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运用证素辨证分析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的异同,明确三者的作用方向。方法 :收集前人对三泻心汤的论述,筛选相关症状,通过计算各症状对证素的贡献度的和,确定三者的病位证素和病性证素,得出证名。结果:半夏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脾、胃,病性证素是湿、气虚、气滞,生姜泻心汤病位证素是肝、脾、胃,病性证素是饮、气滞,甘草泻心汤的病位证素是胃、心神,病性证素是湿、热、气滞、阴虚。结论:三泻心汤病机不离气滞,但各有侧重,半夏泻心汤为基本方,生姜泻心汤最重气滞兼肝胃不和,甘草泻心汤侧重湿与虚热上扰。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上半夏泻心汤是治疗痞证的名方,但在临床中对于脾胃病的治疗亦广泛被使用.从《伤寒论》中及现代的胃强脾弱证的不同概念和含义入手,结合原条文的描述和方中药物进行分析,并举验案佐证,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胃强脾弱证的原理,盼能扩大此方的临床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源于《伤寒杂病论》,是为伤寒误下后,脾胃气虚,寒热错杂,升降失常,气机痞结之证而设,是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作者将之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肠炎,消化道溃疡及肠易激综合征等疾病,效果显著,认为该方是治疗脾胃病的良方之一。  相似文献   

4.
半夏泻心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是为传经之邪,柴胡汤证仍具,误用苦寒清下药攻下之后,里气已伤,无形之邪乘虚而人,形成但满而不痛的心下痞证而设。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剂。临床广泛运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尤其对脾胃系统疾病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被后世医家尊为调和脾胃的祖方[1]。  相似文献   

5.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痞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  相似文献   

6.
半夏泻心汤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在现代医学的临证应用中,半夏泻汤多用于治疗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疾病、冠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以及妊娠恶阻等方面疾病,并有着独到的治疗效果,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临证经验,对半夏泻心汤在部分疾病中的临证应用及其体会作出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历代医家对少阳证误下后的痞证治疗宜半夏泻心汤,不宜小柴胡汤的研究较多。成无己和柯琴从痞证病位的分析比较深入,小柴胡汤用于病位在半表半里之证,半夏泻心汤用于病位比半表半里更深的部位——心下。陈修园从六经病位的角度解释了痞证的原因,开阔了问题思路。方有执认为痞证的病邪是阴邪内伏,虚热上凝,因此半夏泻心汤有"清热倾痞之用"。张璐和程应旄认为痞证是由于邪气入里,内有痰饮,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热涤饮"之剂。黄元御和钱潢认为痞证是由于阴邪痞塞于心下,但黄元御认为痞塞不消会继续郁而生热,所以半夏泻心汤是"清上温下,寒热并用"之方;而钱潢认为痞证只有阴邪,半夏泻心汤方中的黄连、黄芩只起反佐作用,黄连量少姑且说得通,但黄芩的量(与干姜量同)是黄连量的三倍,理解为反佐的作用就太过牵强。徐灵胎和吕震在分析半夏泻心汤组成和用法时更倾向于小柴胡汤与半夏泻心汤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在于半夏泻心汤变换了两味药来治疗痞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半夏泻心汤的临床辨证运用,从而扩大本方的应用范围,灵活运用古方。方法从本方的功效和病机入手,介绍了李廷荃教授应用半夏泻心汤治疗痞症、泄泻、复发性口腔溃疡三个典型病例。结果半夏泻心汤能够和胃降逆,消痞散结且有清湿热、补脾气的功效。结论凡符合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调所引起的病症,勿需拘于病名,只要从半夏泻心汤的功效和病机为切入点辨证论治就可随症治之。  相似文献   

9.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广泛,在调整消化系统疾病尤其是胃肠功能方面有着特殊的效果,现结合典型案例介绍如下.1 组方特点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相似文献   

10.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中辨治脾胃病证的基础代表方,为少阳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由半夏、黄芩、黄连、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七味药物组成。功能辛开苦降、调阳和阴、促使脾胃正常运化。因其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后世广泛应用于各种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笔者结合临床应用诊治体会,若能准确分析病机,临证辩析精当,可学用本方对中医内科多种疑难杂病如不寐、眩晕、水肿、咳喘、咽喉炎等均有意想不到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加味半夏泻心汤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抚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住院的前后顺序进行划分,前3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进行治疗,后3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加味半夏泻心汤治疗,对比2组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证候积分.结果...  相似文献   

12.
1呕吐邓某某,女,26岁,教师,1994年5月诊。怀孕60d,呕吐酸水、痰涎,甚至胆汁,每天4~5次,饮食不下,曾服香砂六君子汤、维生素B6等不效。苔黄白而腻,脉滑弦。证属水热互结,胃气不降,冲脉之气上逆。药用:法夏12g,干姜6g,党参12g,生姜...  相似文献   

13.
孙盈 《光明中医》2022,(8):1470-1472
半夏泻心汤来源于《伤寒杂病论》,主要治疗心下痞塞不适.虽主调中消痞,但重在苦辛合用调脾胃升降,寒热并用和脾胃阴阳,调和脾胃之气机、阴阳.故临床应用广泛,并不仅拘泥于治痞,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致脾胃气机升降失职,阴阳失调之疾病.历代医家沿承仲景古论,广泛推崇半夏泻心汤,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主要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疗效显著.现笔...  相似文献   

14.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主要是治疗少阳误下,或表邪不解,邪热入里,或误下损伤胃气,表邪内陷,寒热之邪错杂于中,致脾胃升降失职,气机不畅所致的痞症。方药采用半夏、黄苓、黄莲等。文中详述了半夏泻心汤在治疗脾胃病上的疗效,并列举了惠有脾胃病的患者接受半夏泄心汤治疗后,病情好转的案例。  相似文献   

15.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脾胃病患者证型与胃阻抗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脾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胃阻抗测定。结果87.5%的患者出现胃阻抗异常,其中胃律紊乱占50%,胃动过缓占41.07%,胃动过速占4.46%,胃律紊乱中肝胃不和占66.07%,明显高于脾虚证33.93%;而胃动过缓中,脾虚证占63.04%,又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占36.95%,两项比较,P<0.01。结论肝胃不和型及脾虚型患者的胃阻抗异常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胃律紊乱主要出现在肝胃不和型,胃动过缓以脾虚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16.
我师康相彬教授、主任医师,业医34载。精通《内》、《难》理论,推崇东垣学说,擅用《伤寒》经方。长期致力于脾胃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形成了其独特的学术思想。吾师善用《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并根据其临床经验,对半夏泻心汤进行灵活加减,自拟“加减半夏泻心汤”,投之临床,治疗脾胃病诸证,每获良效。兹述如次。1 组方、组方思路及方义1.1 组方:半夏15g、黄芩10g、黄连10g、吴萸3~10g、党参10g、甘草6~15g。1.2 组方思路:加减半夏泻心汤即半夏泻心汤去干姜、大枣,加吴萸。半夏泻心汤始见于《伤寒论》治小柴胡汤证误下成…  相似文献   

17.
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莫莉 《中医药导报》2005,11(3):67-69
文章从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对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研究进展作了综述,提出由于临床研究中所用的半夏泻心汤大多是经过加减等原因,不利于推广,然而半夏泻心汤在消化系统防癌治癌与减轻恶性肿瘤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有重要研究意义,应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半夏泻心汤主要由甘草、大枣、干姜、人参、黄连、黄芩、半夏组成,具有和中散痞、辛开苦降的功效,配方主要应用了中医"和法"的原理,成为主要的和解剂代表药方。在临床使用中,半夏泻心汤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返流性食管炎、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消化不良、慢性胃炎等消化系统疾病具有较好的疗效。在对其进行研究概述时,可从各项研究结果中,对于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作用机制进行多方面探讨,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李广 《河南中医》2020,40(8):1163-1166
半夏泻心汤主要适用于寒热虚实错杂、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或病机中兼有脾胃升降不利、气机痞塞者。合平胃散治疗寒热错杂、胃失和降引起的痞证;合芍药甘草汤、乌贝散化裁治疗中焦湿热、脾胃升降失常引起的胃痛;合封髓丹、赤小豆当归散治疗湿热引起的口舌糜烂;合赤石脂禹余粮汤、四君子汤治疗上热下寒、脾虚湿盛引起的泄泻;合葛根芩连汤、痛泻要方治疗寒热虚实错杂、肝脾失调引起的腹痛、痢疾;合小承气汤治疗浊气不降、肠燥热结引起的便秘;合左金丸、四逆散治疗肝郁化热、肝火犯胃引起的烧心、嘈杂;合橘皮竹茹汤治疗中焦湿热、脾胃虚弱引起的呃逆、呕吐;合桔梗汤治疗上焦湿热引起的咽喉疼痛;合泽泻汤、升降散治疗水饮内停、郁久化热、气机升降失常引起的耳鸣、耳聋;合防己黄芪汤、乌头汤治疗寒湿为主引起的痹证;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疗湿热引起的湿疹;合扁鹊三豆饮治疗肺胃湿热引起的痤疮;合黄芪赤风汤治疗湿热兼气虚引起的痔疮;合瓜蒌薤白白酒汤、丹参饮治疗痰湿内蕴、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心痛;合酸枣仁汤、半夏秫米汤治疗痰热内扰引起的失眠。  相似文献   

20.
临证应用半夏泻心汤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为少阳误治导致虚痞而设的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莲、干姜、人参、炙甘草、大枣的组成,为辛开苦降、调阳和阴、促使脾胃运化正常的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