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髋关节发育不良可因先天或后天因素引起,表现为髋臼异常倾斜和浅平、股骨上段结构异常、股骨头半脱位或脱位。长期的关节力学异常,会引起不同程度的骨关节炎,导致髋部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人工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存在髋臼缺损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THR)中植骨的应用效果。 方法对58例75髋存在髋臼骨缺损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术中对根据骨缺损的情况分别进行颗粒性、结构性和混合性植骨,术后对其中46例(59髋)进行髋关节X线检查及髋关节功能Harris 评分。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5.6个月。X线检查显示54髋植骨处愈合, 无明显骨吸收,占91.5%;5髋出现植骨边缘透亮带,占8.5%。 术前Harris 评分28~42分,平均34.18;术后髋关节功能,优:23例28髋, 良:20例26髋, 尚可: 3例5髋,优良率91.5%。结论自体骨重建存在骨缺损的髋臼, 增加了髋臼覆盖,提高了人工全髋置换术后髋臼假体稳定自性,近期临床效果好。  相似文献   

4.
邱斌松  夏冰  毕擎 《浙江医学》2010,32(6):858-860
目的 探讨镶嵌植骨法髋臼重建在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5月至2004年10月收治的38例(46髋)髋臼发育不良(CroweⅡ型22髋,Ⅲ型24髋)伴骨性关节炎患者采用自体股骨头镶嵌植骨法进行髋臼重建、全髋关节置换术,并与同期19例(25髋)采用自体股骨头加盖植骨法进行髋臼重建、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进行对照,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引流量,随访末的植骨块吸收情况和Harris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均无假体松动,分别出现1例、5例植骨块部分吸收,两组植骨块吸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末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6.6±8.2)、(84.5±9.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臼发育不良全髋置换术中应用镶嵌植骨法重建髋臼,植骨块不易被吸收,中期随访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性骨性关节炎的全髋关节置换,恢复正常髋臼旋转中心高度和下肢长度的方法.方法 1996年7月~2007年7月收治18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按Crowe方法分析:I型7例,Ⅱ型4例,Ⅲ型4例,Ⅳ型3例.髋臼旋转中心的重建方法包括标准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构性自体植骨和旋转中心内移.术前和随访时采用摄片观察和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 术后随访9个月~10年(平均6.3年),所有患者髋臼旋转中心都恢复正常,所有移植骨块经X线证实,均与宿主骨愈合,无骨块吸收现象,未见假体松动,关节疼痛缓解,活动功能满意.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5.6分,术后平均91.3分.结论 采用自体股骨头及髂骨结构性植骨,旋转中心内移重建髋臼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施林军  曹扬  姜丹生 《浙江医学》2017,39(20):1796-1799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THA)真臼重建联合自体骨泥植骨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采用THA真臼重建联合自体骨泥植骨治疗DDH22例(24髋),男7例(8髋),女15例(16髋);年龄41~68(54±8.75)岁。术前Harris评分(48.2±14.3)分,除2例双侧患者外,其余患者下肢不等长均>2cm,平均(2.9±0.6)cm。术后随访X线片评价髋臼假体位置、植骨块愈合情况以及下肢长度。结果术中试模外露骨缺损区的内外径和前后径分别为(14.0±1.7)和(22.1±3.2)mm,术后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示植骨区覆盖率为(23.2±4.6)%,臼杯旋转中心距泪滴连线的水平和垂直距离分别为(28.1±3.2)和(21.8±1.9)mm,髋关节旋转中心均在Ranawat三角内。术后20例(22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4(2.4±0.8)年。无感染、神经损伤、臼杯松动及翻修病例。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7.3±7.4)分,双下肢长度差为(0.6±0.3)cm,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影像学上所有的植骨区均与宿主骨愈合,有3例患者术后1年内可见植骨区轻度骨吸收,有2例后期随访时重新见骨长入,另有2例患者出现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I度,后期随访未见进展。结论THA真臼重建联合自体骨泥植骨治疗DDH,早期临床效果令人满意,植骨重建良好,其最佳手术适应证及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人工全髋关节置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分型和植骨髋臼成形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方法和疗效. 方法根据影像解剖学的特点,将1993~2004年6月本院收治的66例(81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例分为4型.采用自体骨植于髋臼缘10~3点钟位,改变髋臼朝向,并加深髋臼、重建臼顶和后柱后壁,正确安置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假体或生物型假体. 结果 66例(81髋)术后经平均5年2个月随访,植入骨均愈合;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优(>90)42例53髋,良(80~89)17例22髋,尚可(70~79)7例7髋,无失败(< 70)者,优良率为89.4%.术后有9例出现并发症,均已治愈或改善. 结论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须进一步认识其解剖和临床特点,自体骨植入重建髋臼顶和后柱后壁,使旋转中心下移和内移,是人工全髋关节成功置换和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髋臼缺损时全髋置换非骨水泥髋臼的重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髋臼缺损时全髋置换术髋臼重建的手术方法。方法:因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全髋关节置换术失败等原因导致髋臼缺损的118例(125个髋)行全髋置换术或翻修术,应用非骨水泥髋臼,并采用加深髋臼、上移髋臼,大型髋臼填充或结构植骨等方法。118例中的102例(男37例、女65例)得到随访12个月至10年,平均62个月,另16例失随访。结果:根据Merle D‘Aubigne评分方法,优22例,良48  相似文献   

9.
髋臼发育不良是髋部常见的先天性发育畸形.由于髋臼对股骨头的覆盖不良.使髋臼及股骨头的压应力增加.早期易发生继发性骨性关节炎.使髋关节功能严重障碍.不得不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本文采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21例,经术后1~8年的随访.从疼痛、步态、活动范围及X线片的测量等方面都有明显改善的疗效现察.病人满意率迭85.7%.只有2例在术后5年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我们认为此方法不破坏髋关节的完整性.明显增加了股骨头的覆盖率.减小了剪式应力,比较符合生物力学原理,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计算机辅助及逆向工程技术设计个性化导航模板,指导髋臼发育不良关节置换髋臼假体精确安放。方法:16例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病人应用全髋关节置换,男9例,女7例,年龄34~52岁,Crowe分期Ⅰ期10髋;Ⅱ期2髋;Ⅲ期2髋;Ⅳ期2髋。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62~24分,平均42.6分。通过术前CT扫描的三维数据,设计髋臼旋转中心,建立发育不良髋臼的计算机数据模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制做与病人髋臼解剖完全吻合的导航模板,并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同时行术前、术后影像学及临床评估及术后随访。结果:16例病人术后的髋臼位置良好,外翻角在42°~55°,前倾角为12°~22°,下肢延长2~6CM,术后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在80.3分,无股神经和坐骨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计算机辅助快速成形导航模板应用于髋臼发育不良的全髋关节置换,能精确的控制髋臼假体的安放,对髋臼假体的前倾角和外翻角能精确的控制,并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白传卿  陈文建  孙军  刘永  谢康  马海龙  方继红 《安徽医学》2020,41(12):1390-1393
目的 探讨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术后残余髋臼发育不良(RAD)的原因与治疗对策。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手术治疗后出现RAD的15例DDH患儿,回顾性分析RAD的影响因素及治疗对策,并对术后髋关节功能及影像学进行评估。结果 15例患儿平均随访(34.93±10.63)个月,再次手术后患儿髋臼指数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McKay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60.00%,Severin影像学优良率为73.33%。结论 DDH术后髋臼残余畸形通过再次手术治疗骨盆截骨,临床可以取得比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蒲超  张珊珊  李伟  吴青霞  吴辉 《西部医学》2019,31(2):291-294
【摘要】 目的 探讨联合前倾角技术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hip,DDH)患者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中的应用。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18年4月期间应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行THA的DDH患者27例,并采集患者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股骨前倾角、联合前倾角数据,差异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术前术后股骨前倾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arris评分、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DDH患者髋关节周围骨质畸形在THA术中使用联合前倾角技术,能指导术中设计合适的髋臼前倾角及联合前倾角,减少人工关节脱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杯假体的理想位置、正确放置方法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将33例(39髋)1989年9月~2003年1月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进行随访,A组:1998年前按Harris常规手术方法16例(20髋);B组:1998年后采用髋臼中心化手术技术17例(19髋).两组术前、术后随访时均行Harris临床评分,测量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了解髋臼发育情况.结果术后A、B两组Harris评分分别为(82.3±8.4)和(88.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B组泪滴与髋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37.3±3.4)mm明显低于A组(46.4±4.3)mm(P<0.05);两组髋臼杯外展角及股骨偏心距差异无显著性;术后随访除2例偏外位置者出现移植骨吸收及髋臼杯位置不良外,其余患者无假体松动和下沉.结论术中应正确鉴别真性髋臼位置,加深髋臼使髋臼杯假体得到牢固固定,将髋旋转中心内移和下移,以便术后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成人严重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1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行THA,术中在软组织松解延长的基础上,重建髋关节旋转中心在真臼位置及髋关节外展功能。术后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8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平均为85分,双侧肢体长度得到恢复,CE角,Sharp角,髋臼骨对股骨头假体的覆盖率,颈干角,髋关节旋转中心垂直距离,髋关节旋转中心水平距离均较术前得到很好的恢复。结论:通过松解延长、重建关节功能、选择合适的假体,并注重对神经血管的保护,成人DDH继发骨性关节炎可以通过THA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髋臼重建方法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至2006年间32例初次THA的患者(CroweⅢ、Ⅳ型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5例,髋关节感染后融合6例,陈旧性髋臼骨折11例),其中内移髋关节旋转中心6例,结构性植骨11例,颗粒松质骨打压植骨15例;有4例应用钛网,4例重建钢板,3例加强杯固定.术后进行临床评估及X线评估.结果:术后平均随访41(8~72)个月,Harris评分平均为84分;3例臼杯松动需要进行翻修手术.结论:将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并进行软组织松解及下肢长度的平衡处理,通过不同的重建方法可以获得良好的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刘福存  华江  任洁  邹建琴  童培建 《浙江医学》2016,38(12):922-924
目的评估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治疗CroweIII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疗效。方法以行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的18例CroweIII型DDH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HHS)、骨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评分(WOMAC)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估内容包括髋臼前倾角和假体位移。结果术后12~42个月的随访期间未发生深部感染、脱位和无菌性松动等。HSS评分由术前(38.6±12.3)分升高至术后(90.3±1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优良率为94.4%(17/18)。WOMAC评分由术前(60.3±14.5)分降低至术后(28.3±1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股骨假体前倾角13°~50°,平均(31.6±20.4)°;股骨柄与髋臼前倾角之和为26°~74°,其中40°~60°占83.3%。结论全髋关节置换联合髋臼造盖术可用于CroweIII型DDH患者重建髋关节力学机制,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患侧髋臼与正常侧髋臼磁共振成像(MRI)表现的观察,探究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髋臼的病理改变。方法 对12例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患儿进行髋关节MRI检查,其中单侧脱位8例,双侧脱位4例,共8个正常髋关节(对照组)、16个脱位髋关节(病变组)。测量双侧髋关节骨性髋臼指数(BAI)、软骨性髋臼指数(CAI),骨性髋臼前倾角(BAAV)及软骨性前倾角(CAAV),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BAI与CAI之间存在相关性,对照组两指数间相关系数(0.945)高于病变组的相关系数(0.814)。病变组BAAV与CAAV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病变组髋关节的CAAV明显大于BAAV(P<0.01)。所有髋关节BAI与BAAV,CAI与CAAV之间均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84和0.822)。结论 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髋臼病理改变不仅体现在髋臼指数的改变,还体现在髋臼朝向的改变,这两种改变的程度存在着相关性。发育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形态的畸形不仅体现在骨性结构,还体现在软骨结构上。两种结构的病理变化并不是完全同步的。采用MRI成像对DDH患儿的软骨结构进行评估可用于指导DDH的术式选择和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超声筛查新生儿发育性髋关节异常(DDH)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926例新生儿进行DDH超声筛查,比较健康新生儿双髋关节α、β角和股骨头覆盖率(MR),并比较正常髋关节与异常髋关节α、β角和MR.结果 926例新生儿中,738例(79.7%)髋关节正常,188例(20.3%)存在髋关节异常,其中41例(4.4%)为DDH患儿,男15例,女26例,男女之比为1∶1.73,健康新生儿两侧髋关节α、β角度及M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髋关节α角和MR大于异常髋关节,β角小于异常髋关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臀位、剖宫产和女性均为新生儿髋关节异常的危险因素.结论 超声检查操作简单,无辐射,具有可重复性,对新生儿DDH的诊断和治疗过程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可作为新生儿DDH首选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下肢严重短缩的延长和平衡处理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中对下肢严重短缩的延长和平衡处理。方法:选择患肢短缩〉4cm的患者,在软组织松解的基础上,维持肢体的延长、假体的稳定性以及髋部肌力之间的平衡。术后评估肢体长度及髋关节功能。结果:手术后平均延长肢体长度为4.7cm,Harris评分平均提高39.4分。结论:通过术中重建髋臼、适当松解或截骨以及选择合适的假体,能较好地解决患肢严重短缩现象,获得下肢肢体的相对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