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提高早产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对科内早产儿桡动脉穿刺情况进行四周时间的调查分析,找出影响穿刺成功的原因,制定整改对策,按品管圈程序进行实施和效果确认。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改善后组较改善前组早产儿桡动脉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结论运用品管圈能提高早产儿桡动脉穿刺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梁萍 《内科》2014,(3):331-333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QCC)在提高低年资护士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历史对照研究,将QCC活动开展前使用静脉留置针的586例患者作为QCC前组,QCC活动开展后的637例患者作为QCC后组,比较两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率。结果活动开展前586例患者中348例由我科低年资护士操作,穿刺成功率为86.49%,明显低于高年资护士,与高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开展后低年资护士穿刺成功率提高到95.24%,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活动后留置针保留时间明显长于QCC活动前,留置针使用率明显高于QCC活动前,敷贴下气泡、皮肤发红、敷贴卷边等发生率明显低于QCC活动前,与开展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促进了低年资护士穿刺技术的提高,同时还提高了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和使用率,降低了敷贴不良情况发生率,对促进护理技术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降低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中的作用及对其护理满意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2015年5月—2016年5月海南省三亚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80例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患儿,根据患儿的情况开展品管圈活动,对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患儿的护理满意度、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率进行比较。结果有形成果方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留置针使用率明显提高(P0.05),且静脉输液外渗率明显低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患儿静脉输液外渗率(P0.05);无形成果方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品管圈成员的沟通技巧、解决能力、责任感等方面的平均评分显著高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品管圈成员的平均评分(P0.05);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开展品管圈活动前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方面有较好的疗效,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患儿家长的护理满意率,可以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魏少良 《临床肺科杂志》2010,15(7):1058-1058
小儿静脉穿刺是儿科疾病治疗,抢救及手术的一项基本操作,如何静脉穿刺成功率,减轻患儿痛苦,让家长满意,是儿科护理管理中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小儿静脉穿刺失败的原因主要有技术因素和心理因素两种,家长对护士的操作技术水平要求高,希望能一针见血,有的家长对护士的穿刺进行无理的干涉甚至指责,给操作护士造成心理压力,影响了护士技术水平的发挥,若护士不能一针见血,家长不满意,认为护士技术差,对护士大发脾气甚至责骂。  相似文献   

5.
提高小儿浅静脉穿刺成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晓甜 《临床肺科杂志》2007,12(9):1020-1020
小儿浅静脉穿刺是临床上抢救和治疗患儿最基本的护理技术操作之一,提高小儿浅静脉穿刺技术,可减轻患儿的痛苦,为需要抢救的患儿赢得了抢救时间,本人通过多年的临床工作,对小儿浅静脉穿刺成功方法进行探讨,能有效提高穿刺成功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探讨品管圈(QC)活动在小儿静脉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成立QC小组,对小儿门诊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找问题、探讨管理对策,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小儿输液风险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有效降低小儿输液风险,保障患儿输液安全,让患者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提高夏季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成功率的有效方法。方法将2011-05~2011-09需要进行静脉穿刺的患儿8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0例。观察组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4℃环境中,对照组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室温下(32~38℃),采用同一种方法进行穿刺送管。结果两组的一次穿刺送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将小儿静脉留置针置于4℃环境中可提高夏季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送管成功率,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和患儿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高秀娟 《内科》2014,(3):334-335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婴幼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小组,对婴幼儿门诊静脉输液外渗原因进行调查分析,查找护理质量管理中问题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由实施前12.08%下降至实施后6.48%(P0.01)。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降低婴幼儿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提高患儿输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分析在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更换操作中医护配合存在的问题,探讨应用护理品质管理圈("品管圈")活动提升该操作医护配合度的有效性。方法以"提高ECMO更换操作医护配合度"为主题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原因分析,目标及对策制定并实施,使用操作评分表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医护配合的情况。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ECMO更换操作医护配合考核总分由76.8分提升至9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改善ECMO更换操作的医护配合,减少由于操作带给患者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降低儿科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发生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期间在本院儿科进行静脉穿刺置管进行品管圈活动干预的132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同时选择2016年6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本科成立品管圈小组后进行静脉穿刺置管的患儿132例作为观察组,科室通过成立品管圈活动组对患儿静脉留置针导致静脉炎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拟定干预对策,观察患儿静脉炎情况的变化,总结降低患儿静脉留置针致静脉炎的发生率,为制定规范化标准提供依据。结果通过品管圈活动干预,患儿的静脉留置针导致的静脉炎发生率显著降低,同时患儿的静脉炎严重程度也有显著改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品管圈活动能够对儿科静脉留置针导致的并发症进行控制,有效减少静脉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对提高科室护理质量,促进标准话护理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手术室护士血源性职业暴露中的效果分析。方法成立品管圈小组,确定研究主题,分析发生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并针对原因制定和落实整改措施。结果发生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原因,主要是护士缺乏血源性职业暴露的预防意识,执行操作欠规范,缺乏防护行为,以及防护用具的使用4方面,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本院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由原先的0.76%降至0.22%。且前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规范操作,降低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保证了手术室护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儿静脉留置针成功穿刺的技巧。方法对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住院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巧进行总结,并随机记录统计小儿静脉留置针一次性穿刺成功数据。结果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156例,一次性穿刺成功为149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51%。结论留置针的良好固定是留置时间和临床应用的关键,每一细节均为重要,任何一个细节出错都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新护士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7月新分到医院的护士75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进行培训,将2012年7月新分到医院的护士83人为观察组,由相关带教人员和护理部组成品管圈,对24项护理操作培训过程中的一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主要原因,确定并落实质量改进错施。对品管圈活动实施前后两组的全年24项操作考核成绩进行评价。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新护士技能培训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新护士技能培训中施行品管圈,增加了护理操作培训效果,完善了技能培训管理体系,提高了新护士临床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4.
小儿静脉输液治疗已成为医疗护理中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手段。静脉留置针的应用解决了护士穿刺难的问题,避免了重复穿刺,减轻了婴幼儿的痛苦和家长的心理压力,为用药提供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我科从2001年开展静脉留置针,存在下列问题:小儿由于恐惧哭闹不配合,经常自行将留置针拔出或小儿出汗多造成3M透明敷料粘不住造成敷料卷边或滑脱等诸多原因造成无效固定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15.
《内科》2015,(6)
目的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对防止CCU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选定"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为活动主题,寻找造成非计划性拔管的主要原因,针对原因,制定并实施改善措施,有效防止意外拔管。结果 CCU住院患者留置管路期间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由品管圈活动前的4.3%降低至活动后的0.98%。结论品管圈活动的开展能显著提高护士对管路管理的主观能动性,对有导管脱落的高危患者积极进行评估及提前干预,有效降低CCU病房导管的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6.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置入术(PIC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合并疾病多、病程长、需长期输液治疗的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因静脉弹性差、脆性大、皮下组织疏松易滚动、合作程度差而造成静脉穿刺困难。超声系统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又称微插管鞘技术(简称MST)进行PICC置管,使得穿刺的成功率较盲穿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在穿刺的过程中由于患者患有痴呆、脑梗等疾病,他们不能有效地配合操作,穿刺成功率还是受到很大的影响,多次穿刺(〉2次)使穿刺术中出血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增高或因穿刺时间延长而终止操作。针对这些患者,我院PICC小组对70例老年不配合患者运用MST行PICC置管术,前20例应用常规的MST,出现了一些并发症,后期改进了操作方法,在50例患者中,首次穿刺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减少,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对提高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确定以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为活动主题,通过收集2012年和2013年1月份到6月份同期住院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分析科室住院患者满意度不高的主要原因,通过PDCA的程序来进行。结果我科住院患者满意度从品管圈活动前的91.7%上升到活动后的98.4%。结论品管圈活动在提高住院患者满意度中的应用,取得了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壁薄、弹性差及多次穿刺易造成静脉穿刺失败,为了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总结几点成功的静脉穿刺方法:培养护士良好的心理状态,选择5.5号头皮针进行手背静脉穿刺,从而提高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根据老年患者手背静脉血管的特点、位置及病情选择不同的穿刺方法;妥善固定与正确拔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罗凤英  劳可娟  何永丽  罗小珍 《内科》2013,(2):180-180,174
目的探讨在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中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的-临床止痛效果。方法选择200例需行留置针穿刺输液治疗的患儿,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针输液穿刺方法,实验组在穿刺前10min用盐酸利多卡因湿敷穿刺部位,10min后除去敷料擦干皮肤后按常规留置针输液穿刺方法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及疼痛情况。结果实验组一次穿刺成功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的穿刺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叭);实验组的家属满意度(98.0%)明显高于对照组(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盐酸利多卡因湿敷能减轻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的疼痛,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重护理干预模式在婴儿浅静脉穿刺中的干预效果。方法将240例门诊输液婴儿随机分为观察1组(家属面对面抱婴儿+分腿式平卧位穿刺法)、观察2组(家属面对面抱婴儿+婴儿用奶瓶吮吸5%葡萄糖液+分腿式平卧位穿刺法)、对照组(传统平卧位穿刺法),每组80例。比较三组儿童疼痛行为量表(FLACC)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时间、家属满意度。结果三组婴儿的总体FLACC评分、操作时间、家属满意度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FLACC评分、操作时间少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观察2组的家属满意度高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三组婴儿的总体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2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观察1组与对照组(P0.05)。结论多重护理干预模式可有效减少婴儿浅静脉穿刺中疼痛的发生,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