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产程中缩宫素的使用。方法 2010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本院足月阴道分娩、无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无手术助产的初产妇82例,其中,41例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分娩镇痛组),41例未行分娩镇痛(对照组),分别记录并比较两组产妇各产程时间、产时缩宫素的使用率、镇痛效果、产后2h及24h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分娩镇痛组产时使用缩宫素的镇痛效果等。结果分娩镇痛组第一产程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缩宫素使用率增加;分娩镇痛组较对照组镇痛效果显著(P〈0.05);产后出血及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娩镇痛时使用缩宫素对镇痛效果无影响。结论分娩镇痛效果显著,但可能会使第一产程延长;产程中可适当使用缩宫素,其对镇痛效果无影响;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探讨初产妇使用分娩镇痛仪、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两种不同分娩镇痛形式的相关临床效果。研究发现,分娩镇痛仪与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但腰硬联合阻滞麻醉镇痛效果更优;分娩镇痛仪组的出血量相对少于腰硬联合阻滞组;分娩镇痛仪组的并发症以软产道裂伤为主,而腰硬联合阻滞组以继发性宫缩乏力为主。在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腰硬联合阻...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阴道分娩对盆底肌功能的影响及产后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妇产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实施阴道分娩并行围产期检查的妇女100例,使用盆底功能筛查仪对产后6w的产妇盆底肌力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需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于接受训练的产妇,在产后3个月再次进行盆底肌力的测量,观察盆底肌力的变化情况。结果产后6w进行盆底肌力检测发现所有产妇均需进行盆底肌肉康复训练,3个月盆底肌力与产后6w相比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会严重破坏盆底肌功能,在短期内不存在完全自主恢复的可能,通过产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可以有效促进盆底肌功能的恢复,提高产妇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对产妇血清催乳素(PRL)和母儿血气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和对照组(Ⅱ组),每组50例。Ⅰ组在宫口开至2-3cm时开始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腰麻药为1%罗哌卡因1ml+20μg芬太尼共2 ml;Ⅱ组按产科常规处理。分别在宫口开全时、产后2h及24h抽取产妇静脉血用放免法测定血清PRL,并观察镇痛效果及哺乳情况。当胎儿娩出后,取母体桡动脉血,脐动脉血各2ml行pH,PCO2和PO2分析。结果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镇痛效果良好,Ⅰ组在宫口开全时血清PRL显著高于Ⅱ组(P〈0.01),而两组产妇在产后2h及24h血清PRL及泌乳始动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无不良反应,提高PRL的水平,但对泌乳始动时间无明显影响。两组产妇桡动脉血及新生儿脐血血气分析结果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量化评价阴道分娩产妇采用分娩镇痛导乐仪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10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2313例足月妊娠阴道试产孕产妇,根据其分娩模式将其分为对照组1252例、观察A组705例与观察B组3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阴道分娩方式,观察A组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措施,观察B组应用GT-4A型分娩镇痛导乐仪,依次观察并比较各组孕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产中疼痛程度以及母婴分娩结局。结果:观察A组与观察B组产妇的各产程疼痛程度均明显好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产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B组产妇的产程时间、阴道分娩率以及产后2 h出血量均显著好于对照组与观察A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产妇采用分娩镇痛导乐仪可明显缩短产程时间、缓解产中疼痛并提升阴道分娩几率,对产妇与新生儿的分娩安全也具有积极保障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分娩镇痛效果及母婴的影响.方法 选择100例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孕妇为观察组,给予低浓度罗哌卡因联合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镇痛,对照组为同期未采用镇痛药物的单胎头位足月临产孕妇110例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进展、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镇痛有效率达100%,观察组的产程(7.25±3.50)h与对照组(9.60±4.15)h对比,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剖宫产率分别为9%和2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分娩镇痛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的方法,安全有效,可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了腰.硬联合麻醉对产妇皮质醇、IL-10、IL-18水平的影响。方法:60例足月孕妇随机分为腰-硬联合阻滞(CSEA)、分娩镇痛组(A组)和未行镇痛的对照组(B组),每组30例。A组行CSEA(0.1%罗哌卡因+2μg/ml芬太尼)分娩镇痛,两组产妇均采用放免法测定皮质醇,酶联法测定IL-10、IL-18水平。结果:A组皮质醇、IL.10、IL—18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CSEA能有效地减轻疼痛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的细胞因子的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对产程及新生儿出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对55例初产妇实施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选择同时期分娩的55例初产妇及其新生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产程、剖宫产率以及新生儿窒息、吸入性肺炎、颅内出血等出生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对照。结果产程时间镇痛组较对照组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剖宫产率镇痛组较对照组低,有显著性差异(P<0.05);新生儿出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相同,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分娩镇痛(CSEA)效果显著、安全可靠,可缩短产程,降低因社会因素导致的剖宫产率,对新生儿出生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后早期盆底解剖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5年4月~2016年7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岭南医院分娩,并在产后6~12周复查的产妇共469例,按照分娩方式分为会阴侧切组187例、会阴裂伤组195例和选择性剖宫产组87例。应用盆底肌电生理仪和3D会阴超声两种评价方式评估三组产妇产后产后盆底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异常率、膀胱颈位置、膀胱移动度、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后角的开放率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差异。结果 产后盆底Ⅰ类和Ⅱ类肌纤维肌力的异常率分别为85.92%,84.86%,其中裂伤组的异常率89.74%,88.21%,高于剖宫产组的78.16%,74.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静息状态下膀胱颈的位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裂伤组及侧切组的膀胱移动度及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侧切组与裂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切组及裂伤组的膀胱后角的开放率及尿道内口漏斗形成率高于剖宫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侧切组与裂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选择性剖宫产对盆底功能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阴道分娩的女性产后盆底组织结构变化较选择性剖宫产的更明显,会阴侧切对产后早期盆底的结构及功能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赵静 《医学信息》2019,(12):107-108,111
目的 分析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孕妇分娩结局及新生儿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自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活跃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研究组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比较产程、VAS评分、阴道自然分娩率、新生儿窒息率。结果 研究组第一、第二产程时间为(8.12±0.62)h、(1.01±0.25)h,分别短于对照组的(9.95±1.02)h、(1.48±0.3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镇痛5 min、30 min、60 min后VAS评分分别是(5.58±0.62)分、(3.25±0.31)分、(0.86±0.12)分,低于对照组的(5.31±0.41)分、(3.98±0.41)分、(1.16±0.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分娩率(86.67%)高于对照组(66.67%),新生儿窒息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潜伏期行椎管内阻滞麻醉进行分娩镇痛,可有效提高阴道自然分娩率,降低新生儿结局,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在我院分娩已临产初产妇,根据产妇意愿分为3组,A组在产程潜伏期宫口开至(1-2 cm);B组产程活跃期(宫口开至3 cm以上)应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法镇痛;C组未用分娩镇痛。分别观察VAS评分,产程时间,催产素加强宫缩时间,分娩方式,围生儿结局及分娩过程出血量和不良事件。结果①A组VAS评分在潜伏期显著低于B组和C组(P<0.05),在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A、B组VAS明显低于C组(P<0.05);②3组产程进展无明显差异(P>0.05),催产素使用率A、B两组明显高于C组(P<0.05),A、B两组之间比较无差异;③3组分娩方式比较A、B两组的剖宫产率低于C组(P<0.05),A、B两组剖宫产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围生儿结局及分娩过程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有效、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王华  王玮 《医学信息》2005,18(4):375-376
目的研究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在老年人股骨头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60岁以上,ASAI-II级,股骨头置换术80例,分两组进行麻醉,每组各40例,平均年龄、性别、体重、身高无明显差异。I组(对照组):硬膜外麻醉,II组:腰-硬联合麻醉。分别评定麻醉效果,记录起效时间、痛觉阻滞平面、注射局麻药维持时间、不同时间心率(次/min)和收缩压(kPa)的变化。结果CSEA组麻醉过程比EA组平稳,起效时间明显缩短,止痛效果完善。结论CSEA用于老年病人股骨头置换术时,只要运用得当,对高龄患者也不会产生不良影响,是一种较理想和安全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建芬 《医学信息》2010,23(2):525-525
腰-硬联合麻醉常用于妇科手术。本文观察30例妇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不同注药速度对其麻醉平面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妇科手术病人30例,ASAⅠ-Ⅱ级,年龄35—50岁,体重46—65kg,身高152—160cm,据注药速度将病人分为三组:10S组(Ⅰ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与活跃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入选的200例足月、单胎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潜伏期组和活跃期组(每组100例),分别在宫口开至0.5~2.5 cm和3 cm时采用腰-硬联合镇痛。观察镇痛前及产程不同时点视觉模拟(VAS)评分;观察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产妇的运动阻滞程度。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两组镇痛前、镇痛后10、30 min(VAS)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镇痛后宫口扩张7~8 cm、10 cm时VAS评分潜伏组低于活跃组,具有显著差异(P<0.01);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缩宫素使用率、新生儿阿氏评分,运动阻滞程度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舒芬太尼腰-硬联合分娩镇痛始于潜伏期能有效降低母体应激反应,对新生儿无不良反应,较活跃期实施效果更理想,不增加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 选择产科无椎管内麻醉及无阴道试产禁忌证的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n=50)产妇给予0.5 mg/L舒芬太尼联合0.1%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单次用药1.5 ml,硬膜外自控镇痛持续剂量5 ml/h,锁定时间15 min.Ⅱ组(n=50)产妇给予0.1%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麻醉单次用药1.5 ml,硬膜外自控镇痛持续剂量5 ml/h,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分娩镇痛效果,于分娩镇痛开始后10(T1)、30(T2)、60 min(T3)及120 min(T4)记录产妇镇痛评分(VAS评分),记录镇痛泵的进药容量、总按压次数(D1)/实际有效进药次数(D2)值.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即行血气分析,记录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新生儿出生后连续5d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NBNA)及测定新生儿黄疸指数、体质量及血糖.结果 两组产妇T1~T4时点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1/D2比值在T1、T2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T3、T4时点Ⅱ组高于Ⅰ组(2.5±1.0比1.5±0.9,2.8±1.2比2.1±0.6,均P<0.05).镇痛泵的进药总量Ⅱ组也高于Ⅰ组[ (21.2±3.1) ml比(12±4.5) ml,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5d内的NBNA、黄疸指数、生理性体质量下降幅度及血糖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0.5 mg/L舒芬太尼联合0.1%罗哌卡因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联合麻醉分娩镇痛可提供良好的镇痛效果,对新生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kegel运动组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组对促进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足月妊娠分娩的产妇,征得患者意见进行分组.A组200例行单纯盆底肌训练即Kegel运动;B组200例行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分别测定两组病例治治疗后3个月的盆底肌力及阴道压力值.结果 治疗后3个月,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组与单纯Kegel运动组对盆底肌力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 产后早期进行盆底肌训练及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盆底肌力,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8.
郭青 《医学信息》2019,(24):75-77
目的 探讨采用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患者认知功能及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7月~2018年12月骨科手术的60例老年患者,根据术中麻醉方式分为对照组(n=28)及观察组(n=32)。对照组于骨科手术中选用全麻方式,观察组术中选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比较两组认知功能(MMSE评分)、镇痛效果(VAS评分)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对照组T1、T2时间点MMSE评分较观察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6、12 h VAS评分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血压、心率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对照组术后血压降低,心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全麻与腰硬联合麻醉对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均具有良好镇痛效果,但腰硬联合麻醉对患者认知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影响更小,且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及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0例接受自然分娩的产妇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比较两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结局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产妇顺产率为98.00%,对照组顺产率为93.0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校正χ2=1.862,P=0.17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 min和5 min的Apgar评分无差别(P>0.05);观察组产妇产后出血量为(143.09±7.52)mL,低于对照组的(187.52±10.34)mL,且尿潴留和尿失禁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全自动气囊仿生助产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较好,可降低产后尿失禁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产妇的盆底功能,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司慧芳 《医学信息》2010,23(4):1052-1053
目的 探讨腰--硬联合麻醉(CSEA)用于70岁以上患者髋关节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70~90岁行髋关节人工假体置换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CSEA组(A组)和硬膜外麻醉组(B组),观察并记录术中输液,输血量,麻醉平面上升速度,局麻药用量,达到T10阻滞时间,麻醉效果,术中MAP,HR变化及术后不良反应.结果 A组麻醉平面上界达到T10阻滞时间为(3.9±0.6)min,明显短于B组的(13.0±1.5)min(P<0.01).A组给予硬膜外试验后未再追加局麻药,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0.01)A组患者对术中镇痛均感满意,B组有6例患者对术中镇痛不能接受,麻醉满意率A组100%,B组为76%.结论 两组患者麻醉过程顺利,术后情况良好,均无明显的麻醉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