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6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肝内胆管结石并肝内胆管癌少见,近来有少许报道,作者统计两家医院自1986年3月至1997年6月共收治肝内胆管结石494例,其中合并肝内胆管癌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5例,女1例,年龄31~63岁,平均49岁。发热4例,腹痛6例,黄疸5例,腹块1例,胆外瘘1例,肝大2例,发现结石至发现胆管癌时间8个月至12年,平均31年。2.辅助检查:血WBC升高2例,SGPT升高2例,AKP升高6例,AFP升高1例,CEA升高2例。5例B超示肝内胆管结石3例,肝内外均有结石2例,肝内外胆管癌1例;5例CT示肝内外胆管结石3例,肝内胆管癌、肝内外胆管癌各1例;3例… 相似文献
2.
3.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断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肝内胆管结石是临床上常见疾病,而并发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的发生率为肝内胆管结石病的4%-1O%,因此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病人并不少见。由于对其认识尚不充分,术前确诊率低,相当一部分病人在术中才能确诊,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无法切作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的减黄效果和术式优点。方法:对1990年1-2000上10月的30例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行“桥式”内引流术,根据术中B超(IOUS)的扫查结果确定内引流术式,并在IOUS引导下选择扩张的肝内胆管。结果:桥式内引流术后7d总胆红素,转氨酶,谷胺酰转肽酶和碱性磷酸酶均明显下降,与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近期减黄效果明显,疗效优良率为93.33%(28/30),结论:桥式内引流术减黄效果可靠,疗效满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为无法手术切除的肝门胆管癌患者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减黄术式。 相似文献
5.
肝内胆管癌(ICC)的病因复杂,且高度侵袭、高度异质、预后不良。近年来ICC的临床诊断与治疗进展显著,主要包括功能与分子影像学技术提供了更精准的术前评估与复发监测新手段;分子分型与传统临床病理学分型结合为ICC的临床决策提供了更精准保障。手术切除仍是ICC的惟一根治性治疗手段,对R0切除、淋巴结清扫、术后辅助治疗以及复发再切除的意义得到肯定。局部治疗、分子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新型疗法发展迅速,为晚期ICC带来新的希望。传统治疗手段与新型疗法的序贯、联合,“多兵种联合作战”是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影响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肝切除术后远期生存的主要因素是肝内复发和肝外转移。再切除适用于复发性肿瘤单发、至复发时间较长、肝功能良好的病人,但术后再复发率仍较高。对于术后较早期肝内复发、肿瘤直径不超过3 cm、数目不超过3个的ICC,消融治疗可达到与再切除相似的远期预后。对于不适合再切除或消融的肝内复发ICC,可考虑行经肝动脉栓塞化疗(tansarterial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或钇-90经肝动脉放射性栓塞。对于术后发生肝外转移的ICC,应联合消融、TACE、系统性化疗、靶向治疗以及姑息治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以进一步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7.
8.
9.
10.
目的 总结分析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诊治经过,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2008年收治经病理证实的28例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肝内胆管癌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中术前诊断率为28.6%(8/28);根治性手术率75.0%(21/28),中位存活时间30个月;姑息性手术率17.9%(5/28),中位存活时间8个月;探查活检术率7.1%(2/28),分别存活2个月和4个月.结论 肝内胆管癌的发生与肝内胆管结石有关,合并结石的肝内胆管癌的早期诊断率低,预后差;应重视肝内胆管结石的早期根治性治疗;姑息性手术可提高肝内胆管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影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对肝内胆管癌(ICC)的准确诊断和分期,从而为临床精准治疗ICC提供依据。超声检查是ICC的一线筛查手段,简便,经济,但缺乏特异性。CT及MRI目前仍是诊断ICC的主要影像学方法。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和多方位成像等优势,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可进一步明确肿瘤与周围胆管关系。MRI对ICC的判别准确性总体优于CT,但CT在显示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ICC方面较MRI更直观。PET-CT联合CT及MRI,可提高ICC的诊断准确性,并且可弥补了CT及MRI诊断ICC区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13.
14.
肝内胆管癌(ICC)是位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以上的胆管上皮细胞恶性肿瘤。其在肝脏原发恶性肿瘤中发病率仅次于肝细胞癌,近年来在全球发病率都呈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可以使病人获得较长生存期最主要的治疗方式,但针对手术治疗中的术前黄疸的处理、肝切除范围和切缘宽度、淋巴结清扫与否等尚无统一标准。随着医学发展,肝移植、消融治疗、放化疗以及靶向免疫治疗等治疗方式为病人带来了更多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类型的胆管细胞癌,曾被作为原发性肝癌的一种而进行讨论。近年来随着其发病率的增高,对此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肝内胆管癌(ICC)作为第二常见的肝脏恶性肿瘤,虽然R0根治性切除是首选的可治愈方法,但ICC诊断时仅12%~40%病人可获得手术根治的机会,手术后5年存活率也仅为25%~40%。通过辅助化疗和区域治疗降期后可使部分晚期ICC病人获得行根治性手术或肝移植的机会。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作为有益的补充,对于有基因突变作用靶点的选择性病人可能会延长生存期。以肝胆外科为主,包含影像科、病理科、肿瘤化疗科、放疗科和介入科的多学科诊疗团队,通过多学科讨论模式,结合病人具体病情,采取个体化、综合化的治疗手段,才能使ICC病人获得最优化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肝内胆管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建立肝内胆管癌(ICC)动物模型,动态观察其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方法 以浓度为800mg/L的氨基比林和亚硝酸钠溶液作为叙利亚地鼠的饮用水,每周饮用6d,连续饮用24周,定期分批处死动物,观察其形态学变化。结果 诱癌早期出现卵圆细胞增生、管状增生及小胆管的囊性增生,中期主要病变为肝内胆管上皮乳头状增生、化生、不典型增生和胆管纤维化,晚期可见肝内胆管腺瘤和腺癌。晚期肝内胆管癌的发生率达50.0 相似文献
18.
肝内胆管结石是指发生于左、右肝管汇合部之上的结石,在我国是一种常见的胆道良性疾病。肝内胆管癌是第二常见的肝脏原发性恶性肿瘤,其发生可能与肝内胆管结石、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先天性胆管囊性扩张症、乙肝与丙肝病毒感染以及胆道寄生虫病等有关。鉴于我国肝内胆管结石具有高发的特点,其在诱发肝内胆管癌中的作用及潜在机制应予高度重视。从病理解剖来看,与肝内胆管结石相关的肝内胆管癌包含了从胆管内乳头状肿瘤(IPNB)、胆管上皮内瘤变(BilIN)到胆管癌不同阶段的特征。从分子层面来看,肝内胆管癌组织中炎症因子的过表达及转录因子、生长因子的功能紊乱,诱导了正常胆管上皮细胞的癌变。同时,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分群的变化进一步加重了肿瘤的恶性行为。这些特点提示结石对所在胆管部位的慢性机械及炎症刺激是造成胆管上皮癌变的重要原因。针对肝内胆管癌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的特点,有关肝内胆管结石诱发胆管癌的具体机制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以便在早期发现胆管细胞癌变的证据及潜在的药物靶点,做到早期干预,提高这类病人的治疗效果及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肝内胆管癌(ICC)可切除率低,进展期ICC的治疗有效率不高,预后很差。转化治疗在多种晚期肿瘤中有一定的疗效,是目前晚期肿瘤治疗的研究热点。随着对ICC基因组的深入了解和新的治疗药物的开发及组合,基于系统化疗的联合治疗策略,精准靶向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显示出较好的疗效,使得部分进展期ICC病人能降期转化手术,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20.
肝内胆管癌是发生于肝内但起源于胆道上皮的恶性肿瘤,其独特的生物学特性异于原发性肝细胞癌和肝外胆管癌,恶性程度高,预后极差。目前根治性外科手术仍是治愈肝内胆管癌的唯一手段,但仅有少数病人可以获得根治性切除机会,且术后5年生存率低。近年来随着对肝内胆管癌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其治疗方式已从单纯手术切除过渡到以手术为基石的多学科系统综合治疗模式,并得到业界广泛认可。尽管当前综合治疗取得了很多进展,部分晚期病人通过系统转化治疗获得了R0手术切除机会,但仍存有较多争议,仍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获得翔实可靠的数据来解决争议,让病人更好地获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