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抑肽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48只Wa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缺血再灌入组和预防性抑肽酶组,检测不同时间血浆或肝组织中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病理变化。结果:用抑肽酶处理组大鼠血清ALT及肝组织中MDA含量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P<0.01)而肝组织中SOD含量则高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肝细胞形态学异常改变较缺血再灌注组也明显减轻。结论:抑肽酶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参对大鼠原位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流损伤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介素1(IL 1)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丹参组及假手术组,建立原位肝移植模型,在供肝灌注冷保存时,以4?℃乳酸林格氏液为基液,丹参组灌注保存液中加丹参注射液(60?mL/L),对照组不加丹参。保存5?h后置入受体。移植后6?h处死大鼠取样,检测血清中AST、ALT水平;测定肝组织中丙二醛(MDA)、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及白介素1(IL 1)的含量,并对比观察病理形态学的改变。结果对照组、丹参组较假手术组肝移植术后AST、ALT明显升高,肝组织中MDA含量、TNF α和IL 1明显升高,但丹参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丹参组较对照组肝组织的再灌注损害程度明显减轻。结论丹参可以降低大鼠移植肝脏再灌注损伤中TNF α及IL 1水平,对移植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在大鼠肝移植供肝缺血预处理中的变化及其产生的保护效应.方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缺血预处理模型.随机分成3组:未行肝移植对照组(C组)、肝移植(liver transplantation,LT)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ischemic precondition,IP)组.术后在分析各组供肝组织HSP70表达变化的同时,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供肝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TP含量,并在光镜下观察各组肝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与C组相比,LT组HSP70表达量轻度增高,而IP组显著升高(P<0.05).LT组血清ALT、AST活性显著高于C组,肝组织SOD、ATP含量呈相反变化(P<0.05);与LT组相比,IP组血清ALT、AST活性明显降低,肝组织SOD、ATP含量显著升高(P<0.05).光镜下观察到LT组供肝细胞形态学出现明显损伤性改变,而IP组改变较小.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诱导大鼠原位移植肝高表达HSP70,后者可能是减轻缺血再灌注对供肝损伤的一个重要保护分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TNF-α,IL-1的表达及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Kamadas袖套法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EGb组).观察移植肝再灌注后2 h、6 h和24 h肝组织中TNF-α、IL-1含量及血清ALT、AST活性和肝组织学变化及银杏叶提取物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结果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时血清ALT、AST含量,肝组织TNF-α、IL-1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TNF-α、IL-1是肝缺血再灌注损伤(Hepatic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q,HIRI)的重要发病因素,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降低TNF-α、IL-1,减轻HIRI.对供肝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 adhesion moleculer-1,ICAM-1)表达对评价供肝质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A、B、C 3组,制备大鼠PBLT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为缺血30min组,B组为缺血60min组,C组为缺血120min组.根据肝组织中水变性、脂肪变性坏死肝细胞的百分比分为3个不同的损伤程度组(轻度损伤组、中度损伤组、重度损伤组),分析3组大鼠血清中ALT的浓度变化与肝组织中ICAM-1分子表达的关系.结果 随着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加重大鼠血清中的ALT也呈梯度升高,各纽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肝组织中ICAM-1分子的表达也呈梯度增高,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该实验显示,ICAM-1分子的表达对评价供肝质量分级标准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对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的预处理效用.方法:采用Kamada's袖套法建立大鼠缺血再灌注原位肝移植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EGb组).各组分别观察移植肝再灌注后2 h、6 h和24 h肝组织中TNF-α、IL-1含量及血清ALT和AST含量和肝组织学变化.结果:SO组与NS组血清ALT和AST含量,肝组织TNF-α和IL-1活性明显升高(P<0.01),肝细胞形态学发生异常变化.EGb预处理组,上述指标的异常变化均明显减轻,与NS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银杏叶提取物可通过抑制Kuffer氏细胞激活减少释放TNF-α和IL-1始动因子并调控缺血再灌注因子水平达到保护供肝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动脉化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测定术后24h移植肝组织学、肝功能和移植肝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结果:随着供肝热缺血时间的延长,移植肝损伤加重,血清ALT、AST、LDH、GGT、DBIL和ICAM-1mRNA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肝移植中供肝热缺血主要损伤肝细胞,血清ALT、AST、LDH是反映供肝热缺血造成肝细胞损伤的指标。ICAM-1可能是导致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时肝细胞损伤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monosialoganglioside 1,GM1)对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为体外循环围手术期尤其是老年患者寻找有效的脑保护剂。方法:选择鼠龄4~5月和鼠龄11-12月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各18只,分为成年组和老年组,各组再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GM1治疗组3组。采用Pulsinelli四血管阻断法制备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模型,再灌注后24h取脑,测定脑组织含水量、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并行脑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与成年组相比,老年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DA含量明显升高(P〈0.05);缺血再灌注后,各组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高于假手术组,且老年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高于成年组(P〈0.01);GM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均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0.01),病理改变亦明显减轻,但GM1治疗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MDA含量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0.01)。结论:GM1通过减轻脂质过氧化和脑水肿,可明显改善老年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移植供肝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未行肝移植术),肝移植组(B组)和缺血预处理肝移植组(C组),术后检测各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活性和肝组织AT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通过光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各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学改变,结果:术后B组血清ALT,AST,LDH活性及供肝组织MDA含量显著高于A组,而C组升高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次数增加而递减,B组供肝组织中ATP和SOD含量显著低于A组,而C组降低不明显,并且随着缺血预处理 次数增加而接近A组含量,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与B组比较,C组供肝组织细胞结构改变较小,结论:适当的缺血预处理可以减轻大鼠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增强对供肝的细胞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蒜素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肝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I/R加大蒜素处理组。肝脏缺血再灌注后,分别观察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含量的变化,同时分析肝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血清中ALT、AST、LDH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均显著增加,而SOD活性显著的降低(P<0.01);经大蒜素处理后,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较,血清中ALT、AST、LDH及肝组织中MDA含量均降低,而SOD活性增高(P<0.05)。结论大蒜素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褪黑素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成年Wister大鼠60只分为假手术组、手术对照组、手术+VitC组(125mg/kg)、手术+MT1组(0.2mg/kg)、手术+MT2组(1mg/kg)、手术+MT3组(5mg/kg)。测定各组大鼠肝缺血40min再灌注90min后血清中ALT、AST水平和肝组织中的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含量,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的结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MT组血清ATT和AST值上升幅度明显降低(均P〈0.01);MT组的肝组织中MDA含量显著降低,SOD、CAT的含量明显提高(P〈0.01);MT组肝组织HE染色光镜观察肝小叶结构保存较完整,肝细胞肿胀减轻;电镜观察肝细胞线粒体结构保存较完整。结论 MT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致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保护机制可能是通过维持肝组织内SOD、CAT含量,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稳定细胞膜性结构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蚝菇提取物对老年大鼠(24月龄)肝肾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及蛋白质羰基含量的影响。方法:18只大鼠被分为3组,每组6只。组1为健康年轻大鼠(4月龄)对照组;组2为健康老年大鼠(24月龄)对照组;组3为健康老年大鼠(24月龄)蚝菇提取物干预组,干预措施为每天腹腔注射蚝菇提取物200 mg/kg体质量,连续注射30 d。第31天处死全部大鼠并取出肝肾组织。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分光光度测定法分别测定大鼠肝肾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情况及蛋白质羰基的含量。结果:组3老年大鼠注射蚝菇提取物后,其肝肾组织内过氧化物酶基因表达显著高于组2老年大鼠,且组3老年大鼠肝肾组织内蛋白羰基含量显著低于组2老年大鼠。结论:蚝菇提取物能够增加老年大鼠肝肾组织内抗氧化酶基因的表达并减少自由基引起的蛋白质氧化,对于自由基引起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可能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口服抑肽酶对大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口服抑肽酶对实验大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60只,采用四氯化碳(CCl4)法建立急性肝损伤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抑肽酶大、中、小剂量组和阳性对照组(甘利欣组),观察抑肽酶对实验 鼠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一氧化氮(NO)、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肝重量系数以及肝组织病理改变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血清ALT及AST均显著增高(P<0.001)、NO明显增高(P<0.01)、肝重量系数明显增加(P<0.001)、GSH明显降低(P<0.01)。抑肽酶小、中、大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ALT及AST值均显著降低(P<0.001),GSH值均明显增高 (P<0.01),与甘利欣组相近;NO值均明显降低(P<0.05),且低于甘利欣组;肝重量系数均明显降低(P<0.01,P<0.05,P<0.001)。鼠肝组织的病理性损伤改变程度,抑肽酶大、中、小剂量组及模型组依次加重。结论:口服抑肽酶对大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预处理(IPC)对肝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中细胞凋亡和Fas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组)、缺血再灌注对照组(I/R组)、缺血预处理组(IPC组).比较各组血清AST、ALT和LDH水平,肝组织中凋亡细胞及细胞凋亡指数,肝组织Fas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IP组血清AST、ALT和LDH水平、细胞凋亡指数、Fas蛋白表达低于I/R组.IPC组血清ALT水平高于N组.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Fas蛋白高表达、减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所致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肠缺血再灌注组、黄芪组。夹闭肠系膜上动脉1h,再灌注3h后分别测定各组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肝组织MDA含量和SOD活性,并观察各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 大鼠肠缺血1h再灌注3h后,血清ALT、GST活性、肝组织MDA含量明显升高、肝组织SOD活性明显降低。黄芪注射液能明显改善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大鼠血清ALT和GST的活性、肝组织的SOD活性和MDA含量。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也表明,黄芪注射液对肠血再灌注肝损伤大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结论 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肠缺血再灌注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6.
低氧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氧预适应(H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I/R)大鼠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重复性低氧5次建立大鼠HPC模型,以橡皮带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跟部,阻断血流4h后再灌注4h复制肢体I/R模型,设立对照组、I/R组和HPC+I/R组。检测各组血中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血中和肝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的含量变化及肝组织的湿/干重比值(W/D)。结果:I/R组大鼠血中ALT、AST、LDH含量升高;血中和肝组织中XOD、MDA含量升高;血中和肝组织中SOD活性降低;肝组织的W/D增高。HPC+I/R组大鼠上述指标较I/R组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低氧预适应对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脏的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UTI组。UTI组在制模前30min,经尾静脉注射UTI 2万U/kg。再灌注1h后剖杀大鼠,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测定肝脏匀浆中一氧化氮(NO)和丙二醛(MDA)的含量及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结果:I/R组血清中ALT、AST和TNF-α的水平较SO组明显升高(P<0.01)。UTI预处理可以降低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ALT、AST和TNF-α的水平(P<0.05)。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早期肝脏中NO和MDA的含量升高(P<0.01),UTI预处理可以降低肝脏组织中NO和MDA的含量(P<0.05)。同时,UTI组较I/R组肝脏病理学的损伤程度减轻。结论:UTI可通过降低TNF-α水平、改善微循环和减少氧自由基释放等方面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异氟烷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探讨异氟烷肝脏缺血再灌注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将32只SD成年雌性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异氟烷组、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异氟烷组作为对照;缺血再灌注组和异氟烷-缺血再灌注组阻断支配大鼠肝脏左叶和中叶的门静脉分支,建立肝脏70%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取材,测定大鼠血清ALT、AST;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蛋白的表达,HE染色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肝脏缺血60min再灌注3h后肝组织ICAM-1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血清酶ALT和AST升高;肝组织损害严重。异氟烷抑制ICAM-1表达,降低ALT、AST水平,减轻肝细胞损伤。结论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与肝组织内ICAM-1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异氟烷可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期间肝组织ICAM-1的表达,同时减轻伤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优化急性肝衰竭模型的构建方法及探讨经脾内同种异体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并观察脾内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D-氨基半乳糖(D-gal)建立大鼠急性药物性肝衰竭模型。腹腔注射不同剂量的(1.0,1.2,1.4,1.6g/kg)D-gal后,以肝功能指标、病理形态学、死亡率等综合评估肝脏细胞损伤的状态,确定模型构建的最佳方案。造模后24h,随机分为2组进行治疗,Ⅰ组:经脾内移植肝细胞悬液1ml(4.4×107个);Ⅱ组:经脾内移植不含肝细胞的培养液1ml。观察大鼠1周的存活率、肝脏功能和病理变化及移植肝细胞的生物学活性。结果:①不同剂量的D-gal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肝损伤,而以1.2g/kgD-gal造模组的大鼠死亡率适中,肝功能损害及其肝脏病理组织学改变均符合临界急性肝衰竭的程度,较好地模拟了急性肝衰竭的病理生理改变且稳定性较好。②移植后3d,Ⅰ组与Ⅱ组大鼠存活率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肝功能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总胆红素(TBiL)均有明显改善(P<0.01);肝组织病理切片显示:Ⅰ组的肝组织损伤程度明显比Ⅱ组轻。经HE和PAS染色证实,移植的肝细胞在受体脾内结构和功能保持较好。结论:①D-gal1.2g/kg腹腔注射可较好构建SD大鼠急性肝衰竭模型。②经脾内肝细胞移植能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大鼠的存活率、改善肝功能及肝组织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0.
缺血预适血减轻大鼠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IPC)对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I/R)后肺损伤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通过阻断肾下腹主动脉的方法建立双侧后肢I/R损伤模型。60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Ⅰ组,11:6)、缺血组(Ⅱ组,11=6)、I/R组(m组,n=24)、IPC+I/R组(Ⅳ组,Ⅱ=24)。Ⅱ组在缺血4h末,Ⅲ组、Ⅳ组缺血4h并分别于再灌注后4、12、24和48h留取标本。观察肺组织形态学、湿/干重比、丙二醛(MDA)及髓过氧化物酶(MPO)的变化。原位杂交和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肺组织中胞同粘附分子(I-CAM)-1的mRNA表达,Western蛋白印迹检测ICAIM-1。结果 Ⅲ组中,PMN计数、肺组织的湿/干重比、MDA、MPO显著增加(P〈0.01)、ICAM-1 mRNA反蛋白产物表达明显增强,与Ⅰ组或Ⅱ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经IPC处理的Ⅳ组中上述各项指标明显减少,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IPC减轻大鼠双侧后肢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ICAM-1介导的中性粒细胞在肺组织内的粘附、浸润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