。结果治疗组头痛缓解时间明显缩短(P<0.05);脑血管痉挛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再出血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静脉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对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有效,且可有效缩短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头痛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脑血管痉挛(CVS)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对44例SHA后CVS患者进行尼莫地平治疗观察与护理。结果本组44例患者经及早预防用药及一系列护理措施的实施,38例好转出院除,5人留有不同程度的偏瘫,1例死亡。结论尼莫地平防治SHA后CVS疗效确切,用药期间进行全方位的护理能提高治疗率,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对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2013年12月医院收治的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36例的CT检查资料。结果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CT检查,在脑挫伤、脑底部及椎动脉破裂、双侧皮质静脉破裂、出血界限明显、出血位置脑基底部、存在凝血块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使用CT对出血部位、血液分布、血液形状、是否存在病变组织、破裂血管等情况进行分析,可以较好的区分自发性和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相似文献   

18.
冯立春 《北方药学》2018,(4):138-139
目的:分析研究尼莫地平用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3月~2017年4月收治的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临床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尼莫地平进行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3.88%(4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51%(37/49),两组相比差异显著(X2=6.37,P<0.05);经过不同方法治疗,观察组住院时间以及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9.58,13.39,23.34,9.45;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采用尼莫地平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有助于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张苓 《中国实用医药》2009,4(7):165-165
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急症,发病比例占急性脑卒中的10%,占出血性脑卒中的20%,而脑血管痉挛是其常见的并发症,出现此并发症的患者约半数死亡或留有神经功能受损,故而逐渐引起临床重视。尼莫地平为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钙通道阻滞剂,对防治继发的脑血管痉挛疗效显著。2005年1月至2007年1月本院对收治的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治疗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董利 《淮海医药》2009,27(3):252-253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收治的39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分为尼莫地平治疗组19例和非尼莫地平组20例。2组均用止血、脱水、对症治疗,尼莫地平组加用尼莫地平静脉滴注0.5μg·kg^-1·min^-1,连用10 d,后改尼莫地平片剂30 mg,每日3次,连用10 d。观察脑血管痉挛发生率。治疗前后进行经颅多谱检查。结果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10.5%(2例),非尼莫地平组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5%(9例),2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经颅多谱勒检测尼莫地平组治疗后大脑前、中动脉的收缩峰流速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尼莫地平具有显著缓解脑动脉痉挛的作用,能预防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早期应用尼莫地平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