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肺动脉栓塞疑似患者200例,分别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观察两组检查的差异,比较其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发现中心性肺动脉栓塞例数低于DSA,附壁血栓型高于DSA,分别经卡方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偏心性和完全性肺动脉栓塞结果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SA的诊断正确率、阳性率和灵敏度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而检查阴性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均低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分别经卡方检验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诊断肺动脉栓塞的准确性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但二者诊断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故DSA可用于肺动脉栓塞的高级诊断,而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可作为疑似患者的初筛检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疑似肺动脉栓塞患者200例,对所有患者给予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观察三者单独检测与联合检测之间的差异。结果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和正确率,明显高于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血清D-二聚体水平检测联合诊断可作为肺动脉栓塞诊断的一种理想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64-MSCT)联合动态心电图(DCG)对冠心病(CHD)患者诊断效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疑似CHD患者85例,均行64-MSCT、DCG、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对比64-MSCT、DCG单一检查与联合检查诊断效能。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85例疑似CHD患者确诊45例,64-MSCT确诊32例,DCG确诊30例,两者联合确诊42例。两者联合诊断特异度、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64-MSCT、DCG单项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64-MSCT联合DCG可提高CHD患者诊断准确度、敏感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可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联合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冠心病心绞痛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2月至2022年1月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93例为研究对象,均常规行16排螺旋CT和64排螺旋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16排螺旋CT、64排螺旋CTA及两者联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诊断的检出率,并比较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93例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经DSA检查确诊62例,确诊率为66.67%;16排螺旋CT检出阳性51例,检查准确度为73.12%;64排螺旋CTA检出阳性54例,检查准确度为80.65%;两者联用检出阳性60例,检查准确度为93.55%;两者联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诊断效能高于单一检查(P<0.05)。结论 16排螺旋CT、64排螺旋CTA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诊断,具有较高的检出率,而两者联用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诊断效能,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赵连松 《医疗装备》2019,(23):34-35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天津市武清区人民医院收治的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手术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的诊断效能。结果手术结果显示,70例疑似脑动脉瘤患者中,脑血管瘤40例,非脑血管瘤30例。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脑血管瘤的准确度、灵敏度、阳性预测值、特异度及阴性预测值与DSA诊断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有效诊断脑动脉瘤,且属于无创操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64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MPR)技术在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医院2021年2月~2022年9月收治的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全部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并行主动脉数字减影技术(DSA)检查,将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40例疑似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经DSA检查31例确诊,占77.50%;依据DSA诊断“金标准”,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灵敏度为93.55%(29/31)、特异度为88.89%(8/9)、准确度为92.50%(37/40)、阳性预测值为96.67%(29/30)、阴性预测值为80.00%(8/10),且与DSA检查结果一致性好(Kappa=0.793);64排螺旋CT MPR技术检查与DSA检查急性主动脉夹层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伴有钙化与血栓特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排螺旋CT MPR技术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有较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且可鉴别疾病Debakey分型、累及区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体内的表达及联合检测的意义,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7年9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4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观察组,40例正常孕检的健康孕妇为对照组。采用离子交换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水平,采用免疫比浊法快速检测尿液微量白蛋白水平。在行联合诊断分析时采用平行联合检测及系列联合检测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复以尿微量白蛋白作为诊断指标时,阳性患者43例,阴性37例;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诊断指标时,阳性患者42例,阴性38例;平行联合诊断结果显示,阳性44例,阴性36例。系列联合诊断结果显示,阳性35例,阴性45例;系列联合诊断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诊断(P0.05),平行联合诊断的特异度、阳性预测值显著高于其他指标诊断(P0.05),平行联合诊断及系列联合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尿微量白蛋白及糖化血红蛋白单独诊断(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与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采用糖化血红蛋白联合尿微量白蛋白在诊断妊娠期糖尿病时可有效提高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采用64排CT技术对肺动脉栓塞进行诊断,从而探讨其应用价值与效果。方法通过回顾分析法对该院自2011年4月—2012年7月收治的40例病患采用64排CT技术进行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均接受64排CT及传统检查方式进行诊断,对比分析两种方式的诊断情况。结果 CT组诊断出8例中央肺动脉栓塞,26例肺段/肺叶动脉栓塞,肺段下方动脉栓塞有6例,与实际治疗结果完全相符;传统检查诊断5例中央肺动脉栓塞,28例肺段/肺叶动脉栓塞,肺段下方动脉栓塞有7例,与实际治疗结果有明显差异,CT检查结果明显比传统方式准确(P<0.05)。结论 64排CT诊断技术在成像过程中具有无创性,在肺动脉栓塞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64排128层螺旋CT冠脉成像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我院在2015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疾病6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全部病例均提供有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资料,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灵敏度为92.39%、特异度为93.75%、阳性预测值为88.54%、阴性预测值为95.93%。结论64排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都比较高,有着显著的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应用价值,可作为CAG检查前的有效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冠脉成像在冠心病高危人群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58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常规冠状动脉造影为金标准,计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结果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总体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7%、92.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0.5%、97.6%,准确度为92.7%.结论 64层螺旋CT对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率,是一种无创、简便、安全可靠的冠状动脉血管疾病诊断与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及CT值与妇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vein thrombosis,DVT)临床分期的相关性及疗效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某院妇科术后下肢DVT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超声造影检查确诊,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CT检查及凝血功能检测。比较不同疾病分期(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的超声弹性成像参数(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CT值和凝血功能指标[纤维蛋白原(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及CT值与下肢DVT、疾病分期、凝血功能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疗效患者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及CT值,探讨其对疗效的预测价值。采用SPSS 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期患者的超声弹性评分及应变值<亚急性期患者<慢性期患者,CT值及Fib、APTT、PT>亚急性期患者>慢性期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评分及应变值、CT值与下肢DVT的相关性显著(P<0.05);下肢DVT患者疾病分期及APTT、PT、Fib与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与CT值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疗效良好者的超声弹性评分及应变值高于疗效不佳者,CT值低于疗效不佳者(P<0.05);超声弹性评分、应变值及CT值联合预测下肢DVT患者疗效的AUC为0.913,大于各指标单独预测,联合预测的敏感度为90.00%、特异度为85.71%。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参数及CT值与妇科术后下肢DVT临床分期、凝血功能均具有相关性,且在预测下肢DVT患者疗效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临床评估患者病情、制订措施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肝癌患者临床中采用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T诊断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将2018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80例经临床病理诊断患有肝癌的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主要对象,所有患者均在临床诊断中分别实施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T诊断,对比分析两种诊断方式对肝癌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80例经临床病理诊断患有肝癌的患者中,3.0T磁共振成像诊断后的准确率为97.50%,64排螺旋CT诊断后的准确率为87.50%,两组诊断方式相比,3.0T磁共振成像诊断效果更佳,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中3.0T磁共振成像与64排螺旋CT对肝癌患者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效果,但相比64排螺旋CT,3.0T磁共振成像诊断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前列腺癌(PCa)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62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两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对照组正常前列腺中央带和周围带的CT灌注参数比较,中央带明显高于周围带(P<0.05)。正常对照组(周围带)和PCa组的CT灌注参数比较,PCa组的BF、BV、PS明显高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周围带)(P<0.05)。对照组TDC曲线呈缓升-平台型,PCa组TDC曲线呈速升-缓降型。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PCa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其中BF、PS、TTP对PCa的评价意义最大,能更准确反映肿瘤的血管生成,可以作为临床诊断PCa的有效普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的诊断方法和价值。方法抽取我院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30例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患者先后用不同影像学方法检查。对照组30例,行与磁共振尿路成像(MRU)检测。实验组30例,行层螺旋CT检测。比较2组各类型泌尿系统梗阻性病变的阳性检出率。结果 2组阳性检出率相比,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以输尿管结石和肿瘤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梗阻性疾病诊断中MRU、层螺旋CT各有其优点,但总体来说层螺旋CT检测阳性检出率较高,因此,早期行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对泌尿系统梗阻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早期治愈率,应当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孙国强  李玉波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20):5380-5381,5383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GDF-15水平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2009年7月~2010年7月某院收治的88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42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病变血管支数及狭窄程度,检测患者血清GDF-15水平并分析其与病变血管支数、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血清GDF-15水平为(679.51±22.46) pg/ml,观察组血清GDF-15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其中双支病变组为(1 159.64±29.67) pg/ml,3支病变组为(1 394.51±33.62) pg/ml,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的(954.02±35.18) pg/ml (P值均<0.05);狭窄程度≥40分组血清GDF-15水平为(1 336.54±32.94) pgml,显著高于<20分组(1 018.46±41.32) pg/ml及20~39分组(1 104.78±40.77) pg/ml (P值均<0.05).血清GDF-15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相关系数为0.248 (P< 0.05),与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的相关系数为0.275 (P< 0.05).结论 血清GDF-15水平可以有效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可提高诊断效率和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6.
肾动脉狭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DSA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肾动脉狭窄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疑有肾血管性高血压患者行16层或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并行三维血管重建,经MSCTA发现肾血管及其周围血管病变者共28例,再做DSA对照检查。结果:36例中MSCTA诊断肾动脉狭窄19例,其中2例为双侧肾动脉狭窄,2例为肾动脉变异畸形。3例肾上腺瘤,2例肾上腺增生,1例为多囊肾。而28例经DSA检查病例中,21例有不同程度肾动脉狭窄,MSCTA诊断与DSA比较符合率达90%以上。结论:MSCTA对肾动脉狭窄诊断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CT与MRI在诊断原发性肝癌介入术后的残余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3月~2021年4月本院所接收和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共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入组患者均于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3~5周进行CT、MRI以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的检验结果为金标准,之后对比CT和MRI对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残余肿瘤活性的评估价值。结果:120例患者,DSA检验出131个病灶,其中51个病灶通过治疗之后完全被消灭,80个病灶经过治疗之后仍然有残留和复发。CT和MRI的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一致,(P<0.05)。但MRI检出的准确度为92.64%、灵敏度87.69%都明显高于CT(P<0.05)。两种检查方法的特异性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方法下肿瘤包膜情况优于DSA和MRI(P<0.05)。结论:MRI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灵敏度对优于CT检验,但CT检验显示患者的肿瘤包膜情况优于MRI和DSA检验,二者结合使用有利于准确评估残余肿瘤活性,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对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c,BPH)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6年8月-2010年5月张家口市第一医院收治的BPH 80例,另选择正常前列腺15例为对照组。各组均行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技术检查,对比各组灌注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 BPH的TDC曲线为缓升型。BPH组的BF、PS、TT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TT、TTP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各级别BPH均呈现均匀灌注,四个灌注参数比较除BV外,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PH各级别间两两比较,BF、PS、MTT、TT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PHⅡ和BPHⅢ的BV值均明显大于BPHI组,BPHⅢ大于BPH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灌注成像BV值的升高对BPH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灌注成像无法对BPH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载脂蛋白 E(ApoE)基因多态性与血脂水平、子痫前期(PE)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10月于广州医学院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深圳市宝安区沙井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孕产妇12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20~35岁.将其中诊断为PE者纳入PE组(n=50),其余正常妊娠孕妇纳入对照组(n=70)(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本院人体试验委员会制定的伦理学标准,得到该委员会批准,分组征得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并与其签订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两组孕妇的平均年龄及体重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受试者ApoE基因型及其血脂[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PE组孕妇血清TC,TG与LDL-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孕妇携带ApoE ε3/4基因型者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组孕妇携带ApoE ε3/4基因型者脂代谢异常程度高于其他基因型.结论 ApoE基因多态性与PE孕妇存在脂代谢异常有关,可能为PE孕妇发病的遗传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在Budd-Chiari综合征(BCS)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1例BCS患者进行CT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11例患者在CT扫描后2周内均在DSA下行介入治疗,其中CT图像在工作站中进行图像后处理,其结果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1例成像均满意,不但清晰显示了肝脏、脾脏的病变,而且也清晰显示了肝静脉、副肝静脉、下腔静脉以及侧支循环血管情况。结论:MSCTA对Budd-Chiari综合征(BCS)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对于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