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张培铭  章薇 《中医药导报》2019,25(13):80-83,90
目的:探讨《西方子明堂灸经》中关于胃脘病的灸治特点。方法:整理《西方子明堂灸经》所记载胃脘病相关腧穴及其所主胃脘病证、灸量,运用统计和可视化方法,探究数据下隐藏的规律。结果:书中共77穴主治胃脘病证,均为十四经腧穴,十二正经腧穴70个,奇经腧穴7个,分布最多的经络依次为足太阳、足阳明、足太阴经。膀胱经穴主治的胃脘病证较广,而肝经腧穴治疗噫气病证针对性较强。膀胱经、脾经、胃经、肝经、任脉、胆经有较多经穴适合于灸治胃脘病,其中膀胱经、胃经、肝经、任脉大多数腧穴宜重灸。特定穴涉及面广,灸量多为3壮。结论:《西方子明堂灸经》治疗胃脘病相关腧穴涉及十四经,广泛运用艾灸疗法,同一腧穴灸量可不同,热病、热穴在控制灸量的前提下可灸。  相似文献   

2.
徐笑  李君 《中医文献杂志》2023,(2):19-21+36
中医用灸法治疗黄疸历史悠久,大量经验效穴散在历代古医籍中。本文通过对古籍中灸治黄疸取穴的文献内容进行梳理分析,可知其具有局部取穴、循经取穴、辨证取穴等特点;重视背俞穴及脏腑募穴的使用,常灸取督脉、任脉、膀胱经、肝经等经腧穴;并根据分型辨证组穴施灸,常用穴位包括脾俞、肝俞、胆俞、百会、中脘、章门、劳宫等。  相似文献   

3.
敦煌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敦煌医学卷中的《灸经图》是现存最早的灸法专著之一。通过分析《灸经图》对腧穴的定位、灸治特色以及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治疗原则,认为其独特的取穴方法及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灸思想对治疗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今人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信息总汇     
古《灸经图》残卷复原成功 我国现存世界最为古老的灸法专著《灸经图》残卷,由甘肃中医学院讲师张侬临摹整理复原,“髓孔”等14个古腧穴得以考证确认,并应用于临床。此项成果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灸经图》是一本普及灸法治疗的灸法专著,原藏于敦煌石窟藏经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为临床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提供依据。方法检索近十年国内外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文献,筛选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文献共15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常用腧穴为天枢、命门、大肠俞、足三里、关元;(2)当热敏灸达到饱和灸量时,效果最佳;(3)热敏灸治疗与普通灸或单纯针刺治疗相比,疗效显著;(4)热敏灸加汤剂治疗,疗效叠加。结论热敏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十四經腧穴”就是十二經脈(即心、肝、脾、肺、腎、心包、胃、大肠、小肠、三焦、胆、膀胱等經脈)和任督二脈的腧穴。这些腧穴,是历代先輩們从“以痛为腧”(阿是穴)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早在公元前三百多年前的《黄帝內經》中已記有295穴;迨至于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中記有349穴,《銅人針灸腧穴图經》、《十四經发揮》均載为354穴;后至明代杨继洲《針灸大成》記載已达359穴;南京中医学院針灸教研組于57年10月份所編著出版的《針灸学》又根据《素问》王注将中枢补入督脈,急脈补入足厥阴經,共计361穴。这些腧穴,由于它們有一定的名称、  相似文献   

7.
邵素菊  秦小永 《中国针灸》2007,27(9):709-711
目的:整理《普济方》有关针灸内容,为后学学习古代针灸文献提供参考。方法:以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普济方》为蓝本,整理《普济方》中有关针灸的经络腧穴、刺灸方法、治疗取穴等内容。结论:《普济方》收集大量针灸文献,择各家之所长,汇历代之精华,具有较高的理论学术性和临床实用价值,为针灸文献的保存、考证、校勘等研究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8.
通过整理《针灸大成》中有关百会穴的文献记载,对百会穴的腧穴定位、刺灸方法、针灸临床应用进行讨论,发现其腧穴定位与现代《针灸学》基本一致,可针可灸,多针二分,每次灸量不超过七壮,累计止于四十九壮,其临床适应证包括内科疾病、五官科疾病、儿科疾病、皮肤科疾病及肛肠科疾病,擅用于治疗内科急症、风疾,可单独使用亦可配伍其它穴位,临证须注意辨证施治、灵活选穴。  相似文献   

9.
"热病五十九俞"是《黄帝内经》提出的一组治疗热病的腧穴。笔者通过对其腧穴组成进行分析,发现其腧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可以在《黄帝内经》中找到其来源,具体包括了"标本""气街""背俞"等理论。认为"热病五十九俞"是古代某个针灸流派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吸收其他流派理论经验而形成的。对《黄帝内经》以外的文献进行整理解读,或许可以对"热病五十九俞"有更深刻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内关穴的论述,总结内关穴的应用规律。方法 :以《中华医典》(4版)收录的1 000部书籍为检索范围,对内关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主治病证、刺法、灸法、刺激量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关于内关穴主治应用条文280条,涉及93部古籍,内关配伍的使用频次为631次,与内关穴配伍的腧穴共计125个。结论:与内关穴配伍前20位的穴位为:足三里、公孙、大陵、上脘、中脘、照海、神门、三阴交、肾俞、膈俞、曲泽、曲池、心俞、合谷、太冲、膏肓、胃俞、脾俞、列缺、昆仑。常用的针刺深度为刺5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11.
通过系统梳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灵枢·经脉》、《针灸甲乙经》、敦煌《灸经图》等医学文献中关于足太阳经的记载,可以发现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不断总结经验的动态过程。敦煌医学文献《灸经图》关于足太阳经在背腰骶部后正中线旁开2.3寸的单条循行路线的记载可能是长期以来擅长灸法的医家通过其临床经验总结出的一套专属于"灸"所用的一种腧穴定位模式;此外,还可能有以重灸的方法来治疗疑难杂症(尤其以风寒邪气侵袭人体所导致的重病为主)的思想在内。  相似文献   

12.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由魏晋时期皇甫谧编撰的针灸学专著,它系统地收集和整理了古代针灸资料,成为我国研究针灸理论与临床的重要文献。皇甫谧在归纳整理前人腧穴理论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充实与完善,形成了其独有的经络腧穴理论体系。在其书中详细论述了穴位的名称、定位、取穴方法、针刺深度、刺灸禁忌、所属经脉等。特别是其独创了郄穴和交会穴,同时还对特定穴中的募穴和背俞穴及其它们的定位、针刺深度、艾灸方法也进行了增补与完善,使腧穴的理论框架开始形成,对后世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这是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对腧穴理论及对后世腧穴学的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  相似文献   

13.
《千金要方》腧穴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系统分析《千金要方》的腧穴应用情况,并与《针灸学》比较。结果发现《千金要方》记载腧穴346个,临床使用率94.80%;频次使用最高的前10个腧穴:然谷、复溜、前谷、昆仑、太冲、太溪、曲池、商丘、阳谷、行间;其腧穴分类:划部分经、以部为先,头面躯干分区划部,四肢归经;四肢152个腧穴全部归入十二正经,其中腑会、天宗、脯俞、肩外俞、肩中俞、曲垣、肩髑、肩谬、秉风、肩井、天移等手经穴和气冲、跗阳、会阴等足经腧穴,与《针灸学》不同。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敦煌《灸经图》要旨的研习和结合导师应用其中古穴的临床经验,对《灸经图》中百会古穴从现代腧穴层次解剖、有关百会古穴的原图及原注文以及应用《灸经图》中百会古穴为主穴的现代临症验案举例三方面进行探析,认为《灸经图》中所载的百会古穴与现代的百会穴穴名,取穴标准相一致.可知《灸经图》中的古穴对现代针灸临床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进而体现了研究《灸经图》的重要价值,以促使敦煌针灸巍峨屹立于世界针坛.  相似文献   

15.
敦煌遗书《灸经图》残卷复原据《人民日报(海外版)》3月25日报道,中国存世最为古老的.普及灸法专著《灸经图》残卷,近日由甘肃中医学院讲师张依临摹整理复原,并从中确认了“髓孔”等14个传世医典无记载的腧穴。此项成果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有关专家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对腧穴主治的特异性有无的认识,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现就自己学习的心得和临床体会,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腧穴主治是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针灸治病源于药物治病之前的石器时代,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和运用,它之所以流传至今,是因为它的特异性.诸如《内经》、《难经》、《甲乙经》、《千金方》、《针灸资生经》、《针灸大成》等古典医籍,对有关腧穴的主治性能论之较详.《灵枢》曰:“荣输治外经,合治内腑.”邱氏根据合穴治腑病而选取上巨墟、天枢、气海,治疗菌痢1,236例,  相似文献   

17.
肝俞穴化脓灸治疗内眼病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俞穴化脓灸治疗内眼病的体会312500浙江省新昌县中医院梁德斐据肝开窍于目和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理论,起始于国内毗的足太阳膀胱经的背腧穴——肝俞,常被历代医家用治目疾,主要用于治疗内眼病。如《百症赋》:“攀睛攻少泽、肝命之所”。《标幽赋》:“取肝俞与...  相似文献   

18.
资料总结表明,敦煌石室医学卷子中所涵盖的针灸内容,在针灸发展史上有重要的地位,对于后人研究针灸内容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灸经图》和《新集备急灸经》为现存最古老的针灸实物图谱,记载的灸疗点为腧穴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记载的内科、妇科、男科、儿科、头面躯体痛证的灸治法为灸法在内科、妇科、男科、儿科、疼痛科中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敦煌医学文献是中医学的独特宝藏,应进一步挖掘整理针灸疗法等医学资源,古为今用,以促进和推动敦煌医学的发展与传承。  相似文献   

19.
关于胸部折量取穴之尺寸标准,近年来国内外对此意见不一,致使腧穴定位造成混乱。为此,本文从文献整理的角度,对历代有关文献进行对比分析,参照《甲乙经》之腧穴定位,并结合100例男性大学生的实际测量,对比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20.
禁灸穴考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广泛应用,许多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已得到使用,取得了比较肯定的疗效。但是,有关禁灸穴的文献研究尚未见到。笔者收集了《针灸甲乙经校释》(文中简称《甲乙经》)、《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简称《千金》)、《外台秘要》、《新刊补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简称《补注铜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校释》(简称《大成》)、《类经图翼》、《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简称《金鉴》)及《神灸经纶》等11部古代医籍对禁炎穴的记载,并参阅有关其它文献,以探求古代禁灸穴的提出和发展,冀于灸法的研究有所俾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