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导管尖端定位方法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需要行PICC置管的乳腺癌患者2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9例,在应用相同PICC穿刺导管的基础上,观察组应用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导管尖端位置,而对照组仅应用体表定位导管位置方法,比较两组首次置管成功率及整体置管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首次置管成功率为95.6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54%(P<0.05);观察组置管总满意率为90.65%,对照组为69.07%,观察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导管腔内心电图法定位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位置能明显提高导管首次置入成功率,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置管效率,缓解护患关系,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颈内静脉PICC置管术在外周血管穿刺困难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留置外周静脉困难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观察操作,观察组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行PICC置管技术,比较两组穿刺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成功率、一次置管成功率及一次置管位置准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穿刺耗时短于对照组(P<0.05),操作出血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外周静脉开放困难者实施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管道术,操作简单,穿刺成功率高,耗时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尖端定位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5年1~12月在本科室行PICC置管的206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协助PICC尖端定位,置管完成后两组均行X线胸片定位,确认导管的尖端位置。【结果】观察组PICC尖端到位的成功率及到达最佳位置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通过心电图Ⅱ导联 P 波的波幅变化指导PICC尖端定位,可有效提高PICC首次置管成功率和尖端到达最佳位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5月至2019年9月本院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肉眼盲探操作,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操作,比较两组准备耗时及穿刺操作耗时;统计两组1次穿刺成功率及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穿刺操作耗时显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次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渗漏、堵管、感染及尖端异位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老年患者PICC置管,具有操作时间短,成功率高,并发症少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用于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7年5月—2019年12月医院早产儿科实施PICC置管的60例患儿,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方法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0例。PICC置管时,对照组应用X线进行尖端定位,观察组应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尖端定位,比较两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首次尖端到位率、二次尖端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对早产儿PICC置管时的尖端予以定位,可提高尖端定位准确性,降低置管并发症的发生概率,提高置管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早产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80例PICC置管早产儿,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行常规穿刺置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PICC定位准确率、并发症发生率、患儿家属满意率等情况,并比较两组早产儿置管成功后应激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家属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点出血、机械静脉炎、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成功后,观察组患儿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早产儿PICC导管尖端定位准确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同时提高患儿家属满意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电P波变化结合超声引导下头皮钢针穿刺技术判断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的安全性、精准性和一次穿刺成功率。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行PICC置管的极低体重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头皮针穿刺结合心电定位技术进行实时监控,根据心电图P波形态变化调整PICC导管置入深度,观察穿刺及送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尖端到位精准率。结果观察组患儿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到位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电技术精准定位结合超声引导头皮针穿刺技术在极低体重儿PICC导管置入过程中应用,可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和送管成功率,降低导管异位风险,P波形态变化对导管尖端定位精准、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8.
黄桂  陈燕梅  车翠微  张秀娟   《妇幼护理》2022,2(15):3491-3493
目的 探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在新生儿 PICC 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科 2020 年行 PICC 置管的 55 例新生儿为对 照组,采用常规 PICC 置管术。选取我科 2021 年行 PICC 置管的 65 例新生儿为观察组,采用床旁超声多点引导下穿刺置管术。 比较两组的导管到位率、穿刺时间、尖端移位后定位复位成功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导管到位率高于对照组,穿刺时间少 于对照组,尖端移位后定位复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置管相关并发症(皮下血肿、机械性静脉炎)少于对 照组(P<0.05)。观察组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床旁超声多点引导新生儿 PICC 置管的成功率高,并发症 少。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置管时肘上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ZIM(Zone Insertion Method)联合心电监护ECG(Electrocardiography)导管尖端定位对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观察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采用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置管中心电监护导管尖端定位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对照组选取在超声引导下由操作者凭借自身经验选择穿刺区域的方法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116例,两组患者在置管后均采用X线胸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比较两组患者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穿刺点渗血、渗液,导管移位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最佳穿刺区域选择法联合心电监护定位为超生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区域的选择和导管尖端定位提供了更加标准便捷的方法,对降低导管留置期间相关性并发症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导管尖端定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接受PICC置管的成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传统穿刺法置管。比较两组导管尖端位置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到位率观察组为96.7%、对照组为68.3%%;置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1.67%、对照组为15.00%。结论新型静脉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导管尖端定位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王玲  曹慧丽  李智瑞 《全科护理》2021,19(15):2074-2076
目的:探讨红外血管显影仪用于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四肢静脉穿刺的效果.方法:选择住院需要进行PICC穿刺的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静脉显影仪引导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对照组使用传统方法为患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比较两组操作耗时、留置时间及一次穿刺成功率、送管困难、导管异位情况.结果:观察组操作耗时少于对照组(P<0.05),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送管困难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为新生儿进行PICC静脉穿刺时使用静脉显影仪可以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延长留置时间,减轻患儿痛苦.  相似文献   

12.
孙杉杉  余琪  沈蕾  陈友玲  赵洁  童瑾  冯丽娟 《全科护理》2021,19(24):3383-338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婴儿下肢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60例1岁以内患儿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取上肢和下肢静脉置入PICC导管.比较两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24 h内穿刺点出血发生率,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置管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一次成功率、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出血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2周内静脉炎发生率和置管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在危重婴儿下肢PICC置管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置管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6月—2020年11月置入PICC导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尖端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PICC置管周围出血率、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率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缓解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在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管应用于癌症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我市某2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的癌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4例,观察组采用PIC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对照组采用CVC导管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2组患者置管操作时间、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和非计划拔管率。结果 观察组置管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且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率、非计划拔管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PICC导管用于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置管,可缩短置管操作时间,降低穿刺点感染率、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率、导管脱出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和非计划拔管率,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中心静脉置管建立静脉通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盲穿法锁骨下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CVC)术,实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的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置入隧道式PICC术,比较2组一针穿刺成功率、操作痛发生情况、置管时间、非计划拔管发生率和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一针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操作痛评分和非计划拔管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置管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组渗血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移位和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9号头皮针经颈内静脉穿刺置入隧道式PICC,能够降低导管相关感染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为双上肢PICC置管受限的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经济、有效的静脉通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时机在塞丁格技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2020年12月在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行PICC置管的154例病人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7例。两组均以《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的流程为参考标准,对照组严格按照此操作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进行操作,观察组采用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进行操作。比较两组PICC尖端位置达到标准定位的情况、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24 h内穿刺点渗液情况及扩皮、加压24 h穿刺点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病人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西部护理联盟静脉治疗护理标准操作程序》中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方法及测量预置入长度的时机,改良后的操作方法及测量时机更有利于提高PICC导管尖端位置准确率,可有效降低病人的疼痛程度、置管后穿刺点渗液发生率及出血量。  相似文献   

17.
王珉 《上海护理》2012,12(6):24-26
目的通过对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modified seldinger technique,MST)经颈内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盲穿置管的效果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结合MST经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安全性与实用性。方法选择2009年5月—2012年1月,在山东省青岛市市立医院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对照组采用盲穿置管,比较两组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一次送入成功率、穿刺时间和置管成功率等情况。结果两组在一针穿刺成功率、穿刺后并发症、一次送入成功率和穿刺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置管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超声引导结合MST实施颈内静脉置入PICC能有效提高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PICC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在PICC尖端定位中的应用效果研究分析。方法 选取我院胸外科2022年2-6月住院需进行化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观察组在穿刺时采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定位,对照组常规行B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穿刺完成后所有研究对象通过“金标准”X线定位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尖端位置的准确率、置管原发性异位率、穿刺时间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电磁感应导航装置系统可发现导管异位及时进行调整,避免由于护士经验不足而判断错误导致二次置管的现象;同时提高了临床护理工作效率,适合在PICC尖端定位中使用,值得进一步在临床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压力波形指导耐高压注射型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ower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ower PICC)尖端定位方法在临床的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住院行Power PICC置管的6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应用压力传感器测定周围静脉压并使用中心静脉波形进行定位后,再行胸部X线定位,双重确认Power PICC导管尖端位置;对照组常规体表定位后置入导管,到达拟定长度后行胸部X线定位。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位置准确率、置管时间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置管尖端位置准确率为97.1%,对照组为8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1,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20.3±2.4)min,对照组为(24.3±4.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15,P0.05);两组置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应用中心静脉波形指导Power PICC置管,能够及时、准确判断导管尖端位置,可有效提高Power PICC置管过程中尖端定位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定位技术对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精准定位导管尖端位置的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本院住院且符合PICC置管指征的116例极低体重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心电定位组各58例,分别采用单一置管完成后的X线定位和心电定位技术置入PICC,比较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及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心电定位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为96.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2.0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导管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电定位技术将置管操作和定位这两项操作集中在床旁一次完成,无需X线检查判断导管位置,对提高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及尖端位置的动态监测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