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通过分析脑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的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及磁敏感加权成像(SWI)磁共振表现,探讨3D-TOF-MRA与SWI对两种常见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我科收治的44例血管畸形进行磁共振成像,并加扫3D-TOF MRA及SWI序列,其中26例海绵状血管瘤、18例动静脉畸形.分析比较二者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率以及细微特征的鉴别能力.结果 3D-TOF MRA可以清晰显示动静脉畸形的部位、大小、输入动脉的来源、输出静脉的去向;海绵状血管瘤MRA成像未见明显供血动脉.SWI清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数目及范围较常规序列增大;而且还能显示动静脉畸形迂曲的小静脉,但不能直观显示畸形血管团的全貌及输入动脉等粗大血管的情况.结论 3D-TOF MRA技术对于动静脉畸形之类高流速低阻力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独特的价值,而SWI技术则对于海绵状血管瘤等低流速小管径的血管畸形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势;二者联合可以提高脑血管畸形检出,减少漏诊及误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隐匿性脑血管畸形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2例隐匿性脑血管畸形(海绵状血管瘤27例,静脉血管瘤25例)患者的磁共振影像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比较SWI与其它常规序列对隐匿性血管畸形病灶显示和检出能力的差异。结果:在所有27例海绵状血管瘤病例中,SWI发现病灶数目最多,其它序列发现病灶数目均明显少于SWI;在所有25例静脉血管瘤病例中,SWI较其它常规序列更清晰地显示引流静脉及髓静脉,均呈现特征性的“海蛇头”样表现。结论:SWI能够较常规序列更敏感地发现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病变,是诊断隐匿性脑血管畸形的可靠方法,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隐匿性血管畸形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的SWI(磁敏感加权成像)和3D-ASL(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对脑血管畸形影像表现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研究2019年1月~2020年6月的16位患者利用3.0T磁共振的SWI和3D-ASL成像方法诊断为脑血管畸形的MRI影像表现。结果:海绵状血管瘤10例,海绵状血管瘤并发静脉性血管畸形1例,静脉性血管畸形4例,动静脉畸形1例,毛细血管扩张症并发脑出血1例。结论:3.0T磁共振SWI对脑血管畸形的检出敏感性高,SWI联合3D-ASL对诊断脑血管畸形病变的特异性较高,对临床上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价值与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技术在诊断脑血管畸形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6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行1.5T MRI常规序列及SWI序列扫描,将SWI图像与MRI常规序列图像进行比较,评价SWI相对于常规序列在脑血管畸形疾病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6例血管畸形患者,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0例,MR常规序列发现病灶18个,其中表现为典型血管瘤征象("铁环征")16个,SWI发现25个,其中均匀性低信号病灶12个,低信号中含有混杂信号病灶13个;动静脉畸形(AVM)5例,SWI可显示更多的引流静脉,且易与动脉区分;发育性静脉异常为21例(其中伴发其他血管畸形者3例),SWI较常规序列发现更多病灶,均可清晰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和粗大的引流静脉,而常规序列显示欠佳。结论:SWI在脑血管畸形诊断方面检出率高于其他MR常规序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分析磁敏感加权成像用于脑静脉血管畸形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8年4月—2020年9月作为研究对象的选取时间,纳入对象为于我院就诊治疗的78例脑静脉血管畸形疑似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成像诊断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统计分析磁共振成像诊断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的阳性检出情况、病灶检出情况、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结果:经病理学诊断确诊,78例脑静脉血管畸形疑似患者中共有68例患者确诊;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对静脉血管畸形患者的阳性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病理学诊断检查发现,68例静脉血管畸形患者的病灶总个数为83个;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的病灶检出率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检查的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敏感性均高于磁共振成像诊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能够准确对脑静脉血管畸形患者病情进行诊断,能够为脑静脉血管畸形患者的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病情信息,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癫痫中心就诊的37例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继发癫痫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磁共振常规T1WI、T2WI和SWI序列对所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进行颅脑扫描,分析T1WI、T2WI和SWI序列对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显示能力和影像特征。结果: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26例中,T1WI序列发现病灶10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1个,SWI显示病灶26个,病灶位于枕叶9例、额叶7例、颞叶5例、顶叶4例及小脑半球1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11例中,T1WI序列发现病灶11个,T2WI序列发现病灶22个,SWI显示病灶72个,血管瘤最大主病灶位于颞叶6例、额叶2例、枕、顶叶及小脑半球各1例。SWI扫描显示的最大病灶直径为24.80mm。T1和T2显示典型病灶呈桑葚样混杂信号,SWI为铁环样信号。SWI序列检出率与常规T1WI、T2WI序列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海绵状血管瘤内急性或亚急性出血2例,多发性海绵状血管瘤伴有毛细血管扩张症或发育性静脉畸形3例。结论:SW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脑血管病变患者应用磁敏感成像技术(SWI)进行诊断的有效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材料与方法:对我院2015年2月~2015年9月收治的脑血管病变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SWI与常规MRI的影像学表现,对脑血管病变中采用SWI进行诊断的优势进行评价。结果:本组研究对象中4例脑血管淀粉样变性,15例脑梗死,6例静脉畸形,6例动静脉畸形,9例海绵状血管瘤。结论:脑血管病变采用磁敏感成像技术进行检查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清晰、准确的显示病灶周边的情况、病灶范围,相对于常规序列来说,其诊断率较高,在脑血管病变鉴别、诊断中可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脑血管畸形磁敏感加权成像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技术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价值及脑血管畸形的SWI影像特征。资料与方法:选取2007年10月~2008年7月MRI显示的典型脑血管畸形41例(海绵状血管瘤23例,动静脉畸形13例,静脉畸形5例)进行磁共振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T2WI、T1WI增强扫描及SWI,与手术所见及DSA对比,将SWI与常规MRI对比,分析其对脑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结果:SWI可以显示较常规序列更多的海绵状血管瘤病灶,发现3例脑内弥漫性血管瘤及5例多发病变的病例;同一病灶SWI显示的范围较常规序列大;SWI显示6个静脉畸形病灶,而常规序列显示5个,可以显示扩张的髓静脉,并与T1WI增强扫描图像很好的对应;SWI可以显示DSA显示的15支供血动脉中的13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20支引流静脉中的18支(常规序列显示13支)。结论:SWI是显示血管畸形最敏感的MR序列,是筛查脑血管畸形的理想手段,结合MRI常规扫描序列可以为脑血管畸形的诊断及内部组织结构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9.
磁敏感成像技术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结构的显示能力及其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搜集18例经临床及影像证实肝脏病变包括血管畸形、肝细胞癌、转移瘤、血管瘤以及肝囊肿患者共25个肝局灶性病变行常规T1WI、T2WI及SWI扫描,并将其SWI图像与常规MRI序列进行比较。18例均同时行增强扫描,1例动静脉畸形同时行MRA检查,1例血管瘤动态增强后再次行SWI检查。结果:1例血管畸形SWI能较常规平扫、增强及3D MRA更清楚显示其异常静脉血管形态;4例肝细胞癌、3例胆管细胞癌及2例转移瘤,SWI均能显示病灶内瘤静脉及血液降解产物;5例肝血管瘤及3例肝囊肿,SWI均显示病灶呈均匀稍高信号,病灶较大者邻近静脉受压。结论:SWI在显示肝脏静脉性血管畸形、肿瘤相关静脉结构等方面优于常规MR序列,对肝脏局灶性病变有一定鉴别诊断价值,是研究肝脏局灶性病变内部结构的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是一组利用组织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的成像方法,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可以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1-2],与传统的加权序列比较,具有三维、高分辨力、高信噪比的特点.SWI显示静脉结构、血液代谢产物、铁沉积等十分敏感,在脑肿瘤、脑血管病、脑外伤、神经变性病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笔者搜集20例经临床手术或病理证实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病例,旨在比较SWI、T1WI及T2WI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求磁共振(MRI)扫描序列中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脑海绵状血管瘤中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50例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序列、SWI、DWI序列检查,统计常规MRI(T_1WI、T_2WI、T_2Flair)、SWI、DWI序列对脑海绵状血管瘤病灶检出情况;并分析脑海绵状血管瘤在常规序列、SWI、DWI序列扫描图像的特点。结果:本组50例患者中,经SWI序列均检查出脑海绵状血管瘤,其中44例单发,6例多发,共检出103例病灶数,81例位于幕上,22例位于幕下。SWI序列扫描脑海绵状血管瘤检出率较DWI序列、T_1WI、T_2WI、T_2Flair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T_1WI、T_2WI、T_2Flair上呈类圆形或圆形混杂信号,病灶内表现为"爆米花状"、"网格状"高信号,部分病灶在T_2WI周围可见特征性环状低信号(铁环征),病灶周围无占位及水肿征象。SWI及DWI可显示病变周围含铁血黄素区域及瘤体,病变信号为低信号或低信号中伴有稍高信号,且在显示病变数目及范围均优于常规序列,且SWI优于DWI。结论:SWI及DWI相结合可为临床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提供全面、准确的诊断信息,更利于脑海绵状血管瘤微小病灶的检出,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脑部病变患者35例进入研究.其中海绵状血管瘤6例,脑梗死15例,脑肿瘤10例,静脉畸形2例,静脉窦血栓2例.对患者行常规T2WI、T1WI、SWI序列、MRA及增强T1WI.分析SWI序列较其他序列对显示小的出血灶、小静脉及含铁血黄素、钙化等顺磁性物质的优势.结果 对于海绵状血管瘤,SWI能鉴别出血与血管,发现更多的小病灶.对于静脉畸形,能够发现更多的细小静脉向大静脉引流.对于急性脑梗死,SWI可发现小的出血灶.对于脑肿瘤,SWI可显示出小的引流静脉.对于静脉窦血栓,SWI可清楚显示深部引流静脉及脑表面扩张的静脉网.结论 与常规MRI及MRA检查相比,SWI对低流量血管畸形及血管瘤、多发细小出血的显示、脑肿瘤的血管评价、静脉窦血栓形成后深部静脉的扩张及早期并发出血以及脑梗死并发出血等病变的显示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并能提供病变与正常组织的相位对比改变, 对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正确诊断具有较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1月在我院检查的36例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患者分别进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弥散加权成像(DWI)及常规MRI扫描,对比三种不同诊断方法对出血性脑梗死患者检出率及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情况。观察SWI序列显示脑梗死区域及周围微出血灶数量情况,以及脑梗死灶内静脉血管变化情况。结果: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出血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和出血灶数量的显示明显优于弥散加权成像及常规MRI扫描的序列,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患者中,发现12例患者脑梗死灶区域之外存在微出血灶,有19例患者脑梗死灶内的小静脉血管分支明显减少,6例患者其血管发生增多、增粗或扭曲的情况。结论: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其诊断阳性率明显优于弥散加权成像及常规MRI序列,可早期发现脑梗死中的出血灶,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儿童颅脑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小儿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42例小儿颅脑疾病患者,其中外伤性脑损伤1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伴出血者20例,海绵状血管瘤1例,动静脉畸形2例,Sturge-Weber综合征1例,脑肿瘤6例.采用3.0 T MR成像仪行T1、T2液体衰减反转序列(FLAIR)、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结果:患者多为中青年起病,无明显性别差异,多为脑干出血起病,1/3患者可反复发作,桥脑多见,CT多呈稍高或高密度,MRI平扫可见多种表现,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表现为病灶完全低信号或周围呈低信号的混杂信号,头颈部血管检查阴性。结论:中青年发作的脑干出血,尤其是反复发作或无高血压病史时,应考虑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能,需行SWI以明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研究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在脑出血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将我院于2019年2月—2020年1月收治的100例疑似脑出血急性期患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均采取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SWI),进一步对DWI、SWI、DWI+SWI联合检查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在诊断准确率方面,DWI+SWI联合检查准确率均明显高于DWI单独检查、SWI单独检查,组间数据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联合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在脑出血急性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显著,检出率高,可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因此,具备推广及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术中超声在脑血管疾病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术中超声观察不同颅内血管性病变的显示情况,探讨术中超声实时定位病灶、指导手术切除的价值.方法 对204例颅内血管性疾病患者行术中超声检查,对动静脉畸形患者寻找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对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剪开硬脑膜切除病变前(术前)、经大脑皮层造瘘到达病灶时(术中)以及病灶切除术后(术后)均行术中导航及术中超声检查,并比较二者定位的准确性.结果 ①术中超声对颅内血管性疾病的显示率为98%,其中对颅内动静脉畸形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显示率均为100%,动脉瘤的显示率为81%,血管母细胞瘤的显示率为91%.②术中超声对颅内动静脉畸形患者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显示率为71%.③术中超声与术中导航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前定位的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对95%,P=0.244).术中超声在海绵状血管瘤切除术中、术后定位的准确率明显高于术中导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0%对74%,x2=19.513,P<0.0001,100%对68%,x2=24.973,P<0.0001).结论 术中超声对颅内血管性疾病具有较高的显示率,并可准确定位病变,指导手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损伤,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T与MR检查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的临床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脑血管畸形患者30例作为本次研究工作对象,均征得患者或其家属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配合本次研究工作。30例患者均已经过临床病理诊断为脑血管畸形,均接受CT检查与MR检查。比较分析CT检查与MR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经临床病理诊断结果显示,30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包括19例动静脉畸形,8例海绵状血管瘤以及3例静脉畸形。CT检查结果显示,1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平扫未见异常4例,边界不清混杂密度影及迂曲扩张血管影15例。MR检查结果显示,19例动静脉畸形患者中,常规MRI及MRA均可见扩张迂曲异常血管团影,SWI可见且斑点状、条状的迂曲低信号影。海绵状血管瘤的8例患者中,单发与多发分别有5例、3例,检出病灶75个。CT检查检出6例患者,检出病灶21个。MRI常规检查检出病灶53个,均可见铁环征"、"桑椹"状高低混杂信号。SWI检查的检出病灶共75个,包括低信号71个,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4个。3例静脉畸形患者均为单发,CT检查、常规MRI检查结果均无特异性表现,SWI检查结果可见呈"水母头"征的放射状异常信号影聚集。结论:在脑血管畸形诊断中应用MR检查的诊断有效率更高于CT检查。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脑血管畸形标本P16、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78例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组织标本作为观察组,其中动静脉畸形52例,海绵状血管瘤26例,同时选取正常脑组织血管标本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16、VEGF表达,比较两组血管组织标本及不同类型的脑血管畸形之间P16、VEGF表达差异,分析观察组血管组织标本P16与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P16、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3.59%和85.90%,对照组P16、VEGF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67%,观察组P16与VEGF表达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海绵状血管瘤P16阳性表达率为69.23%,动静脉畸形P16阳性表达率为30.77%,海绵状血管瘤P16阳性表达率高于动静脉畸形(P0.05);海绵状血管瘤和动静脉畸形VEGF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血管畸形P16与VEGF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P16、VEGF在畸形脑血管组织中表达上调,其可能参与脑血管畸形的发生与进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常见颅脑疾病显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接治的80例颅脑疾病患者为此次研究部对象,对以上患者采取T1WI、T2WI以及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进行检测,对其检测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磁敏感加权成像在海绵状血管痛中,可对出血与血管予以鉴别,能够发现较多的小出血灶。静脉畸形中可发现较多的细小的静脉往大静脉引流。脑梗死中,可对小出血灶予以发现,同时可对皮质层状坏死进行鉴别,脑肿瘤中,能够体现出小引流静脉和肿瘤内出血情况。脑外伤疾病中,能够对较多的出血灶予以发现,以及检测出CT检测不到的微小出血灶。结论: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常见颅脑疾病显像中的应用效果较为显著,能够显示出低流量血管畸形和小血管的结构,以及对多发细小的出血灶和铁钙沉积有着较高的敏感性,该方法在临床诊断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