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T淋巴细胞PTA1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血小板和T细胞活化抗原1(PTA1)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及其与SLE活动相关性,探索活化T细胞在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双色直接荧光标记,流式细胞仪分析27例(其中活动期13例,非活动期14例)SLE患者和30名健康志愿者的CD3,CD4,CD8淋巴细胞,在植物血凝素(PHA)刺激下PTA1(CD226)表达,同时检测SLE患者抗dsDNA抗体,C3和C4补体,疾病活动度用SLEDAI记分,结果:SLE患者组CD3,CD4,CD8淋巴细胞上PTA1表达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CD3上PTA1表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活动期SLE组CD3,CD4,CD8细胞上PTA1表达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非活动期SLE组(P<0.01),而非活动期SLE组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SLE患者CD3,CD8细胞PTA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之间呈正相关,与C3,C4补体水平呈负相关,CD8细胞PTA1表达与SLEDAI,抗dsDNA抗体,C3,C4补体水平呈直线相关(P<0.05),结论:SLE患者存在T细胞亚群异常活化,活动期SLE淋巴细胞PTA1表达增高,SLE患者CD8细胞PTA1表达异常与SLEDAI,抗dsDNA抗体,C2和C4补体之间有明显相关,CD8细胞活化程度与SLE疾病程度有关,PTA1可能参与了SLE的免疫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狼疮细胞(LEC)形态的变化,探讨其与SLE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经典改良血块法观察了50例SLE疾病活动期和30例SLE非活动期患者外周血LEC形态,同时与血清自身抗体、补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对比研究。结果 特殊形态的LEC与自身抗体的抗dsDNA抗体和抗核小体抗体(AnuA)(r=0.588,P=0.056;r=0.759,P=0.135),补体C3和C4(r=-0.648,P=0.058;r=-0.589,P=0.057)及SLEDAI(r=0.686.P〈0.05)具有明显相关性。SLE活动期组特殊型LEC、自身抗体和补体与SLE非活动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自身抗体和补体与SLEDAI无相关性时,特殊型LEC仍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0.786,P〈0.05)。结论 特殊型LEC与自身抗体、补体及SLEDAI有明显的相关性,可作为判断SLE疾病活动性的独特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抗核小体抗体(ANuA)的检测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58例SLE患者及40例健康人血清抗核小体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ANuA阳性率为74.1%。SLE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清中ANuA阳性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SLE活动期患者与非活动期患者ANuA阳性率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结论ANuA可以作为抗dsDNA和抗Sm以外的诊断SLE和判断SLE活动期的一种新的自身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维生素D缺乏现象与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60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志愿者,收集研究对象临床资料;ELISA法检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25-(OH)D]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血清25-(OH)D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滴度、补体C3、补体C4、尿蛋白定量、血清免疫球蛋白G(IgG)的相关性.结果 (1)SLE患者血清25-(OH)D水平[36.8(23.4,53.2)nmol/L]较健康志愿者[58.8(51.1,65.3) nmol/L]明显降低(P<0.01);(2)SLE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53.3%,严重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15.0%,健康志愿者中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23.3%,严重维生素D缺乏比例为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SLE患者血清25-(OH)D水平与SLEDAI(r=-0.35,P<0.05)及抗ds-DNA抗体滴度(r=-0.42,P<0.05)呈负相关,与补体C3(r=0.25,P<0.05)、补体C4(r=0.28,P<0.05)呈正相关,与尿蛋白定量、血清IgG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中维生素D缺乏现象普遍存在,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疾病活动性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B淋巴细胞活化因子(BAFF)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5例SLE患者(SLE组)血清BAFF水平,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补体C3、C4水平;计算疾病活动性(SLAM)和损伤指数(SLICC/ACR);对BAFF水平与补体C3和C4、SLAM、SLICC/ACR进行相关性分析。对照组为45例查体健康者。结果SLE组血清BAFF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抗dsDNA抗体阳性者(13例)BAFF水平明显高于阴性者,P均〈0.001。BAFF水平与补体C3呈显著负相关(r=-0.298,P=0.047),与补体C4无明显相关性,与SLAM呈显著正相关(r=0.450,P=0.002);与SLICC/ACR呈显著正相关(r=0.388,P=0.009)。结论BAFF可能参与了SLE的发病与发展,检测血清BAFF水平有助于判断SLE活动性及预后;应用BAFF拮抗剂有望改善SLE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孕妇胎儿心脏功能检测中应用的价值。方法选择102例SLE孕妇,将其根据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分成稳定组(n=31,≤4分)、轻度异常组(n=36,5~9分)与中重度异常组(n=35,≥10分)。另选取同期来我院孕检的38例健康孕妇为正常组。对胎儿开展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留取四腔心切面声像图,并应用VVI软件对图像予以处理,获得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各项参数的多组间比较,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法。结果 四组孕妇抗dsDNA抗体定量、补体C3、补体C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中重度异常组抗dsDNA抗体定量值最高,补体C3、补体C4值最低,正常组抗dsDNA抗体定量值最低,补体C3、补体C4值最高;正常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右心室舒张末期直径(RVEDD)、IVST、左室射血分数(EF)及短轴缩短率(FS)、右室EF及FS分别为(14.39±1.75)mm、(15.85±1.32)mm、(3.46±0.43)...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观察初诊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Smad特异性E3泛素蛋白连接酶1(Smurf1)及Smad1的水平变化,初步探讨Smad1、Smurf1与SLE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择初诊SLE患者36例纳入病例组,健康体检者36例纳入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两组血清Smurf1、Smad1。分析病例组血清Smurf1、Smad1水平与炎症相关指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6、红细胞沉降率(ESR)]、血常规指标(WBC、Hb、PLT)、肾功能指标(血肌酐、尿素氮)、免疫功能指标(补体C3、C4和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自身抗体指标(抗核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SSB)及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的相关性。结果 病例组血清Smurf1、Smad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病例组血清Smurf1、Smad1与SLEDAI评分、CRP、IL-6、ESR、WBC、Hb、血肌酐、尿素氮、补体C4、IgG、IgA、IgM均无相关性,血清Smurf1与补体C3、PLT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9、-0.625,P均&l...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补体C1q及抗C1q抗体(C1qAb)水平,比较血清C1q与C1qAb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血清C1q及C1qAb水平与SLE、狼疮肾炎(LN)以及SLE病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SRID)检测血清C1q,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1qAb。结果 SLE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其他对照组,而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对照组。其中LN患者的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非LN的SLE患者、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非LN的SLE患者。SLE患者血清C1qAb与C1q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病情活动期的SLE患者血清C1q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患者;血清C1qAb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结论 血清C1q的降低及血清C1qAb的升高与SLE相关。血清C1qAb的升高,可能是导致血清C1q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血清C1q、C1qAb水平与SLE患者肾脏损害显著相关。血清C1q、C1qAb水平与病情活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血清骨桥蛋白(OPN)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临床表现、实验指标、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探讨血清OPN在SLE中的意义及SLE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68例SLE患者和20名正常对照组血清中OPN的水平,并监测SLE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分析其与OPN的相关性.结果 68例SLE患者中79%血清OPN阳性,20名正常对照组0PN均阴性,SLE组患者血清OPN阳性率及OPN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血清OPN阳性组的SLE患者与OPN阴性组的SLE患者相比,在年龄、性别及病程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 .血清OPN阳性组SLE患者发热、脱发、白细胞降低、肝脏损害、补体C4降低、免疫球蛋白IgA增高、蛋白尿及抗dsDNA抗体阳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OPN阴性组(P<0.05). SLE患者血清OPN阳性率明显高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的阳性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SLE患者血清OPN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明显的正相关(r=0.292;P<0.05);SLE活动期患者血清OPN阳性率及水平明显高于SLE缓解期患者,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 SLE患者血清中OPN水平升高,与SLE疾病活动性密切相关,可作为SLE的病情活动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免疫紊乱过程中患者血清IFN-γ/IL4分泌模式的变化。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检测36例SLE患者和32例健康人血清中IL-4和IFN-γ的水平,并结合补体C3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SLE病人血清IFN-γ和IL-4水平显著升高(P均〈0.01),其IFN-γ/IL-4值呈两极化分布特点,以0.76为界,分为高值组(n=19,1.93±1.14)和低值组(n=17,0.53±0.09)(两组间比较,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低值组该比值显著降低(P〈0.01),IL-4显著升高(P〈0.01),高值组该比值和IFN-γ显著升高(P均〈0.01);SLE患者病情活动期血清补体C3含量显著低于非活动期(P〈0.01),IL-4、IFN-γ和IFN-γI/L-4在活动期与非活动期患者之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SLE患者Th1/Th2细胞因子分泌模式复杂,不同患者可能分别表现为Th1或Th2优势,而与疾病的活动性无关。  相似文献   

11.
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在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血清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Blys)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EE)中的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125例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并与狼疮活动程度和临床表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25例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0.72±0.18)ng/ml vs(0.34±0.10)ng/ml,P=0.0031];SLE患者血清平均Blys水平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呈一定程度相关性(r=0.73,P=0.018);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与抗dsDNA抗体滴度呈正相关,而与血清IgG、补体、蛋白尿、白细胞、血小板计数,以及皮疹、关节痛、口腔溃疡、脱发、发热等临床表现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Blys水平升高,与狼疮活动呈一定相关性,但不能准确反映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磷脂酶C-γ1、磷脂酶C -γ2的表达水平及其与SLE疾病活动性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半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30例SLE患者与25名健康对照人的磷脂酶C-γ1与磷脂酶C-γ2 mRNA表达水平,并采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它们与补体C3、C4、抗双链DNA (dsDNA)抗体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积分的相关性.结果 ①SLE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磷脂酶C-γ1与磷脂酶C-γ2 mRNA表达显著增高(分别为P<0.01);②磷脂酶C-γ1与磷脂酶C-γ2 mRNA表达水平之间呈正相关(r=0.726,P<0.01);③SLE组磷脂酶C-γ1 mRNA表达水平与补体C3、C4、抗dsDNA抗体均无相关性,而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002,P<0.05).磷脂酶C-γ2与补体C3、C4呈显著负相关(r=-0.914,P<0.01;r=-0.829,P<0.05),与抗dsDNA抗体正相关(r=0.171,P<0.05),与SLEDAI积分相关性不明显.结论 本研究发现SLE患者磷脂酶C-γ1与磷脂酶C-γ2的表达水平在SLE患者中增高,磷脂酶C-γ1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磷脂酶C-γ2与补体C3、C4呈负相关,与抗dsDNA抗体正相关,可能对SLE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1qRp和gC1qR的表达及与C1q抗体、补体C1q水平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其在SLE发病中的意义。方法 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测定58例SLE和30名正常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的C1qRp和gc1qR的表达,同时测血清C1q抗体、C1q水平.并将其与C3、c4、抗核抗体(ANA)、抗dsDNA抗体、SLEDAI积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的C1qRp表达为(7.2±2-3)%和(3.4±2.1)%,均较正常人[(10.6±2.1)%和(9.0±8.7)%]降低(P〈0.05),淋巴细胞不表达C1qRp,但可表达gC1qR。C1qRp在SLE活动期表达略低于稳定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的gC1qR表达略高于正常人.gC1qR在活动期高于稳定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血清C1q抗体水平(98±41)U/ml,明显高于正常,C1q为(0.13±0.08)dE,低于正常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C1qRp表达与血清C1qAb水平(Pearsonr=-0.574,P〈0.05)、双链DNA(ds—DNA)抗体滴度呈负相关,与补体C1q(Pearsonr=0.673.P〈0.01)、C3、C4水平呈正相关。gc1qR与C1qAb和补体C1q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单个核细胞C1qR的表达缺陷,导致SLE吞噬功能受损,凋亡细胞清除障碍,诱导产生自身抗体,在SLE的免疫发病机制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黏附分子中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30名健康人和60例SLE患者血清sVCAM-1、sICAM-1水平,以分析其与SLE活动性变化关系。结果①SLE患者血清sVCAM-1平均水平为2342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1240ng/ml(P<0.001)。②SLE患者中血清sICAM-1平均水平为802ng/m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626ng/ml(P<0.001)。③SLE患者中,血清sVCAM-1水平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sICAM-水平活动期高于稳定期(P<0.05)。④SLE组血清sVCAM-1和sICAM-1水平与SLE病情活动指数(SLEDAI)、抗dsDNA抗体水平及尿蛋白的发生呈正相关,与血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结论sVCAM-1,sICAM-1可能参与SLE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定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细胞E-选择素水平,以了解E一选择素在SLE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1例SLE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细胞E-选择素水平。同时记录患者临床资料并作SLE病情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检测血沉(ESR)、补体C3水平。分析E-选择素与SLE疾病活动的关系。结果31例SLE患者外周血E-选择素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17例活动期与14例稳定期SLE患者E-选择素水平有显著区别(P〈0.01)。18例伴肾脏损害SLE患者外周血E-选择素水平与无肾脏损害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31例SLE患者外周血E-选择素水平与ESR、SLEDAI评分有显著正相关(r=0.687、r=0.693,P值均〈0.01),与血C3补体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0.512,P〈0.01)。结论E-选择素可能参与SLE发病,与病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百分比,并分析其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SLE患者(其中活动组18例)及22名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同时评估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及检测血抗dsDNA水平,分析相关性。结果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较对照组降低(P〈0.05),以活动组尤为明显,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与SLEDAI呈明显的负相关(P〈0.01),同时显示血抗dsDNA阳性组较阴性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显著下降(P〈0.01)。结论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的百分比在活动期下降为明显,其在SLE的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γ-干扰素(INF-γ)的水平,探讨T淋巴细胞亚群与SLE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SLE患者和健康志愿者血清IL-4和INF-γ水平。结果:(1)SLE活动组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与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2)血清INF-γ水平三组(SLE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SLE患者激素治疗后血清IL-4水平明显降低。结论:SLE患者血清IL-4水平和IL-4/INF-γ比值明显升高,且与病情活动性相关,INF-γ水平无明显变化,活动性SLE患者存在Th2细胞优势活化状态,破坏了体内Th1/Th2正常平衡。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催乳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64例SLE患者(SLE组)和20例查体健康者(对照组)血清催乳素水平,并评定SLE患者SLE疾病活动度指数(SLEDAI)积分,分析SLEDAI积分与血清催乳素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SLE组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SLE组SLEDAI积分为(11±6)分,其中≥10分(活动期)28例,〈10分(缓解期)36例。活动期血清催乳素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P〈0.001);血清催乳素水平与SLEDAI积分呈正相关(r=0.490,P〈0.01)。结论催乳素在SLE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其水平变化有助于SLE的诊断和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T淋巴细胞的活化状态及多种活化的T细胞亚群与疾病活动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SLE患者11例(其中活动期6例,非活动期5例)和健康对照8名。应用流式细胞术比较活动期和非活动期SLE患者骨髓T细胞CD25、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的表达。用直线相关分析活化T细胞亚群与SLE疾病活动性评分(SLEDAI)、尿蛋白定量(24h)、血清补体C3、C4的相关性。结果 活动期SLE、非活动期SLE与正常对照相比骨髓T细胞CD25、HLA—DR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期SLE骨髓T细胞HIJA—DR^+、CD4^+HLA—DR^+、CD8^+HLA—DR^+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外周血(P〈0.05)。11例SLE患者骨髓CD3^+HLA—DR^+、CD4^+HLA—DR^+细胞与C3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682,r=-0.675,P均〈0.05);CD3^+HLA—DR^+、CD8^+-HLA—DR^+细胞与尿蛋白定量(24h)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712,r=-0.688,P均〈0.05)。活动期SLE骨髓CD3^+HLA—DR^+、CD8^+HLA—DR^+细胞与C3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r=-0.943,r=-0.829,P均〈0.05)。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骨髓T细胞活化明显高于正常对照外周血,且骨髓中活化的T细胞与疾病活动指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聚集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夹心ELISA法检测30例SLE患者(观察组)与30例正常患者(对照组)血清聚集素水平,对血清聚集素水平与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评分、血清补体C3和C4水平及临床特征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血清聚集素水平为(29.84±4.47)pg/m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4.47±4.58)pg/ml(t=12.524,P〈0.001);血清聚集素水平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805,P〈0.001);与SLE补体C3、C4水平无相关性(r=0.263、0.272,P均〉0.05),与脱发、面部红斑、口腔溃疡、关节炎、尿蛋白、自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等临床特征相关(t=2.922~4.600,P〈0.01),与淋巴细胞减少无相关性(t=1.690,P〉0.05)。结论血清聚集素在SLE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