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疾病诊疗的重要方法。本文立足于中医学发展的历史角度,从中医理论的起源、中医经典著作中的疾病诊疗思想,以及现代中医临床片面强调辨证,忽视辨病的不良倾向,梳理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的产生与发展过程。通过结合现代中医临床发展趋势,分析二者之间的辨证关系,以期为临床疾病诊疗寻找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刍议中医临床辨病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辨病论治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及广泛性,明确辨病论治一直是中医治疗学上的重要方法与手段,客观评价辨证论治的局限性,同时对其延伸的异病同证同治持反对意见,提出异病同证应异治的观点,并且主张应结合抓主症,实际上也就是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观点.并结合中医医疗现状提出了以西医辨病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是目前中西医结合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3.
仝小林 《中医杂志》2013,54(2):93-95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在古代医学诊断技术不甚发达的情况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辨证论治并不是中医唯一的辨治方法,也无法解决所有的临床问题.过度强调和追求辨证论治往往容易造成辨治思维的局限.完整的辨治方法应包括辨证论治、辨症论治、辨病论治和审因论治.分别阐述了辨证、辨病、审因、辨症的内容及其在临床中的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4.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是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随着中西医结合研究[1-4]的不断深入,许多研究者提出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模式[5-9],所谓辨证是指辨中医的证,辨病是指辨西医的病.中医辨病论治由于历史条件限制,缺乏统一的疾病命名标准,导致辨病论治的困难.但若过分追求在西医辨病的病名下硬划分几种证型来遣方用药,不但不会提高中医临床疗效,反而还会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10].本文将从病、证、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探讨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关系,阐述必须以中医特色和中医自身发展规律为前提,适当参考西医病名,对中医病名规范化,使中医辨病论治趋向完善.  相似文献   

5.
石建太 《光明中医》2014,(7):1525-1526
目的:探讨胆胃综合征的病机及辨治方法,方法按照中医理论进行归纳胆与胃的关系,气滞是胆胃同病的基本病机,并根据病机提出调理气机的法则。强调临证复杂,需辨证论治,针对性的提出不同分型,灵活立法遣药。结果胆胃同病,气机不畅是其基本病机,并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提出临床辨治调理气机是基本大法。结论本病气滞是基本病机,辨治以调理气机为主,立法具有科学性及可操作性,效果理想,是临床治疗胆胃综合征值得思考的又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肺痿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艳 《中医药信息》2003,20(6):10-11
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对肺痿病的研究近况 ,主张在辨治肺痿时中医辨证当与西医辨病相结合 ,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再生障碍性贫血辨证与辨病治疗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机制 ,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根据疾病“证”的不同阶段 ,采用补肾阴、补肾阳或补肾健脾兼以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的治疗方法 ,将中医的辨证论治和西医再障的发病机制有机结合在一起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治病与治证相互兼顾 ,以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漫谈中医辨证辨病与病历书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生理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的一门科学 ,它有独特的理论体系 ,受到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 ,其总的诊疗特点是辨证论治。由于历史的原因 ,中医学更强调辨证。历代医学从不同角度辨证 ,而在辨病方面不是很规范 ,但也提出了辨病的观点 ,如徐灵胎说 :“欲治病者 ,必先识病名” ,而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每一篇先列辨××病 ,接着才“脉证并治”。现代中医病历书写中要求中医诊断规范化。先辨病 ,再辨证 ,笔者在临床中碰见一些问题 ,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1 .辨证中医学认为辨证是在诊法基础上 ,运用中医理论 ,经…  相似文献   

9.
肺瘘病的中医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艳 《中医药信息》2003,20(6):10-11
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方面论述了中医对肺瘘病的研究近况,主张在辨治肺瘘时中医辨证当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传统的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马冠军 《中医杂志》2014,(7):626-627
中医经典著作上记载着辨病论治的诊治模式,而现今临床上也离不开辨病论治。把建立在现代医学理论基础之上解读的图像、数据、指标,用中医理论进行整理、总结,是提高中医辨病能力的一种方法。莫囿于中医、西医的病名,谨守病机才是提高治疗效果亘古未变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11.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核心,如何在临床上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一直是中医师深思的问题.而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基本精神就是辨证论治,其建立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即人一症一病一证结合的辨治模式,若临证能将人、症、病、证有机结合,则能指导准确论治,更好地发挥中医治病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既有辨证论治亦有辨病论治。近年来 ,许多学者一方面从证的规范化、证的指标客观化和证的实质等方面入手对“证”进行了深入研究 ,揭示辨证论治的丰富科学内涵 ;另一方面从辨病论治着手 ,努力寻找专病通治方 ,并从临床和实验研究两条途径对专病通治方的药效学及作用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但笔者认为 ,中医要发展 ,病证结合是关键 ,要积极开展病证结合研究工作 ,促进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1 辨证论治是行之有效的诊治模式 ,但忽略引起证候的疾病基础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治疾病的主要方法 ,也是中医学最具特色、具有明显优越性的内…  相似文献   

13.
《伤寒杂病论》不仅辨证论治,还有辨病论治、审因论治、对症治疗共四种辨治方法,四者分别以证候、病机、病因、症状为作用靶点,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既相对独立、又互相影响,四维一体构成中医学完整的辨治体系,称为四维辨治。囿于单一的辨证论治思维,既难以全面传承经典的学术思想,也难以发挥与发展中医学四维辨治的整体作用。用四维辨治理念引领中医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构建四维论治体系,对确立中医诊疗研究方向,提高中医诊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潘峰  郭建文  朱良春  张琪  周仲瑛  邓铁涛 《中医杂志》2011,52(14):1173-1176
阐述辨治疑难重病应重视"核心病机"与辨病论治的观点。总结邓铁涛、朱良春、张琪、周仲瑛、路志正、颜德馨等国医大师治疗疑难病、危重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从探讨中医学"病"、"证"、"症"的关系,分析中医辨病论治和辨证论治的关系等方面,结合国医大师具体病例进行分析。认为诊治疑难重病时,应学会把握"核心病机",在重视传统辨证论治的同时,也应重视辨病论治,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辨证即辨证论治,辨即辨病论治(西医辨病)。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近年来成为一争论的亮点,诸家大多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先辨病后辨证,尤其是一些临床工作者更是多以辨病为主,而关于辨证只是生搬硬套地给予某些证型,并未真正地进行辨证,治疗则更多靠的是经验在进行。对此,笔者深以为憾,从仲圣“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开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医临床六辨其中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重要临床意义。方法:首先明确中医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的概念,以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观点为切入点,以名医经验为借鉴,阐明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结果: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分析疾病的重要步骤,为辨证论治提供重要的基础,是中医的临床基本功,深刻地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结论: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是中医临床不可或缺的部分,初步总结中医临床六辨之辨病因、辨病位和辨病性,为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提供一定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李柱 《内蒙古中医药》2010,29(10):126-127
辩病是中医诊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临床运用柔肝熄风法从肝辨病治疗面肌痉挛60余例均取得满意疗效。在目前辨证论治为主流治疗手段的情况下,治疗面肌痉孪用一病一法、一法一方进行辨病治疗更具有实用性,该疗法丰富了面肌痉挛的中医治疗,并根据目前临床实际,提出以“面肌痉孪”作为中西医共用的病名。  相似文献   

18.
徐国龙 《中医杂志》2002,43(6):475-476
中医神志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多种神经精神科疾病及其他疾病中出现的神经精神症状等,辨治颇感棘手.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于神志病的辨治,既不能有悖于一般的辨证论治的传统理论,又不能不顾及这类疾病特殊的病因病理及治疗的要领.现将神志病辨治要领综合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黄婉文 《新中医》2020,52(11):194-197
笔者通过整理历代医家对同病异治的认识,分析同病异治临床运用的思路,并结合对现代医学"精准治疗"的认识,强调同病异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为现代医学的"精准治疗"与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具有共通之处;现代医学"精准治疗"是中医辨证论治"同病异治"理论指导下的必然选择及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0.
<正>众所周知,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是中医诊疗疾病的基本特点,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是,现代医学强调的是在确诊的"病"的基础上制定治疗方案,中医则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疗方案,因此,辨证论治也就成为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疾病的最重要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近几十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疾病谱的不断变化,中医学界亦认识到辨病论治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并逐步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以指导并规范中医临床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