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5年7月间共观察到22例心血管手术后VS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S的临床表现和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22例均在术后2~6h内发生VS,给予去甲肾上腺素(NE)经中心静脉导管持续微泵输注,剂量从0.05μg/(kg·min)起,最大用至0.4μg/(kg·min)。治疗目标是维持MAP≥70mmHg,SVRI≥140.0kPa·s/(L·m2),NE应用时间10~48h。本组患者无肾功能衰竭和应激性消化道出血,无死亡。结论:正确诊断VS和评判治疗效果必须要有Swan-Ganz导管进行血液动力学监测。去甲肾上腺素在心脏手术后VS的治疗中疗效显著,是值得推荐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2.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加强对该病的认识。方法:2000年2-7月对2例灌注后早期出现的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患进行抢救治疗。结果:因认识及治疗方法不同,1例死亡,1例存活。结论:及早诊断和及早救治是治疗的关键,应用血管收缩药物-去甲肾上腺素,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需要大剂量的缩血管药物来维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VS预后差,死亡率可达24%~25%[2],倍受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陶军 《重庆医学》2008,37(17):1892-1894
心脏手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asoplegic syndrome,VS)是指心脏手术患者在术中或术后早期出现低血压并伴随正常或增高的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右心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补充液体后症状无改善或改善不明显的一组综合征,又称血管扩张性休克[1].  相似文献   

5.
低温对兔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Xu J  Long C  Qi R  Xie L  Shi S  Zha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27-130
目的 探讨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机制。方法 将 2 4只白兔进行全身肝素化后静脉麻醉 ,分离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周围结缔组织 ,将动脉切成长为 3.0mm动脉血管环 ,将血管环随机分为 4组 ,每组 8只 ,即对照组 (常温组 ) :实验温度 37℃ ;实验 1组 :实验温度 30℃ ;实验 2组 :实验温度 2 4℃ ;实验 3组 :实验温度 16℃ (实验 1~ 3组均为低温组 )。将血管环放在 37℃的Kreb溶液中孵育 1h ,检验血管环内皮的完整性 ,抛弃内皮破坏的血管环。利用血管张力计算机软件记录不同温度下血管张力变化。测量低温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影响时 ,各组血管环继续在对应温度的Kreb溶液中孵育 30min ,依次从低浓度到高浓度加入人工合成去甲肾上腺素 ,低浓度去甲肾上腺素达到平衡后 ,依次加入高浓度去甲肾上腺素 ,依次记录每一浓度血管环张力。结果 各低温组与常温组相比 ,低温可引起肺动脉、肾动脉、颈动脉舒张 (F肺动脉 =6 9 90 9,F肾动脉 =131 192 ,F颈动脉 =5 0 6 6 3,P<0 0 0 1) ,并且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肺动脉 (F =2 6 9 12 1,P <0 0 0 1)、肾动脉 (F =2 5 0 5 35 ,P <0 0 0 1)及颈动脉 (F =2 12 5 85 ,P <0 0 0 1)的收缩。结论 低温可能是心脏手术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001年1月-2005年3月共发生8例体外循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对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结果体外循环后早期。8例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的现象。2例由于认识的局限,治疗不佳,最终死亡;6例经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的治疗,平顺出院。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后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正确诊断;使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63岁,59kg,主因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高血压、糖尿病入院,拟在全麻浅低温体外循环(CPB)下行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超声报告主动脉瓣轻度狭窄,中到重度关闭小全,二尖瓣少量返流,LVEF65%。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加速性交界性逸搏心律伴室内差传,心室夺获,左室肥大。心胸比0.85。入室心率、血压、CVP均正常。麻醉诱导用药咪唑安定2mg,依托醚酯12mg,哌库溴铵8mg,芬太尼0.5mg,诱导过程平稳顺利。持续泵入得普利麻2~3mg/(kg·h),间断吸入异氟烷1%~1.5%,呱库溴铵,芬太尼间断静推维持麻醉。  相似文献   

8.
随着对体外循环病理生理改变的深入研究和了解 ,近年 ,一种与体外循环相关的并发症———血管麻痹综合征 (va soplegicsyndrome,VS)逐渐受到关注。由于体外循环造成体内血管调节机制的紊乱 ,使得手术中和手术后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改变 ,给围手术期处理带来较大的困难。我们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006年8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共完成体外循环心脏手术2 021例,期间发生11例体外循环术后VS,均在术后6 h内得到确诊。结果 11例VS患者心脏术后早期均表现严重低血压伴血流动力学高排低阻现象。所有患者经大剂量缩血管药物治疗,均顺利出院。结论 VS是心脏外科术后较少见的并发症,救治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正确诊断,尽早使用合适的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10.
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VS)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关注,VS的显著特点是持续、顽固的体循环低血压,正常或升高的心排血量及全身血管阻力降低,致升压药物的使用剂量亦明显增加,并可产生不同程度的抵抗。在不同的机构和专业领域,VS的发病率、诊疗及预后亦存在巨大差异。导致VS发生的风险因素有高龄、输血、体外循环、器官移植、创伤和脓毒症,以及特定药物的应用,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他汀类等;VS的发病机制有:炎性因子和神经介质的释放,诱导一氧化氮的产生过剩,血管加压素受体的下调,使平滑肌丧失收缩功能,导致血管麻痹。目前对VS的治疗包括静脉泵入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加压素、亚甲基蓝和高剂量羟钴胺素,以及使用腺苷三磷酸敏感的钾通道阻滞剂,核因子κB抑制剂,靛蓝二磺酸钠。  相似文献   

11.
熊刚  杨康  廖克龙  唐令凤  张玉霞 《重庆医学》2004,33(12):1767-176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分析2000年3月~2004年2月间8例体外循环术后血管麻痹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对该症进行文献复习和讨论.结果本组3例病人死于术后33~52h,其余5例病人在7~55个月的随访期中心功能Ⅰ~Ⅱ级,生活质量良好.结论血管麻痹综合征是体外循环术后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决定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治疗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输出量综合征(低心排)的临床疗效。方法:15例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均从股动脉放置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于降主动脉内进行IABP治疗,手术前、后监测患者连续有创动脉收缩压(SABP)、有创平均动脉压(MABP)、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氧分压(PaO2)、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和尿量。结果:IABP辅助治疗时间25~276 h,平均(98.1±103.5)h。行IABP治疗后,SABP、MABP、PaO2、LVEF较术前明显提高(P<0.05),HR、CVP明显下降(P<0.05),尿量增加,12例患者心功能好转而脱离IABP,11例(73.3%)存活,4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结论:IABP能明显改善心脏手术围术期低心排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有适应证者应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病情演变与临床特征,并探讨其发病机制与诊治原则,以提高其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6年1月至2004年3月我科ICU收治的69例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病人临床资料.结果共发生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 69例,占同期468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的1.47%.多数发生于术后早期.所有病例术后均出现顽固性低氧血症,对常规的治疗效果不明显;同时存在气道压升高、肺顺应性降低;先后出现胸片改变.术后早期死亡15例,死亡率21.74%.其中12例死于多脏器功能衰竭,3例死于致死性的心律失常.术前心功能差,合并肝肾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存在哮喘、慢性支气管炎等病史、吸烟史、脑血管意外史,术中长时间转流或心肌保护不良,麻醉或体外循环过程中意外情况发生,急诊手术是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发生的高危因素.结论在心内直视手术后ARDS的诊治过程中强调早期发现与早期处理.尤其是针对具有高危因素的病人,作出早期诊断与处理,有利于争取抢救时机提高抢救成功率.在治疗中强调积极应用小潮气量保护性通气治疗,同时应用大剂量的激素与前列腺素E,积极防治防止其它脏器功能的损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防治。方法:对本组216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术后急性心包填塞,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及室性心律紊乱等严重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共死亡7例,死亡率为3.2%,各种并发症25例,而上述三种并发症占72.7%。结论:术后24 h对于严重并发症的正确预防与处理是保证安全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Purpose and Methods Open-heart surgery with the use of 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 is associated with an inflammatory cascade which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ncluding multiple organ failure. To provide an update on the subject, we briefly review the recent English-language literature. Results During CPB, various factors have been recognized to induce a complex inflammatory response. Based on an enhanced understanding of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therapeutic strategi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educe this inflammatory reaction and its subsequent damaging effects.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may result in less inflammatory injury as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maneuver, which can in turn, diminish the incidence of cardiac, renal, or neurological dysfunction. It is also clear that improving the biocompatibility of CPB materials can lead to a better patient recovery. Inasmuch as the pathophysiology involved appears to be multifactorial, it is unlikely that a single intervention could achieve the desired goal. Both pharmacologic strategies, such as steroid pretreatment, and modification of mechanical devices, such as the use of heparin-coated CPB circuits, could have important clinical implications. The balance between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s may be crucial in limiting the extent of inflammatory injury. Conclusions To date, the concept of organ protection should no longer be limited to the individual organ. Instead, investigations must be extended to focus on a systemic level.  相似文献   

16.
李建安  严中亚 《安徽医学》2006,27(6):443-445
目的总结心脏直视手术后迟发性心脏压塞(LCT)的诊治和预防经验。方法就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发生的7例LCT的原发疾病、引流时间和引流量、LCT时间、诊断和处理方法、引流液性质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实施心包引流时间为术后21天~10个月,其中4例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术,2例行左侧心包开窗术,1例行剑突下心包开窗置管引流术,5例痊愈出院,2例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心脏手术后LCT是发生率较低但后果严重的并发症,可能与术后抗凝治疗、右心功能不全、淋巴管损伤、心包切开综合征、急性心脏排斥反应和环孢霉素A的使用、术后心包纵隔引流不畅、心包腔残存空腔较大等有关。及时的诊断和心包腔引流是提高LCT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布一加综合征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3年-2002年,采用超声介入及手术方法治疗48例布加综合征的疗法结果。超声引导下支架术治疗布一加综合征38例,其中内支架术联脾肾分流术治疗5例,支架术联合肠腔分流术治疗8例;腔房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4例,肠腔转流术治疗2例,肠颈转流术治疗2例,经右心房联合破膜2例。结果:随访1个月-9年,平均4.68年,37例获显疗效,2例改善,6例行二次手术治疗,3例死亡。结论:应重视早期诊断和治疗。腔内超声介入方法治疗布一加综合征,简便、准确、安全、疗效肯定;联合分流术解除肝静脉梗阻,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8.
心脏手术后床边开胸止血(附94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床边二次开胸止血的经验和教训,以减少心脏手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二次开胸的临床资料,男73例,女21例;体重9~76.5(48.69±17.40)kg;年龄10个月~69岁(32.40±17.23)岁。其中先天性心脏病47例(50.00%);瓣膜置换36例(38.30%);冠心病(CABG)5例(5.32%);大血管疾病4例(4.26%);心脏肿瘤2例(2.13%)。结果广泛渗血或心包腔、胸腔积血27例;主动脉部位25例;心脏出血24例;胸骨出血18例;其他原因16例。床边开胸术后死亡12例(12.77%),死亡原因有心跳骤停,呼吸衰竭,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术后伤口感染12例(12.77%)。结论术中严格止血是减少术后二次开胸的关键,减少二次开胸,可以减少术后死亡率和伤口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