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PICC导管在神经外科的临床应用效果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外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分析置管后出现的并发症并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发生敷贴过敏4例,穿刺点感染3例,静脉炎2例,导管堵塞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3.33%;观察组发生敷贴过敏1例,穿刺点感染1例,静脉炎1例,无导管堵塞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导管在中长期静脉治疗、静脉高营养和脱水利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神经外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对预防ICU病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作用。方法:将入住在ICU,有中心静脉置管的危重症病人8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给予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病人的住院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发证及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等指标。结果:(1)观察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P=0.000 1)、平均住院时间(P=0.002 5)均低于对照组;(2)观察组的CVC-RI发生率为5.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5%(x2=5.165,P=0.048);观察组的CRBSI发生率为2.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0%(x2=6.135,P=0.029)。结论:入住ICU有中心静脉置管的病人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后,可明显缩短置管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并发证,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对ICU行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VC-RI)发生的影响,以降低感染率。方法将2012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常规护理的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对其进行回顾性调查;将2013年在ICU行中心静脉导管并对其施行系统性护理干预策略的200例患者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患者CVC-RI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导管置管部位、导管留置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导管病原菌定植、穿刺部位感染、隧道感染、植入部位感染、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感染率,分别为12.5%、6.0%、3.0%、2.0%、3.0%与32.0%、17.0%、10.5%、7.5%、1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及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0%、3.5%、2.5%、9.0%与6.7%、10.0%、7.5%、1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性护理干预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可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置管后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肿瘤患者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8月入住天津市人民医院的PICC置管肿瘤患者共10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实行循证护理,观察比较循证护理与常规护理的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护理满意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导管留置时间为(180.95±28.36)d,明显长于对照组的(121.37±29.1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为1.9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7.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穿刺部位出血、静脉炎、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各PICC置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总满意率96.15%,高于对照组的84.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PICC置管肿瘤患者中可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循证护理在预防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方法应用于解决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置管术护理中出现并发症的实践过程。方法将2009年10月—2010年10月64例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随机平均分为循证组及对照组。留置导管期间分别采用循证护理方法和传统的护理方法,比较两组发生并发症情况。结果运用循症护理方法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12.5%)明显低于对照组(3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循证护理可以有效预防PICC并发症的发生,还可以培养护士的评判性思维,提高护士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静脉输液患儿液体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到2015年1月收治的静脉输液患儿共1 021例,按照时间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510例)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护理,观察组(511例)采用循证护理。比较两组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以及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静脉输液外渗率为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输液护理满意度为82.8%,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静脉输液患儿护理过程中能有效减少静脉输液外渗情况的发生,并且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接受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5年1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进行治疗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观察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8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3.53%;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7.0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3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应用于肝内胆管结石行肝叶切除术患者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预防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效果,为临床降低CRBSI发生率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2月-2013年6月ICU收治的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患者163例,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集束化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感染情况以及感染病例病原菌构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分别为11.90d和10.84d;对照组置管部位中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分别有8、61例和11例,观察组分别有10、67例和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部位、置管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CRBSI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20%和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集束化护理可降低ICU CRBSI的发生率,应加强ICU集束化护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综合探究循证护理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为PICC置管患者提供科学护理依据.方法:以我院2015年8月到2016年8月收治的104例PICC置管的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以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非计划拔管率、置留时间以及患者对护理满意程度为评价指标,并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循证护理的观察组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明显比对照组低,观察组置留时间和患者满意程度也高于对照组.结论:在预防肿瘤患者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临床护理中采用循证护理方式,能够有效减少PICC置管导管堵塞的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程度,对推动循证护理在临床应用中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ICU患者压疮预防中循证护理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0例Norton评分<12分的压疮高危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措施,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措施,比较两组压疮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压疮发生时间为10.18±1.68天,压疮发生率为2.50%,对照组上述数据分别为7.34±2.50天和16.25%,两组数据结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有效降低ICU患者压疮发生率,延长压疮发生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12.
13.
为了探讨加强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有机结合对临床护理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整体护理的基本内涵。提出应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培养人文科学能力等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相结合的新理念。重点介绍了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有机的结合使护理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六个到位,全面提升了护理人员素质,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探讨加强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有机结合对临床护理的影响,本文阐述了整体护理的基本内涵。提出应树立新的医学观念,全面认识医学与社会;培植道德情感,规范道德行为;培养人文科学能力等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相结合的新理念。重点介绍了整体护理与人文护理有机的结合使护理工作实现了"三个"转变、"六个"到位,全面提升了护理人员素质,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17.
18.
Nursing     
V M Paulson 《Hospitals》1972,46(7):143-146
  相似文献   

19.
转变护理模式 提高护理质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改变护理模式,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实施全责护理中的分层管理,每位护士都是实施者与检查者。结果 护士的差错发生率明显下降,病区护理质量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协调性明显改善。结论 通过改变护理模式,更能适应医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模式在小儿护理中的应用,从而为小儿的护理提供更为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以某院儿科收治1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儿接受常规的护理方法模式,而实验组患儿则接受个性化护理模式,观察上述两组间采取不同护理方法模式后的效果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患者实施个性化的护理模式方法,其治疗效果显著。因此,该护理方法模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进行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