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我们周围存在着各种电磁干扰源,这些电磁环境能够影响起搏器的运转。许多科学工作者曾对起搏器的外部电磁干扰进行鉴测和研究。测量结果表明,外部电磁干扰对起搏器病人并非严重的问题。Smyth等人检查2200多位病人和6000多个起搏器,只发现10例起搏器有电磁干扰的阳性指征,并且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是,这些结果并没有使医生忽略起搏器的电磁干扰问题。因为: 1.这些电磁干扰都是起搏器病人日常所能遇到的。 2.在起搏器帮助下,重新返回工作岗位  相似文献   

2.
对人体肌肉、器官进行不同形式的电刺激已有150多年历史。这方面的工作大部分是实验性的,“刺激”的一个方面发展到为医疗上所接受,这就是心肌电刺激,通常叫做心脏起搏。用一个埋藏的装置进行心脏起搏,这还是近20年的事。1947年Davort在一次外科手术中,对心脏停跳的病人给以窦房结机械处理获得成功。1952年Zoll通过胸壁以电刺激治疗病人心脏停跳和减速。第一个电起搏器是Senning在1958年埋植的,这个装置用电池做电源,可以从体外进行充电。1959年  相似文献   

3.
一、发展历史永久性埋藏式起搏器临床应用已卅年。随着晶体管、集成电路、锂碘电池以及新的合金和高分子材料的发明,心脏电生理和起搏临床的研究,使埋藏式起搏器的工作寿命延长至5~10年,性能不断完善,可靠性日益提高。现将其主要发展过程概述如下: (1)60年代前期,以心室固定频率式起搏器为主,使用聚乙烯电极导管,以锌汞电池为能源,使用寿命不超过二年。60年代后期至70代中期以心室按需型起搏器为主,解决了心律竞争问题,但仍使用锌汞电池,使用寿命仅20个月左右,使用寿命短成为起搏器应用的主要障碍。 (2)70年代中后期,由于高能长效锂碘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我院1974年至1986年7月使用九种心脏起搏器于70例病人进行150次人工心脏起搏的情况,重点是分析117个国产埋藏式起搏器的质量与临床应用结果。 已使用完毕的67个埋藏式起搏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18.06±10.65个月。其中66个为国产起搏器,其使用寿命以YCP—Ⅱ型最长(19.17±12.35个月),但YCP—Ⅱ、YCP—Ⅰ、GXB—2M及AXB—3型共四种国产起搏器间的平均使用寿命无显著差别(p>0.05)。起搏器失效率为53.7%,其中以YCP—Ⅰ型最高,但无统计学意义(x~2值=4.256,p>0.05)。全组共发生30次起搏器故障,占20.4%(不含电源提前耗竭)。 经分析发现,目前国产埋藏式起搏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使用寿命短(平均约18个月)、体积大、重而厚、并发症多、故障率高。其原因关键是能源电池问题。因此,在讨论中强调指出:改进电池性能,研先和采用可靠性高、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的锂碘电池或微型锂电池,不仅是起搏器临床应用的当务之急,而且是生物医学工程学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人工心脏起搏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冰一 《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25(4):445-446,M0003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当代心脏病治疗学的重要进展之一,医生根据病人的病情需要选择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的类型与方式.它不仅能使停搏的心脏产生收缩,更可作为心律失常干预性诊断、治疗的方法和工具.自1958年首次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以来,起搏器技术的进展速度惊人,至今全世界共有逾200万台起搏器植入人体,在美国,安装起搏器的患者已超过50万,全世界目前每年要植入约40万台起搏器,我国仅占1/40.  相似文献   

6.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生物医学工程的一项重大成果,是临床上抢救严重心律失常危重病人的强大武器,国内外应用已日益广泛。我院从1974年至1983年6月共为42例病人安置人工心脏起搏器(简称起搏器)77次,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美国Zoll博士1952年发明心脏起搏术,廿六年以来,心脏起搏器挽救了为数众多的濒于死亡的心脏病患者。起搏器在治疗心律过缓、严重心律失常、窦房功能衰竭等心脏病时,疗效显著,它的作用是无法用药物和其它器械所能代替的。随着起搏器性能的不断完善,其适应症日益扩大,据统计目前安装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已超过60万人。安装起搏器患者的死亡率已接近人群的自然死亡率。起搏器可以延长患者的寿命已无争  相似文献   

8.
背景:人工心脏起搏器长期植入人体,使用寿命至关重要,目前尚没有可充电的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问世。 目的:探讨植入式人工心脏起搏器体外充电技术,以期降低人工心脏起搏器寿命对电池能量的依赖。 方法:利用某种对人体无创、无害的介质,把体外能量隔离传输给植入体内的接收转换装置,进而对人工心脏起搏器可充电电池的能量给予补充,以延长使用寿命。 结果与结论:试制了可充电人工心脏起搏器实验样机,完成了一期动物实验,同时以超声波为能量传输载体进行了隔离无创充电试验,对相关技术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心脏起搏器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陌生,佩带起搏器的病人也越来越多.但起搏器究竟为何物,到底能起什么作用,至今仍蒙着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0.
引言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已可以设计和生产成这样的起搏器电路,它以种治疗的实际需要出发,把该电路装入一个适当大小的可植入装置内,具有以满足患者生存希望的工作寿命。近几年来,这种进展也使新的电极概念得到了发展,对电极的长期阈值特性加以改进,会延长植入装置的工作寿命。在其寿命将终止期间;降低阈值对安全容限尤为重要。理想的刺激电极应该满足下列要求: (1)能量阈值低,以便节约能虽和防止过分的电极反应而引起的干扰,因为这种干扰会影响无关电极控制电路的正常工作。 (2)所感知的腔内心电信号应包括腔内ECG的所有频谱,以提供最佳的信噪比来区别于其它的心电信号(如PVC、逆传导、扑动和纤颤)。 (3)此外,在电路的设计中必须考虑抑制EMI(电磁干扰)和肌电。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研究有心血管疾病包括植有起搏器的情况下的一些病人的血压(BP)和心率(HR)协调的近日节律方面的变化范围。其方法为:带有起搏器的11个病人(6个男性,5个女性),常规法诊断为“高血压病”的30个病人(12个男性,18个女性)和具有“边缘性高血压”的9个病人(3个男性,6个  相似文献   

12.
人工心脏起搏器作为治疗心脏病的重要手段之一,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在临床上。起搏器置入体内,尤其是术后一周时间内,起搏电极和心脏之间还没有长牢,有可能脱落或移位。还可能使电极导线,绝缘不好,导线与起搏器之间连接不牢,而未被及时发现,以及起搏器感知功能不好等。所有这些异常情况都应及时检查出来以便及时改正。所以要对病人进行监护。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一种为按需起搏器设计的自动测量起搏阈值的附加电路,若将这种电路配装在埋藏式按需起搏器中,就可以通过体表心电图测量起搏阈值,方法简单,可靠,方便,准确。该电路是由脉冲发生电路、阶梯脉冲形成电路及输出电路三部分组成。当测量起搏阈值时,使用一块磁铁,通过电路内设置的干簧开关,使按需型起搏器电路与电源断开,而测量电路与电源接通,此时,测量电路开始工作。该电路所给出的测试脉冲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一种利用光传输的隔离电源.并估价了电源样机的转换效率和电特性。从安全性和电磁一致性(EMC)的观点来看,利用电——光转换的光传输是一个理想的隔离系统。人们开发了很多种光传输技术,用以发送一些信息。然而,驱动这些系统的电源却是变压器或电池。这就导致了变压器引入的干扰和漏电流的问题,以及由电池寿命所带来的突然停电的问题。本电源分别采用红外发光二极管(LED)和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作为光源和光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Medtronic公司研制的一种更符合每个病人生理状况的新型心脏起搏器“Legend”,已开始进行临床试验。这是一种心率应答、单室装置,可记录、监护病人的心跳和起搏器本身的脉冲作用。分析软件可使起搏器传递这两种数据至医生处,便于校准个别病人的特殊需要。研制者报导,这种新技术,允许医生拟定更个体化心率应答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改革开放,我国各级医疗卫生单位进口了大量的先进医疗仪器设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采用的是110V电源电压,仅在出口时,配一台220~110V变压器,甚至有一些机器连电源变压器都不配,因此在使用时很不方便。首先在安全性方面变差。因为仪器的各种元器件、各项参数均是按110V电源设计,因而在220V电源情况下,尽管配有变压器,其各项参数均可能有所改变,特别是我国有些地区电源不稳定。其次,仪器故障率明显增高,例如有些操作者在不熟悉仪器的情况下操作,误将仪器接通220V电源,造成仪器电源部分或其它部分损坏。  相似文献   

17.
自1958年第一台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人体以来,心脏起搏器已经历了50余年发展变化,解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起搏器未来会如何变化?是广大医务工作者关心的话题,本文复习文献,就人工心脏起搏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综述。一、起搏器的历史1819年意大利学者Aldini首先发现用电刺激停跳的心脏可引起心脏的跳动。1929年Conld等用电脉冲刺激心脏,发现可使心脏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护理随访路径在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患者自我效能的应用和影响。方法:选择我院安置永久起搏器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用护理随访路径进行随访,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方式随访,随访9月。观察随访率、2组病人出院时、出院后1、3、6和9个月时自我效能量表得分、患者生活质量及随访期间并发症等。结果:2组病人出院后6、9个月观察组的自我效能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后3、6、9月,观察组病人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疼痛、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切口感染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护理随访路径对永久起搏器安置术后的病人进行随访能有效提高患者术后自我效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疼痛及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人工起搏器最初仅用来维持生命,现今的研究方向已是如何改进生存质量了,如怎样产生最合适的心脏收缩频率等。双腔起搏器通过协调心房、心室收缩使病人恢复正常血液动力学状态从而避免起搏综合症的发生,给予了病人合适的心房收缩率。为使心房传导异常病人(如房颤、心房扑动、心动过速、或记录心电图时产生异常等)获得适当的起搏率,采用了生物传感器技术。这篇论文简述了影响心率起搏的几个生理参数的测量方法。应用植入式心脏起搏器对很多病例进行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20.
另类起搏器     
心脏起搏器对我们来说越来越不陌生,佩带者也越来越多。但有些起搏器却鲜为人知,现介绍如下。 胃肠起搏器 美国弗吉尼亚州创新技术中心的六位研究人员研制成一种可以分段式多点电刺激的胃肠起搏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