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主观性头晕(Chronic subjective dizziness,CSD)的人格特征。方法:选取48例CSD患者作为实验组,以52例有前庭症状和合并有情绪障碍的慢性头晕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眩晕功能水平评分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在人口统计学、焦虑和抑郁水平、眩晕功能水平相近的情况下,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内外向性E存在统计学差异(t=-4.297,P0.001),在神经质N和精神质P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CSD患者较其他慢性头晕患者的性格偏内向,可能是疾病发展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中学生人格特征随年龄增长的变化与稳定性。方法运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对248名的初一、高一学生进行基线调查,在自然升学条件下追踪18个月后进行再次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r):初中男生神经质(N)18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r最高为0.351。高中生3个人格维度18个月前后得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0.01),其中男生N分的相关系数最高,为0.613。②吻合度分析(k系数):高中男女生人格内外向(E)、N得分〉61.5检出率k检验18个月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男女生的Ⅳ吻合系数分别为0.599和0.444,其次是男女生的外向为0.408和0.337。结论高中生神经质中度稳定,初中生不稳定,因此,初中阶段是塑造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癌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及情绪状况与疾病的关系。方法对40例癌症患者进行调查。选用艾森克人格调查问卷(EPQ)、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患者的个性特征及情绪状况。结果癌症患者EPQ的P、E、N值与常模比较有明显的差异(P〈0.05),SAS、SDS评分明显高于常模。结论内向性、谨小慎微、敏感多疑、委屈求全、焦虑抑郁、烦恼、绝望和悲痛情绪是癌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和情绪状况。  相似文献   

4.
急诊科自杀未遂者心理状况及人格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急诊科自杀未遂者心理状况及个性特征。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86例自杀未遂者进行调查,并与86名健康自愿者进行配对分析。结果 ①自杀未遂组SCL-90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或P%0.01),突出表现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几个方面。②自杀未连组N维度t分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结论 自杀未遂者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且病前个性以情绪不稳多见。提示在治疗躯体疾病的同时,有必要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焦虑症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研究及护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焦虑症患者防御方式与人格特征的特点及关系,从而针对其防御方式及人格特征采取有效的护理对策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 选择焦虑症患者和正常人均31名,对他们以防御方式问卷、艾森克人格问卷进行测试.结果 ①焦虑症患者的艾森克人格问卷中N分高于正常人(P<0.01);②焦虑症患者的不成熟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因子分高于正常人(P<0.01),而升华和幽默等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低于正常人(P<0.01);③焦虑症患者艾森克人格问卷中的N分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因子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焦虑症患者情绪不稳定,多采用不成熟防御机制和中间型防御机制,少采用成熟防御机制,且情绪不稳定与不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因此,应依据其人格特征和防御方式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以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目前基层官兵的心理健康与人格特征状况,为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应用症状自评量表( SCL-90)和艾森克人格问卷( EPQ),对564名基层官兵进行心理测评。结果:①564名基层官兵SCL-90共筛选出阳性者116人,心理健康状况阳性率为20.56%;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总分均显著低于中国军人常模(t=-2.54~-3.04,P<0.05或0.01);SCL-90症状自评量表抑郁因子分值显著低于全国常模(t=-2.85,P<0.01),其他各因子、阳性项目数和总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t=5.39~2.63,P<0.05或0.01);②基层官兵的人格特征状况:外向(32.1%)和稳定性(33%)人员有较高比例;③SCL-90各因子分、阳性项目数和总分与EPQ中的P、N维度呈显著正相关(r=0.235~0.171,0.563~0.498;P<0.01),与E、L维度呈显著负相关(r=-0.119~-0.134,-0.179~-0.184;P<0.01)。结论:某部基层官兵心理健康状况优于中国军人群体水平,差于全国正常成年人;基层官兵多数个体个性外向、稳定;心理健康状况与人格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格特征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具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的人格特征及临床特点。方法对52名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EPQ)进行测试。结果有心理障碍的大学生SCL-90各因子与常模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N、P与总症状指数、HAMA、HAMD评分呈正相关,E、L与之呈负相关,多种原因能造成心理障碍:焦虑、抑郁是主要的临床症状。结论心理障碍的产生具有一定的人格特征,应进行早期的心理干预,必要时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点,以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其人格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音乐专业181名、非音乐专业183名大学生进行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测查。结果音乐专业大学生E、L得分与常模及非音乐专业大学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均高于常模及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而P、N得分显著低于非音乐专业的大学生(P〈0.05)。结论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征较外向,且掩饰程度较高;音乐对其人格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述情障碍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国版(EPQ—RSC)对52例哮喘患者进行了测查。结果:与常模比较,哮喘患者存有明显的述情障碍。其TAS总分、Ⅰ、Ⅱ、Ⅲ及Ⅳ因子与EPQ—RSC的E、Ⅲ因子与N呈显著负相关:TAS总分、Ⅰ、Ⅱ因子与N、Ⅱ和Ⅳ因子与P均呈显著正相关。TAS总分与SCL-90各因子除恐怖因子外均呈正相关;Ⅰ、Ⅱ及Ⅳ因子与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呈正相关;Ⅲ、Ⅳ因子与强迫、偏执及精神病呈正相关;Ⅳ因子与人际关系敏感、敌意呈正相关。结论:哮喘患者普遍存在述情障碍,且与心理健康状况及个性特征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0.
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和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对346名医学院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精神质与学习成绩呈显著相关(P〈0.05).外向性和神经质与朋友关系、形象表现、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均呈显著相关(P〈0.01);②不同人格类型的生活满意度比较发现,在生活满意度主要成分上,除学习成绩外,其它均存在显著的类型差异;③对朋友关系、形象表现、健康状况、经济状况、主观满意度、客观满意度、个人生活满意度有影响的均为外向性和神经质因子。结论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格特征对其生活满意度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与抑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抑郁对大学生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筛选出抑郁组和正常组,进行内隐、外显自杀态度的测验,对两者及其关系进行对比。结果①抑郁组与正常组的大学生内隐自杀态度无差异性(t=0.37,P0.05);外显自杀态度有统计学意义(t=2.27,P0.05),且整体呈现中立或矛盾的态度;②内隐与外显自杀态度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r=-0.15,P0.05;r=0.07,P0.05)。结论①抑郁因素只调节大学生的外显自杀态度,对内隐自杀态度无影响;②内隐、外显自杀态度显著不相关,呈"分离"状,即自杀态度以内隐、外显两个独立的系统共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的慢性胃炎患者影响因素及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女性患者52例(A组)、男性患者48例(B组),对其一般人口学资料、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应激评定量表、艾森克人格问卷、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进行测定和对照。结果 1A组平均年龄较B组高(t=2.83,P0.01),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人数较B组少(χ2=4.83,P0.05),A、B两组在婚姻等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0.00,P0.05);2A组HAMA分值、神经质性人格者、应激量表中社会习惯应激、焦虑因子分、血清IL-6、TNF-α浓度高于B组(P0.05);3B组HAMD分值、应激量表中社会交往、生活事件、抑郁因子分高于A组(P0.05)。结论了解不同性别的慢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特点,有助于患者早期、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师学生人际信任、人格特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方法 采用人际信任量表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对350名高校师范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①通过单样本t检验,高师生的人际均分与中间值有极其显著差异(t=-11.57,p<0.01);②高师男生人格特质的E分高于常模(t=3.429,P<0.01),L分低于常模(t=-5...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及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的影响,为大学生自杀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量表,以目的抽样对湖南多所高校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自杀意念的报告率和程度在不同年级(P0.01)、不同学校及专业(P0.05)的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2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0);3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内外倾、精神质与自杀意念存在显著性相关(P=0.000)。结论1生活事件、人格特征对自杀意念存在联合预测作用;2各高校应加强毕业生危机干预工作,对大二学生应有针对性释压;3办学层次越高的高校在对大学生自杀危机干预方面的工作应开展得更加深入细致。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住院冠心病患者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关系。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06名冠心病患者进行测试。结果 1冠心病患者SCL-90因子分中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及阳性项目数均显著高于国内正常人常模水平(P0.01),人际关系敏感高于常模水平(P0.05);2冠心病患者个性特征为情绪不稳定型;3EPQ中N维度与SCL-90中总分、阳性项目数、躯体化、抑郁、焦虑及精神病性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强迫、人际障碍、恐怖及饮食睡眠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国内常模水平,多数患者情绪不稳定,其个性特征与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动思维的相关关系.方法 采用艾森克问卷(EPQ)和自动思维问卷(ATQ)对随机抽取的676名大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将艺术类大学生与非艺术类大学生人格特征和自动思维对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①艺术类大学生在P分量表上的男女生得分显著低于非艺术类大学生(t=-2.63,P<0.05;t=-4....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留守经历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及作用。方法采用《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Inventory》(TCI)及自编调查表对四川省内1500名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结果①对于大学生来说,有无早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在人格的7个维度上无显著差异(t=0.31~1.21,P>0.05);②对于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来说,留守经历对人格有明显的影响:父母亲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其成人后的自我指向这一维度的得分越高(r父=-0.105,P<0.05;r母=-0.117,P<0.05);母亲外出打工时孩子的年龄越小,协调性的得分越高(r=-0.135,P<0.05);父亲在外打工的时间越长,孩子成人后追求刺激性的人格特征越弱(r=-0.132,P<0.05)。结论早期的留守经历对人格形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B12水平,探讨抗抑郁剂合并维生素B12治疗维生素B12缺乏抑郁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4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测查,将筛查出的维生素B12缺乏的抑郁症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35例。对照组根据病情口服西酞普兰20~40 mg/次,每日1次,治疗8周;研究组根据病情口服西酞普兰20~40 mg/次,每日1次,同时合并使用维生素B12,治疗8周。研究组及对照组治疗前后1,2,4,8周末分别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治疗后1,2,4,8周末分别评定副反应量表(TESS);治疗前及治疗后4,8周末分别查血清维生素B12浓度。结果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水平(359.7±183.2)pg/ml,维生素B12缺乏发生率为19.5%,研究组与对照组第1周末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第2,4、8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有效率为94.3%,对照组为74.3%,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血清维生素B12浓度治疗后4,8周末有显著性差异(P〈0.01),且研究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与血清维生素B12浓度负相关。两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TESS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血清维生素B12平均水平较正常明显降低,维生素B12缺乏发生率高,维生素B12辅助抗抑郁剂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且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人格特征及心理特质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64名青少年网络成瘾患者和56名健康青少年学生,使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孤独量表、自尊量表、羞涩量表对其心理特质做出评定。所有统计处理均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11.5完成。结果1研究组和对照组在心理特质和人格特征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异(P〈0.05);2青少年网络成瘾与其不良的人格特征及心理特质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良的人格特征和心理特质是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大学生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842名大学生的自杀意念及暴力风险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在性别、年级、户籍、家庭结构、独生子女等的分布差异,并从家庭、个体、心理压力的角度分析自杀意念和暴力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大学生自杀风险检出率为16.5%,暴力风险检出率为15.4%。自杀意念者在性别(X2=11.92,P〈0.01)、家庭结构(r=4.49,P〈0.05)和年级(X2=7.97,P〈0.05)的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暴力风险在性别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r=4.17,P〈0.05)。家庭、人格、心理压力与自杀意念、暴力风险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父母对子女的干涉限制、神经质倾向人格以及心理压力感会增加自杀和暴力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