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笔者依据《内经》"短刺"、"输刺"和"燔针"等理论,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将毫针的"短刺""输刺"称为刺骨法,将火针的"焠刺""燔针劫刺"相结合称为火针刺骨法,临床主要用于治疗骨关节疾病。笔者临床操作时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将火针针尖部加热至通红  相似文献   

2.
根据五输穴中输穴"俞主体重节痛""荥输治外经""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及"病在阴之阴者,刺阴之荥输"的主病特点,笔者将输穴主治应用于痹症、偏头痛、急性腰扭伤以及腹痛4个临床验案,旨在说明五输穴中输穴不仅可以用于病位表浅的外经病变治疗,亦可用于深居于内的脏腑疾患和有明显时间规律疾病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针灸“病在上取之下”的临床新见解510630广州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三院海日罕《针灸·官针》曰“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这是上病下取、循经远道取穴的一种刺法。“府输”原指六腑在足三阳经上的下合穴,刺腑输一般适用于治疗六腑的疾病。目前这种选穴...  相似文献   

4.
<正> 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属“痹症”范畴。是由风寒湿三气直接侵袭经络所致,用火针治疗痹症早在《灵枢、官针》中就有“九曰粹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笔者近年来用火针治疗痹症30例,收到较满意的效果。 疗效标准:治愈:肿痛消失,运动功能恢复正常,复查检验指标正常。本文14(46.7%);显效:疼痛基本消  相似文献   

5.
下合穴理论是《内经》中论治腑病的经典理论,其出现解决了腑病无所主的困境。古医籍中因无“下合穴”这一名词,使得合穴与下合穴主治条文模糊难辨,造成了五输合穴与下合穴概念上虽存在绝对差异,主治上却相似的尴尬局面。本文基于医书古籍及临床经验,深入探讨下合穴理论的出现缘由、产生基础、取穴特点及与五输合穴的差异。提出下合穴理论的出现以根结、标本理论为雏形,在气街理论中得到支撑:胫气街经冲脉与腹气街沟通,使腑病下取得以实现,为临床诊疗腑病提供了新的思路。下合穴中上下巨虚与委阳三穴的选取,体现了协调阴阳、上病下取的中医特色诊疗原则。  相似文献   

6.
张盼  李贺  黄漫 《环球中医药》2020,13(8):1406-1409
韩碧英教授认为疼痛当属痹症范畴,并指出调整卫气是针刺止痛机理,而井穴、原穴及络穴为干预卫气常用的穴位。韩教授根据《内经》中"是动病及所生病"所述内容,进行经络辨证,内因致痹多责之后天之本脾胃,外因致痹多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外邪中于肌表,当以经络辨证为主;若邪气循经入里内舍于脏腑,当以脏腑辨证为主,兼调经络。韩教授在此基础上,归纳总结出针灸"止痛四法"。"补原通络法"和"相交相贯法"可调整卫气治疗经络痹,"五输连用法"多用于治疗脏腑功能失调的脏腑痹,而"深刺输郄法"可治经络脏腑的一切痛症,经临床验证,疗效斐然。  相似文献   

7.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以应九变."指以不同的刺法应用于性质各异的病变.九刺分別是输刺、远道刺、经刺、络刺、分刺、大泻刺、毛刺、巨刺和焠刺.远道刺,九刺之.〈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或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相似文献   

8.
“合治内腑”理论出于《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合”系指下合穴而言,为六腑之气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即胃合于足三里,大肠合于巨虚上廉,小肠合于巨虚下廉,三焦合于委阳,膀胱合于委中,胆合于阳陵泉。“合治内腑”,即此六个下合穴可以治疗相应  相似文献   

9.
火针疗法是指将特制的针具用火烧红后,快速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火针疗法源远流长,第一次明确记载火针疗法的医籍为<黄帝内经>,其中称火针为燔针、焠针,称火针疗法为埠刺.如<灵枢·官针>有云:"九日焠刺,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1]唐代孙思邈在其<备急千金要方·用针略例第五>中正式提出了"火针"这一名称[2].火针疗法延续至今,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近年来,对于火针在皮肤科的应用研究甚多,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皮肤病的火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火针治疗热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治疗痹证 ,首见于《灵枢·官针篇》 :“刺燔针取痹也”这里明确指出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后世医家认为火针具纯阳之性 ,有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之功效 ,故多用以治疗风寒湿痹。如《针灸聚英》中 :“若风寒湿浊 ,在于经络不去 ,宜用火针。”《灵枢·经筋篇》提到 :“悴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指出火针只用于治疗寒痹 ,若因热邪使筋脉驰缓不收者 ,不宜用火针 ,认为火针治疗热痹 ,有悖“治热以寒 ,治寒以热”的经旨。火针沿用至今其主治范围已超出前人的论述 ,用它治疗热痹临床上也不乏其例 ,但许多医者却拘于经旨。不敢妄…  相似文献   

11.
《灵枢.经筋》治筋痹法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金洪 《四川中医》1999,17(3):11-12
债枢·经筋)对十二经筋痹证的治疗均采用"插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输"的方法,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这种治法,将有助于提高针灸临床疗效。笔者就个人研习古籍所得,结合临床治疗筋痹的点滴体会,对此作一粗浅分析,不当之处,敬请同道指正。1关于"活针动刺"历代医家大多认为插针是火针之别名,如元·杜思敬(济生拔革)和明·杨继洲(针灸大础皆日:"火针,一名播针。"清·郑海洞幢楼玉钥)曰:"火针者,即古人之插针也。"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灵枢集注)对"插针劫刺"解释日:"插针,烧针也。劫刺者,如劫夺之势,刺之即去,无迎随出入之…  相似文献   

12.
痹症又称"痹证""痹病""风湿病"等。依止叶天士"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络病理论为基,从吴地多"湿"邪的特点为源,据《临证指南医案》探讨苏州新"吴门医派"治疗痹证的"湿邪致病学说"。初识辨证痹病之虚实,治法之中,风易驱,寒可散,热能清,唯湿难除,唯虚难补。深深体悟到叶天士通络治痹之法,于学术多有建树,于传承者启发良多。  相似文献   

13.
清代医家李用粹在《证治汇补》中详细论述了痹症的因机证治,提出了较为独特的学术观点。李氏认为:痹症核心病机是正气亏虚为本,风、寒、湿、热、痰等邪侵袭四肢关节、肌肉,走注经脉为标,其中经络闭塞不通为痹症病机关键;外邪侵袭可致五体痹,邪气内舍于五脏可发为五脏痹;痹、痿二证有别,但痹证日久可成痿证。在针对痹症的治疗中,李氏明辨标本虚实轻重,善于根据症状或进行分期灵活辨治用药。李氏关于痹症的论治思路,对现代进一步认识和临床治疗痹症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刺胃肠下合穴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肠下合穴指的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足三里,手阳明大肠经的下合穴上巨虚和手太阳小肠经的下合穴下巨虚。笔者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和“合治内腑”的理论,运用胃肠下合穴治疗胃肠疾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正>火针疗法是在针刺法和直接灸法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用火烧红针体后,灼刺人体一定的腧穴或部位,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现将火针的现代临床应用概况综述如下。1火针的源流及作用早在《黄帝内经》就有关于"火针"的记载,如《灵枢·官针》载:"焠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素问·调经论》载:"病在骨,焠针药熨"。这里的"燔针""焠针"即是指火针。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称为"烧针"。真正言明"火  相似文献   

16.
刘华  施土生 《中国针灸》2000,20(6):359-361
“输刺”有下列含义:取五脏阴经的荥穴法本脏之实热证,取五脏阴经的输、原穴治本脏之虚证,取阳经可“以输代荥”,能增强疗效,荥输配脏腑背俞,能提高疗效、深刺、快刺可泻里、表之热;更深刺,则能治骨痹等证。  相似文献   

17.
火针焠刺治疗关节痹痛526060广东省肇庆华佗医院黄柳和火针粹刺治痹痛,最早见载于《灵枢·官能》:"粹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其操于关键是将针烧红,趁针尖尚红之际速刺于穴位,如《针灸大成·火针》所云:"灯上烧,令通红,用方有功。若不红,不能去病,反损...  相似文献   

18.
1是针疗法用毫针治疗急症,首先要辨证取穴,即所为'交通随证,不随手法";二要掌握运用好针刺手法。(内经)有"九刺""十二刺"'五刺",《灵枢)有疾徐、开阀补泻的记载。达到调整阴阳,疏通经络,扶正祛邪,救治急症的目的,用于治疗脱症,中风、痛证、出血、吐泻等多种急证。2制络疗法它适应于火热、风邪、气结、血瘀和一切銮闭有余的实证。如唐代传医秦鸣鹤针百会及脑户穴出血,治愈了唐高宗李治的头晕目眩急症,明代杨继洲治"卒暴昏沉不省人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当去其恶血'1'。"3火针疗法火针又名幡针、对计。古代相沿…  相似文献   

19.
<正>上巨虚出自《灵枢·本输》,是针灸临床常用穴位,其别名有巨虚、上廉、巨虚上廉。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的下合穴,其位置在小腿外侧,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6寸,胫骨前缘外一横指处,具有通降肠腑、理气和胃之功。本论文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上巨虚的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现报导如下,敬请读者指正。1临床研究临床上,下合穴常用来治疗腑病,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所以临床以治疗与大肠有关的疾病为主,如痢疾、便秘等。而且,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其经脉循行从头面经胸(过乳房)、腹、下肢前外侧至足,故临床上常以上巨虚与其他穴位配伍治疗面瘫、乳疾、胃等各种疾病。1.1痢疾王氏采用针刺下合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87例。方法:取双侧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用  相似文献   

20.
《黄帝内经》中提到火针疗法的适应症有四种:痹证、寒证、经筋证、骨病,但是火针主要用于痹症。《灵枢·官针》:“九曰烨刺,焊刺者刺燔针则取痹也”。拔罐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抽吸、挤压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体表特定部位(患处、穴位),产生广泛刺激,形成局部充血或淤血现象,而达到防病治病,强壮身体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