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考察伴有高度烟草依赖行为的康复期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对所招募的25名男性伴有高度烟草依赖行为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与19名男性不伴有烟草依赖行为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与不伴有烟草依赖的患者相比,伴有高度烟草依赖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表现为躲避伤害性纬度得分较高(t=3.65,P<0.05),奖赏依赖纬度得分较低(t=2.95,P<0.05)。结论:伴有高度烟草依赖的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具有高躲避伤害性和低奖赏依赖性的人格特征,提示人格特征可能与分裂症患者的高度烟草依赖行为有关,但这需要大样本长期随访研究来确证其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躯体形式障碍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防御方式及其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TPQ)、防御方式问卷(defense styles questionnaire,DSQ)对60例门诊及住院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及60名正常人进行人格评定及防御方式评定,并用独立样本的t检验对两组的(得分)结果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躯体形式障碍组在猎奇性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躯体形式障碍组在躲避伤害性维度上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奖赏依赖性维度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躯体形式障碍组在不成熟防御方式的得分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成熟防御方式上的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三维人格特征中的躲避伤害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负相关(r=-0.612),奖赏依赖性与成熟防御机制呈正相关(r=0.350).结论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具有猎奇性、躲避伤害性以及依赖性等人格特征;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较多使用不成熟防御方式,包括投射、抱怨、退缩、躯体化;人格特征与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4):376-378
目的:探究儿童期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症状的关联性。方法:选择17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在受教育年限、年龄、性别等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群为对照组120例。由被试者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及儿童期创伤问卷(CTQ-SF),分析儿童创伤经历与精神分裂症关联性。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组对应的儿童期创伤问卷的各项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精神分裂症男女患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情感虐待得分(r=0.382)及躯体虐待得分(r=0.324)与阳性症状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童年创伤经历者高于正常人群,且童年创伤经历和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男性酒精滥用与酒精依赖患者的三维人格特征差异。方法: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 ridimensional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 ,T PQ )对所招募的20名男性康复期酒精依赖患者与20名男性酒精滥用患者以及20名男性正常对照组进行问卷调查,根据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酒精依赖者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表现为猎奇性、躲避伤害性维度得分高,奖赏依赖纬度得分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与酒精滥用组相比,酒精依赖组猎奇性纬度上得分较高,躲避伤害性及奖赏依赖维度分值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酒精滥用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猎奇性得分较高,躲避伤害性分值也较高,奖赏依赖纬度得分较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酒精滥用组相比,酒精依赖者猎奇性人格特征更突出、更倾向于寻求刺激。  相似文献   

5.
青年群体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静  施琪嘉 《医学与社会》2006,19(5):44-46,48
目的探索青年群体中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间的关系。方法使用量表与临床半结构式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选取实验对象,并与对照组分别填写儿童期创伤问卷。结果不同组别在虐待总分上有显著差异;分离和性虐待、情感忽视、情感虐待,以及虐待高度相关,与躯体虐待无显著相关;虐待在性别上没显示出显著性差异,但分离有性别差异。结论青年群体中分离体验与儿童期创伤,尤其与情感忽视、情感虐待和性虐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2):283-286
目的:探究大学生群体中生命意义对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方法:采用儿童心理虐待量表(CTQ-SF)、人生意义问卷(MLQ)、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PHQ-9),对1 878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儿童期心理虐待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维度和抑郁在性别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生情感虐待得分高于男生(P=0.001),男生躯体虐待得分高于女生(P<0.001),女生抑郁得分高于男生(P=0.001)。(2)不同抑郁程度在儿童期心理虐待、人生意义的各个维度及其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3)儿童期创伤与抑郁得分均呈正相关(r=0.157,P<0.01),与人生意义得分呈负相关(r=-0.48,P<0.05);人生意义得分与抑郁呈负相关(r=-0.342,P<0.01)。(4)人生意义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情绪的中介效应显著,占总效应的10.24%。结论:儿童期心理虐待与其抑郁关系密切,人生意义感在大学生儿童期心理虐待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受虐待小学生攻击性人格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受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Buss和Perry攻击性人格量表,对172名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进行测评,分别评估他们的攻击性人格维度和受虐待情况.结果 与无虐待组相比,受虐待组小学生的攻击性人格各维度分和攻击性总分明显增高:攻击性总分[(32.60±8.01)分vs(19.28±4.97)分,t=11.51,P<0.01],并且男生的攻击性高于女生:攻击性总分[(26.51±9.74)分vs(21.30±7.09)分,t=3.95,P<0.01].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忽视和虐待总分与攻击性人格量表各因子分和总分呈正相关(r=0.287~0.797,P<0.01),性虐待仅与躯体攻击、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攻击性总分呈正相关(r=0.159~0.181,P<0.05).情感虐待能够正向预测躯体攻击、语言攻击、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和总攻击性(Beta值=0.274~0.439,t=3.502~7.007,P<0.01),躯体虐待能够正向预测攻击性人格的所有维度和总攻击性(Beta值=0.172~0.358,t=2.196~5.718,P<0.05或P<0.01),忽视能够正向预测愤怒和指向自我的攻击性(Beta值=0.203~0.235,t=2.770~3.207,P<0.01),而性虐待对攻击性人格没有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的人格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使其形成高攻击性人格,躯体虐待、情感虐待和忽视对攻击性人格具有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的三维人格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状况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TPQ)分别对100例海洛因依赖者及113例正常人进行测评比较,同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量表对海洛因依赖者进行测评,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 海洛因依赖者TPQ问卷的NS和HA维度得分分别为[(18.07±4.13)分,(16.06±5.13)分],高于正常对照组[(16.22±4.88)分,(13.98±6.1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RD维度得分为(17.22±3.18)分,低于对照组(18.27±3.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海洛因依赖者SCL-90总分及9项因子得分的平均值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以躯体化、强迫、抑郁及精神病性较为突出;海洛因依赖者的TPQ问卷HA维度得分与SCL-90问卷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三个因子及阳性项目数旱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226、0.243、0.201、0.2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海洛因依赖者具有特殊的人格特征,且与心理健康状况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曹世林  田国强  梁胜林  蒋海潮  甘建光  钱超  徐政权 《浙江医学》2016,38(12):949-951,955
目的调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童年创伤事件,并分析男女患者间的差异,以寻找更好预防精神分裂症的方法。方法对12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分裂症组)和99例健康者(健康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童年创伤事件,比较两组间及男女患者之间的差异。结果精神分裂症患者CTQ-SF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组及健康对照组男女性别间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女性患者CTQ-SF总分及所有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CTQ-SF总分及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虐待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男性和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都可能在童年经历了更多的创伤性生活事件,且男女精神分裂症患者所经历的童年创伤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0.
段明君  刘传新  杨彦春  李斌 《四川医学》2009,30(7):999-1001
目的 探讨强迫症(OCD)患者及其一级亲属的三维人格特征.方法 采用三维人格问卷对329例正常对照,84例OCD患者和48例强迫症一级亲属(OCDF)进行测评.结果 OCD组寻求刺激因子1(novelty-seeking,NS1)、奖赏依赖因子3(reward-dependence,RD3)因子得分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OCD组NS、躲避伤害(harm-avoidance,HA)维度得分高于OCDF组(P<0.05).结论 OCD组和OCDF组三雏人格特征都表现为HA高分,NS和RD低分,两组三维人格特征具有相似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NSSI)与其童年期心理创伤之间关系。方法:选取70例符合DSM-5诊断标准的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依据有无NSSI,分为NSSI组和非NSSI组各35例,并选择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与之匹配的正常青少年35人作为健康对照组。通过渥太华自伤量表、童年创伤问卷(CTQ)、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进行临床症状评估。结果:NSSI组情感虐待、情感忽视及CTQ量表总分评分均高于非NSSI组,且2组上述3个评分及躯体虐待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两抑郁障碍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SI组性虐待、躯体忽视评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NSSI组非自杀性自伤频率与CTQ中情感忽视评分、HAMD量表认知障碍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青少年抑郁障碍病人NSSI与童年期心理创伤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12.
谢军  耿峰  董毅  周珊珊 《中华全科医学》2019,17(7):1171-1173
目的 探讨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经历特点,并探讨其与患者自我病耻感水平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2015年2月—2016年5月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171例抑郁症患者进行精神疾病患者自我病耻感量表、童年期虐待问卷、贝克抑郁量表评估,并对200例正常被试者进行童年期虐待问卷评估。 结果 ①抑郁症患者在童年期虐待问卷各维度得分及总分上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②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中情感虐待因子得分与患者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243,P<0.05)。③抑郁症患者贝克抑郁量表得分与自我病耻感量表各因子得分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03,均P<0.05),与童年期虐待问卷中的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及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424~0.453,均P<0.01)。④抑郁症患者童年期虐待问卷躯体虐待因子、情感忽视因子、躯体忽视因子得分及总分均与患者自我病耻感中受歧视因子、积极效应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r=0.261~0.413,均P<0.05)。 结论 抑郁症患者较正常被试者有更多的童年期虐待经历,且会对自我病耻感体验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童年期心理创伤对抑郁症患者情绪调节策略和述情障碍的影响.方法 纳入抑郁症患者(n=78)和正常对照被试者(n=80),采用童年期创伤量表、情绪调节量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对两组测评.结果 ①相比对照组,抑郁症组较少采用认知重评策略(P<0.01),存在明显的述情障碍(P<0.01),童年期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经历较高(P<0.01,P<0.05);②相关分析中,认知重评和性虐待、情感忽视呈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述情量表总分和情感虐待、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 <0.05,P<0.01),外向型思维与性虐待呈显著正相关性(P<0.01).结论 抑郁症患者存在情绪调节功能失调和述情障碍,可能与童年期心理创伤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 细胞因子假说是抑郁症的重要发病机制学说之一,目前也有大量研究发现抑郁症的发病与童年期的创伤经历有密切关系,了解其对抑郁症发病的影响,为抑郁症发病机制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参考依据。目的 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和童年期创伤与抑郁症发病风险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理卫生科就诊的47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在该医院体检部招募健康志愿者51例作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血清CRP、IP-10、TGF-β1水平,应用28项简版童年期创伤问卷(CTQ-SF)评估研究对象童年期创伤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抑郁症发病风险因素。结果 病例组血清TGF-β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病例组情感虐待得分、躯体虐待得分、性虐待得分、情感忽视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较低水平TGF-β1(OR=5.60,P<0.05)和低水平TGF-β1(OR=7.86,P<0.05)、情感虐待阳性(OR=11.20,P<0.05)、躯体虐待阳性(OR=7.62,P<0.05)、性虐待阳性(OR=4.43,P<0.05)以及情感忽视阳性(OR=3.34,P<0.05)可能为抑郁症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TGF-β1水平、童年期创伤经历可能对抑郁症发病的风险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儿童期虐待、目睹家庭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儿童期虐待和目睹父母暴力对大学生自尊的影响.方法 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目睹父母暴力行为调查问卷、自尊量表(SES)对412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1)有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依次为(28.04±4.31)分,(28.43±3.81)分,(28.55±3.70)分,(28.66±3.67)分,(28.15±3.87)分]比无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或目睹父母暴力经历者自尊水平低[依次为(29.02±3.41)分,(29.43±3.46)分,(30.77±3.18)分,(29.93±3.91)分,(29.30±3.5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儿童期躯体虐待、情感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和目睹父母暴力与大学生自尊负相关(r=-0.134,-0.216,-0.359,-0.250,-0.170),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儿童情感忽视与儿童情感虐待相关性最高.结论 儿童期虐待和忽视以及目睹家庭暴力对个体自尊水平有负性影响,尤其是儿童情感忽视和虐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人格障碍患者童年创伤经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法抽取1511例就诊者.用人格障碍诊断问卷第四版(SDQ+4)对其中1402例进行筛查,结果阳性的986例被试用轴Ⅱ人格障碍临床访谈(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进行研究.结果 儿童期创伤经历问卷(CTQ)总分与3群人格障碍呈正相关,以B群的相关性最强(r=0.312,P<0.01).CTQ5个因子在偏相关分析中,B群与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呈正相关,A群与情感虐待相关(r=0.139,P<0.01),C群则与各种童年创伤经历均无显著相关性;人格障碍及对照组之间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及情感忽视上存在显著差异(P<0.01);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均进入A群和B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分别为A群0.135和0.119,B群0.200和0.084),情感忽视进入C群人格障碍的回归方程(标准偏回归系数为0.103).结论 童年时期的创伤虐待是人格障碍易感的危险因素,对B群人格障碍的影响最为显著.不同群的人格障碍在童年创伤经历上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男性暴力行为青少年自尊与童年受虐及生活事件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暴力行为男性青少年自尊水平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青少年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 采用自尊量表(SES)、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对有暴力行为的128名男性青少年和非暴力行为的118名男性青少年进行对照研究,并进行相关和回归分析.结果 ①暴力组自尊水平[(22.73±3.30)分]低于非暴力组[(23.81±3.30)分],躯体虐待和性虐待[分别为(8.30±4.07)分,(7.23±2.26)分]高于非暴力组[分别为(7.27±3.27)分,(6.60±2.09)分],总生活事件、人际关系、受惩罚、丧失及"其他"[分别为(54.48±18.60)分,(10.09±3.84)分,(14.43±5.87)分,(4.93±3.15)分,(9.93±3.64)分]高于非暴力组[分别为(45.40±18.45)分,(8.42±4.13)分,(11.07±5.75)分,(3.66±2.81)分,(7.84±3.6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暴力组青少年自尊水平与童年受虐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各因子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r=-0.143~-0.358),相关均达到显著性(P<0.01),③躯体虐待和受惩罚对暴力青少年自尊的预测作用占15.6%.结论 男性暴力行为青少年自尊水平相对较低,并与童年受虐经历和青少年生活事件密切相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esteem and childhood abuse, life events among male violent adolescent. Methods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overt aggression scale, juvenile delinquents were divided into violent group (n = 128 )and nonviolent group (n = 118 ). All the participa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Self-Esteem Scale (SES), Childhood Trauma Questionnaire-28 Item Short Form (CTQ-SF) and Adolescent SelfRating Life Events (ASLEC) and conducted correlation and regression analysis. Results ①Violent group had lower self-esteem scores ( 22.73 ± 3.30 ) than the nonviolent group ( 23.81 ± 3.30, P < 0.05 ). Violent group had higher scores in physical abuse, sexual abuse, total life event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punishment, and other (8.30 ±4.07, 7.23 ±2.26, 54.48 ±18.60, 10.09 ±3.84, 14.43 ±5.87, 4.93 ±3.15, 9.93 ±3.64), compared to the nonviolent group (7.27 ± 3.27, 6.60 ± 2.09, 45.40 ± 18.45, 8.42 ± 4.13, 11.07 ± 5.75, 3.66 ±2.81, 7.84 ±3.66, P<0. 05). ②The self-esteem wa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ed with the childhood abuse and life events( r= -0. 143 ~ -0. 358, P< 0.01 ) among violent male adolescents. ③The physical abuse and punishment had significant prediction function of 15.6% on self-esteem. Conclusions Violent adolescents have low self-esteem,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childhood abuse and adolescent life events.  相似文献   

18.
对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105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男/女为51/54例)以儿童期虐待问卷(CTQ-SF)调查儿童期受虐待事件,并以99例正常者为对照(男/女为51/48例).Binary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最后进入方程的自变量为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β值分别为0.630和0.270,均P<0.05).精神分裂症患者生命早期可能经历了更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尤其是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这可能对成年后患精神分裂症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与童年期被虐待经历的关系.方法 采用DSM-IV定式临床会谈量表(SCID-Ⅱ)和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对98例抑郁障碍患者进行评估,并与100例正常人群对照.结果 CTQ-SF除躯体虐待外,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情感虐待、性虐待、躯体忽视、情感忽视因子分和总分(分别为97.52分,90.98分,98.32分,93.72分,94.96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9.66分,69.98分,66.26分,68.74分,68.12分),差异有显著性(P<0.01).非共病人格障碍组的则只有情感忽视和情感虐待(分别为85.40分,83.15分)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83分,67.82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抑郁障碍共病人格障碍患者的童年期创伤性经历较正常对照组严重;童年期被虐待经历与抑郁障碍共患人格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童年受虐经历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对80例成年抑郁症患者及80例配比健康对照进行回顾性问卷调查。包括自设一般情况问卷了解其人口学资料、童年期创伤性经历问卷(CTQ‐SF)评估童年受虐情况和特质应对方式量表(TCSQ)评估应对方式,运用 t检验、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与童年受虐经历的相关性。结果(1)抑郁症病例组的消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t=9.13,P<0.01),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值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t=-12.01,P<0.01);有受虐经历的抑郁症病例组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有受虐经历的健康对照组( Z=-6.134,P<0.01 ),而其积极应对方式分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Z=-5.452,P<0.01);抑郁症组中有受虐经历的患者消极应对分显著高于无受虐经历患者(Z=-2.159,P<0.05),积极应对分值两者之间无明显差异。(2)抑郁症患者童年受虐经历与其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与其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r=0.562,P<0.01;r=-0.333,P<0.05)。(3)抑郁症患者消极应对水平能够被童年受虐待总分和躯体因子共同解释占34.4%(P<0.01)。结论童年受虐经历明显影响抑郁症患者的应对方式,且虐待程度越重,尤其有躯体虐待,其消极应对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