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余甘子醇提物4种不同萃取部位对人消化道常见菌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进行余甘子醇提物及醇提物中石油醚、乙酸乙酯、三氯甲烷、水部位对大肠杆菌的抑菌试验,测量其抑菌圈直径以确定最佳抑菌部位,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宏量肉汤稀释法(试管法)进行余甘子醇提物最佳抑菌部位对消化道菌群的抑菌试验,测定其MIC。结果:余甘子醇提物对大肠杆菌的MIC为0.625 mg/ml。余甘子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为最佳抑菌部位,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白色念珠菌、变形杆菌、沙门氏菌的MIC均为2.5 mg/ml,对肺炎链球菌的MIC为0.625 mg/ml,对大肠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的MIC均为1.25 mg/ml,对破伤风杆菌的MIC为0.156 mg/ml。结论:余甘子醇提物乙酸乙酯部位对消化道常见菌群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考察银离子抑菌的有效浓度及安全浓度范围,为抗菌制剂中银离子的使用浓度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体外抑菌实验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银离子的抑菌能力,采用体外细胞毒性噻唑蓝(MTT)法检测不同浓度银离子的细胞毒性.结果 银离子浓度低于12.5 ppm时无细胞毒性,但在25 ppm细胞存活率降为7%,细胞毒性在12.5~25 ppm之间急剧增大;银离子具有强效抑菌作用,在低浓度10 ppm可100%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白色念珠菌、黑曲霉菌、铜绿假单胞菌的生长,且抑菌作用随浓度增加而增强.结论 银离子抗菌的最佳浓度为10 ppm.  相似文献   

3.
PT-141染色体畸变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中国仓鼠肺成纤维细胞(CHL)进行染色体畸变试验,评价PT-141在体外有无致突变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安全依据。方法CHL细胞用含质量浓度为20%的小牛血清和双抗(青霉素、链霉素的总浓度分别为100U/ml、100μg/ml)的1640培养液于37℃,恒温培养。(1)细胞毒性试验:采用苔盼蓝染色检测CHL细胞接触PT-14148h的半数细胞生长抑制浓度(IC50),作为剂量选择的依据。(2)染色体畸变试验:以CHL细胞进行加与不加S9的染色体畸变试验。不加S9时,培养瓶内加入4.95ml细胞培养液,50μl受试物,培养24和48h;加S9时,培养瓶内加入4.45ml细胞培养液,50μl受试物,0.5mlS9混合物,培养6h后,弃培养液,PBS洗涤3遍,再加入1640细胞培养液5ml,继续培养至24和48h。分别于收获前4h加入终浓度为0.2μg/ml的秋水仙碱。实验设PT-141高,中,低3个剂量组、并设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分不加S9试验阳性对照组(MMC0.25μg/ml)和加S9试验阳性对照组(CP20μg/ml,作用6h)。收获细胞后,常规低渗、固定、制片和Giemsa染色,每个剂量组油镜下观察分裂中期相细胞100个,记录畸变类型,计算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各试验剂量均作平行样3份。结果细胞毒性实验显示,PT-141各剂量组,细胞数未发生显著差异,说明PT-141在高剂量5mg/ml未显示毒性反应。故正式实验选择高剂量为5mg/ml、按等比倍量稀释法,中、低剂量分别设定为1mg/ml、200μg/ml。染色体畸变结果显示,阳性对照组的畸变率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畸变类型以断裂、缺失、交换为主;CHL细胞接触PT-1412448h,加S9还是不加S9,各剂量组的染色体畸变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T-141在体外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中结果为阴性,在本实验条件下,未发现其具有潜在的致突变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虎射利咽方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采用管碟法和标准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虎射利咽方对供试菌的抑菌活性、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虎射利咽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乙型链球菌的最大抑菌圈直径分别为15、22mm;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00、25mg/ml;最低杀菌浓度(MBC)分别为500、50mg/ml,对大肠埃希菌和白色念珠菌抑菌效果不明显。结论:虎射利咽方有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益母草碱的发育毒性和遗传毒性。方法 在SD孕鼠妊娠第6~15天经口灌胃给予500、1 000和2 000 mg/kg体重的益母草碱,同时设溶媒对照组,经口灌胃0.5% CMC-Na溶液。妊娠第20天剖杀孕鼠,分析其生殖毒性。分别采用反映基因突变的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反映染色体畸变的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体外培养CHO)和ICR小鼠骨髓微核试验(体内)检测益母草碱的遗传毒性。结果 在500、1 000和2 000 mg/kg剂量益母草碱的作用下孕鼠的增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受试剂量组孕鼠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各剂量组胎鼠各类指标与溶媒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Ames试验结果提示:在0.5、5、50、500、5 000 μg/皿受试剂量下,在有或无代谢活化S9系统时,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受试物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菌(TA97、TA98、TA100、TA102及TA1535)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相近。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250、500和1 000 μg/ml 3个剂量的受试物,对有或无代谢活化系统S9培养的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无明显影响。微核试验显示100、500和2 000 mg/kg各个剂量组对ICR小鼠的微核诱发率与溶媒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益母草碱在500、1 000和2 000 mg/kg剂量下未观察到明显的母体毒性、胚胎毒性、胎儿毒性和致畸作用。益母草碱对鼠伤寒沙门菌无致突变性,对哺乳动物培养细胞的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对ICR小鼠无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的效应。上述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益母草碱无发育和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雷公藤的主要有效成分之一雷公藤内酯醇的遗传毒性。方法 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和小鼠骨髓微核试验检测雷公藤内酯醇的遗传毒性。结果 Ames试验提示在每皿1.6~1000 μg受试剂量下,在加或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时,受试物对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及TA1535所诱发的回复突变菌落数均与溶媒对照的突变菌落数相近。体外培养CHO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结果显示0.01、0.02和0.04 μg/ml 3个剂量的受试物,对加与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培养的CHO细胞的染色体畸变率无明显影响。小鼠骨髓微核试验设180、360、720 μg/kg 3个剂量,在720 μg/kg剂量时,雷公藤内酯醇有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的效应。结论 在本实验条件下,雷公藤内酯醇对鼠伤寒沙门氏菌无致突变性,对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无致畸变作用,720 μg/kg剂量下对ICR小鼠有诱发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增高的效应。提示雷公藤内酯醇对人体可能具有潜在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药房》2017,(1):72-75
目的:考察苗药大乌泡叶提取物的体外抑菌作用。方法:将大乌泡叶煎煮水提物和80%醇提物均制备成质量浓度为200mg/m L的药液,并以氨苄青霉素和氟康唑为阳性对照(50 mg/m L),采用管碟法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普通变形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的抑菌作用。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80%醇提物,得到相应部位萃取物(50 mg/m L)后,采用管碟法考察其对上述7种菌株的抑菌作用;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部位及对药物敏感的试验菌株,并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结果:大乌泡叶的水提物几乎无抑菌活性,80%醇提物对各菌株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5种细菌的抑菌作用优于对2种真菌;大乌泡叶80%醇提物的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位表现出良好的抑菌作用,石油醚和水层部位几乎没有抑菌作用,各萃取部位对真菌均未见抑制作用;大乌泡叶80%醇提物对5种细菌的MIC、MBC分别在6.25~12.5、12.5~25 mg/m L之间,其乙酸乙酯部位的MIC、MBC分别为3.13、6.25 mg/m L,其正丁醇部位的MIC、MBC分别在3.13~6.25、6.25~12.5 mg/m L之间。结论:苗药大乌泡叶的80%醇提物及其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部位对细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8.
喹喔啉类药物对V_(79)细胞hgprt基因位点的突变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喹喔啉类药物具有抗菌促生长的作用,曾广泛应用于畜牧生产,部分品种因临床毒副作用大已被禁止或限制使用。有关本类化合物的毒性研究已开展很多,但本类的遗传毒性一直是国际上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有待进一步的考察。本研究采用V79细胞基因突变试验检测五种常用的喹喔啉类药物乙酰甲喹、卡巴氧、喹乙醇、喹烯酮和喹赛多的遗传毒性,预测其对哺乳动物细胞的遗传毒性。V79细胞培养24h后,加入不同浓度的喹喔啉类药物,使乙酰甲喹、卡巴氧、喹乙醇和喹烯酮的终浓度为1.25、2.5、5和10μg/ml,喹赛多的终浓度为0.625、1.25、2.5和5μg/ml,同时设立加与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受试物与细胞作用4h后,采用克隆形成法考察五种喹喔啉类药物对V79细胞的慢性毒性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观察其对V79细胞hgprt基因位点突变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论加与不加S9代谢活化系统,乙酰甲喹与卡巴氧≥2.5μg/ml和喹乙醇≥5μg/ml的剂量范围均能引起V79细胞hgprt基因突变率显著增加,呈现剂量反应关系,为阳性反应;喹烯酮仅在10μg/ml的剂量下与溶剂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无剂量反应关系;喹赛多在0.625~5μg/ml的剂量范围内,未发现其对V79细胞hgprt基因的突变率有显著增加,为阴性反应。综上所述,在本试验条件下,乙酰甲喹、卡巴氧和喹乙醇能引起V79细胞hgprt基因位点突变,而喹烯酮和喹赛多对V79细胞无致突变作用。  相似文献   

9.
47种中草药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左国营  韩峻  余巍  徐贵丽  王根春 《中国药房》2005,16(10):798-799
目的:测定47种中草药的80 %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抗生素药敏试验;制备47种中草药醇提物,采用常规琼脂扩散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47种中草药的醇提物中有11种对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活性;其中尤以赤芍和石榴皮的醇提物抗耐药菌活性最高,赤芍醇提物对上述3种菌特别是耐药菌的抑制活性均较高,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1 3、1 1、1 8mg/ml;石榴皮醇提物对上述3种菌的抑制活性也较高,其MIC分别为8 3、3 6、2 3mg/ml。结论:赤芍和石榴皮醇提物呈现广谱抗菌特性,且具有抗耐药菌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肠道杆菌的抑菌活性,以期为防治肠道杆菌的感染提供试验依据。方法测定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直径和最低抑菌浓度。结果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抑菌圈分别为,大肠埃希菌:19.17 mm;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8.06 mm;宋内志贺菌:22.84 mm;变形杆菌:18.78 mm。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供试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大肠埃希菌:25 mg/m L,乙型副伤寒沙门菌、宋内志贺菌、变形杆菌:均为12.5 mg/m L。结论北五味子乙醇提取物对肠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对宋内志贺菌的抑菌作用显著,对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灵丹菌质的遗传毒性,为其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利用Ames试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以及骨髓细胞微核试验评价灵丹菌质的遗传毒性。Ames试验设立8、40、200、1 000和5 000μg/皿5个剂量组,计算各剂量组在加与不加体外代谢活化系统S9的情况下,对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和TA102的诱发回变菌落数。小鼠精子畸形试验设5、10和20 ml/kg·BW 3个剂量组,计算各剂量组小鼠精子畸形率。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设5、10和20 ml/kg·BW 3个剂量组计算各剂量组微核发生率。结果受试物各剂量组4种菌株的回变菌落数均未超过未处理对照组的2倍;受试物各剂量组的精子畸形率和微核细胞率均未见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本研究条件下,灵丹菌质未见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2.
陈文  陈东生  黄璞 《医药导报》2008,27(10):1183-1184
目的 观察复方明矾混悬液的体外抑菌作用. 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受试菌, 磺胺嘧啶银为对照药, 采用二倍肉汤稀释法, 观察比较它们的最小抑菌浓度. 结果 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明矾混悬液均敏感, 对3种致病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均为2.3×10-3 g&#8226;mL-1. 结论 复方明矾混悬液具有较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对耐药金葡菌敏感的部分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为临床配制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中药制剂提供药物与剂量的依据.方法将经实验证明对MRSA有效的8种中草药,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耐药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 8种中草药对耐药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九节茶、白芍、黄芩:62.5 mg/ml,丹皮、黄连、厚朴:15.6 mg/ml,夏枯草:7.8 mg/ml,诃子:1.0 mg/ml.结论 8种中草药中对MRSA最敏感是诃子,使用剂量最小,其次是夏枯草、丹皮、黄连、厚朴,最次为九节茶、白芍、黄岑.对制备治疗MRSA感染的中药制剂,可供药物与剂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对耐药金葡菌敏感的部分中草药的最小抑菌浓度,为临床配制治疗耐药金葡菌感染的中药制剂提供药物与剂量的依据。方法将经实验证明对MRSA有效的8种中草药,采用肉汤稀释法测定其对耐药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结果8种中草药对耐药金葡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九节茶、白芍、黄芩:62.5mg/ml,丹皮、黄连、厚朴:15.6mg/ml,夏枯草:7.8mg/ml,诃子:1.0mg/ml。结论8种中草药中对MRSA最敏感是诃子,使用剂量最小,其次是夏枯草、丹皮、黄连、厚朴,最次为九节茶、白芍、黄岑。对制备治疗MRSA感染的中药制剂,可供药物与剂量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黄芩的有效化学成分,寻找其中所具备的抑菌作用.方法 使用水煮法及乙醇回流法提取黄芩当中的有效成分,并通过硅胶等取得其结晶物,对结晶物进行抑菌对比分析.结果 黄芩水煮法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在125~500 mg/ml,乙醇回流法提取液的最低抑菌浓度范围在62.5~250 mg/ml.水煮法提取黄芩结晶物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1.25~5.00 mg/ml,乙醇回流法提取的黄芩结晶物对肠炎沙门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625~1.25 mg/ml.结论 通过提取,从黄芩当中可以获得抑菌作用的物质,且乙醇回流法比水煮法所提取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魏雯  高婷婷  谭勇  武振华 《医药导报》2014,33(2):149-151
目的 研究紫苏不同部位、不同提取物的体外抑菌实验效果.方法 采用药敏纸片法分别测定紫苏籽油、紫苏叶和紫苏籽皮不同提取物对大肠埃希菌、枯草芽孢杆菌、八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 结果紫苏叶和紫苏籽皮水浸液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最强,MIC分别为62.5和125 mg.mL-1.结论 紫苏叶和紫苏籽皮水浸液、水煎液、醇提液对4种菌均有抑菌作用,水浸液对4种菌的抑菌作用较强,尤其是对枯草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别使用昆明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及CHL体外细胞毒性试验研究纳米铜的急性毒性作用。方法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采用霍恩氏法;线虫急性毒性试验对秀丽隐杆线虫L4期幼虫进行24 h染毒;体外细胞毒性试验采用CHL细胞中性红染色法。结果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雌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14.0 mg/kg·bw,雄性小鼠经口半数致死量LD50为8.8 mg/kg·bw;线虫急性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线虫死亡率呈上升趋势,纳米铜对线虫IC50为12.6μg/ml;细胞毒性试验显示,随着纳米铜染毒剂量的增加,CHL细胞存活率呈下降趋势,纳米铜对CHL细胞IC50为2.33μg/ml。结论根据化学品急性经口毒性试验方法(GB/T 21603-2008)的分级标准判定,纳米铜小鼠急性经口毒性属高毒;12.9和30μg/ml纳米铜对线虫有毒性作用;大于3.75μg/ml纳米铜细胞毒性为4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蛇脂软膏的抑菌效果和毒性。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进行抑菌试验、一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皮肤变态反应试验。结果该受试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一次阴道黏膜刺激试验无刺激性,皮肤变态反应试验未发现变态反应。结论该受试样品对大肠杆菌、白色念珠菌有抑菌作用,对阴道黏膜无刺激性,不引起皮肤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19.
抗真菌药     
金有豫 《首都医药》2004,11(17):25-25
丙烯胺类抗真菌药属于本类的药物有萘替芬、特比萘芬和布替萘芬。它们的抗真菌谱和抗菌作用相似,现以特比萘芬为代表进行较详细的讨论。特比萘芬(Terbinafine)【抗菌作用】抗真菌谱较广。对皮肤癣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01~0.01μg/ml;对皮肤真菌有杀菌作用,其杀菌浓度为0.004μg/ml;对白色念珠菌则有抑菌作用。故治愈率较高和复发率较低。【药动学】口服吸收率约70%。口服250mg后,血药浓度达峰时间为2小时;峰浓度约0.8~1.5μg/ml。在剂量50~750mg范围内,其血药浓度与剂量成正比。t1/2Α为4.6小时;t1/2β为16~17小时。与血浆蛋白…  相似文献   

20.
《中国药房》2019,(1):73-77
目的:考察山大颜根、茎、叶3个部位提取物的体外抑菌活性,并探究其抑菌作用机制。方法:将山大颜根、茎、叶的95%醇提物均制备成质量浓度为100 mg/mL(以提取物计)的药液,并以青霉素钠(0.5μg/m L)和硫酸链霉素(128 mg/mL)为阳性对照,采用平板打孔法测定不同药用部位提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藤黄微球菌、粪肠球菌等的抑菌作用。采用系统溶剂萃取法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山大颜抑菌活性部位,得到相应极性部位萃取物,制备成质量浓度均为100 mg/mL(以提取物计)药液后,考察其对上述6种菌的抑菌作用;并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琼脂培养基平板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筛选出具有抑菌作用的极性部位及对药物敏感的试验菌株。然后在0.5MIC和MIC药物浓度下绘制敏感菌的生长曲线(作用36 h,每4 h测定1次),检测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AKP)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作用10 h,每2 h测定1次),并以肉汤培养基代替提取物作为空白对照。结果:100 mg/mL山大颜根、茎和叶的醇提物对上述6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作用强弱为茎>叶>根;在山大颜茎的不同极性部位中,以乙酸乙酯部位的抑菌作用最强,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抑菌圈直径为(38.93±0.12)mm,MIC、MBC均为0.39 mg/mL。山大颜茎乙酸乙酯部位可显著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增殖,菌悬液中碱性磷酸酶和蛋白质含量较空白对照显著升高(P<0.05)。结论:山大颜茎为抗菌活效部位,对常见的6种病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其中以山大颜茎的乙酸乙酯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能逐步破坏其细胞壁和细胞膜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