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胃经穴位对胃功能影响的研究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针灸胃经穴位对胃运动、胃电活动、胃运动昼夜节律及胃酸分泌等具有抑制、增强或双向调节作用。本文在回顾、概括针灸胃经穴位对胃功能调节作用的基础上,着重指出疗效是针灸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探索经穴效应规律对于针灸的理论发展与临床应用具有重大意义,建议在今后的研究中充分重视穴位一脏腑相关性的研究工作,比如围绕脏腑功能开展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深入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2.
在查阅、分析近10年国内有关针刺对胆道系统功能调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从胆囊胆总管运动、胆汁分泌、胆囊收缩素(CCK)等3个方面就针刺调整胆道系统功能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概述,并指出经穴效应规律是关系针灸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关键问题,在相关研究中应当以穴位脏腑的相关性研究为核心,充分重视人体研究和临床研究,充分重视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经脉的穴位、同一经脉的不同穴位(特定穴与非特定穴)的比较研究,以更好地揭示和把握经穴效应的基本规律,指导针灸临床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探讨穴位与经络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活动机制以及针灸治病基本机制等内容,以及共同形成的一个全新的现代经络学基础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是:穴位是因有差异的神经性或神经副属性结构的分布而具有了较高敏感性或兴奋性的躯体位点;真正的经络是针灸刺激引起的可感知可传递性效应活动所运行的线路,是一功能体(系);气感是针刺反应活动之感,感传是传递的神经反射性效应活动之感,针灸疗效是可通过感传实现的针疗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灸与免疫的关系一直是针灸学者研究的热点,文章从针灸与免疫的概念,针灸选择性激活人体的免疫系统以及针灸效应与正气免疫的关系3个方面,对针灸与免疫的关系进行了归纳,并指出针灸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预防疫病,即增强人体的"正气"的功能已被广泛认可,但针刺不同的穴位如何选择性地激活不同的免疫系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针灸效应与细胞信息传导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针灸效应产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分析,提出针灸效应的实现与细胞信息传导有密切关系.针灸效应部分是针刺信号由穴位经外周神经向各级中枢神经传递中发生的,其中引发了机体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的活动,致使某些生物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激活了靶细胞信息传导功能,在神经-体液因素作用下,将针刺信号的相应信息传递到细胞内,产生一系列的生物效应,最终实现了针刺对机体各系统功能的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6.
综述近年来针灸利胆作用的基础研究进展,分析针灸对胆囊、胆管压力,胆汁流量和胆汁成分的影响,认为在特定实验条件下针灸肝、胆经穴位、耳穴及配佤其他穴位对胆及胆囊功能具有明显影响,且胆汁成分也发生相应的改变。针灸效应与动物机能状态及针刺手法有关。针灸胆作用机理及作用途径研究较少,探讨针灸利胆的确切机理仍需进行深入工作。  相似文献   

7.
不同时辰针灸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以发掘子午流注等传统时间针法的合理内涵为目的。选用冠心病患者、正常青年人、荷瘤小鼠等多种实验对象,采用拉丁方实验、交叉实验、分割实验、配对实验设计等多种实验设计形式,以收缩时间间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细胞免疫功能和脑干内5羟色胺、5羟吲哚乙酸含量等多种指标,观察不同时辰针灸不同穴位是否具有不同效应,进行了临床和实验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时间是影响针灸效应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时辰,选用不同实验对象和不同穴位,其针灸效应均有所不同。时间因素可以作用于穴位的针刺,使之…  相似文献   

8.
邵媚媚  刘智艳  曹琳 《山西中医》2011,27(9):54-55,57
现代医学研究结果表明,针灸穴位与神经有密切关系,特别是与大脑特定皮层功能有关,针刺的信息既可以直接影响脑的功能,还可以通过脑功能的调节而影响其他系统,大脑是穴位和靶器官之间发生效应的关键枢纽。蹦.RI在科学、临床等领域取得了很多成果,在针刺作用机理、针灸的神经系统机制方面也作了大量研究,现就其在针刺研究中的应用概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1950年以来,随着良导络神经仪的出现,特定穴位的电诊断已被用于获取人体经络和脏腑的信息。各种研究表明穴位具有电特性,即穴位点较周围组织有较高的电导性。器官功能的变化也可通过相应穴位电通过率而测得。以往已有针刺仪皮肤电生理诊断能力和所测结果的报道。临床上存在的问题是最有效的穴位何在。应当对两类的针灸穴位加以区分,即传统针灸穴位和微针系统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高针久疗效的若干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治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高疗效 ,一切的临床实践都必须以此为基准。以针刺穴位为前提 ,研究针刺所产生的生理效应及其应用 ,是由 5个基本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即穴位特异性、得气状况、针法灸法的刺激参数、个体差异、时间因素。笔者拟就此结合个人的临床得失谈点体会。1 .穴位功能特异性穴位与非穴位作用之间有差异 ,不同经脉穴位与穴位之间在功能作用上也存在着差异 ,“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说明穴位的针刺效应和其所属经脉的络属规律有明显的对应关系。即使同经的不同穴位在主治功能上也存在着差异。笔者认为要进一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穴-脑联系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技术是研究针灸作用机制的有效手段,可对针灸穴位所产生的脑功能变化进行可视性研究。该文以经脉为纲,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针灸效应的脑功能磁共振研究成果,对经脉、穴位的功效主治与大脑皮质功能的相关性进行论述,总结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这将对今后穴位特异性、穴位配伍效应脑中介的针灸作用途径以及针灸的神经生理机制等研究起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手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磁共振功能成像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观察手法(补法)针灸足三里穴脑内效应的功能成像特点,探讨经络的本质和针灸治疗疾病的机理。方法 选择26 例健康志愿者,按双盲法随机分为穴位组(16例)与非穴位组(10例),使用GE Signa 1.5T超导MRI成像系统,采用Gradient echo EPI序列进行功能成像,GE Signa工作站的Functool软件进行图像后处理,获得正相关系数(CC)脑功能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结果 穴位组15例,13个脑功能区激活;非穴位组10例,10个脑功能区激活。其中穴位组颞叶激活区有特异性(精确概率法,P=0.022)。穴位组颞叶左右半球激活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er 检验,P=0.020)。结论(1)针灸穴位在脑内有特定的功能区激活,穴位的治疗作用可能是通过脑作为中介治疗器官疾病和调治器官功能紊乱。(2)经络独特传感道的存在。  相似文献   

13.
在针灸脑机制研究方面,基本上都是针刺的研究居多,也有经穴电刺激、按压穴位等方法,很少有灸法刺激穴位的脑功能效应研究.穴位敏化是穴位的功能状态之一,即穴位的反应性;穴位反应性的高低与疗效密切相关.穴位敏化的体现必然需要大脑对刺激信号的整合和加工.尤其是热敏化,热敏灸感生动描述都是病理状态下大脑对传入信息高度整合的结果.因...  相似文献   

14.
经穴特异性被传统中医认为是决定针灸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特定穴与非特定穴对比研究业已表明特定穴穴位具有生物物理特异性和效应特异性。然而综观既往的研究,基础研究少,缺乏高质量、大样本的临床效应研究,针对特定穴效应特异性的系统机理研究也很少。今后有必要通过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引入新的科学技术以及在针灸临床研究中广泛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的方法,对特定穴的相对特异性进行证实。  相似文献   

15.
穴位敏化与得气是近年来针灸领域备受关注的两个核心科学命题。本研究从概念、表现形式、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影响因素、调控机制、临床效应等方面对比发现,两者虽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物质结构基础、组织细胞化学变化等,但穴位敏化并不等同于得气。穴位敏化是机体病理状态下体表特定腧穴形态与功能的实时、动态变化,属穴位本态范畴,而得气是针刺腧穴治疗疾病时医患双方对经气的主观或客观感应,属针刺效应范畴,应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16.
腧穴诊察即通过望诊、问诊、切诊观察腧穴的阳性反应,诊疗或协助诊疗疾病的一种经典针灸诊断方法,可用来确定穴位、用于诊病、指导临床、分析预后。临床上运用较多的是穴位压痛法。主要操作方法则是根据所诊察的穴位采取特定的体位并暴露穴位,通过望诊观察皮肤是否有异常,如皮色、皮损、皮形等变化;通过切诊感受穴位处的肌张力是否有异样,穴位是否有压痛,有酸、胀、麻、放射感以及阳性反应物如条索、硬结等,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做记录。对腧穴诊察法的深入研究及探索有助于加深对经络理论及穴位本质的认识,有助于科学地构建针灸临床诊疗体系。  相似文献   

17.
穴位效应是针灸临床疗效关键因素之一。认为目前对穴位效应的研究过于注重穴位效应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研究,对穴位"广涉性"效应研究相对不足。强调穴位效应的研究要基于临床实践,提出穴位效应是"局部性"与"广涉性"效应的综合。应在研究穴位"特异性"效应的同时结合穴位"广涉性"效应的研究,对目前穴位效应"特异性"研究某些自相矛盾的结果可能有较为满意的解释。今后应重点对穴位在机体不同的体质功能状态或不同疾病状态穴位效应的"质"和"量"的差异进行研究,找寻其影响因素及其规律,确定治病的最佳穴位或穴位组方,以期促进针灸临床疗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一、相关效应与六府合穴:所谓相关效应是指某个穴位与某一特定脏腑、特定部位相关,针灸激发此穴后能对该脏腑或该部位有治疗效应如足三里治胃病、鱼际治咳嗽,直至经脉的命名都可看成是相关效应。六府的“下合穴”,突出了古人对相关效应的探求。二、相关效应与穴位分布:从穴位的主治作用与分布关系的规律性分析,突出了相关效应的普遍性。三、相关效应说是对古典经脉学说的继承:古人对经脉命名、病候阐述等体现了对相关效应的探求,六府“下合穴”的应用,等于强调了此说的重要,足阳明一经而“三任”,任脉一经而“四任”,这种突破脏腑属性,仅求相关效应的作法,反映了经脉学说的实质正是穴位的相关效应,后者继承了前者的合理内核。据穴位的主治规律,列举了各经穴位的相关效应与原古典经脉的关系。四、相关效应说概括了针灸学科的特点:在针灸机理未被揭示的情况下,此说概括了本学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1研究平台的建立目前课题组已经建立起以下研究平台:1)无创微机化的肠鸣音检测…  相似文献   

20.
景向红  朱兵 《针刺研究》2007,32(2):F0002-F0002
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承担的973计划“穴位效应规律的研究”的研究任务是:建立动态、同步、多指标穴位内脏效应数据采集与分析平台,并在此平台基础上进行不同的内脏病变时体表敏化区与穴位的比较,阐明穴位特异性诊断功能的规律性:研究刺激所选的不同代表性穴位时内脏特异性效应的异同,阐明穴位治疗效应的相对特异性规律。目前各子课题组已经基本完成研究平台的建立和动物模型的建立,预实验已经结束,大部分正式实验已经展开。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论文6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