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咽癌中医证型与TNM分期的相互关系。方法:随机抽取210例初诊鼻咽癌患者,进行TNM分期,同时参照诊断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肺热型以I期、Ⅱ期较多,占66.7%(28/42),而瘀血阻络型、血瘀痰凝型、痰凝型等以Ⅲ期、Ⅳ期较多,分别为97.9%(46/47)、90.0%(45/50)、84.5%(60/71),差异非常显著(均P〈0.001)结论: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TNM分期的关系密切,随着其TNM分期的分级增加,其证型亦呈现“肺热型-痰凝型或瘀血阻络型-血瘀痰凝型”总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
养阴清热法对中医不同证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伯平  胡丕丽  张蓓 《新中医》1999,31(5):42-43
为探讨养阴清热法对中医不同证型的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对181例鼻咽癌进行放疗并配合中药治疗,观察放射剂量与原发病灶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法对各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增强效果,高低依次为:肺热型,痰凝型,瘀血阻络型,血瘀痰凝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诊鼻咽癌不同中医辨证分型对预后的影响,为判断鼻咽癌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2007年7月—2008年7月初诊未治的鼻咽癌患者93例,按照中医辨证分型将其分为5组:肺热型、痰凝型、血瘀型、血瘀痰凝型、气血两虚型。因未收集到气血两虚型患者,实际为4组。χ2检验分析临床因素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采用生存分析对患者的预后进行综合比较,COX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肺热型Ⅲ期、Ⅳ期所占比率较少,与非肺热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肺热型、痰凝型、血瘀型、血瘀痰凝型的3年无进展生存期无统计学差异。肺热型无进展生存期较非肺热型延长(37.5个月vs.34.6个月),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治疗后EBV-DNA浓度是独立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初诊鼻咽癌患者肺热型较非肺热型临床分期早,非肺热型较肺热型可能更易发生复发转移,中医辨证分型对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具有进行性恶化的特点,易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或猝死。现将近年来UA的中医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冠心病心绞痛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其发生与寒邪内侵、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主要病机为心脉痹阻。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任建勋等[1]指出UA最常见于痰瘀互结证。李振中等[2]认为气虚不仅导致脂质在脉道蓄积过量而为浊邪,而且气虚鼓动无力导致血液瘀滞,脾气虚弱、无力运化水湿、湿聚而为痰。吴以岭[3]强调“络脉瘀阻或瘀塞日久,瘀血与痰浊凝聚成形”,沉积于心络壁形成心络“癥积”,致使“络道痹阻,而致胸痹心痛,即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病机为浊痰瘀血集聚融合物阻痹络道。王阶等[4]发现气虚血瘀是UA的核心病机。并且气虚血瘀,痰瘀互阻,阳虚寒凝,心肾阴虚,心脾两虚为UA的基本证型。林钦等[5]研究发现105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痰阻心脉证28例(26.67%),心血瘀阻证23例(21.90%),而具有血瘀证表现的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气滞血瘀证共41例(39.05%),血瘀证加痰浊证共69例(65.72%)。中医证型以痰阻心脉证和心血瘀阻证最为常见,提示痰浊和瘀血是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发病因素。阳虚寒凝,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原发性高血压中医证类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高血压病的中医证类分布规律,了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患者中的权重,并分析各相关发病因素与证类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5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在高血压发病中居首位(44.6%),其次为肾阴亏虚证类(8.6%),瘀血阻络证类(7.2%),气血亏虚证类(5.8%),风痰上扰证类(4.4%),阴虚血瘀证类(3.8%),气虚血瘀证类(3.4%),阳虚血瘀证类(2.4%),阳虚痰瘀证类(2.4%),气阴亏虚证类(2.2%),肾阳不足证类(2.0%),阴亏痰瘀证类(1.8%),肝郁痰瘀证类(1.6%),肝阳上亢证类(1.6%),气虚痰瘀证类(1.2%)和阴阳两虚证类(0.4%)。同时,除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外,男性更易患肾阴不足证类,女性更易患瘀血阻络证类和气血亏虚证类;中青年患者肾阴不足证类患病率明显高于老年患者;病程延长则患瘀血阻络证类和肾阳不足证类的机率增加;超重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的整体机率增加;高脂血症者患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风痰上扰证类和肝阳上亢证类的机率明显增加。结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类为高血压病的主要多发证类;不同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腰围、腰臀比、饮酒、吸烟、病程、血压控制情况与中医的证类之间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患者中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变化,为中医证型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原发性肝癌患者10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中医辨证分型共分为4型,分别为:肝气郁结23例,瘀血阻络26例,肝郁脾虚瘀血阻络29例,脾气虚证26例,测定并分析各型患者血清中γ-GT2、DCP、AFU和AFP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结果:DCP在肝气郁结证患者的表达水平为(20.4±6.4)ng/mL,肝郁脾虚瘀血阻络和脾气虚证患者分别为(8.8±4.3)ng/mL和(11.7±5.0)ng/mL,经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肝气郁结证患者中DCP呈表达水平〉15ng/mL的患者20例(86.9%),显著高于其他3种证型患者。γ-GT2在瘀血阻络和肝郁脾虚瘀血阻络患者血清中表达水平显著高于肝气郁结和脾气虚证患者的表达水平,AFP和AFU在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和脾气虚证的患者中表达水平明显高于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证患者(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其中DCP表达与肝气郁结证患者的相关程度较高,γ-GT2与AFP联合检测可定型为肝郁脾虚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7.
肺部疾病多见气病与津液病,但肺瘀血证也是客观存在的。本文针对临床重视前者而忽略后者的问题,提出肺脏易瘀的观点,并根据肺瘀血证的临床表现,结合现代临床研究成果,将之分为气滞血瘀、气虚血瘀、痰瘀阻肺、热壅血瘀、阴虚肺热、阳虚血瘀、久病络瘀等7型辨证论治,强调了活血化瘀法在肺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痰瘀同治缺血性中风89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缺血性中风之本为肝肾阴阳失调,脾不健运;病之标为痰浊雍盛,瘀血阻络。病机为痰瘀交阻,脑络不通。分五型:气虚血瘀、痰浊阻络、阴虚血瘀、肝阳上亢、痰热闭窍型。治疗89例,显效35例,有效27例,无效9例。  相似文献   

9.
衷敬柏 《北京中医》2008,(9):675-677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证候要素及应证组合。方法对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78例,采用证候要素辨证方法进行分析,运用频数统计及聚类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在178例ACS患者中共提取证候要素12个,其中血瘀、气虚、痰浊检出率最高,分别为94.94%、66.85%和57.30%。聚类结果示分为4类时,各类别是血瘀寒凝、气阴两虚痰瘀互阻、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分为5类时有痰热互结、血瘀痰浊、血瘀寒凝、气虚血瘀及痰瘀夹热,其中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组合最多。不稳定性心绞痛组的内热低于急性心肌梗死组。,结论从本组病例提取ACS证候要素12个,以血瘀、气虚及痰浊为主,应证组合以气虚血瘀及血瘀痰浊居多。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6,(12):1596-1597
目的:观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与瘀血证的相关性,为DPN瘀血证理论及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200例DPN患者分为气虚血瘀、阴虚血瘀、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五型,分别记录患者年龄、病程,各型瘀血证中医症候积分、血脂指标等,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DPN各证型均有不同程度的瘀血表现,轻重度依次是阴虚血瘀、气虚血瘀、肝肾亏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各证型与血脂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瘀血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王品  刘维  刘晓亚 《吉林中医药》2010,30(5):406-407
目的:将类风湿关节炎(RA)中医辨证分型与T细胞亚群检测指标相结合,为中西医结合治疗RA提供参考。方法:将120例RA患者分为寒湿阻络型、湿热瘀阻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T细胞亚群各指标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CD3^+T、CD4^+T细胞在中医各证型间无统计学差异,CD8^+T细胞、CD4^+/CD8^+在中医辨证分型间有差异。寒湿阻络型与肝肾亏虚型,寒湿阻络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1,P=0.03),湿热瘀阻型与肝肾亏虚型,湿热瘀阻型与痰瘀痹阻型间有显著差异(P=0.03,P=0.02),寒湿阻络型与湿热瘀阻型CD8^+T细胞、CD4^+/CD8^+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医证型不同,则T细胞亚群实验室指标有差异,这些规律可为RA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甲胎蛋白的相关性,笔者选择慢性乙肝瘀血阻络证和非血瘀阻络证患者各40例,观察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层粘连蛋白(LN)和甲胎蛋白(AFP)的水平及其相关性,以探讨将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和甲胎蛋白作为慢性乙型肝炎瘀血阻络证辨证分型的客观指标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候分类临床文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文献检索方式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方法检索2000年1月一2011年12月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贵州省数字图书馆和读秀学术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中医辨证分型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献。结果共33篇文献纳入研究,病例数合计4233例。证型出现频次最高的是湿热阻络型20次(60.61%),其次是肝肾两虚型18次(54.55%)、痰瘀互结型17次(51.52%)、风寒湿痹型15次(45.45%)、寒湿阻络型14次(42.42%)、风湿热痹型及气血亏虚型10次(30.30%)、寒热错杂型9次(27.27%)。按病例数排列,湿热阻络型768例(18.14%)、风湿热痹型666例(15.73%)、风寒湿痹型584例(13.80%)、寒湿阻络型517例(12.21%)、寒热错杂型415例(9.80%)、痰瘀互结型364例(8.60%)、肝肾两虚型235例(5.55%)、久痹正虚型223例(5.27%),其余证候病例数皆未超过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的证候分布特点以湿热阻络型为主,其次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寒湿阻络型、痰瘀互结型及肝肾两虚型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14.
475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姜泉  蒋红  曹炜  焦娟 《中医杂志》2007,48(3):253-255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中医临床证候分布特点。方法 对475例RA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情况与年龄、病程、主要实验室指标、X线分期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各证型在病程、病情活动情况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在年龄、主要实验室指标、放射学改变方面亦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475例患者中,湿热痹阻型最多,占41.7%;其次为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型,占10.9%。结论 湿热痹阻型病程短,病情重,且多见于疾病活动期,并易与瘀血相合致病,故临床RA活动期多见湿热痹阻合并瘀血阻络证。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程度及冠心病中医证型之间的关系。方法189例冠心病患者辨证分为痰浊血瘀证、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气虚痰瘀证和痰浊阻络证6型。同时进行冠脉造影及外周血白细胞的测定,采用血瘀证积分评定血瘀证程度,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分析冠脉造影的结果,对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血瘀证积分寒凝血瘀证最高,且冠脉狭窄程度最高,其后依次为痰浊血瘀、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证,非血瘀证组的痰浊阻络和气虚痰凝证冠脉狭窄程度最低。外周血白细胞与血瘀证积分及Gensini积分相关,且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结论 血瘀证积分、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及白细胞各中医证型组中的分布有差异;外周血单核细胞与血瘀证的积分独立相关,中性粒细胞与Gensini积分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文献及临床资料整理分析,探讨DPN的中医病名、常见病因病机及主要分型。认为DPN属于消渴变证的"痹证""痿证"范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痰瘀互结,其本质仍为本虚标实。临床常见气阴两虚,瘀血阻络;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瘀;痰瘀阻络;肝肾亏虚四种证型。  相似文献   

17.
黄赛忠 《江苏中医药》2017,49(10):40-42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与危险因素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对150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并同时观察发病危险因素、不同时期的NIHSS评分,比较证候分布比例、不同证候之间危险因素及NIHSS评分的差异。结果:进展性脑梗死中医证候分布比例为瘀血阻络痰瘀阻络肝阳上亢风痰阻络阴虚风动气虚血瘀,证候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患者的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痰瘀阻络、瘀血阻络证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发生例数明显高于其他4种证候,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及瘀血阻络证4种证候治疗后不同时期NIHS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进展性脑梗死的常见中医证候为瘀血阻络证及痰瘀阻络证;痰瘀阻络证、瘀血阻络证与颈动脉斑块密切相关,而肝阳上亢证和阴虚风动证与高血压病、糖尿病密切相关;痰瘀阻络证、气虚血瘀证患者的预后差,而风痰阻络证、肝阳上亢证、阴虚风动证和瘀血阻络证的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探讨鼻咽癌初诊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鼻咽癌2008年TNM分期方案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130例鼻咽癌初诊患者进行TNM分期,并参照中医证型诊断标准进行辨证分型,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火毒困结型主要集中在I期和Ⅱ期。占65.63%(21/32),痰浊结聚型主要集中在Ⅲ期和Ⅳ期,占83.33%(10/12),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血凝结型Ⅲ期和Ⅳ期占77.78%(14/18),与火毒困结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虚毒滞型Ⅲ期和Ⅳ期占81.58%(31/38),与火毒团结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火毒困结型、气血凝结型与正虚毒滞型Ⅲ期和Ⅳ期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0.05);痰浊结聚型主要集中在Ⅲ期占50.00%(9/18),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咽癌中医辨证分型与临床TNM分期的关系密切,随着TNM分期的分级增加,其证型亦呈现“火毒困结型一气血凝结型一正虚毒滞型或痰浊结聚型”总的演变趋势。火毒团结型和气血凝结型的预后明显好于正虚毒滞型和痰浊结聚型。  相似文献   

19.
以辨证论治为主配合通腑泻热法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AICVD)80例,效果满意。有效率:肝阳上亢型88.5%,风痰阻络型88.9%,气虚血瘀型93.3/。认为,AICVD早期不管其风、火、痰、滞、瘀、饮诸邪如何并存,只要有苔黄、腹胀,有烦躁,均应首先通腑泻热。并认为补阳还五汤应谨慎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各型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开放性试验设计方法,根据,临床就诊患者收集样本1068例。结果:肺热型愈显率为78.5%,热毒型80.8%,冲任不调型77.4%,血瘀痰凝型80.1%,经统计学处理,各型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各型痤疮疗效确切,无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