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行肠内营养对患者恢复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科2011年1月~12月30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行肠内营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患者术前均顺利完成留置鼻肠管,术后除7例患者分别发生堵管、咽炎、腹胀、营养液返流等并发症予以及时处置外,其余患者均顺利安全完成肠内营养治疗,患者营养状况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改善和恢复.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行早期肠内营养,能促进肠功能早期恢复,显著改善患者围术期的营养状况,患者恢复得到有效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实施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的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选取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二附属医院外二科2008年8月至2011年6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5例,术后1~3天行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并观察疗效。结果 13例无术后并发症;1例出现胆漏,治疗后痊愈出院,1例出现胰瘘而死亡。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实施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治疗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行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在肠外营养支持的基础上给予肠内营养支持。观察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体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67,P〈0.05)。观察组术后的肛门排气、肛门排便、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恢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体会。方法:对56例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支持,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6例患者,术后发生胰瘘2例(3.57%),切口感染2例(3.57%),及时处理后恢复,均未出现胃肠功能障碍,无死亡患者。平均肛门排气时间(3.5±2.6)d,平均住院时间(8.4±3.8)d。有3例患者嘴唇发生干裂现象,给予唇膏或石蜡油涂擦后,裂口愈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具有方法简单、安全性高、经济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患者的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15例胰十二指肠切除并发胰瘘患者给予常规生命体征监测、血糖监控、肠内营养支持及引流管护理等.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20~25d后胰液的引流量明显减少,35~40d后胰瘘痊愈,无死亡病例.结论 肠内营养支持及良好的术后护理能明显改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胰瘘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6.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技术复杂,由于手术改变了正常胃肠、胆胰的解剖结构术后早期不能经口进食,其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较其他危重患者更加困难。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两种。单纯的肠外营养往往存在代谢、技术、感染等并发症。肠内营养支持不仅保持了肠道在代谢调节和肠肝循环中促进内脏蛋白合成、增强免疫功能、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等对人体代谢不可缺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志钢 《海峡药学》2011,23(2):119-120
目的 探索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实施营养支持的应用及其可行性.方法 选择根治性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38例,随机分成肠内营养支持组(观察组)20例和肠外营养支持组(对照组)18例,两组患者术后24h后给予相应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观察两组患者营养指标(血清总蛋白、血清白蛋白值、血糖)的变化,以及两组手术后恢复情况.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后行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7月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后患者90例,所有患者均行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4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对比,具有明显差异,而且,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对胰十二指肠联合切除术后行鼻肠管早期肠内营养的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护理措施具有显著效果,不仅可缩短其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而且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刘伟  汤宏芝 《安徽医药》2012,16(2):271-272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的效果及护理要点。方法 2008年1月~2011年1月8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EEN)组和完全胃肠外营养(TPN)组,观察两组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营养状况、体重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特点及护理风险情况、治疗费用、住院时间等。结果 EEN组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间较TPN组显著提前(P0.05),EEN组术后营养指标优于TPN组(P0.05),EEN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TPN组(P0.05),EEN组治疗费用少于TPN组,同时EEN的使用缩短了住院时间,降低了护理风险。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经鼻肠管或空场造瘘管实施早期肠内营养是经济安全有效的营养支持的方法,有效的护理是减少EEN并发症,提高EEN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应用早期肠内营养(EEN)的安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将我科收治的78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EEN+P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TPN)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相关生化指标、排气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状况评分没有显著变化(P>0.05).术后第7、10天的清蛋白、前清蛋白、血红蛋白、尿素氮、肌酐、钾、钠水平亦无显著变化(P>0.05).两组患者共2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但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 PN组的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TPN组(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安全可行,未增加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却可以降低临床费用,促进肠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后患者恢复的影响。方法:将22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于术后20 h开始分别给予肠内与肠外营养,比较2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与肠外营养组比较,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住院时间短,2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加快胃癌根治术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可行性、有效性.方法 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149例分为对照组(58例)和治疗组(91例).对照组术后常规肠外营养支持,治疗组术后24~48 h开始肠内营养.比较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一周时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的不同.结果 ①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血清白蛋白、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体重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②治疗组术后排气时间(3.8±1.3)d,排便时间(6.2±3.5)d,对照组术后排气时间(5.4±2.1)d,排便时间(7.8±4.2)d,两组间差异均显著(P<0.05);③治疗组术后住院时间(13.2±3.3)d,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16.2±4.1)d,前者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后者(P<0.05).结论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它可促进肠功能恢复,缩短术后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治疗重症胰腺炎时实施肠内营养最佳的时机、方式、途径和制剂。方法采用medline数据库和清华数据库CNKI-CHKD(中国医院知识仓库),以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early enteral nutrition、急性重症胰腺炎,早期肠内营养为关键词,检索最近8年文献,并对检索到的文章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分析和评价。数据统计和分析采用SPSS11.0。结果共检索到文章43篇,其中外文20篇,中文23篇,可用文章20篇。结论早期实施全肠内营养安全有效;实施肠内营养最佳时机为肠功能恢复期,一般术后3~5d,或者保守治疗时入院后3~5d;手术者经空肠造瘘管、非手术者经鼻空肠置管至Treiz韧带30cm以下为实施肠内营养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时的首选途径;实施肠内营养时多数选用整蛋白型肠内制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对48例PD围手术期患者分为两组,应用肠内外营养患者22例(治疗组),单独予以肠外静脉营养患者26例(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前后体质量变化,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住院时间和费用,及术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手术前后总蛋白和白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前后体质量变化及总蛋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D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及加强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预防胰漏及其他并发症的对策[1],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提高生命质量创造了条件,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与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疗效,明确食管癌患者是否从序贯性营养支持疗法中获益。方法 将92例拟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分为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和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46例),比较两组临床结局指标(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肠内营养耐受情况、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和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等)。结果 与非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相比,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组首次肛门排气时间缩短,首次自然排便和肠内营养耐受性良好例数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术后营养指标、人体成分、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序贯性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方案有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和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提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早期肠内营养组 )和对照组 (普通输液组 )各15例 ,术后24小时治疗组应用赫力广行肠内营养支持8天 ,对照组常规输液治疗。术前和术后第一天、第九天测定IgA、IgG、IgM及T淋巴细胞亚群 ,观察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 :术后第九天治疗组免疫指标较对照组迅速恢复 ,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可以恢复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在严重腹部创伤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总结归纳我科1998年4月-2009年3月收治的24例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手术及肠内营养治疗过程等临床资料,并与本科18例肠外营养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4例患者均成活,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肠内营养治疗计划。部分患者出现肠内营养治疗后并发症经相应处理后好转。各项指标均优于肠外营养组(P〈0.05)结论在手术挽救生命的同时,及早、合理地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可有效地提高严重腹部创伤患者的治愈率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严重脑损伤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合理应用。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00N,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例)采用了早期鼻饲要素膳,对照组(50例)按常规方法实施鼻饲营养支持;实验组开始时间为伤后48h,对照组为伤后6~8d。结果患者对早期通过胃管滴注胃肠营养液有较好的耐受性,喂养计划切实可行。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获得较优的氮平衡,血清白蛋白、肌酐身高指数、体重等营养指标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早期鼻饲要素膳对改善颅脑损伤患者营养状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探讨免疫营养制剂在胃癌术后营养支持上的作用,通过使用含特殊营养物质的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与术后早期标准肠内营养的比较,研究术后早期免疫肠内营养对胃癌患者营养状态、免疫功能、应激状况的影响,评价免疫肠内营养应用的优势。方法:将48例胃癌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4例。第l组术后早期给予常规肠内营养制剂(EN)(对照组),第2组术后早期接受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IEN)(实验组),均在肠内营养输注系统通过空肠造口管持续泵入肠内营养剂,连续7天。于术前、术后第1天、术后第9天分别检测两组病人的营养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第9天营养指标、免疫指标均较术后第1天有升高(P〈0.05);实验组营养指标及免疫指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48例病人均能较好地耐受肠内营养支持。结论:免疫增强型肠内营养制剂较常规肠内营养制剂更有利于增强胃癌术后病人的营养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治疗效果和护理。方法 65例行胃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均在术前将胃管和鼻空肠管经由鼻孔插入胃内,术中在消化道重建后由术者将鼻空肠管调整至十二指肠降部,术后24 h开始实施肠内营养。先用生理盐水试滴,后用瑞素并逐渐加量;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调整,输入时间为4~6 d。结果 61例患者完成肠内营养输注,21例(32.8%)出现腹胀腹痛等不良反应,经调整输注速度或输注时间后,18例(85.7%)患者得到缓解,继续完成肠内营养。术后平均4~6 d患者可进流质饮食,逐渐过度到普通饮食,期间肠道功能得到恢复,营养状况得到改善。1例患者术后12 d,肠道功能才得以恢复。全组无肠漏发生。结论在重视胃癌手术后病理生理学改变的情况下,个体化营养方案的实施在胃癌调节型双通道重建术患者的早期肠内营养是可行的、安全的、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