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的凝血、纤溶状态指标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各期的水平,探讨其在DN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检测30例正常人和90例2型DM患者凝血、纤溶状态指标:抗凝血酶-Ⅲ(AT-Ⅲ)、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结果①DM各组血浆TAT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t-PA水平、AT活性低于正常对照组,在DM无并发症时即出现上述改变(P〈0.01)。②血浆PAI-1水平在DN正常白蛋白尿组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升高(P分别〈0.05)。结论①DM在无并发症时,即存在凝血活性亢进、纤溶系统活性抑制。②PAJ-1是早期诊断DN较敏感的指标,并能反映DN的发生和发展,与尿白蛋白排泄量(Urinary Albumin Excretion,UAE)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DN。  相似文献   

2.
冠心病人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指标异常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人发病早期止凝血系统的变化及血栓形成的原因、发生机制与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发色底物法(t-PA、PAI活性) ,Laurell免疫火箭电泳法(vWF∶Ag、AT-Ⅲ含量) ,凝血酶空斑法(AT -Ⅲ∶C)对冠心病人组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 :AMI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PA、PAI、vWF∶Ag、AT-Ⅲ∶C、AT-Ⅲ∶Ag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01)。UA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vWF∶Ag、AT-Ⅲ∶C有显著性差异(P<0.05) ,而t-PA、PAI、AT-Ⅲ∶Ag无显著性差异。AMI与UA组比较t-PA、PAI、AT-Ⅲ∶Ag有极显著性差异(P<0 .01) ,vWF∶Ag、AT -Ⅲ∶C无显著性差异。结论AMI有纤溶系统抑制 ,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等多因素异常。而UA是凝血系统功能亢进、纤溶系统变化不明显 ,这可能与冠心病的病情发展和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微循环学杂志》2016,(3):27-30
目的:分析D-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剂-1(PAI-1)水平变化对复发性流产(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RSA患者80例为RSA组,按流产次数分为流产3次组、4次组和4次组三个亚组,另选健康体检未孕者86例为对照组,检测各组血浆D-Dimer水平、AT-Ⅲ活性、血清t-PA及PAI-1浓度。比较RSA组和对照组及三个亚组间各指标差异。并应用ROC曲线评价各指标对RSA患者血栓前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RSA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浆AT-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和流产4次组(P0.01)。流产4次组血浆D-Dimer、血清t-PA、PAI-1水平均明显高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AT-Ⅲ活性低于流产3次组(P0.01)。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诊断RSA血栓前状态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1.51mg/L、92.62%、11.72ng/ml、35.55ng/ml。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1、0.795、0.769、0.722,灵敏度分别为62.50%、82.50%、60.00%、76.20%,特异度分别为74.40%、68.60%、81.20%、59.30%。结论:血栓前状态与RSA有关,检测血浆D-Dimer、AT-Ⅲ、血清t-PA、PAI-1水平有助于RSA血栓前状态的筛查。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病各期纤溶活性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一步探讨高血压病各期纤溶活性变化的临床意义 ,为早期防治寻找依据。方法用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PLG)的含量。结果①高血压病Ⅱ期、急性脑梗塞及脑出血各项指标均与正常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01) ,急性脑出血、脑梗塞较高血压病Ⅱ期t-PA、PAI有明显差异(P<0.01);②脑卒中各组纤溶活性均无明显差异(P>0.05) ;③合并冠心病者与单纯高血压病Ⅱ期比较 ,t -PA、PAI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病各期存在纤溶功能的失衡 ,提示早期干预治疗的重要性。测定血浆PAI、t-PA ,有利于判断高血压病的严重程度、疗效、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CHD)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变化。方法:2018-01—2018-12本院收治的166例CHD患者,按照是否合并T2DM将其分为单纯CHD组(CHD组,n=101)和CHD合并T2DM组(CHD+T2DM组,n=65),另选同期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n=82)。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两步法检测各组受检者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复合物(tPAI-C)水平并比较组间差异。结果:各组TM、TAT、PIC和tPAI-C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均呈对照组CHD组CHD+T2DM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CHD组与CHD+T2DM组PIC水平除外)。结论:CHD和T2DM患者均存在凝血和纤溶系统异常,监测血浆TM、TAT、PIC和tPAI-C水平对评估患者出凝血状态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炎症、胆汁凝血和纤溶与胆石形成之间的内在联系。 方法: 将仓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喂养普通饲料6周),致石2周组(喂养致石饲料2周),致石6周组(喂养致石饲料6周),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喂养致石饲料和阿司匹林6周)。观察胆石形成情况、检测胆汁中D-二聚体(D-dimer)、C反应蛋白(CRP)、抗凝血酶Ⅲ抗原(AT-Ⅲ:Ag)含量、抗凝血酶Ⅲ活性(AT-Ⅲ:Ac)、凝血酶活性(F-Ⅱa:Ac)、纤溶酶活性(Plm:Ac)、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活性(PAI:Ac)。 结果: 正常组、致石2周组、致石6周组和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胆石发病率分别为0%、20%、73%和25%。致石2周组和致石6周组胆汁的AT-Ⅲ:Ag、F-Ⅱa:Ac、D-dimer和CRP都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组的AT-Ⅲ:Ag、PAI:Ac、Plm:Ac、D-dimer和CRP明显高于致石2周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D-dimer明显高于正常组(P<0.01)。致石6周加阿司匹林组的AT-Ⅲ:Ag、F-Ⅱa:Ac、PAI:Ac、D-dimer和CRP明显低于致石6周组(P<0.01)。CRP与D-dimer含量呈显著正相关(γ=0.752, P<0.01)。 结论: 胆石形成前即有凝血活化和交联纤维蛋白形成。“成石胆汁”通过刺激胆囊壁,引起胆囊壁炎症反应,从而使胆囊胆汁凝血活化,导致胆固醇结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及血粘度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纤溶状态与血粘度的改变及意义。方法选择30例患者和33例正常人进行凝血因子Ⅷ相关抗原(vWF∶Ag)、抗凝血酶Ⅲ(AT-Ⅲ)含量、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的活性及血粘度的测定。结果患者组vWF∶Ag含量t-PA、PAI-1活性及血粘度测定结果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而AT-Ⅲ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液处于高凝与高粘状态 ,且诸因素相互作用 ,相互促进 ,对本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vWF、t-PA、PAI-1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金鹏  王建俊  徐成伟  刘春海  朱媛媛 《微循环学杂志》2005,15(3):29-30,33,F0005,F0006,F0008
目的:探讨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高征)患者内皮细胞功能指标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ELISA法及发色底物法测定妊高征患者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织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活性。结果:妊高征患者vWF、t-PA、PAI-1较正常非孕组明显升高(P<0.05或P<0.01);妊高征各组患者vWF、PAI-1活性比正常晚孕组显著增高(P<0.05或P<0.01),且病情越重增高越明显;t-PA无明显改变。中、重度妊高征组血浆vWF与PAI-1水平呈直线正相关关系(r=0.723,P<0.05;r=0.765,P<0.05)。结论:妊高征患者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凝血及纤溶抑制功能亢进。测定血浆vWF和PAI-1水平,对于临床诊断妊高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血清早期凝血、纤溶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除了不进行亚低温治疗外其他治疗方法与亚低温治疗组相同,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第1、3、7天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和白细胞介素-8(IL-8)的含量;采用免疫浊度法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的含量。伤后1年对两组患者预后按GCS进行评估。结果:亚低温组与对照组患者伤后入院第1天及第3天各指标比较,两组无统计学差异;住院后第7天检测,对照组PAI-I、t-PA、IL-8值较亚低温组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AT-Ⅲ值显著低于亚低温组(P0.05);GOS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亚低温治疗组患者预后良好(轻残+中残)率明显高于常温治疗组(P0.05),植物生存率及死亡率低于常温治疗组(P0.05)。结论:亚低温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凝血纤溶及炎症指标具有显著影响。以早期凝血纤溶及炎症指标作为量化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亚低温的疗效并预测预后。  相似文献   

10.
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ogen activator,PA)激活纤溶酶原生成纤溶酶是纤溶过程的中心环节。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PAI)特异性地抑制PA(t-PA及u-PA)活性,其作用迅速,又称为快速作用抑制物。PAI在体内分布很广,对纤溶活性起着决定性作用,某些栓塞病患者血浆PAI活性显著升高,因此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血液透析(血透)和肾移植前后凝血-体外血栓形成指标的变化。方法:CRF病人53例,46例采用血透治疗,7例采用同种异体肾移植。分别于治疗前、血液透析10次后、肾移植18个月后检查血浆内皮素-1(ET-1)、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以及体外血栓形成的长度和重量。结果:CRF患者ET-1增加,AT-Ⅲ降低,体外血栓较长、较重,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均<0.01;血透治疗后ET-1有所降低,AT-Ⅲ有所增加,但体外血栓长度和重量无显著变化(P>0.05);肾移植治疗后血浆ET-1、AT-Ⅲ以及血栓长度和重量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均<0.01,接近健康对照组水平。结论:ET-1和AT-Ⅲ异常变化可促进CRF患者凝血功能增强和血栓形成,肾移植能改善凝血功能,防治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阿糖胞苷(Ara-C)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应用细胞培养技术、细胞凋亡形态、二苯胺法DNA片段化定量和MTT法来观察HL-60白血病细胞的增殖、凋亡和细胞药敏的变化。结果:G-CSF有刺激HL-60白血病细胞的增殖的作用,其细胞集落为76.5±18.0,而对照组仅为46.5±13.5(P<0.01,n=5)。Ara-C(10 mg/L)作用于HL-60白血病细胞4 h,DNA片段率为32.3%±6.5%,同时加入G-CSF和Ara-C作用于HL-60白血病细胞4 h;DNA片段率为23.6%±7.2%,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HL-60白血病细胞加入G-CSF后对Ara-C的IC50(18.85±3.21)可看出比单用Ara-C(15.29±2.47)的敏感性低(P<0.05)。结论:G-CSF能刺激HL-60白血病细胞增殖;抑制Ara-C诱导HL-60白血病细胞的凋亡;能降低HL-60白血病细胞对Ara-C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在各型肝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联合检测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原(C IV)、血清透明质酸(HA)和Ⅲ型前胶原(PCⅢ)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143例肝病患者的LN、C IV、HA、PCⅢ,同时与41名健康体检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各组肝病患者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与慢性肝炎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在慢性肝炎重度组和肝硬化组中表达最高,以HA、PCⅢ升高最为显著。结论:血清LN、C IV、HA、PCⅢ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肝纤维化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诊断肝纤维化有较高的临床价值,但不能用于慢性肝炎重度和肝硬化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胆汁中凝血状态与胆囊结石形成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研究胆固醇结石(简称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的凝血状态及其与交联纤维蛋白生成的关系来探讨胆石的形成机制。方法:收集胆石病人胆囊胆汁26份和非胆石病人胆囊胆汁17份, 测定胆汁中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纤维蛋白原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活性、组织因子抗原、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蛋白C抗原、蛋白C活性、总蛋白S和游离蛋白S。结果:胆石组胆汁中纤维蛋白原抗原、凝血因子Ⅷ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和组织因子抗原均高于非胆石组(P<0.01);胆石组凝血酶原片段F1+2抗原、抗凝血酶Ⅲ抗原与活性之比高于非胆石组(P<0.05), 抗凝血酶Ⅲ活性低于非胆石组(P<0.05);两组间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和蛋白C抗原无显著差异。结论:组织因子是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亢进的启动因子;胆石病人胆囊胆汁中凝血活性增高, 但抗凝活性并没有相应增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甲硫氨酸喂饲动物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凝血和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甲硫氨酸组和对照组各9只,16周末检测凝血和抗凝及有关生化指标,同时行主动脉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免疫组化检查。结果:甲硫氨酸组的血清甲硫氨酸和同型半胱氨酸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49.97±5.34) μmol/L、(14.78±1.97) μmol/L和(13.30±2.19) μmol/L比(5.36±1.19) μmol/L(P<0.01);血浆抗凝血酶-Ⅲ浓度(AT-Ⅲ:Ag)和活性(AT-Ⅲ:A)、蛋白C(PC)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血管内皮细胞vWF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甲硫氨酸诱发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具有促进凝血和抑制抗凝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癌患者初发、缓解、复发时各凝血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对照组30名和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100例肺癌患者,根据临床病例分析分为初发组、复发组和缓解组.对各组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时间( FIB)、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AT-Ⅲ)进行测定,比较各组间有无差异,并分析它们与肺癌病情变化的关系.结果 肺癌患者初发组和复发组血浆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缓解组和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缓解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患者D-二聚体、FIB水平高于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Ⅰ~Ⅱ期与Ⅲ~Ⅳ期比较以上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常规凝血指标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治疗监测和预后指标,评估病情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早期雄性自发性高血压大鼠 (spontaneouslyhyperten siverats ,SHR)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变化 ,探讨凝血和纤溶系统在高血压血栓栓塞性和 /或出血性并发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15周龄雄性SHR10只和同龄雄性WistarKyoto(WKY)大鼠 10只 ;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time ,PT )、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 ,FIB)、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 (tissue typeplasmino genactivatoractivity ,t 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 (plas 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activity ,PAI∶A)和α2 纤溶酶抑制物活性(α2 plasmininhibitoractivity ,α2 PI∶A)。结果 :与WKY组比较 :早期雄性SHR血压显著增高 (P <0 .0 1) ,血浆FIB显著增高 (P <0 .0 1) ,血浆α2 PI :A显著降低 (P <0 .0 1) ,t PA∶A显著增高 (P <0 .0 5 )。结论 :早期雄性SHR已处于慢性隐性过代偿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scularcoagulation ,DIC)凝溶期 ,存在着血栓栓塞和 /或出血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妊娠糖尿病(GDM)孕妇的部分凝血、纤溶指标活性的变化及其与糖化血红蛋白(GHbA1c)的相关性。方法对正常非孕妇女、正常妊娠妇女(各40例)和GDM孕妇(50例)的GHbA1c、血浆Ⅶc因子(FⅦ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1)、蛋白C活性依赖凝固时间(PCAT)及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进行检测,并分析糖化血红蛋白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非孕组及正常妊娠组比较,GDM组GHbA1c、FⅦc、PAI-1均显著增高(P〈0.01),t-PA明显下降(P〈0.01);正常妊娠组AT-Ⅲ较非孕组呈下降趋势,GDM患者AT-Ⅲ水平、PCAT与正常妊娠组无显著差异。全部GDM患者GHbA1c与t-PA呈负相关(r=-0.607.P〈0.01),与PAI-1呈正相关(r=0.493,P〈0.01),与FⅦc活性正相关(r=0.421,P〈0.01)。结论糖尿病孕妇存在着明显的血栓前状态,血糖通过影响纤溶凝血系统功能,导致凝血功能异常,在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提示应密切关注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ET-1对兔骨髓间质干细胞(BMSCs)定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取成年兔股骨干BMSCs培养。实验分为6组:Ⅰ组,未诱导组;Ⅱ组,单纯ET-1组(30 nmol/L);Ⅲ组,5-aza诱导组(10 μmol/L);Ⅳ组,5-aza+ET-1联合诱导组。5-aza诱导3周后,加入ET-1。其中又分为Ⅳ1组、Ⅳ2组、Ⅳ3组,分别为加入10、30和50 nmol/L ET-1。诱导培养4周后,测定心肌样细胞转化率和细胞直径、cTroponin-I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blot方法,测定GATA-4蛋白表达及蛋白磷酸化水平、RT-PCR方法测定β-MHC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心肌样细胞超微结构特征。结果:Ⅳ2组心肌样细胞直径显著增大(P<0.01 vs Ⅲ组), Ⅲ、Ⅳ2组心肌样细胞转化率无显著差异(P>0.05)。Ⅲ、Ⅳ2组cTroponin-I染色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多,β-MHC表达显著性增高(P<0.01 vs Ⅰ组),GATA-4蛋白表达及磷酸化水平均亦显著增高(P<0.05 vs group Ⅰ、Ⅱ)。ET-1浓度为30 nmol/L时,GATA-4蛋白磷酸化程度最高(P<0.05)。超微结构显示,Ⅲ、Ⅳ组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可见原始肌节形成,其中,Ⅳ2组更为明显。结论: 5-aza 及5-aza 联合ET-1所诱导BMSCs分化的心肌样细胞,具有心肌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单独采用 ET-1,不能诱导 BMSCs 向心肌样细胞分化;ET-1在诱导BMSCs分化中,可提高GATA-4蛋白磷酸化水平,发挥促进心肌样细胞成熟的生物学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