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体下肢穴位与非穴位痛阈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相对特异性。方法:制定人体随机测量数据表和人体体表图。选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66名成年人,用Von Frey测量小腿和足部感受器阈值,分析对比穴位与非穴位痛阈值的异同。结果:膀胱经承山、昆仑、京骨和束骨的痛阈显著低于非穴位,昆仑的痛阈值最低(P<0.05);足三里同一水平节段穴位足三里、阴陵泉和阳陵泉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下巨虚同一水平节段的穴位下巨虚、外丘、阳交、飞扬、漏谷与同一水平节段的非穴位比较,穴位处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P<0.05);解溪同一水平节段的中封、商丘、解溪、申脉相比较,解溪穴的痛阈值最高(P<0.05);分布于趾间的荥穴之间比较,侠溪穴和大都穴的痛阈值较高(P<0.05);位于足少阴肾经的水泉、太溪、筑宾和足太阴脾经的漏谷之间比较,漏谷的痛阈值最高,水泉次之(P<0.05)。结论:穴位的痛阈值明显低于非穴位,且穴位之间的痛阈值也存在差异,表明穴位确实具有相对特异性,从而为临床选穴规范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上海针灸杂志》2004,23(4):46-47
西方国家IBS的患病率约为10%。是一种累及整个消化道的动力障碍性疾病,其症状包括不同程度的腹痛,便秘或腹泻及腹部饱胀等。情绪因素、饮食、药物或激素均可促发或加重这种高张力的胃肠道运动。  相似文献   

3.
尊敬的编辑同志:您好! 我平时工作压力大,最近出现了便前腹痛的症状,便后痛减,大便每日2~3次,都是不成形稀便。去医院做肠镜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医生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请问中医方面如何诊治?读者赵启赵启同志:您好!肠易激综合征是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症状的功能性疾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其诊断主要基于症状,并排除器质性疾病。此病对生活质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且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  相似文献   

4.
隔姜灸加穴位注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卢爱文 《新中医》1995,27(12):27-29
本文治疗组对39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采用隔姜灸天枢,关元和维生素B1穴位注射足三里,上巨虚,总有效率92%,对照组20例患者要用针刺天枢,足三里,总有效率78%。经统计学处理,两组在腹痛,腹胀,腹泻等症状改善方面有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穴位注射为主治疗肠易激综合征5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易激综合征系肠道功能性疾病,其发病率占肠道门诊人数的1/3~1/2,多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笔者从1992年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维生素B1为主治疗50例肠道易激综合征患者。一般资料全部病例均为门诊病人,男7例,女43例,以青年女性居多;年龄最小的21岁,最大的54岁;病程最短的2年半,最长的40年;慢性腹泻为主者36例,便秘为主者5例,便秘、腹泻交替者9例,伴有腹痛者47例,伴有失眠、多梦、乏力者41例。治疗方法常规皮肤消毒后,取2ml注射器1只抽取维生素B1100mg/2ml,用6号针头,刺入足三里穴,待有针感,回抽无血后快速推入药液,每日1次,每次每穴注射维生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胆囊炎患者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的差异及穴位的特异性。方法实际测量80例,正常组(正常无心理和生理疾病的志愿者)30例,病例组(患有胆囊炎疾病的志愿者)50例,将疼痛测量仪的探头垂直置于所选穴位处,推动施压点,当被测试者感觉疼痛时立即停止施压,记录所测穴位显示的痛觉阈值。分析对比正常组和病例组所选穴位疼痛阈值的差异,探讨穴位的特异性。结果病例组与正常组膀胱经相关背俞穴阈值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左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与正常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俞穴右侧穴位比较,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大肠俞疼痛阈值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选取肝经、胆经、胃经主要穴位阈值的比较,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右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太冲比较没有差异(P0.05),病例组疼痛阈值明显低于正常组,病例组与正常组所选肝经、胆经及胃经左侧穴位梁门、日月、期门、太冲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胆囊炎患者同侧相关穴位痛觉敏感性增加,穴位存在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Hong ZM  Wang ZL  Chen XJ 《中国针灸》2011,31(4):311-313
目的:比较穴位埋线与西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脾胃虚弱证)的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穴位埋线组和西药组,穴位埋线组取穴天枢、大肠俞、足三里等,予埋线治疗,10天治疗1次,共治疗3次;西药组口服匹维溴胺片50 mg,每日3次,治疗30天.两组患者经治疗30天后进行临床疗效对比,3个月后观察...  相似文献   

8.
9.
穴位埋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33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笔者近 3年来 ,采取穴位埋线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 33例 ,疗效满意 ,现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3例 ,均为本院胃肠专科门诊患者 ,其中男15例 ,女 18例 ;年龄最小 18岁 ,最大 4 8岁 ;病程最短5个月 ,最长 12年。腹痛 2 3例 ,腹胀 19例 ,腹泻 2 0例 ,便秘 8例 ,腹泻与便秘交替 5例 ,排便不尽 18例 ,粘液便 11例 ,伴神经精神症状 2 1例 ,所有病例均经纤维结肠镜等检查排除胃肠道器质性疾病 ,均符合 1988年罗马国际会议提出的 IBS“罗马标准”。2 治疗方法2 .1 取穴 :腹痛或便秘者取腰部双侧大肠俞 ,背部双侧肝俞 ;腹泻或粘液便者取…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是胃肠道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 ,多见于青壮年 ,患者以腹痛、大便次数增多或便秘、结肠功能障碍为主 ,常伴有胸闷、心悸、失眠、多汗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 ,反复发作 ,缠绵不愈。笔者自 1 997年以来 ,运用穴位注射配合食疗治疗 3 0例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3 0例中男性 1 2例 ,女性 1 8例 ;年龄 1 8~ 53岁 ;病程 <1年者 1 5例 ,1~ 2年者 8例 ,3~ 5年者 7例。临床表现 :腹痛、腹泻 (一般少于每日 5次 )、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 ,伴经常腹胀 ,晨起或餐后便意窘迫 ,排便或排气后腹痛缓解 ,粪便常带有粘液 ,镜检一般无白…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21岁,学生,于2011年3月1日初诊.主诉:腹泻7年余.病史:患者于7年前因夏季炎热肆食“刨冰”5碗,3日后感觉腹痛,继而腹泻,大便不成形如豆花样,每日4~6次,且排便急迫,稍晚即便于裤中,每于课前需预先如厕1次,以防意外,大便时而稀水样,时而松散样,有排不尽感.近3年来又出现遗精,有时甚至无梦而遗,平均1周1~2次,严重时1夜2次,自感精液清冷,遗精后腹泻转甚.胃脘至咽部、腹部及双足心发凉,食欲不振,食后胃胀,若有嗳气则觉舒服,但嗳气打出颇难.经西医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7年来求医无数,屡服中药及西药调治,观其所服之方不乏理中、柴胡、右归之类,而收效甚微,患者现性格较敏感.刻下所见:精神不振,面色(挄)白,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滑,脉沉无力,尤以右关尺为甚,左关微弦.诊断:久泻(肠易激综合征).辨证:脾肾阳虚,肝气郁结.治则:温肾健脾、疏木达郁.给患者以心理疏导,愉悦情志.整体疗程分为3个阶段.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茵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858-860
肠易激综合征(简称IBS),属于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排便过程异常及排便不尽感等症状,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以解释的证候群,其特征是肠道功能的激惹性。曾被称为黏液性肠炎、结肠痉挛、结肠过敏、过敏性结肠炎、易激结肠炎等易混淆的术语,现统一命名为肠易激综合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本病发病率高,  相似文献   

13.
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靖  章涵 《新中医》2011,(8):106-107
目的:观察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治疗组予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对照组予氟哌塞吨美利曲辛片治疗。2组均治疗2周为1疗程,治疗2疗程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3%,对照组为70.0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症状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安肠散穴位贴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苏强  王业清  杨文  郭彦层  陈雪莲 《新中医》2019,51(7):209-212
目的:观察督灸疗法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隔姜督灸联合穴位埋线法治疗,对照组口服匹维溴铵片治疗,2组均治疗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BS-QOL)评分,并统计临床疗效。结果:痊愈率、总有效率治疗组分别为20.0%、87.5%,对照组分别为7.5%、72.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不尽感、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患者腹痛、腹胀、排便次数、大便次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对照组仅腹痛、大便次数、大便性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IBS-QOL评分中的焦虑不安、健康忧虑、饮食限制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0.05),且上述三项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患者仅健康忧虑、饮食限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 0.05);2组其他各维度评分治疗前后差异不大(P 0.05)。2组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督灸联合穴位埋线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可有效改善患者腹痛、腹胀、排便不尽感及大便次数等主要临床症状,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觉异常有关的一组胃肠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率较高。肠易激综合征在临床上分3型,即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与便秘交替型,其中腹泻型(D-IBS)较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讨论穴位埋线治疗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110例为例实施研究,根据患者就诊顺序将其分为针刺组和埋线组,两组各有55例,给予针刺组普通针刺治疗,给予埋线组穴位埋线治疗,观察分析两组各自的治疗价值。[结果]经治疗发现,埋线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8. 18%,针刺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 27%,埋线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针刺组(P 0. 05);治疗前,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差异(P0. 05),治疗后,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为(4. 5±1. 7)分,针刺组中医证候积分为(7. 7±2. 4)分,埋线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针刺组(P 0. 05);经观察记录发现,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 63%,针刺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 36%,埋线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针刺组(P 0. 05)。[结论]穴位埋线;脾肾阳虚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观察分析。  相似文献   

17.
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2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的方法选用背俞穴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结果:23例患者痊愈16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1%。结论:背俞穴穴位注射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由于脑-肠轴调节障碍所致,具有动力和感觉异常的肠道功能紊乱性疾病.为提高临床疗效,自2002年以来,笔者于门诊自拟平激散合穴位注射疗法治疗肠易激综合征7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影响。方法将180例IBS患者随机分为针刺1组、针刺2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针刺1组选取与正常人腧穴疼痛阈值变化大的腧穴为主穴,结合临床辨证再选用适当的配穴;针刺2组以临床资料为基础辨证选穴,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对照组采用口服西药。观察3组治疗前后穴位疼痛阈值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针刺1组、针刺2组、对照组总有效率依次是80.0%、76.7%、56.7%,针刺1组、针刺2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针刺1组、针刺2组中医证候各项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腹部不适、泄泻、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便秘、纳呆、倦怠乏力、抑郁烦躁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证候积分主要症状腹部不适、泄泻、便秘,次要症状肠鸣矢气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大肠经、小肠经、脾经、胃经大多数相关穴位的疼痛阈值较同组治疗前升高(P0.05,P0.01)。结论针刺治疗对IBS具有很好的疗效。患者穴位疼痛阈值的变化与疾病的病情变化密切相关,可以为治疗选穴提供帮助,为疗效评价提供一种直观化、量化的新途径,为提高临床疗效及阐明针刺作用机理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症(IBS)是与肠道动力学异常及内脏感受异常有关的一组胃肠功能功能紊乱综合征,发病率高。临床上分为三型即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与便秘交替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最多见,属于中医"泄泻"范畴,本病其标在肠,其本在脾,按照辨证分型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胃虚弱型、脾肾阳虚型。笔者近年来采取穴位埋线法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