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根据以往研究事实,结合"子午流注"治疗思想和现代节律研究方法,探索艾灸治疗RA的IL-1节律调控机制。方法以144只SD大鼠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以下简称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以下简称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各组大鼠实验全程给予LD12:12的光暗周期限制,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动物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在上午7:00~9:00进行单侧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双侧交替治疗),其它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艾灸治疗。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体重及足容积测定。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个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血,用酶免法做相关指标检测。数据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Halbeg余弦法软件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保持昼夜节律性(P0.05),但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IL-1存在昼夜节律性(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IL-1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接近,中值明显增高(P0.05)。结论实验性RA大鼠血浆IL-1具有明显的病理性昼夜节律特征;在HPAA完整的条件下,艾灸可能通过调整实验性RA大鼠IL-1的昼夜节律,从而发挥控制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中医针灸理论为指导,结合"子午流注"思想,运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及生物节律分析方法,探讨择时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昼夜节律的影响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假摘除肾上腺组(假摘组)、摘除肾上腺组(摘除组)、摘除肾上腺艾灸组(摘灸组),各组分4个时间点,分别为0点组、6点组、12点组、18点组,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采用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建立RA模型。造模后对摘除组、摘灸组大鼠进行摘除双侧肾上腺预处理。艾灸组、摘灸组大鼠接受麦粒灸"肾俞""足三里"治疗,每穴5壮,每日1次,6d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组大鼠在造模前、造模后、治疗后分别进行足容积测定。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浆皮质酮(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F)的含量。Halbeg余弦法进行昼夜节律分析。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右后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HPAA各指标保持昼夜节律性(P0.001,P0.05),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增高趋势,CORT中值明显降低(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右后足肿胀度明显降低(P0.05),HPAA各指标存在昼夜节律性(P0.001,P0.05),峰相位有后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CORT中值明显升高(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降低(P0.05);与艾灸组比较,摘灸组大鼠右后足肿胀度明显升高(P0.05),CORT和CRF昼夜节律消失,峰相位有前移趋势,振幅有降低趋势,CORT中值明显降低(P0.05),其他HPAA指标中值明显升高(P0.05)。结论:RA大鼠HPAA各指标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艾灸可能通过调整RA大鼠HPAA各指标节律,达到控制炎性反应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在艾灸调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滑膜组织核转录因子(NF-kB)信号通路中的作用分析,深入挖掘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细胞信号转导作用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福氏完全佐剂0.1mL制作RA模型。造模成功后第6天手术摘除摘肾上腺组大鼠双侧肾上腺。造模第7天开始艾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d。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醇(CS)含量,运用免疫组化法测定大鼠滑膜NF-kBp65活性。结果:造模后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艾灸组、摘肾上腺组和假手术组显著大于空白组(P0.01);艾灸后大鼠右后足容积,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小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显著大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P0.05)。大鼠夜间血浆ACTH水平,模型组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摘肾上腺组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1)。大鼠夜间血清CS水平、滑膜NF-kBp65活性,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假手术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摘肾上腺组CS水平显著低于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组(P0.05),而滑膜NF-kBp65活性显著高于空白组、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大鼠具有确切的抗炎效应,其抗炎效应的发挥需依赖于HPAA的完整。艾灸可能通过调节HPAA功能,从而抑制NF-kB炎性信号通路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时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其主要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清浓度的影响及其昼夜节律的调控机制。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空白组)、RA模型组(模型组)、卯时艾灸治疗组(卯时组)、酉时艾灸治疗组(酉时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各组又按4个取材时间点分为0AM组、6AM组、12N组、6PM组,每组6只大鼠。各组大鼠全程予以12 h/12 h的光暗授予。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予以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CA)塑造RA模型。卯时组、酉时组大鼠分别在对应的时辰(卯时组5:00–7:00,酉时组17:00–19:00)接受"肾俞""足三里"穴麦粒灸治疗,双侧交替,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疗程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其余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治疗。造模前、造模后以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测量右足足容积,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组相应时间点活体取血,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包以及Halberg余弦法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干预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升高(均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足肿胀度显著降低(均P0.0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卯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酉时组血清TNF-α平均含量显著降低(均P0.05)。各组血清TNF-α均存在昼夜节律性(均P0.05),且峰值出现在暗置时相;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中值明显升高(P0.05),峰相位后移,振幅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卯时组和酉时组中值显著下降(均P0.05),峰相位前移,振幅降低(均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降低实验性RA大鼠血清TNF-α含量从而缓解实验性RA大鼠的足肿胀度。艾灸可良性调整RA大鼠TNF-α的昼夜节律从而节律性发挥其抑制TNF-α分泌合成的效应,卯时与酉时艾灸未见疗效差异。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麦粒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RA)抗炎效应的IL-17信号转导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66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空白艾灸组、艾灸组、IL-17过表达模型艾灸组(IL-17过艾组)、IL-17沉默模型艾灸组(IL-17沉艾组)、IL-17过表达模型组和IL-17沉默模型组,前6组每组各9只,后2组每组各6只。大鼠右后足足垫部皮内注入弗氏完全佐剂0.15 ml制作RA模型。造模后第2天进行慢病毒注射建立IL-17基因过表达、IL-17基因沉默模型。造模后第7天开始麦粒灸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各5壮,每日1次,治疗18天。观测计算大鼠足跖肿胀度;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大鼠血清IL-17、TNF-a、IL-1b含量。结果:造模后模型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右后足容积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高于空白组;麦粒灸后艾灸组大鼠血清IL-17、TNF-a、IL-1b显著低于模型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IL-17沉艾组大鼠血清TNF-a含量显著低于艾灸组、空白组。麦粒灸后IL-17过艾组、IL-17沉艾组IL-1b含量与艾灸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麦粒灸可能通过调控IL-17从而调节RA大鼠血清TNF-a含量,起到抑制RA滑膜炎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γ干扰素(IFN-γ)含量及滑膜组织膜型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1(mPD-L1)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法对模型组和艾灸组造模,空白组同法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0.1 mL作为对照。在造模后第7 d,艾灸组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穴各5壮,日1次,6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空白组及模型组不施灸。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各组外周血中IL-10、IFN-γ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结果模型组血清中IFN-γ含量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中IL-10含量低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高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滑膜组织mPD-L1表达低于模型组(P0.05),艾灸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治疗实验性RA有显著的抗炎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艾灸调节滑膜组织mPD-L1的表达,进而调控炎症因子IL-10、IFN-γ的表达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控制穴区表面温度,观察不同直径艾条悬灸足三里穴区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关节活动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探讨动物艾灸实验中艾条规格的选择标准。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他采用模拟自然风、寒、湿环境与生物因子弗氏完全佐剂结合的方法造模,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0.5 cm艾条灸组(0.5 cm组)、0.9 cm艾条灸组(0.9 cm组)、1.2 cm艾条灸组(1.2 cm组)、1.8 cm艾条灸组(1.8cm组)5组,每组8只。艾条灸组通过调节施灸距离控制穴区表面温度为(45±1)℃。观察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以苏木素-伊红(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足跖关节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2(IL-2)的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足跖与踝部呈急性炎症红肿,足跖围度较正常组明显增粗(P 0.01),各艾灸组大鼠足跖围度较模型组有所下降(P0.01),1.8cm组在改善大鼠足跖围度方面较0.5cm组效果更佳(P0.05);组织病理学观察可见模型组关节腔内炎性浸润和滑膜增生,各艾灸组较模型组明显改善(P0.01),0.9cm、1.2cm、1.8cm组在减轻大鼠关节滑膜增生方面优于0.5 cm组(P0.01);模型组较正常组大鼠血清中IL-6、TNF-α含量升高(P0.01),IL-2含量下降(P 0.01),艾灸组较模型组大鼠TNF-α和IL-6的含量下调(P 0.01),IL-2的含量增高(P0.01), 0.9 cm、1.2 cm、1.8 cm组大鼠血清学指标情况优于0.5 cm组(P0.01)。结论艾条悬灸在抑制RA大鼠关节肿胀、改善局部组织炎性浸润、减轻滑膜增生方面具有一定作用。0.9 cm、1.2 cm、1.8 cm直径艾条悬灸治疗RA大鼠效果优于0.5 cm直径艾条。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持续光照下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大鼠足容积、血清褪黑激素、血浆IL-1β、IL-4含量的影响,探讨褪黑激素在艾灸抗炎效应中的地位和作用。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AA)作为RA疾病模型,艾灸实验性RA大鼠"肾俞"、"足三里"两穴,采用24h光照作为干预研究手段,观测大鼠足容积,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血清MT和血浆IL-1β、IL-4含量。结果:大鼠右后足容积,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1),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清MT水平,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低于艾灸组(P<0.01);血浆IL-1β含量,模型组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艾灸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与艾灸组无显著性差异;大鼠血浆IL-4含量,模型组略高于空白组但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艾灸组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24h光照+艾灸组显著高于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能够有效抑制RA大鼠足肿胀、抑制血浆IL-1水平、升高IL-4水平,具有明确的抗炎作用;MT与RA炎症过程中密切相关,MT对抗炎因子IL-4可能有抑制作用,MT在艾灸治疗RA炎症中可能不是发挥抗炎作用,而是起到致炎作用。艾灸、持续光照可能通过抑制MT分泌,从而促进抗炎因子IL-4分泌而发挥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转录信号转导因子1(STAT 1)、细胞因子信号负调控因子(SOCS)mRNA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讨艾灸治疗RA的作用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针刺组、红外组,每组8只。采用"病证结合"的造模方法复制RA模型。艾灸组造模3d后开始艾灸两侧"肾俞"穴,针刺组造模3d后开始针刺两侧"肾俞"穴,红外组造模3d后用改装后远红外线理疗仪照射两侧"肾俞"穴,均隔日1次,共治疗10次,每次20min。测量各组大鼠足跖肿胀度,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2)的含量,RT-PCR法检测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足跖与踝部呈急性炎性红肿,跖围较正常组明显增粗,血清中IL-1含量升高,IL-2水平降低,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下降(均P0.01)。经治疗后,艾灸组、针刺组和红外组跖围减小,血清中IL-1含量降低,IL-2水平升高,关节滑膜组织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P0.01)。针刺组、红外组IL-2含量,STAT 1、SOCS mRNA表达明显低于艾灸组(均P0.01)。结论:艾灸"肾俞"穴能抑制RA大鼠继发性足肿胀,与其抑制血清中致炎因子IL-1的释放,提高免疫调节因子IL-2含量,增强RA大鼠关节滑膜组织的STAT 1和SOCS mRNA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家兔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和滑膜液中骨桥蛋白(OPN)、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进一步探索艾灸治疗RA的效应机制.方法:选用CL级日本大耳白兔30只,随机分为空白组、RA模型组、治疗组,每组各10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FCA)法建立RA模型.造模后第7天,治疗组采用艾灸(悬灸)肾俞、足三里,每穴各灸5壮,每天1次,以6 d为1个疗程,共干预3个疗程;空白组、RA模型组不做任何干预.检测各组外周血IL-10、IL-17和滑膜液OPN、VEGF的含量,观察滑膜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RA模型组、治疗组IL-17、OPN及VEGF含量均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IL-10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各指标水平均优于RA模型组(P<0.01).与空白组相比,RA模型组、治疗组滑膜组织OPN阳性表达增加(P<0.01),治疗组OPN表达低于RA模型组(P<0.05).结论:艾灸对实验性RA家兔滑膜炎症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调节OPN的表达,进而调节相关炎症因子及VEGF的表达,参与对RA滑膜炎症及血管翳形成的调节,其可能为艾灸治疗RA有效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HPAA)的影响。方法:福氏安全佐剂塑造大鼠实验性RA病理模型,手术摘除大鼠双侧肾上腺,测定大鼠足容积,放免法检测大鼠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和血清皮质酮(CS)含量,观察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足肿胀度、血浆ACTH及血清CS含量的影响。结果:艾灸能显著降低实验性RA大鼠足肿胀度(P<0.05-0.01),明显降低RA大鼠血浆ACTH含量(P<0.01)和升高血清CS含量(P<0.05),但对去肾上腺的实验性RA大鼠的足肿胀度、血浆ACTH及血清CS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HPAA在艾灸治疗实验性RA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艾灸对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大鼠血清白介素-17(IL-17)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的影响,探讨艾灸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抽取8只为空白组,剩余大鼠制备CIA模型。初次免疫乳剂采用鸡Ⅱ型胶原与弗氏完全佐剂制备,0.3mL乳剂(含0.3mg胶原)分别等量皮下注射于大鼠左足底部、尾根上和背部。初次免疫7d后,同法诱发继发免疫,继发免疫乳剂由鸡Ⅱ型胶原与弗氏不完全佐剂制备,总共造模21d。将造模成功的24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药物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艾灸组用小艾条距"足三里"和"昆仑"穴20mm处悬灸,每穴20min,共40min,1次/d,左右肢交替进行,连续干预10d。药物组用0.1mg/100g甲氨蝶呤氯化钠溶液灌胃,1次/5d,共2次。于造模前后及治疗后测量各组大鼠左踝关节直径、体质量;治疗结束后拍摄左足跗部X光片,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结果:造模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升高(P0.05),体质量下降(P0.05),X线下可见足跗部关节软组织肿胀,关节间隙变窄,骨质破坏;干预后,与模型组相比,药物组和艾灸组大鼠踝关节直径、血清IL-17和TNF-α含量下降(P0.05),体质量升高(P0.05),足跗部软组织肿胀减轻,骨骼畸形好转;药物组和艾灸组相比,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对CIA大鼠具有与甲氨喋呤类似的作用,其机制之一可能是艾灸可降低CIA大鼠血清中IL-17和TNF-α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不同时辰艾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对其主要炎性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血清浓度的影响。方法将96只Sprague-Dawley(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简称空白组)、RA模型组(简称模型组)、卯时艾灸治疗组(简称卯时组)、酉时艾灸治疗组(简称酉时组),每组24只动物,雌雄各半。各组又按4个取材时间点分为(0AM组,6AM组,12N组,6PM组),每组6只大鼠。各组大鼠全程予以Light-Dark(L∶D) 12∶12的光暗限制。除空白组外,各组大鼠予以右后足垫部皮下注射弗氏完全佐剂(Freund's Complete Adjuvant,FCA)塑造RA模型。卯时组、酉时组大鼠分别在对应的时辰(卯时组5~7AM,酉时组5~7PM)接受单侧肾俞、足三里穴麦粒灸治疗(双侧交替),每日一次,6次为一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各疗程之间休息一天;其余组大鼠同法固定,但不治疗。治疗结束后分别在各组相应时间点活体取血,采用酶联法(ELISA)检测血清IL-1β和IL-6含量。采用SPSS21. 0统计软件包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总体血清IL-1β和IL-6浓度显著升高(P 0. 05);与模型组相比,艾灸组总体血清IL-6含量显著降低(P 0. 05)。艾灸治疗实验性RA在子时对IL-1β、IL-6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艾灸可显著抑制实验性RA大鼠血清IL-1β、IL-6含量从而对抗RA炎症。艾灸治疗RA具有节律性抗炎效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麦粒灸对实验性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屈关节疼痛实验评分和足趾肿胀度的影响。方法:以佐剂性关节炎作为类风湿关节炎大鼠模型,除空白组外,均用弗氏完全佐剂造模,麦粒灸RA大鼠"肾俞"、"足三里",记录屈关节疼痛实验评分,测量大鼠后足肿胀程度。结果:造模后屈关节疼痛实验评分及足趾肿胀度明显上升,麦粒灸治疗后屈关节疼痛实验评分及足趾肿胀度均降低。结论:麦粒灸可以降低屈关节疼痛实验评分及减轻佐剂关节炎大鼠的足趾肿胀度,提示麦粒灸对实验性RA大鼠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艾灸对实验性RA滑膜组织mPD-1表达的影响,深入探索阐释艾灸治疗RA抗炎效应的作用机理。方法健康成年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RA模型组、艾灸治疗组,每组各15只。采用弗氏完全佐剂进行RA模型复制。在造模后第7天,对艾灸组大鼠采用麦粒灸"肾俞"、"足三里"各5壮,每天1次,6天为1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分别于造模前1天和造模后的第7天及治疗第21天测量各组大鼠的右后足容积,并计算其足肿胀度。并对其滑膜组织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分级评分,用免疫组化法测定滑膜组织中mPD-1的表达。结果艾灸"肾俞"、"足三里"可明显改善RA模型大鼠的足肿胀度;艾灸能有效降低关节滑膜组织、纤维组织增生,炎性细胞浸润(P0.01)及滑膜组织mPD-1表达(P0.01)。结论艾灸对实验性RA具有明显的抗炎效应;艾灸通过调节滑膜组织mPD-1的表达,可能是其发挥抗炎效应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不同艾灸持续时间对类风湿关节炎(RA)大鼠影响的差异,评价灸量与灸效的关系。方法:将40只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随机选取8只作为正常组,其他32只建立Ⅱ型胶原诱导的RA模型。造模成功后,将3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每组8只。正常组不造模,不进行艾灸干预;模型组大鼠造模后不予艾灸干预;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大鼠分别接受艾灸肾俞和足三里20 min、40 min和60 min治疗。6 d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 d,共治疗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观察大鼠血清中白介素(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关节炎指数(AI)评分、足趾容积和滑膜炎症病理学评分。结果:治疗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升高,足趾容积增加,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模型组比较,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血清IL-1β、TNF-α水平、足趾容积和AI评分均显著下降(P0.05 or P0.01)。与艾灸2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比较,艾灸40 min组血清IL-1β和TNF-α水平、足趾容积和AI评分下降更明显,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 or P0.01)。艾灸2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比较,血清IL-1β、TNF-α水平、AI评分和足趾容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艾灸20 min组、艾灸40 min组和艾灸60 min组的滑膜组织病理的改变比较,艾灸40 min组滑膜组织病理改善最明显。结论:艾灸40 min治疗RA大鼠的作用效果比艾灸20 min及艾灸60 min更明显,说明艾灸治疗持续时间是影响艾灸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热敏灸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cortic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orticotropin releasing factor,CRF)和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 reccptor,GR)的影响,探讨热敏灸治疗IBS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50只SD雄性大鼠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模型组(6只)、艾灸组(32只),米非司酮(Mifepristone,RU-486)组(6只),空白组正常饲养,模型组、RU-486组与艾灸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刺激法建立IBS模型,造模21 d。造模结束后,艾灸组灸命门穴,每日1次,每次40 min,共14天,每隔10 min检测大鼠尾温并记录,根据大鼠尾温变化分热敏灸组和非热敏灸组,两组各随机抽取6只;RU-486组RU-486灌胃处理,空白组与艾灸组灌服同等换算体积生理盐水14 d。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治疗结束后取下丘脑、肾上腺,-80℃保存待检。结果:(1)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RU-486组CRF、CRH表达差异均明显升高(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热敏灸组、非热敏灸组表达均明显偏低(P0.05,P0.01),RU-486组表达升高(P0.05,P0.01);与热敏灸组相比,非热敏灸组、RU-486组表达明显均升高(P0.05,P0.01)。(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非热敏灸组、RU-486组GR表达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热敏灸组表达无明显差异;与模型组相比,热敏灸组表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U-486组表达偏低(P0.01),非热敏灸组无明显差异;与热敏灸组相比,非热敏灸组、RU-486组表达均偏低(P0.05,P0.01)。结论:热敏灸可能通过改善GR表达,恢复对HPA轴的负反馈作用,从而达到治疗IBS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索艾灸调整实验性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A)功能的糖皮质激素受体(GR)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艾灸组、艾灸加注射RU28362组,用福氏完全佐剂塑造实验性RA病理模型,以GR激动剂RU28362腹腔注射作为干预研究手段,艾灸"肾俞"、"足三里"穴治疗,检测大鼠足容积,用ELISA法测定大鼠血浆CRH、ACTH、GC含量。结果:模型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P〈0.01),艾灸组大鼠足肿胀度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艾灸加注射RU28362组足肿胀度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空白组对照组比较,模型组血浆CRH、GC含量显著增高(P〈0.01),ACTH含量显著降低(P〈0.05);艾灸组血浆CRH、GC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ACTH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但艾灸加注射RU28362组血浆CRH、ACTH、GC含量与模型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灸对实验性RA具有明显的抗炎效应;艾灸对实验性RA大鼠的HPAA功能紊乱有良性调整作用;海马GR在艾灸调整实验性RA大鼠HPAA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肾俞"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炎性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艾灸组,每组12只。模型组及艾灸组采用风、寒、湿环境因素+弗氏完全佐剂(CFA)复合造模方法复制AA模型。艾灸组于"足三里""肾俞"进行艾灸干预,每穴20 min,每日1次,连续干预21 d。观察各组大鼠干预前后足跖肿胀度、关节炎指数(AI)评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结肠组织炎性因子白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采用16SrRNA测序技术检测各组大鼠干预后肠道菌群。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升高(P0.05);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足跖肿胀度、AI评分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结肠组织IL-1β、TNF-α、IL-6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OTUs数目减少(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OTUs数目增多(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Simpson指数升高、Chao1和Ace指数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Chao1、Ace指数升高(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普氏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及未分类的紫单胞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未分类的梭状芽孢杆菌属、乳杆菌属、未分类的普氏菌属相对丰度降低(P0.05),未分类的毛螺旋菌属相对丰度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肾俞"能够改善AA大鼠关节症状,抑制炎性因子表达,可能与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20.
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艾灸对疲劳大鼠不同脑区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探讨艾灸缓解疲劳的可能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艾灸组,每组8只。采用慢性负重力竭游泳法建立疲劳大鼠模型。艾灸组在造模同时灸双侧"足三里"穴各3壮,隔日1次,共11次。观察大鼠力竭游泳时间,ELISA法检测大鼠海马和下丘脑炎性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的含量。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在造模第14天和第21天力竭游泳时间显著延长(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IL-1β、IL-6和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1),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艾灸组大鼠海马IL-6含量显著降低(P0.01),IL-1β、TNF-α、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大鼠下丘脑IL-1β、IL-6、TNF-α和IFN-γ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艾灸可显著下调大鼠海马促炎细胞因子水平,对下丘脑促炎细胞因子无明显作用。艾灸降低中枢炎性细胞因子与其发挥缓解疲劳作用的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