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孙络是络脉的最细小分支,微血管是血管系统的终末结构,历代医家有关"孙络"的论述,与现代医学微血管极为相似。本文从中医和现代医学不同角度探讨分析了孙络与微血管的关系,阐明二者在结构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具有密切相关性。"孙络—微血管"相关性的提出和深入挖掘,是对"脉络—血管系统"理论向微观层次微循环真实世界的进一步探索和求证,也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很好的切入点。今后应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大力开展"孙络—微血管"的基础研究和临床检测诊治,以期为众多微血管疾病的防治研究带来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经穴和血管区是两个分属不同医学体系且时隔千年的概念。以血管区概念比较《黄帝内经》的经穴结构特征,发现血管区和经穴均分布于头面、躯干、四肢部位,同为复合组织立体结构,其关键结构均为运行血液的血脉且相关脉管的分级亦均存在对等关系。经穴和血管区均呈节段性分布,其中穿支血管和经穴在数量上非常接近。通过分析表明二者在人体结构方面存在着高度的相似性,进而发现对血管区的研究成果不仅有益于对经穴传统文献的解读,而且有利于使用现代科技对经穴的结构形态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中对孙络的论述已成体系。孙络是交通营卫最重要的部位,并且是营血生成和抵御外邪的场所。瘀血是孙络最重要的病理变化,治疗孙络瘀血的主要原则有:活血为主,或兼破血;尽早治疗,不得拖延;预防为主,防微杜渐。以"孙络-微血管"理论为桥梁,就《内经》中"治其孙络血"思想进行探讨,结合现代医学理论,研究其对冠状动脉微栓塞诊治的指导作用,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腕踝针区域划分与十四经分布、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腕踝针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经络学说认为,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连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十五别络、浮络、孙络等。经络系统是人体重要组织结构,大量科学实验证明,经络是客观存在的,并与神经、血管、内分泌系统密切相联,是独立于神经、  相似文献   

5.
中医文献分析,探讨了脉络的结构、生理、病理特征,指出孙络和浮络是人体的痛觉感觉器;经络是人体痛觉的传导通路;大脑为痛觉感受中枢;经脉瘀阻是疼痛产生的病理基础。并由此提出理气通络、解痉通络、活血通络、通腑通络、驱邪通络、补虚通络六种治疗方法和相关方药,有助于应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疼痛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浅谈中医对眼底新生血管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眼底新生血管是目前严重威胁视力的疾病,本文从中医络脉理论的角度探讨眼底新生血管的病因病机和治疗原则。认为眼底新生血管属孙络范畴,眼新生血管性疾病多属于孙络疾病。与脏腑和经络的虚衰有关,从而采用络虚通补,活血理气及辛味通络之法。  相似文献   

7.
脉络学说是对中医血脉理论的传承和发展,首次形成对血管病变防治具有重要指导价值的系统理论,并提出其核心内容即营卫理论。基于脉与血管、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及微循环在解剖形态学上的密切相关性,提出"脉络-血管系统病"概念,结合现代医学关于微血管、微循环的认识,提出"孙络-微血管病变"概念。结合近年国家973计划项目"基于心脑血管病变的脉络学说理论研究",深入探讨"孙络-微血管病变"、营卫交会生化异常对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及通络药物干预作用,提出"缺血区微血管保护-脑梗死治疗新策略"。保护微血管主要是通过保护缺血区微血管结构和功能、促进侧支循环建立而实现,对指导缺血性脑卒中防治具有重要临床价值,从而为缺血性脑卒中防治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络系统与络病理论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络系统是经络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络系统的组成主要有十五大络、阴络、阳络、缠络、孙络和浮络等。它是运行人体气血、沟通脏腑肢节、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功能单位。络病理论认为络病是由各种因素而导致络脉痹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的一类病变。深入研究络系统和络病理论对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中医传统理论 ,并对其中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断治疗、辨证论治等理论都有很大的帮助。并且对于运用现代医学对传统中医进行微观研究 ,提出相应的假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赫依是蒙医学三根之一,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通过赫依的概念、秉性、分布情况和功能,以西医还原论式的思维扩展赫依内涵,将其比类为人体的微观结构,作为连通蒙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的桥梁。以整体论与还原论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扩展赫依理论之内涵,探讨赫依理论与现代医学微观结构之联系,构建蒙西医结合独特的诊疗思维模式,为开通赫依脉窍及平息紊乱赫依、改善微观结构功能以治疗相关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0.
"孙络-微血管"是脉络学说基于脉与血管、脉的分支脉络与中小血管、脉络末端之孙络与微血管、微循环之间的密切相关性提出的概念。"孙络-微血管"作为维持脉络末端营卫交会生化的基本功能单位,当其发生病变时可引发营卫交会生化异常,孙络损伤不通,成为多种脉络病变的重要因素且贯穿脉络病变的始终。基于此,从保护"孙络-微血管"角度切入探讨通络治疗心系疾病及其他脉络病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营卫理论是构成脉络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孙络作为脉络的最小构成单位,是营卫二者相互贯通交会生化的场所。综合分析脉络学说及营卫的基本概念、孙络在营卫交会生化过程及在疾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认为脉络学说营卫"由络以通,交会生化"理论的提出,既有着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着现代医学的有力佐证,同时在临床治疗及体内外实验研究中取得的成果也证明了该理论的科学性及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2.
血瘀与衰老互为因果、互相影响,老年多瘀已经形成共识,因瘀致衰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值得探讨。血瘀导致脉道滞涩,影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引起血管衰老进而未老先衰。本文结合现代医学关于血管衰老的相关最新研究,从血管细胞学结构、血液流变学、氧化应激、血管炎症以及代谢稳态失衡等方面系统探讨了血瘀与血管衰老的密切关系,首次较为系统地提出“因瘀致衰”的学术观点,同时基于方证对应的原则,围绕活血化瘀方药延缓衰老、预防未老先衰的最新研究进行评述,对中药延缓血管衰老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自从股前外侧穿支皮瓣(Anterolateral Thigh Perforator Flap,ALTPF)被发现以来,其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高能损伤的修复效果极为突出。目前对于ALTPF修复复杂创面的临床研究甚多,尤其在修复四肢创伤方面,在定义、解剖、皮瓣设计、创面修复及术后护理等方面均有研究。该文章通过查阅ALTPF修复四肢创伤的相关文献,针对如下问题进行综述:ALTPF的解剖及穿支血管的位置因人而异,血管的穿支类型复杂多样,对手术的难易有直接影响,因此ALTPF的供区穿支血管的选取有较大争议。随着多普勒超声血流探测仪、CT血管造影及磁共振血管造影技术的发展,各项研究显示,三者相互结合、综合应用,才能为术前供区及受区穿支血管的定位提供保障。ALTPF在四肢创伤修复方面不仅能修复日常生活中的复杂创面,对长期感染创口、慢性骨髓炎等难治骨科疾病也有突出的疗效。且对于儿童及糖尿病患者等血管条件较差的患者,ALTPF移植术有良好的效果。ALTPF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的修复复杂创面的治疗手段,如何在术后护理中有效抗感染,保障皮瓣成活,也是探索四肢创伤修复的关键。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显微外科手术的进步,...  相似文献   

14.
中医的人体经络,是在皮肤与肌肉和骨骼等器官之间的筋膜间隙中,其中有疏松结缔组织、组织液气、能量物质、神经、血管和淋巴等现代医学已知的几种组织结构共同参与未知的综合功能的调控系统。用这种经络气道筋膜间隙的多种物质,能统一对经络实质认为是神经、体液、能量等一种物质的不同认识。  相似文献   

15.
玄府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以还原论式的象思维扩展玄府内涵,将其比类为人体的微观结构,故而其能够成为连通中医学与现代医学知识的桥梁。以医学衷中参西之意,整合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整体论与还原论等相关知识,以进一步扩展玄府理论之内涵,探讨玄府理论与现代医学微观结构之联系,构建中西医结合独特的诊疗思维模式,为开通玄府、改善微观结构功能以治疗相关疑难疾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6.
紫癜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肌衄”或“发斑”等一类病症。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紫癜是“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血小板不减少,凝血机制基本正常,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渗透性和脆性增高所致。这与祖国医学所说的“孙络外溢”机理颇为相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小腿及足踝部高能损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6例小腿及足踝部高能损伤创面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46例患者采用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一期修复创面的效果.结果:46例患者54个创面,胫后动脉主穿支供血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0块,其中,游离4块,穿支蒂6块,腓动脉主穿支供血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44块,其中,游离11块,穿支蒂33块.修复手术成功,皮瓣均成活.给予患者为期15个月的随访,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上述两种主穿支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血供确切,一期修复手术灵活、能有效降低肉芽瘢痕及其他感染的几率,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当今全球正逐步进入老龄化时代,衰老及衰老相关性疾病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延缓衰老和减少衰老相关性疾病的发生,成为现代医学亟待面对和研究的热点问题。血管衰老是血管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没有具体而典型的临床表现,但是作为基础病理变化,影响衰老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1]。  相似文献   

19.
吴梦  范晓雪  丁康  张伟 《中医康复》2022,13(1):71-74
肌筋膜链是在西方解剖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个现代医学概念。它强调人体是以骨骼为支架,由肌筋膜、韧带等紧密连接构成的一个张拉整体结构,各部分通过链条式网络相互影响,共同维持机体结构与功能的稳定。疼痛作为人体的第五大生命体征,其重要性不置可否。目前仍然有很高比例的慢性、顽固性疼痛患者无法真正彻底的摆脱束缚。文章通过对肌筋膜链理论的探讨,以期为相关疼痛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计算机断层扫描(CT)血管成像的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东莞康华医院接受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治疗的患者42例作为研究的对象,按照患者术前是否依靠CT血管成像实施穿支动脉设计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者21例。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皮瓣成活率和移植皮瓣并发症等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术中改变供区位置、供区发病率以及再次手术率等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为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移植患者提供手术治疗服务的过程中,运用CT血管成像的术前穿支动脉设计,可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