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漏芦为较常用中药,来源于菊科植物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和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 Tausch的根,药材上分别称为漏芦和禹州漏芦,由于两者所含成分明显不同,临床应用也有区别,95年版药典已将它们分列。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发现毛莨科升麻Cimicifuga heracleifoia Kom.的根茎饮片易与祁州漏芦混淆,为了保证临床用药的准确,我们用层析和紫外光谱的方法对它们进行了鉴别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报道了祁州漏芦以及七种华东蓝刺头属植物根的生药形态组织的比较研究结果,它们是祁州漏芦Rhaponticum uniflorum(L)DC.,华东蓝刺头Echinops grijisii Hance,宽叶蓝刺头E.latifolius Tausch.,普氏蓝刺头E.prezewalskii Iljin,砂蓝刺头E.gmelinii Turcz.,硬叶蓝刺头E.ritro L.,大蓝刺头E.talassicus Golok.和全缘叶蓝刺头E.integrifolius Kar.et Kir.的根,文中附有生药组织图4幅和上述八种生药的分种检索表。  相似文献   

3.
<正>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又称浆细胞骨髓瘤,是浆细胞恶性克隆大量增生,出现以广泛溶骨病变和(或)骨质疏松、肾功能损害为特征的恶性肿瘤[1]。瘤细胞增殖比例低(通常<1.5%)、多药耐药,且治疗反应差,最终因多药耐药而复发。迄今,MM作为一种不可治愈的恶性肿瘤正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健康,因此,寻找新的植物来源的药物显得非常必要。禹州漏芦(radix echinopsis)为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蒙药蓝刺头对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制备蓝刺头冻干粉。传代培养符合实验要求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设置含1,0.1,0.01,0.001,0.000 1 mg·mL-1蓝刺头的兔BMSCs完全培养基,采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蓝刺头对兔BMSCs增殖及活力的影响。设置对照组为完全培养基培养、模型组为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给药组为含0.01 mg·mL-1蓝刺头冻干粉的成骨诱导分化培养基培养。不同处理组连续干预兔BMSCs 7,14 d后,检测其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观察ALP染色情况;连续干预14,21 d后,采用茜素红染色法观察基质矿化情况并进行定量检测,RT-qPCR法检测成骨分化相关指标RUNX-2、OPN、BGLAP、COL-I及ALP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CCK-8实验结果显示,与其余各组相比,0.01 mg·mL-1蓝刺头组OD值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给药组均能够提高ALP表达及活性水平(P<0.05),促进细胞外基...  相似文献   

5.
蓝刺头是治疗骨质疏松的传统蒙药,其所含的有效成分不明确是限制其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关键因素.传统活性物质筛选策略费时费力,本研究采用在线HPLC-自由基清除检测-ESI-IT-TOF-MS"技术对蓝刺头中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实现分离、鉴定、活性筛选一体化.此外,该技术还有助于阐明活性成分间的构效关系.由于骨质疏松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不同干燥方式所得地龙氨基酸组分提取物进行指纹图谱测定方法的研究, 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地龙氨基酸组分提取物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苯酯柱前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测定并比较真空冷冻干燥、真空减压干燥和微波干燥3种方式所得地龙干燥样品以及未经干燥样品的指纹图谱, 以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计算相似度, 并进行图谱比较和指认分析。结果 建立了不同干燥技术处理的地龙氨基酸组分提取物高效液相指纹图谱, 确定了17个共有峰, 同一干燥方法不同批次干燥产品的镜像度较高, 具有良好的相似性(>0.9), 不同干燥方法所得提取物之间有较大的质量差异。结论 HPLC指纹图谱分析法可较全面的反映不同干燥技术处理的地龙氨基酸组分提取物间的差异, 可用于同类提取物干燥工艺的质量控制和工艺评价。冷冻干燥法是地龙氨基酸组分提取物最适宜的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7.
孙强  邵立功  刘斌  牛家丰 《药学研究》2021,40(10):645-647
目的 建立测定漏芦伪品大火草根中齐墩果酮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色谱(UHPLC-MS/MS)的分析方法。方法 使用Shim-pack FC-ODS C18色谱柱(4.6 mm×150 mm,2.7 μm),柱温40 ℃,以甲醇-1.0 mmol·L-1醋酸铵水溶液(85:15)为流动相,流速0.2 mL·min-1,以多反应监测负离子模式检测。结果 齐墩果酮酸在25.6~2560 n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6.9% ,RSD为1.0%,7批掺伪样品检出含量为0.45~1.27 mg·g-1结论 本文方法可对漏芦掺伪样品进行准确地定性和定量测定,能够有效评价与控漏芦的质量。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对姜黄、郁金、莪术的寒热药性进行评价,研究姜黄素的含量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的关系。方法: 用噻唑蓝(MTT)比色法考察姜黄、郁金、莪术对SGC 7901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倒置显微镜观察三味中药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台盼蓝染色法分析三味中药的细胞毒作用,HPLC法测定三味中药中姜黄素的含量。结果: 姜黄和莪术为温热药,在5 μg·mL-1浓度时可以促进细胞的生长,郁金为寒药,在所选浓度5~800 μg·mL-1范围内抑制细胞生长。台盼蓝染色表明三味中药对SGC 7901细胞均无细胞毒作用。HPLC结果显示姜黄中姜黄素含量最高为4.88%,莪术次之0.15%,郁金最低0.042%。结论: 姜黄素的含量高低与三味中药寒热药性变化一致,推测可能为三种中药发挥寒热药性的重要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矫建  鲁军  张婷婷  刘进朋 《中国药事》2017,31(7):785-788
目的:建立肿瘤检测用药物专利蓝Ⅴ号钠盐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方法:按《中国药典》2015年版细菌内毒素检查法,对不同批号的样品进行干扰试验和细菌内毒素检查。结果:高浓度专利蓝Ⅴ号钠盐注射液对鲎试剂与细菌内毒素的凝集反应有干扰作用,在稀释120倍时可排除干扰。结论:本试验建立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方法可用于专利蓝Ⅴ号钠盐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检查,控制其产品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γ射线对益母草种子的诱变效应,为采用益母草种子进行诱变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以益母草的干燥种子为材料,研究γ射线对其产生的生理效应和诱变效果。以种子发芽率、成苗率、幼苗苗高、根长,以及叶色突变率作为评价诱变效应的指标。结果 γ射线对益母草种子发芽、幼苗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诱发叶色突变的能力。结论 γ射线对益母草具有诱变作用,益母草干燥种子γ射线诱变育种的适宜辐射剂量范围为400~500 Gy。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小鼠耳廓蓝染类过敏检测法进行方法学的验证和优化,建立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YQFM)质控方法。方法 小鼠1次性尾iv含0.4%依文思蓝(EB)的受试物,以耳廓蓝染发生率和EB渗出量作为类过敏评价指标,以Compound 48/80为阳性对照,考察了方法的重复性、鼠耳萃取时间等影响因素,并对20140105和20140804两个批次YQFM(1 800 mg/kg)进行了耳廓蓝染类过敏试验。结果 Compound 48/80具有明显的致类过敏反应,模型稳定,重复性好;鼠耳在加入甲酰胺后室温下浸泡2~5 d进行萃取,EB含量未发生显著变化;YQFM 20140105和20140804两个批次均未发生类过敏反应。结论 小鼠耳廓蓝染类过敏检测方法较稳定,可用于YQFM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情况、面临问题与管理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浙江省中药配方颗粒发展情况与面临问题,为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和管理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对5家在浙江省有中药配方颗粒生产销售的企业和30家已使用的医疗机构进行调查,对面临问题进行回顾性、描述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管理思路。结果 70%医疗机构的中药配方颗粒智能化药房已建成和投入使用,但与之相适宜的药品质量监管、有效期管理和包装管理的制度尚待完善,相应的科学研究尚待加强。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作为新的中药饮片使用形式,不能生搬硬套现有的中药饮片管理制度和规章制度,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中药配方颗粒的管理新思路,以推动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3.
摘 要 目的: 优选蒽酮 硫酸法测定蒙药“那仁满都拉”水溶性糖含量试验条件,并对蒙药“那仁满都拉”水溶性糖进行含量测定。方法: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影响水溶性糖含量测定的四个因素: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硫酸浓度,蒽酮浓度进行正交试验设计,优选最佳测定条件。结果: 蒽酮 硫酸法测定蒙药“那仁满都拉”水溶性糖含量的最佳条件为: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45 min、硫酸浓度75%、蒽酮浓度0.2%。在此条件下,葡萄糖在2.040 0~32.580 0 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平均回收率为101.88%,RSD为0.69%。三批样品含量测定的RSD均小于0.95%。结论: 用蒽酮 硫酸法测定“那仁满都拉”中的水溶性糖含量时,显色条件对定量有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中药配方颗粒应用规律,保障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利用医院信息系统分析2018—2020年中药配方颗粒的使用情况。结果 医院中药配方颗粒2018—2020年总体应用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销售量和销售额排名前15名的品种相对固定,补虚药的用量最高,这与医院就诊患者特点相符;中药配方颗粒在各月的应用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周期性。结论 中药配方颗粒目前已成为医院用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作为饮片应用的重要补充形式,对其进行合理利用,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枸杞子产地加工的现代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其新药开发和质量评价奠定基础。方法:通过数据库的检索,对近些年枸杞子产地加工过程中所涉除蜡及干燥工艺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与总结。结果:枸杞子除蜡主要包括Na2CO3除蜡、碱性油酸乙酯溶液除蜡等化学除蜡法和超声除蜡、研磨除蜡等物理除蜡法;枸杞子干燥主要包括自然晾干、热风干燥等热力干燥和微波干燥、冷冻干燥等非热力干燥。经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查阅发现,除蜡过程与干燥过程所涉工艺存在一定差异,且相关工艺参数缺乏统一标准。结论:目前枸杞子的产地加工研究较为全面,工艺研究多是对枸杞子干果营养成分及品质的影响,目前暂未见对药理、药效影响的报道。  相似文献   

16.
摘 要重楼为百合科植物云南重楼或七叶一枝花的干燥根茎,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和悠久的用药历史。药理学研究发现,重楼在抗肿瘤、抑菌消炎、抗病毒、止血、止痛镇静、免疫调节、保护心血管、肝肾保护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活性。本文对中药重楼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中药重楼利用和药物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孙兴姣  李红娇  刘婷  李骁 《中国药事》2018,32(2):201-209
目的:阐述麻黄属植物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的研究现状,为麻黄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查阅麻黄属植物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其化学成分及临床应用概况。结果:麻黄中主要的化合物有麻黄碱类、挥发油类、黄酮类、多糖类和少量的有机酸。目前在麻黄属植物麻黄中麻黄碱的应用十分广泛,除以中药配方应用于临床,已有60余种化学药品以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作为有效成分,主治咳嗽。对其挥发油类、黄酮类的临床应用研究不多。麻黄联合化学药品共同使用,弥补了传统中药配方煎熬过程中有效成分的丢失,可以使治疗效果更明显。麻黄多糖抗炎、镇痛、对免疫的影响作用机制尚不确定,有待进一步研究。结论:麻黄作为传统中药,具有较大的药用价值,将为其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中药饮片治疗处方,统计分析用药规律。方法 收集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2020年2月1日—2月29日6个呼吸内科病区治疗COVID-19的中药处方,利用Excel、SPSS 25软件进行频数频率分析、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等。结果 共纳入361例COVID-19患者治疗用中药处方共计529张,中药处方使用了292味中药,使用频数前5位的中药为茯苓、甘草、法半夏、陈皮、黄芩;中药类别频数前5位的为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清热药、解表药、化湿药;关联规则显示,支持度最高的药对为茯苓和法半夏,置信度最高的药对为麸炒白术和茯苓;聚类分析共得11个聚类方。结论 通过对所收集COVID-19用药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了中药以补虚为主,辨证加入化痰、止咳、平喘、清热、健脾化湿的用药及组方特点,与国家发布的COVID-19诊疗中医药治疗用药基本一致,为COVID-19的中医药治疗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12种降压西药的寒热药性。方法 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12种降压西药对HepG2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并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其对细胞形态特征的影响。结果 利血平、倍他洛克、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的药性为寒性;普萘洛尔、培哚普利、雷米普利、氯沙坦钾、尼群地平、吲达帕胺、氢氯噻嗪为热性。形态学观察表明利血平、倍他洛克、卡托普利、硝苯地平、氨氯地平使细胞密度减小,固缩变圆;普萘洛尔、培哚普利、雷米普利、氯沙坦钾、尼群地平、吲达帕胺、氢氯噻嗪在低浓度时可使细胞密度增加,结构致密、生长旺盛。结论 细胞学方法能够用于西药寒热药性的评价,这为西药中药化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价寒热药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何飞  韦桂宁 《中国药师》2016,(3):578-581
摘 要 目的: 综述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的研究进展。方法: 查阅近年来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实验研究的文献并进行详述。结果: 主要概述近年来国内有关诃子、乌梅、葛根、白头翁、石榴皮等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的抗腹泻功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结论:目前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抗腹泻研究已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尚不够广泛深入,需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