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的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经多层螺旋CT检查确诊的胃神经鞘瘤患者6例,分析其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资料。结果经多层螺旋CT扫描检查结果显示,肿瘤位于胃体小弯3例,胃体大弯1例,胃底2例;肿瘤大小,最小的为2 cm,最大为9 cm,经过手术治疗,所有患者均成功切除肿瘤;经持续3~5年的随访,因其他病因死亡1例,其他患者均恢复良好。结论多层螺旋CT检查可以较为准确地对胃神经鞘瘤进行诊断,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可以使胃神经鞘瘤的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颈部神经鞘瘤的临床诊断价值,并进行分析。方法对本院2010年11月份至2011年12月份收治的6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颈部神经鞘瘤患者的MSCT的横断面及其多平面重建(MPR)的表现。结果在60例神经鞘瘤患者中,有4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颈动脉间隙,有12例患者的肿瘤位于椎旁间隙。MSCT扫描后,36例患者的肿块密度均匀,其内可见24例患者的肿块密度不均匀。肿瘤边缘规则,肿物整体强化不明显,内部均有斑驳状高、低混杂密度。结论多层螺旋CT扫描可以清晰的将颈部肿瘤与邻近血管椎间孔和椎管的关系显示出来,在临床上,对颈部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其定性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3.
《临床医药实践》2018,(2):118-120
目的:研究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多层螺旋CT影像学特点的差异性及鉴别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10月收治的经手术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证实的18例胃平滑肌瘤患者和18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具备完整CT资料,将胃平滑肌瘤患者纳入A组(n=18),胃神经鞘瘤患者纳入B组(n=18),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CT影像学特点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的为以下因素:瘤体部位、生长方式、瘤体最大径、长短径比值、强化程度、周围是否有小淋巴结、静脉期CT值;以肿瘤长径≤3.2 cm,长短径之比>1.2及静脉期CT≤63HU为标准,诊断敏感度分别为94.44%,88.89%和94.44%,诊断特异度分别是72.22%,94.44%和55.56%,约登指数分别为0.67,0.83和0.50。结论:采取长径≤3.2 cm、静脉期CT≤63 HU以及长短径之比>1.2为特异CT标准诊断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可获得准确性较高的鉴别结果,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4.
<正>胃神经鞘瘤在胃肿瘤中所占比例较少,临床常与胃肠道间质瘤不好鉴别,本研究在收集胃肠道间质瘤资料时收集到10例胃神经鞘瘤,现将该10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影像特征。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11年10月至2013年5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胃神经鞘瘤10例。1.2 CT检查方法: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扫描机器均采用GE Light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前8 h空腹,先认真询问患者一般状况,去除注射654-2的禁忌证后,肌肉注射654-2 10 mg,10 min后喝清水8001 000 ml,如不能注射654-2者上床前10 min喝清水600 ml,上床时再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多平面重建技术(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 MPR)在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脊柱旁神经鞘瘤的临床、影像资料,对比各例的多层螺旋CT横轴位及其MPR表现。结果22例中15例位于胸段脊柱旁,7例位于腰段脊柱旁;8例跨越椎管内、外,伴相应椎问孔扩大;14例位于椎管外、脊柱旁。CT平扫显示5例较小肿块的密度大致均匀,增强扫描较均匀强化;17例较大肿块的密度不均匀,内有囊状更低密度灶;5例有斑点钙化影,增强扫描均呈不均匀强化。单纯CT横轴位图像对8例跨越椎管内、外的肿瘤定位准确,其余14例椎管外的肿瘤定位较困难,易与周围病变混淆。MPR明确显示肿块与神经根相连、受压及周围结构的关系,22例肿瘤全部定位正确。结论多层螺旋CT的MPR技术对椎管外神经鞘瘤的定位有独特优势,结合肿瘤的密度特点,对脊柱旁神经鞘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腹腔镜下切除经病理证实的4例胃神经鞘瘤的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表现。结果胃体部3例,胃体近胃窦部1例,4例均表现为以腔外生长为主,其中2例位于胃的后壁向后突出,另外2例中1例突向肝胃间隙,1例突向脾胃间隙。肿瘤平扫呈软组织密度3例稍低,2例延时期强化较明显,1例密度尚均匀,门脉期轻-中度较均匀强化;另1例平扫密度不均,不均匀强化;4例均呈类圆形、类椭圆形。1例病灶较大,部分边缘欠光整;另3例边缘均较光整。结论胃神经鞘瘤的CT表现有其特点,螺旋CT扫描及增强扫描能很好地显示病变的位置、大小、形态、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邻近组织结构的关系,有助于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8.
9.
俞泽阳  张维  单玉喜  龚建平 《江苏医药》2012,38(2):196-198,124
目的探讨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多排螺旋CT表现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结果 7例患者CT扫描可见肿物均为实性;2例肿物内伴有钙化;平扫CT值为20-35Hu;7例患者均进行增强扫描,表现为延迟强化。结论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多排螺旋CT扫描有助于提高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11.
12.
目的探讨针对肠道外间质瘤患者,分析在实施疾病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肠道外间质瘤患者24例作为本次实验研究对象;临床针对所有患者全部选择多层螺旋CT检查的方法,通过对检查结果进行观察,以突出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对于本次研究的所有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完成多层螺旋CT扫描后发现,全部属于单发病灶。于结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2例,于小肠系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4例,于大网膜表现出肿瘤的患者8例,于腹膜后表现出肿瘤的患者10例。患者肿瘤的直径为2.3~25.6 cm,平均直径为(8.92±1.25)cm;患者发生病变边缘,多表现为较不清晰,依据患者腹腔的形态,对于体积较大的肿块表现出塑形生长的现象。患者的周边表现出移位的情况以及受压的情况,同周围之间的界限较为清晰。表现出不规则形态的患者18例,表现出类圆形的患者6例,表现出密度不均匀的患者18例,能够发现低密度坏死区的情况,并且表现极不规则。表现为密度均匀的患者6例,并且均属于软组织肿块。结论针对肠道外间质瘤患者,临床在实施疾病诊断的过程中有效应用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诊断效果明显,凸显多层螺旋CT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将对多层螺旋CT在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临床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展开分析讨论。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2月至2012年12月所收治的19例经过手术病理得以证实的EGI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临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例患者的肿瘤原发于肠系膜以及网膜中,1例患者的肿瘤原发于大网膜中,1例患者的肿瘤原发于肾上腺,4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腹腔中,8例患者的肿瘤位于腹膜后,在本研究的所有患者中,有13例恶性肿瘤患者,4例交界性肿瘤患者,2例良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的肿瘤直径为4.135 cm,其中有9例患者的肿瘤不规则,5例患者的肿瘤为分叶状,5例患者的肿瘤为类圆形。结论在对EGIST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检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特点,它在EGIST的临床鉴别以及诊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可以在临床诊断EGIST的过程中进行大力推广并普及使用。  相似文献   

14.
胃神经鞘瘤较少见,仅占胃良性肿瘤的10%左右。我院近10年发现7例,本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发展缓慢,病程可达20余年,其临床表现中并症有关,肿瘤多位于胃底、胃体部的粘膜下,肉眼与其它良性肿瘤无法鉴别,合并大溃疡者易误为胃癌。肿瘤切面呈灰红色或灰白色,交易下瘤细胞呈旋涡状、栅栏状或编状排列。若胃有巨大肿瘤,而临床上无明显转移征象,应想到胃神经鞘肿瘤。本病预后良好,即便恶变转移到这区域淋巴结,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特征,探讨其在鉴别诊断胃淋巴瘤和正确评估患者病情中的价值。方法对22例胃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检查和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2例患者全部于治疗前进行多层螺旋CT检查并经胃镜活检或手术证实为胃非霍奇金淋巴瘤。发病多在胃体和胃窦部位,胃壁呈明显的不均匀增厚,厚度均超过8mm,胃壁侵犯范围均超过胃全周的60%。增强扫描,17例患者病变可见中度均匀强化(强化程度与周围肌肉组织相近),占77.27%;17例患者可见腹腔淋巴结肿大,占72.73%;12例患者有肾门下腹膜后淋巴结肿大,占54.55%。结论胃淋巴瘤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表现具有较明显的特征性,正确认识和分析这些特征,有助于对胃淋巴瘤患者的鉴别诊断和对患者病情的正确评估。对胃淋巴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0年至今诊治上肢神经鞘瘤 8例 ,发生于正中神经 6例 ,发生于尺神经 2例 ,均采用无创操作 ,显微镜下剥离瘤体 ,同时松解周围受压神经纤维束 ,如发现纤维断裂进行吻合 ,获得明显疗效 ,患者术后自觉症状明显减轻 ,6例数月后症状消失。 1例 2周后出现屈手指无力。 1例外院误诊“腱鞘囊肿”切除神经症状加重。经神经松解残存瘤体及瘢痕切除神经症状明显减轻。1 典型病例例 1 男 ,3 4岁。因左腕肿物 ,食指刺痛 1年 ,加重 3个月后入院 ,无诱因偶发食指阵发性刺痛 ,腕肿物 2cm× 3cm ,不痛 ,边界清、质韧、Tinel征阳性 ,且放散 …  相似文献   

17.
胃神经鞘瘤是胃间叶组织来源的肿瘤,起源于胃黏膜下神经丛中的神经膜细胞,其发病率低,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均缺乏特异性,故术前诊断率低、临床误诊率高。手术切除是最主要的治疗方法,病理诊断为确诊金标准。本文报道1例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胃神经鞘瘤患者,接受腹腔镜下胃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为胃神经鞘瘤,恢复良好出院。本文通过对该疾病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等进行文献复习及总结,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因此及早诊断冠状动脉病变有着重要的意义.导管法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自应用于临床以来一直是诊断冠状动脉疾病的金标准,但其检查费用高,而且有一定的危险性,报道与此检查相关的病死率约为0.1%~0.15%.过去几十年人们一直在努力寻求冠状动脉非创伤性的造影或显示方法.虽然核素、电子束CT(EBCT)、磁共振成像(MRI)在冠状动脉疾病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但仍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自20世纪70年代初CT机应用于临床以来,CT的发展经历了几次技术性的变革.多层螺旋CT(MSCT)机的问世,使CT的应用领域更加广阔.由于多层螺旋CT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厚薄、心电门控技术、重建功能、工作站强大的后处理技术,为冠心病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特别是目前新近推出的16层螺旋CT更显示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AD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胸腹联合平扫和增强扫捕,后期应用采用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容积再现(VR)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原始横轴位图像对病变信息的存储最为可靠,24例患者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其中显示真、假腔24例,显示内膜片22例,腔内血栓形成9例,内膜破口15例。而不同的重组方式所得图像分别具有不同的特点。结论多层螺旋CT在诊断主动脉夹层时安全、准确、迅速,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能谱CT对于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胃间质瘤及10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能谱CT表现、能谱数据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能谱CT扫描模式,获得140 k Vp混合能量图像及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结果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与混合能量图像相比CNR明显增高(P=0.000)。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对于病变定位的准确性(94%)高于混合能量图像的准确性(88%);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中能更真实地反映病变的CT值,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动脉期胃间质瘤病灶内有血管显示的共有9例,占41%,均为高危险度间质瘤,胃神经鞘瘤病灶内未见血管显示;而门静脉期病变内未见明确血管显示,动脉期对高危险度间质瘤诊断的意义较大;胃神经鞘瘤及胃间质瘤均呈延时强化,胃神经鞘瘤动脉期CT值(97±20)Hu至(23±16)Hu,静脉期CT值(145±32)Hu至(30±11)Hu;胃间质瘤动脉期CT值(160±53)Hu至(39±10)Hu,静脉期CT值(191±62)Hu至(44±10)Hu。动脉期及静脉期胃神经鞘瘤与胃间质瘤40~140 Ke V各单能量图像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最佳ke V单能量图像比混合能量图像能获得更好的病变与肌肉间的对比噪声比(CNR);能谱曲线能直观地显示胃间质瘤及胃神经鞘瘤的延时强化特征,且动脉期及静脉期40~140 Ke V单能量CT值比较胃间质瘤CT值高于胃神经鞘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