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理论最早由《内经》提出,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强调防患于未然。对此后世医家代有发展,如张仲景指出“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叶天士认为“务必先安未受邪  相似文献   

2.
浅谈“治未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治未病”帅在芬(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治未病治疗法则探讨《金匮》在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篇,从整体观点出发,根据脏腑之间,有相互联系,互相制约的关系,一脏有病,可以影响他脏,因而提出“治未病”的论点。所谓“治未病”,即未病前...  相似文献   

3.
1.未病先防与已病防变《金匮要略》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把“治未病”思想列为全书之首,强调预防为主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1.1未病先防《脏腑经络先后病篇》第2节提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不犯王法禽兽遭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要五脏元真通畅,阴阳平衡,人即平安无病。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指出:“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其中,“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一句,充分说明了人体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体现出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眼病,是在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疗法是以脏腑理论为依据。眼病除外界因素诱发而外与五脏六腑关系最为密切。《内经》云:“目为肝之窍”,“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因此脏腑经络的失调,均可导致眼病的发生。眼科的中医治疗方法有内治、外治、手术、针刺等,都以“轮廓脏腑”为治疗原则。五轮是分属个各于脏腑的,是《内经》所阐述的脏腑经络与全身各器官关连的理论。“五轮属标,五脏属本”因此观察五轮的证状可推断脏腑的病变。在临证上大多按照各轮出现的证状及其转化,来诊断眼病发生在何脏何腑,进而推测眼病转变发展趋势,才能作出正确的治疗措施(见五轮图)  相似文献   

6.
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伴有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仅僻不遂为主证的一种疾病。其中以有无“昏仆、不省人事”而区分为中脏腑与中经络两大类。中经络患者如防治不力是可能向中脏腑转化的,下面就中经络患者已病防变的意义、变前状态的观察及防变措施三方面做以初步探讨。 1、防止中经络演变为中脏腑的意义: 中风的演变预后问题古人已有论述:《灵枢·热病篇》曰:“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变、志不乱、病在分腠之间”。“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者、可治,甚则不能言,不可治也”。虽然这段话没有明确提出中经络、中脏腑的概念,但从“智乱不甚、微言”到“甚则不能言”确是中经络向中脏腑演变的实际体现。  相似文献   

7.
元气作为人体生命活动原动力,根于肾,与脏腑经络关系密切.通过分析元气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及元气的作用,认为元气运行至某一脏腑、经络,就属于那一脏腑、经络之气.养元的重点是养护各脏腑、经络之气.元气充沛、经络畅通是维持人体健康的根本保证,“养元通络”是防治疾病的有效手段,其核心是以脏腑为中心,辨证调养脏腑之元、疏通脏腑相关经...  相似文献   

8.
《素问·四气调神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说明古人对预防疾病是非常重视的。张仲景在《内经》预防思想影响下,对预防医学有了新的发展。认为预防疾病除未病先防外,还应特别注意病后的预防措施,以保护正常脏器不再受病,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他在《金匮要略》首篇《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认为:“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于忤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又云:“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  相似文献   

9.
依时辰辨治内科杂病三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午流注”中的十二是辰配属十二经脉,构成了脏腑与时辰的配属关系,气血注入十二经脉各有值时,脏腑经络发生病变时,常在其气血流注的时辰中出现相应的病理症状,对某些发病有明显时间节律的内科杂病,服药时间皆选择在其时辰将至前服之,即迎时而治,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前言经络学说是中医的理论基础,它不但是我国历代医家作为正确诊断复杂症候的基础,也是辩证论治的基础。“灵樞”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张仲景说:“凡要和湯合药,针灸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络,知道三百六十孔穴,荣卫气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的朱肱说:“治伤寒先须識经络,不識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喻嘉言也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这都说明经络学说之重要。这一学说阐述了人身经络与脏腑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它是我们英明的祖先根据无数年  相似文献   

11.
沈钦荣导师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浙江省名中医,从事临床38年,沈师治伤遵循“伤在外而病必及内, 其治之之法, 亦必于经络脏腑间求之”理论,特别注重“脾主运化”理论指导治伤实践,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其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12.
引言经络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本理论。这一学说一向即为历代医学家所重视,凡为医者必须通晓,如“灵枢”说:“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宋代的朱肱说:“治伤寒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往往病在太阳,反攻少阴”。十四经发挥中说:学医道者不可不明乎经络,经络不明,而欲治夫痰疾,犹习射而不操弓矢,其不能也决矣”。喻嘉言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由古代先贤对经络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张氏“血本阴精不宜动也”,治血当“镇之以静”;“动血之源,源在脏也”,治血力主调理脏腑经络;“血动之由,惟火惟气耳”,必使“火清气降血自静”等方面作了重点介绍。指出张氏治血,以辨证求因为本,力辟时弊,创立新方,机园法活,对后人以极大启迪。  相似文献   

14.
乳病为妇科常见病。急性发作临床上较为常见 ,变化多端 ,病势严重 ,常有不同程度的乳头溢血、乳房肿胀、疼痛难忍等。笔者认为根据中医“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及“痛则不通 ,通则不痛”的理论 ,乳病的急性期应用理气法能够迅速控制 ,缓解症状及促进痊愈 ,现将其机理探讨如下。1 乳房的肿、痛、胀是乳病最常见的症状“妇人乳有十二穰”。穰 ,即乳络 ,乳管。乳房与经络、脏腑和气血关系密切。足阳明胃经贯乳中 ,“乳房属胃” ;足厥阴肝经上膈布胸肋 ,绕乳头而行 ,“乳头属肝” ;足少阴肾经亦藉经络与乳房相联。各种病因引起与乳房相关的脏腑、…  相似文献   

15.
通过《伤寒论》中六经辨证的经典条文,结合《黄帝内经》脏腑经络理论,以及后世医家相关文献,论述六经及脏腑经络在消渴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证治规律。采用先辨六经,再辨脏腑,并将具有极高效验的经方与之紧密结合,进一步丰富消渴病的辨治内容。  相似文献   

16.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是《金匮》第二篇,为全书的总纲,对学习以下各篇具有纲领性的指导意义。现对其内容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述要,以助理解并掌握之。1 了解篇名的深刻涵义 其‘篇名简释”前已述及。脏腑经络先后病的“先后”,是先病后病之意。如病由经络传人脏腑,系经络先病,脏腑后病;若由脏腑累及经络,是脏腑先病,经络后病,故名为“脏腑经络先后病”。因脏腑经络学说是仲景治疗杂病学术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首篇以此名篇,充分体现了它的这种学术思想,同时说明杂病是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要辨证方法的。2 内容述要2.1 …  相似文献   

17.
介绍张正教授运用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过敏性鼻炎经验。张正教授认为脏腑亏虚、伏邪内著为本病发病的病理基础,脏腑虚弱、经络气机失和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主张以“通、补”为法,治以贺氏针灸三通法为主,临证中“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三法灵活联合运用,取穴少而精,局部与整体兼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药引经药作用初探青海省第四建筑公司职工医院张恩英在中药复方结构中。有君臣佐使之分,其中使药包括引经报使药(即引经药)。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与实质,不仅是“引诸药直达病所”。主要是调节有病脏腑阴阳,经络气机的功能,以利诸药更好发挥与增强疗效。1引经药...  相似文献   

19.
古代医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创造了“引经报使”,即“十二经引经药”之学说,指出某一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病变能收到显著的功效,同时在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杵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乏,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其中“无犯王法”一语,历代注家均释为诚人勿触犯国家法律,以免刑杖加身而致外伤,千百年来,几成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