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胃痞病是指心下痞塞,胸膈满闷,触之无形,按之不痛,望无胀大。且常伴有胸膈满闷。得食则胀,嗳气则舒。多为慢性起病。时轻时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发病和加重常与饮食、情绪、起居、冷暖等诱因有关。胃痞病位虽在中焦脾胃,但与肝之疏泄密切相关,肝疏泄失司,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中焦痞塞不通, 相似文献
2.
例一,肺结核大咯血患者刘某,男,28岁。1980年1月6日初诊。患者咳嗽,疾带血丝,潮热盗汗,乏力纳差10余天,大咯血一天,于同年12月30日确诊为右上肺Ⅲ型肺结核伴大咯血。给予抗痨止血治疗一周,大咯血不止。停用止血药邀中医会 相似文献
3.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医家王清任用以治疗胸中血瘀证的代表方。该方由:当归9克、生地9克、桃仁9克、红花10克、枳壳10克、赤芍9克、柴胡9克、生甘草9克、桔梗9克、川芎9克、牛膝9克组成。笔者将其用于瘀血阻滞的头痛、呃逆、心悸、嗅觉失灵、顽固不寐等症,取得较好疗效,兹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选用内关穴为主,应用单针独穴或辨证配穴的方法,治疗多种病症,均收到满意效果,该穴使用安全,操作方便,值得探索和推广。 相似文献
8.
苓桂术甘合小半夏汤疗顽呕李×,女,47岁,初诊日期1985年7月12日。每至下午突然剧烈呕吐已半年,呕吐物力胃内容物及痰涎,无血液混杂。曾在五官科诊治,诊为耳源性眩晕,并收住院,子补液、镇静等治疗,收效甚微,仍于每日下午呕吐,呕吐后即眩晕。后求治于当地中医,以化痰降逆平肝熄风为治则组方,共服70余剂,仍未见 相似文献
10.
1便秘 亓某,女,80岁,本院家属,1998年8月27日就诊.咳喘10余年,今大便不通7日,伴阵发性绕脐疼痛,腹部胀满,嗳气频频,喘,烦躁,失眠,已2日不能进食,查脉象沉滑,舌质暗红,苔黄腻,喉中痰鸣,双肺有干湿罗音,腹部膨隆拒按,肠鸣音亢进,中医诊断:便秘,证属痰热浊邪内结,腑气不通. 相似文献
12.
“达原饮”是明代吴又可所创,载于《温疫论》主治温疫初起邪伏膜原之证。清代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达原饮的药味略加增减治疗“中焦热结,阳陷之证”甚验。以此为 相似文献
13.
眩晕是病人的自觉症状,眩即眼花,晕即头晕,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其特点为患者眼花或眼前发黑,自觉周围景物旋转或头身动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旋转不定,以致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症状.本症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高血压,贫血,神经衰弱以及某些脑部疾患所表现的一些症状. 相似文献
14.
肾炎有急性、慢性之分,急性肾炎乡属于中医水肿病“风水”、“阳水”的范围;慢性肾炎多属于中医水肿病“正水”、“石水”、“阴水”的范围.临床以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为特征.但近年来中医治疗肾炎,大多认为急性的为实证,慢性的为虚证.笔者不能苟同。不能以西医病名的急性、慢性硬套中医的实证、虚证;不论急性、慢性,重在辩证求本、辩证施治.兹从治验的60余例病例中抽列两案于后,结合中医古籍中关于水肿的证治经验和个人体会,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5.
正平胃散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苍术、厚朴、陈皮、甘草锉末加姜、枣同煎而成,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之功,主治湿滞脾胃证。近年来,笔者以本方随症加味,治疗脾胃湿滞引发的多种病证,收效甚捷。现举隅如下。验案举隅1胃肠型感冒某男,25岁,工人,2010年8月12日就诊。发热(体温37.9℃~38.5℃),微恶寒,骨节困重,脘腹痞闷,恶心呕吐已5天,曾在某诊所输液3天,但体温降而复升,终不能解。就诊时验血、胸透、钡透等检查均无明显异常,诊胃肠型感冒。因与笔者素识,求吃中药。 相似文献
17.
养心汤出明朝王肯堂的《证治准绳》,为临床常用之名方,主要用于心血虚少所致的心神不宁、惊悸怔忡之症。笔者常用此方加减治疗多种心系及其相关的疾病,屡屡获效,现举例如下,以就教于读者。心绞痛某女,58岁,2005年6月初诊。近1周来因劳累后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反复发作。每次发作数分钟不 相似文献
20.
地榆是临床一味常用止血药,其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胃、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生肌敛疮的功能。擅治诸般血证及痔疮、痈肿、湿疹、金疮等,为外敷治疗烧烫伤的著名单方。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本品有较强的收敛止血作用和广谱抗菌作用。据此对其临床应用加以扩展,收到较好效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