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刺尤其是电针有很好的镇痛作用,但针刺介导的外周和中枢镇痛机制仍处于不断研究中。对相关研究及时进行综述,有利于更好地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作用机制,并为今后的研究指出方向。本文从外周、脊髓和脊髓上水平阐述针刺对炎性疼痛的镇痛机制,主要包括外周炎性介导的免疫反应和伤害性感受器上的受体之间的神经免疫交互作用,脊髓神经递质、神经调质、胶质细胞、信号通路及其他相关活性分子等相互作用机制,和针刺对脊髓上水平痛感觉和痛情绪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
慢性应激导致机体神经生化系统的改变与抑郁症的发生关系密切,主要涉及神经递质或调质、神经内分泌激素、神经可塑性等的改变。针灸的抗抑郁机制与其对机体抑郁状态下紊乱的神经生化系统的良性调节作用有关。本文总结了近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相关实验研究进展,从(1)单胺类神经递质及其受体,(2)γ-氨基丁酸和谷氨酸,(3)神经肽Y,(4)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活动,及(5)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等五个方面对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化机制进行了总结,并对针灸治疗本病的研究进行进一步展望。  相似文献   

3.
偏头痛(Migraine)作为一种发作性血管神经性疾病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同时也对社会医疗经济产生巨大影响。针刺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在预防和缓解偏头痛急性发作方面被众多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是卓有成效的。然而,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围绕偏头痛的发生机制有3种较为主流的学说,分别是血管源性学说、神经源学说和三叉神经血管学说。近10年来相关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文献表明,针刺可能通过减轻神经炎症、降低神经元致敏与调节脑功能网络连接等方式缓解疼痛,故探讨相关可能机制从而提出新的研究方向,有利于充实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4.
抑郁症是以情绪低落、快感缺乏为主要表现的常见情感障碍疾病,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质量,针刺治疗抑郁具有独特的疗效,然而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从针刺调控神经核团功能、神经递质、神经调质、神经内分泌系统及相关信号转导通路等角度为切入点,归纳总结针刺治疗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为针刺治疗抑郁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动物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风愈滴丸对偏头痛动物脑组织单胺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影响。方法:分别采用硝酸甘油偏头痛动物模型、利血平致低5-HT化偏头痛动物模型,观察头风愈滴丸对不同偏头痛模型动物脑组织相关神经递质等指标的影响。结果:对硝酸甘油致大鼠偏头痛模型,头风愈滴丸能明显降低模型大鼠脑组织中DA的含量,升高脑组织中5-HT、NE的含量;对利血平致低5-HT化小鼠偏头痛模型,头风愈滴丸能明显升高模型小鼠脑组织中5-HT的含量。结论:头风愈滴丸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释放,纠正相关平衡失调,缓解神经源性炎症的发生,从而改善偏头痛的症状。  相似文献   

6.
针刺治疗头痛历史悠久,安全有效,其有效率为50%左右,如何筛选针刺有效人群对于优化针刺治疗方案、节约医疗成本、减轻病人负担意义重大。运用神经影像学技术进行疗效预测是目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热点之一,因此本文综述近年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相关研究,并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预测研究的现状和研究思路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7.
慢性偏头痛是致残率高但关注度不足的一种神经功能障碍疾病。大量的临床研究表明中国传统的针刺疗法是一种疗效高、不良反应少的治疗方式。通过对1981年至2017年中国知网及Pub Med数据库中针灸和偏头痛相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探索针刺对慢性偏头痛神经可塑性影响机制。认为慢性偏头痛的进展涉及神经可塑性在神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从电生理、分子生化和影像学3个方面论证偏头痛慢性化过程中与神经敏化有关的神经可塑性;针刺亦通过其神经可塑性机制治疗和预防慢性偏头痛,但目前并没有相关的文献总结,阻碍了针刺治疗慢性偏头痛的进一步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是一种以搏动性头痛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研究证实,针刺治疗偏头痛安全有效,但起效机制仍然不明确。研究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机制,有助于推广针刺治疗偏头痛的适用。过去几年里,神经影像学的发展能够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同时,越来越多的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机制研究促进了对针刺起效机制的理解。总的来说,24项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神经影像学机制研究发现,针刺可以通过影响脑结构、脑代谢、以及脑功能起到治疗效果。因此,大脑功能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中枢机制。在这个综述中,我们对当前偏头痛发病的神经影像学机制和针刺治疗的神经影像学机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讨论了针刺治疗偏头痛神经影像学机制的发展方向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脑卒中发生后上运动神经元受损而产生痉挛。大脑的可塑性是神经系统受损时大脑可以被环境和经验所修饰的能力。针刺可通过提高脑可塑性而缓解脑卒中的相关病理状态,针刺可通过抑制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最终促成兴奋性神经递质与抑制性神经递质在体内的平衡。本文分析并总结了针刺在脑卒中肢体痉挛状态时,通过神经可塑性使神经细胞再生恢复上运动神经元对运动的相关调控进而缓解肢体痉挛状态,以及针刺调控脑可塑性相关信号的研究应用,期待为今后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状态的研究提供体系性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0.
针刺对偏头痛大鼠抑制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治疗偏头痛具有较好效果,但其作用机理尚未明了。新近实验与临床研究均证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在偏头痛发作中起重要作用。基于针刺能影响神经递质释放,本研究用偏头痛大鼠模型,探讨针刺对脑内 CGRP 的影响。材料与方法1 动物雄性 SD 大鼠35只,体重252~281g,由湖南医科大学湘雅医院动物中心提供。2 主要试剂与仪器 CGRP 药盒由北京医科大学心肺内分泌研究所提供:FJ-2008γ7免疫计数器由西安262厂生产。3 动物造模及分组  相似文献   

11.
就近年针刺镇痛机制与体液调节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体液调节包括神经递质(5-羟色胺、八肽胆囊收缩素)调节和细胞信号(蛋白激酶、c-fos基因)调节,为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偏头痛是一种神经-血管功能障碍所致的疾患,针刺作为非药物疗法治疗偏头痛历史悠久,方法多样。本文从毫针治疗、电针治疗、放血疗法、头针疗法及其他疗法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并系统回顾了近5年来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相关研究进展,并对其进行分析,针刺疗法具备操作简单、费用低、副作用少等优势,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对此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3.
姚嘉永  邹伟 《针刺研究》2022,(4):354-361+368
针刺可通过多靶点、多途径对缺血性脑卒中(IS)进行干预和治疗。针刺治疗IS的作用机制主要涉及促进神经修复与再生、调节神经递质活动、改善脑血流量、减轻脑水肿、减轻氧化应激、抑制凋亡和自噬、抑制炎性反应等方面。本文对针刺治疗IS机制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针刺治疗IS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支持,为今后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针刺治疗抑郁症作用机制近5年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户丽  梁佳  金树英  韩焱晶  卢峻  图娅 《针刺研究》2013,38(3):253-258
近5年来,针刺治疗抑郁症的作用机制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笔者对此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针刺上调海马内单胺类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含量和5-羟色胺1A受体结合位点,及下丘脑神经肽Y、β-内啡肽、μ受体的表达,降低海马谷氨酸含量;(2)针刺上调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及基因和相关受体的表达,激活腺苷酸环化酶-环磷酸腺苷(cAMP)-蛋白激酶A-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信号通路;(3)针刺增加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水平,并抑制c-Jun氨基末端激酶活性和细胞凋亡;(4)针刺增加海马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5)针刺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6)针刺下调血清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笔者还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偏头痛以反复发作的单侧或双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是临床常见的一种慢性神经血管性疾患,顽固难愈,重者常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一定影响。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被认为是参与偏头痛发病机制的一种重要神经肽。针灸作为临床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针对其作用机制研究日益增多。本研究总结针刺通过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所介导的相关神经通路在偏头痛发作机制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明确针刺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提供更完善的理论支撑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失眠是指睡眠的始发或维持发生障碍,如何认识和治疗失眠,改善睡眠质量,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研究表明睡眠与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单胺类神经递质及激素相关。目前,失眠的治疗主要分为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类方面。针灸是治疗失眠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与药物治疗相比,具有无不良反应、无依赖性、无成瘾性等优点,且研究表明针刺疗法能够调整中枢神经递质,从而全面治疗失眠。近年来,神经递质5-羟色胺(5-HT)及HPA轴对睡眠的影响也备受研究学者关注。因此,对针刺治疗失眠大鼠对其5-HT及其受体、HPA轴相关激素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和扣带前回代谢的影响,以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选用风池、百会、行间穴,分别对15例偏头痛患者和15例头痛患者进行连续5天的电针治疗,刺激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度,留针30 min,每日1次。应用磁共振波谱技术对针刺前后两组患者右侧丘脑及扣带前回的代谢物N-乙酰门冬氨酸(NAA)、肌酸复合物(Cr)、胆碱复合物(Cho)分别在2.02 ppm、3.02 ppm、3.23 ppm位置的波峰进行检测,计算NAA/Cr、Cho/Cr治疗前后差值。结果治疗后偏头痛组患者右侧丘脑NAA/Cr值较前升高,而头痛组略降低;针刺治疗前后偏头痛组右侧丘脑NAA/Cr差值显著高于头痛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右侧丘脑Cho/Cr差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后偏头痛组扣带前回NAA/Cr、Cho/Cr与头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后偏头痛患者右侧丘脑代谢水平显著上升,可能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镇脑宁胶囊对实验性偏头痛的镇痛作用及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方法:采用利血平负荷血凝块注射建立实验性偏头痛小鼠模型,利用热板法观察镇脑宁胶囊对偏头痛模型动物痛阈的影响;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脑内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5-羟吲哚乙酸(5-HIAA)含量。结果:利血平负荷血凝块可使小鼠痛阈降低,单胺类神经递质显著降低,成功诱导实验性偏头痛小鼠模型。镇脑宁胶囊200-800 mg·kg-1可不同程度改善模型动物偏头痛症状,其中800 mg·kg-1剂量可显著提高痛阈值27%,分别提高脑内NE、DA、5-HT和5-HIAA含量达34%、33%、20%和30%。结论:镇脑宁胶囊可以治疗利血平化伴局部脑血管痉挛所致小鼠偏头痛。  相似文献   

19.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针刺治疗创伤性脑损伤(TBI)机制的相关研究。文献显示,针刺可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神经递质、促进神经修复、抗氧化、抑制细胞内钙超载、调节细胞能量代谢、改善脑循环、抑制细胞凋亡等多途径治疗TBI。  相似文献   

20.
梳理辨证分型施针在偏头痛针刺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包括辨证分型不一、分期辨证不明、辨证与非辨证对照不规范、对辨证分型影响因素研究表浅等。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偏头痛辨证分型(基本证型、核心病机)、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两个方面,对偏头痛辨证分型施针的临床及研究进行总结,认为系统观察辨证分型与针刺效应关系,加强偏头痛证型相关因素分析,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