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38℃和46℃两组不同温度艾灸对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的影响,同时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野生小鼠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1,TRPV1)表达的差异,验证激活TRPV1影响艾灸调胆固醇疗效。方法将40只2月龄C57BL/6J野生型(WT)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每组各1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除正常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用高脂饲料喂养法造模成高脂血症模型小鼠。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均取神阙和双足三里穴,每穴每次艾灸10 min,每日一次,连续两周。治疗结束后,取血,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含量;取背根神经节组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RPV1的表达。将30只2月龄TRPV1基因敲除(TRPV1~(-/-))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每组各10只,造模、治疗及检测方法均同WT小鼠组。结果 WT小鼠46℃艾灸组对小鼠胆固醇和背根神经节TRPV1表达的影响明显高于38℃艾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PV1~(-/-)小鼠两组艾灸对胆固醇调节无差异。结论艾灸激活TRPV1影响艾灸调脂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艾灸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PV1)m RNA表达的影响,验证艾灸调脂疗效与激活TRPV1相关。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制作高脂血症大鼠模型。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每组15只。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均取"神阙"和双侧"足三里",每穴艾灸10 min/次,隔日1次,连续4周。干预结束后取血,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取背根神经节组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RPV1 m RNA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血脂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调整,45℃艾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45℃艾灸组与38℃艾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艾灸组较其他3组背根神经节TRPV1 m 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调脂疗效与艾灸激活TRPV1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以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为指标,观察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 1)是否参与了艾灸启动穴位局部免疫炎性反应的过程。方法:将C 57BL/6J和TRPV1~(-/-)小鼠分别随机分为空白组、30min艾灸组、72h艾灸组,每组5只。各艾灸组均艾灸"足三里",艾灸温度控制在(46±1)℃,通过HE染色观察局部皮肤的形态结构变化,免疫荧光法观察局部皮肤TNF-α阳性细胞的数量。结果:与C 57BL/6J空白组小鼠比较,30min艾灸组表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30min艾灸组、72h艾灸组真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30 min艾灸组真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多于72h艾灸组(P0.01)。与TRPV1~(-/-)空白组小鼠比较,30min艾灸组表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1),30min艾灸组、72h艾灸组真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增高(P0.01);30 min艾灸组小鼠表皮、真皮TNF-α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72h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启动穴位局部免疫炎性反应可能不依赖于TRPV 1通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的作用与神阙穴施灸局部效应的联系。方法观察艾灸不同温度(38℃、45℃)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影响,并观察对小鼠神阙穴施灸局部皮肤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和脱颗粒情况。结果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均有调节作用,45℃艾灸热刺激对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调节作用优于38℃艾灸热刺激;温热刺激和辣椒碱化学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神阙穴局部的结构和细胞,相较于38℃艾灸热刺激和辣椒碱化学刺激,45℃的艾灸热刺激能够明显的改变小鼠神阙穴局部皮肤形态,使肥大细胞数目增多,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艾灸不同的温热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调节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并影响神阙穴施灸局部组织的结构和细胞,艾灸热刺激对血脂的调节效应与神阙穴施灸局部效应有相关性,两者的联系可能与激活TRPV1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对长期力竭运动大鼠免疫系统的影响。方法:将3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 0只。除空白组外,采用反复游泳实验制造长期力竭模型。艾灸组大鼠造模后"神阙"穴施温和灸15 min,隔日1次,共治疗1 0次。记录每次力竭时间、检测第10次力竭运动24 h后血清IgA、IgG、Ig M、ACP含量及观察脾组织形态变化。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Ig A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IgG、IgM、ACP含量。结果:艾灸组总体力竭时间较模型组长,但从第5次以后各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较空白组血清IgG和IgM含量明显降低(均P0.01),血清ACP含量明显升高(P0.01),脾组织形态受到破坏;艾灸组较模型组血清IgG和IgM含量明显升高(均P0.01),血清ACP含量明显降低(P0.01),脾组织形态得以修复。结论:艾灸神阙穴可以提高长期疲劳机体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的含量,降低ACP含量,修复被破坏的脾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38℃、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及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45℃艾灸调脂效应及抗氧化应激、保护血管内皮的相关性。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每组15只。正常组不予处理;其余3组用高脂饲料连续喂养8周,造高脂血症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不予处理,38℃艾灸组和45℃艾灸组均取"神阙"和"足三里"穴,给予不同温度艾灸治疗,温度分别控制在(38±1)℃、(45±1)℃,每次每穴艾灸10 min,隔日1次,治疗4周。治疗结束取血清,采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胆固醇(TC)、三酯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x-LDL、NO水平。结果:(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TC、TG、LDL-C升高(均P0.01);45℃艾灸组与模型组、38℃艾灸组比较,TC、TG、LDL-C降低(P0.01,P0.05);38℃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TC、TG、LDL-C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ox-LDL增高、NO降低(均P0.01);45℃艾灸组与模型组、38℃艾灸组比较,ox-LDL降低,NO升高(P0.01,P0.05);38℃艾灸组与模型组比较,ox-LDL降低,NO升高(均P0.05)。结论:45℃艾灸对高脂血症大鼠有调脂作用,可通过抗氧化保护血管内皮多途径调节血脂。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对模型组和艾灸组造模,空白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作为对照。在造模后第7 d,艾灸组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施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10、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调节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IL-10、IFN-γ的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目的:以佐剂性关节炎为载体,研究穴位涂抹辣椒素(TRPV1激动剂)在不同灸温下对艾灸治疗佐剂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以证实艾灸起效需要适宜的灸温,并进一步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香草醛亚型1(简称TRPV1)与艾灸抗炎起效机制的关系。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38℃艾灸组、38℃实验组、45℃艾灸组、45℃实验组,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成佐剂性关节炎模型,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处理;45℃实验组在双侧后三里、肾俞穴局部涂抹5%辣椒素,每隔10 min涂1次,共涂3次,再用艾条灸后三里、双肾俞,灸温控制在45℃;38℃实验组将灸温控制在38℃;38℃、45℃艾灸组仅艾灸;1次/d,每次每穴灸10 min,连续治疗5 d,治疗结束后检测患侧足趾肿胀度、血清IL-1β、TNF-α含量。结果:45℃艾灸组、38℃实验组、45℃实验组3个指标较模型组均明显降低(P<0.01);38℃艾灸组与模型组相比,肿胀度、IL-1β含量虽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38℃与45℃艾灸组、38℃实验组与艾灸组、45℃实验组与艾灸组比较,炎症指标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8℃实验组与45℃艾灸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艾灸抗炎需要适宜的灸温,其启动机制与TRPV1有关;2穴位涂抹辣椒素可降低艾灸抗炎所需的温度阈值,并能提高艾灸抗炎的疗效,其起效机制依赖于TRPV1。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和灸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脂水平、主动脉弓部组织病理形态结构、胸主动脉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探讨温和灸治疗AS的作用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空白组12只、模型组11只、温和灸组11只、温和灸+阻断剂组(阻断剂组)12只。采用高脂饲料饲养8周结合免疫反应损伤制备AS家兔模型。温和灸组选取“膻中”“神阙”及双侧“内关”“血海”穴进行艾灸,每次30 min,每周3次,连续4周。阻断剂组在施灸前30 min腹腔注射SIRT1阻断剂EX527(5 mg·kg-1·d-1),艾灸干预同温和灸组,每周3次,连续4周。采用酶法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苏丹Ⅳ染色法观察家兔主动脉弓部组织病理形态结构;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胸主动脉SIRT1、NF-κB蛋白和mRNA表达量。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血清TG、TC、LDL-C含量显著升高(P<...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热敏灸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兔血清PGE2、背根神经节PKC、穴区皮肤TRPV1的影响,探讨其治疗KOA的作用机制。方法 36只雄性普通级新西兰兔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假手术组(6只)、造模组(24只)。采用木瓜蛋白酶溶液注射膝关节腔法造模15d,假手术组关节腔内注射等量的0.9%NaCl溶液。造模成功后,造模组随机分成模型组(6只),艾灸组(18只),艾灸组艾灸“犊鼻”穴,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7 d,根据兔艾灸过程中温度变化分为热敏灸组(10只)和非热敏灸组(7只),空白组、假手术组、模型组不予干预措施。干预结束后,肉眼、光镜下观察膝关节滑膜形态学变化;ELISA法检测血清PGE2表达;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兔背根神经节PKC mRNA、穴区皮肤TRPV1 mRNA的含量。结果 (1)干预后模型组兔膝关节腔内有大量积液,滑膜增生肥厚,伴有血管增生及大量炎症细胞成团聚集;热敏灸及非热敏灸组关节腔内积液减少,滑膜异常增生改善。(2)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PGE2含量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血清PGE2含量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灸温下艾灸对于急性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清IL-1IL-1β、IL-2及TNF-α含量的影响,为艾灸的局部抗炎免疫作用机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造模法制备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AA)。将32只SD大鼠随机分出8只作为正常组,其余24只均造模处理,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每组8只。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采用灸法治疗,治疗1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38±1)℃,治疗2组将施灸穴位局部温度控制在(45±1)℃。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大鼠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治疗1组和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1组血清IL-2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组血清IL-1β、IL-2及TNF-α含量与模型组和治疗1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具有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作用,且45℃灸温能够提高艾灸的作用。艾灸抗炎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清中IL-1β、TNF-α含量,提高IL-2含量来缓解机体炎症反应,且艾灸作用发挥需要适宜的灸温。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及艾烟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肺组织病理及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的影响,评价艾灸及艾烟的安全性,并探讨艾灸在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反应过程中的起效机制。方法 30只8周龄雄性采用高脂饮食喂养的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模型组、艾灸组、艾烟组。10只同周龄雄性普通饲料喂养的C57BL/6非转基因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空白组和模型组小鼠均采用固定器固定,每日抓取固定20 min;艾灸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在膻中施灸20 min,艾烟组采用固定器固定小鼠后,将固定器放入5~15 mg/m3的艾烟环境中20 min,各组每周均干预6 d,连续干预14周后取材,观察小鼠的一般情况和肺组织病理及血清IL-4、IFN-γ水平。结果肺组织病理切片显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和艾烟组肺组织结构完整清晰;模型组小鼠血清中IL-4含量最低,IFN-γ含量最高,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和艾烟组小鼠血清中IL-4水平含量均显著升高(P <0.05),IFN-γ水平含量均显著降低(P <0.05)。结论艾灸及艾烟对小鼠肺组织病理变化无影响;模型组ApoE-/-小鼠表现为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症反应,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升高;艾灸及艾烟能够提高IL-4水平,降低IFN-γ水平,可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的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艾灸方法对大鼠血管舒缩功能的影响及其与瞬时受体电位香草亚型-1(TRPV1)mRNA表达的关系,探讨艾灸血管效应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瘢痕灸组(10只)、温和灸组(10只)、空白组(10只),按分组干预后,检测大鼠血清TXB_2、e-NOS含量及胸主动脉、肠系膜动脉TRPV1 mRNA的表达量。结果:血清TXB_2:温和灸组瘢痕灸组空白组(P0.05),e-NOS:空白组瘢痕灸组温和灸组(P0.05);与空白组比较,瘢痕灸组胸主动脉组织TRPV1 mRN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肠系膜动脉组织升高,温和灸组胸主动脉组织降低,肠系膜动脉组织降低,其中,温和灸胸主动脉与肠系膜动脉两处组织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肠系膜动脉处两种灸法间表达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调控血管舒缩因子TXB_2与e-NOS,且温和灸效果可能强于瘢痕灸,其差异可能与不同灸法下TRPV1表达的差异相关,另外艾灸下不同部位TRPV1表达的差异可能是其血管效应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和灸法及药物洛伐他汀对慢性高脂血症并动脉粥样硬化家兔模型免疫功能的影响,初步阐明温和灸对免疫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将32只日本雄性大耳白兔随机分出8只作为空白组,其余24只均采用内皮损伤并高脂饲料饲养家兔方法制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空白组普通饲料喂养,自由饮水;另24只造模10周后再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组、药物组,每组8只。艾灸组于"神阙""后三里"穴给予每天每穴10min艾灸治疗;药物组采用洛伐他汀胶囊以每天3.6mg/kg灌胃给药。治疗结束取血清,用生化比色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γ干扰素(IFN-γ)、白细胞介素4(IL-4)。结果:①模型组血清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均高于空白组、艾灸组与药物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艾灸组AI(1.683±0.486)远低于模型组(20.301±4.022,P0.01);②艾灸组、药物组Th1/Th2比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0.569±0.143vs 0.917±0.255,0.445±0.079vs 0.917±0.255,均P0.01),而艾灸组与药物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干预动脉粥样硬化能够通过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指数,影响辅助性T细胞的漂移偏向,调整机体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平衡,使人体恢复到相对免疫平衡的状态,从而减缓了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以及血栓破裂进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比较艾灸不同腧穴对痴呆(Alzheimer disease,AD)大鼠血清中瘦素(leptin),脂肪组织中瘦素、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水平的表达,探讨艾灸神阙、足三里穴对AD大鼠脂质代谢的影响。方法 在55只大鼠中先随机抽取10只为空白对照组,剩余45只在造模成功后筛选出40只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神阙组、足三里组、神阙-足三里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氢溴酸东莨菪碱制造痴呆模型,各治疗组艾炷灸相应腧穴,每穴3壮。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瘦素的含量,用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瘦素mRNA的表达,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瘦素受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各艾灸组大鼠血清中瘦素含量明显降低(P0.01),瘦素受体含量明显增多(P0.01),瘦素基因含量明显增多(P0.05),各治疗组之间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结论 艾灸神阙、足三里穴均可提高血清中瘦素、脂肪组织中瘦素及瘦素受体水平。临床治疗AD可参照本实验研究结果选穴。  相似文献   

16.
针灸足三里穴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中MDA、GSH-Px和Hy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了针灸足三里穴对衰老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长期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检测皮肤组织中丙二醛(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羟脯氨酸(Hyp)含量。结果针灸足三里穴能够使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的MDA含量减少,GSH-Px活力增强,Hyp含量增多。结论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皮肤衰老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艾灸不同腧穴对阿尔茨海默病(AD)大鼠血清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的影响,探讨艾灸"神阙""足三里"对AD大鼠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神阙组、足三里组、神阙-足三里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注射D-半乳糖、氢溴酸东莨菪碱复制AD模型,各治疗组艾灸相应腧穴,每日治疗1次,每次每穴艾灸3壮,连续5周。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检测大鼠记忆能力,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脂联素的水平,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大鼠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及脂联素受体的表达。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首次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的逃避潜伏期显著延长,说明造模成功。干预结束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脂联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显著降低(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受体表达显著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艾灸组大鼠逃避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血清中脂联素含量明显升高(P0.01),脂肪组织中脂联素mRNA表达明显增多(P0.05),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受体表达明显升高(P0.01),。各治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神阙""足三里"穴或两穴合用都能提高AD大鼠血清及脂肪组织中脂联素及脂联素受体水平,进而改善AD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艾灸关元、足三里穴对戊四氮致痫大鼠血清中IL-6含量的影响,探讨其抗癫痫的可能机制.方法:取27只雌性Wistar大鼠,体重(200±15)g,分为4组:空白组(3只)、模型组(8只)、药物组(8只)和艾灸组(8只).腹腔注射戊四氮35.0 mg/kg诱发大鼠点燃致痫模型,艾灸组大鼠艾灸关元、足三里穴进行治疗,每天1次,每次15 min.药物组给予丙戊酸钠15.75 mg/100 g灌胃,每日1次.模型组、空白组不给予任何治疗.治疗20天后利用酶联免疫法测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和艾灸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艾灸组和空白组、药物组和空白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关元和足三里穴治疗癫痫大鼠有效,其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IL-6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灸对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形态的影响.方法:长期颈背部皮下注射D-半乳糖造成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随机分为针刺组、艾灸组、模型组和空白组,检测皮肤组织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SH-Px)活力、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结果:针灸足三里穴能够使衰老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的MDA含量减少,GSH-Px活力增强,Hyp含量增多.结论:针灸足三里穴对小鼠皮肤衰老具有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电针与艾灸对内脏高敏感大鼠穴区辣椒素受体1(VR 1)和热休克蛋白70(HSP 70)表达的影响及其镇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43℃组、艾灸46℃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每组各10只。采取直结肠扩张(CRD)的方法制备内脏高敏感模型。艾灸和电针分别刺激"天枢"穴,每日1次,连续10d。腹部撤回反射(AWR)评分评价大鼠对直肠内不同程度扩张刺激的敏感性,免疫组化法观察穴区VR 1、HSP 70的表达。结果:在20、40、60、80mmHg CRD刺激下,模型组AWR评分均显著升高(P0.01),艾灸43℃组、艾灸46℃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与模型组相比AWR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P0.05);艾灸46℃组在40、80mmHg时评分低于电针1mA组(均P0.05),在40mmHg时评分低于电针3mA组(P0.05)。模型组穴区VR 1、HSP 70的表达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43℃组、艾灸46℃组穴区VR 1的表达较模型组、电针1mA组、电针3mA组均显著升高(P0.01),且艾灸46℃组显著高于艾灸43℃组(P0.01);艾灸43℃组、艾灸46℃组和电针1mA组、电针3mA组穴区HSP 70的表达均较模型组显著升高(P0.01),其中艾灸46℃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43℃、46℃不同温度艾灸和1mA、3mA不同强度电针刺激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升高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的痛阈,其中以46℃艾灸的效应最为显著;这种镇痛效应与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穴区VR 1和HSP 70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