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0 毫秒
1.
原发性肝癌组织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玮  陈平 《四川医学》2002,23(8):838-839
目的:研究原发性肝癌组织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探讨端粒酶活化在原发性肝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TRAP-银染法检测30例原发性肝细胞癌端粒酶活性并以30例癌旁组织作对照。结果:30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有27例端粒酶表达阳性,阳性率为90%,而癌旁组织10%表达阳性,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学差异(P<0.001),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原发性肝细胞癌,可能在其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其检测可用于原发性肝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探讨其作为涎腺肿瘤标志物的可行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银染-TRAP法检测28例涎腺癌组织及其相应的28例癌旁组织、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8例涎腺癌组织中,有25例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89.3%)。28例癌旁组织中,有4例端粒酶表达阳性(14.3%)。10例腮腺混合瘤,6例腮腺腺淋巴瘤,5例正常涎腺组织端粒酶表达均为阴性。涎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与该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端粒酶活性表达可作为诊断涎腺癌的肿瘤标志物;其癌旁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作为肿瘤手术治疗后监测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端粒酶活性的阳性率表达率,分析其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分化程度等临床因素的关系。方法:用改良的PCR-TRAP法对36例头颈部肿瘤组织、正常组织和癌旁组织分别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定性分析发现36例头颈部恶性肿瘤组织中有88.89%的阳性表达,癌旁组织有13.89%的阳性表达,正常组织为2.78%。肿瘤组织与其对照的组织间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有显著差异(P<0.01);对30例磷癌不同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和分化程度的肿瘤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其阳性表达虽然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端粒酶的激活与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端粒酶活性有可能成为头颈部恶性肿瘤分子诊断的新的标志物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检测食管癌及癌旁食管粘膜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探索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采用PCR-TRAP方法检测43例食管癌和癌旁组织以及10例癌周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活性。结果 43例食管癌组织38例(88.4%)表达阳性,癌旁组织7例(16.3%)表达阳性(P<0.01),10例正常食管膜表达阴性(P<0.01)。端粒酶活性表达与病人的性别、肿瘤部位和大小、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结论 端粒酶活性与食管癌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并有可能成为食管癌的临床肿瘤标记物,进而为食管癌早期诊断与治疗提供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5.
人类恶性肿瘤癌旁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端拉酶在人类常见恶性肿瘤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活性表达及其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及PCR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人胃癌11例,结肠癌14例,肝癌4例,乳腺癌9例及其相应的38例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在38例肿瘤组织中,有31例端粒酶呈阳性(81.6%);38例癌旁组织中,有8例阳性(21.1%)。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端粒酶的表达的均与肿瘤临床病临床病理特征无关。癌旁组  相似文献   

6.
宫颈癌中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宫颈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以探讨其作为宫颈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法检测20例宫颈癌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结果:20例宫颈癌组织中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为80%(16/20),而相应癌旁组织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为15%(3/2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端粒酶是特异性较强的恶性肿瘤基因标志,有可能成为宫颈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与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在乳腺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银染-聚合酶链反应-酶免法(TRAP-PCR—ELISA)法检测48例乳腺癌组织标本、48例相应癌旁组织标本、19例良性乳腺肿瘤组织标本、21例正常乳腺组织标本的端粒酶活性,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hTERT的基因表达。结果端粒酶活性表达率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分别为:乳腺癌组为85.42%和89.58%;良性乳腺肿瘤组为42.11%和31.58%;相应癌旁组为14.58%和16.67%;正常乳腺组为0.00%,0.48%。乳腺癌组、良性乳腺肿瘤组、相应癌旁组及正常乳腺组之间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均〈0.001);乳腺癌组端粒酶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率与良性乳腺肿瘤组呈正相关(r分别为0.7982、0.6875,P均〈0.01)。结论端粒酶活性及其催化亚单位hTERT基因表达与乳腺肿瘤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有关;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检测,可作为乳腺肿瘤诊断、治疗、监测、预后的重要指标,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胃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检测中国人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将其作为胃癌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采用以PCR为基础的TRAP(telom ere repeatam plification protocol)方法检测了42 例胃癌组织、42 例相应癌旁组织及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表达。结果 42 例胃癌组织中,37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阳性率为881% ;而在42 例相应癌旁组织中,仅有2 例显示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 例胃溃疡伴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结论 以上结果提示端粒酶检测有可能成为胃癌辅助性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检测在乳腺癌临床诊治中的意义。方法采用TRAP-assay法检测了人乳腺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结果细胞株HeLa细胞、K562细胞端粒酶活性均为阳性表达,26例乳腺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均阳性表达(其中4例呈弱阳性),24例癌旁组织中5例呈弱阳性,19例呈阴性,而lysis buffer及阴性对照均呈阴性反应。结论端粒酶在人乳腺癌的发生与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提示端粒酶活性测定可用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中的端粒酶活性,探讨其作为胃癌肿瘤标记物的可能性。方法:采用TRAP-ELISA法检测了51例胃癌组织,癌旁及远端正常胃组织的端粒酶活笥表达。结果:51例胃癌组织中端粒酶阳性表达48例(94.1%),癌旁组织为17例(33.3%),远端正常胃组织未检测出端粒酶活性。结论:端粒酶是特异较强的恶性肿瘤其因标志,有可能成为胃癌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理想标记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乳癌组织中端粒酶(telomerase)活性和端粒酶mRNA(hTR)的表达.方法:采用PCR-TRAP-ELISA法对54例乳癌、配对癌旁及3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端粒酶活性进行半定量检测,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hTR的表达.结果: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及hTR表达率高于癌旁及良性病变组织(P<0.01).乳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块大小、分化程度无关(P>0.05),但与组织学类型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乳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格尔德霉素(geldanamycin,GA)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方法:培养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435s,应用MTr法检测GA对MDA—MB-435s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周期,用TRAP—ELISA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不同浓度GA对MDA—MB-435s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呈时效-量效依赖关系,GA作用后细胞呈现G2/M期阻滞,细胞端粒酶活性下降(P〈O.05)。结论:GA对人乳腺癌MDA—MB-435s细胞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端粒酶活性可能是其发挥抗癌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端粒酶活性在人乳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端粒酶活性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异同,探讨其在乳癌诊断中的意义和与普遍认定的预后指标间的关系。方法:用端凿重复扩增(TRAP)检测了54例乳腺癌、4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54例乳癌中49例(90.74%)显示端粒酶活性,1例纤维腺瘤有弱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肿瘤大小及分期有关,而与腋淋巴结转移及雌,孕激素受体之间无关。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浸润性乳癌及极少数纤维  相似文献   

14.
15.
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端粒酶活性的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u S  Liu Z  Sun H 《中华医学杂志》1998,78(7):515-516
目的比较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的异同,探讨端粒酶活性在恶性肿瘤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端粒酶重复扩增法(TRAP)检测了6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14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端粒酶活性。结果61例中49例(80%)显示端粒酶活性,端粒酶活性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级、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及肿瘤组织雌激素受体及孕激素受体表达无关。5例乳腺囊腺病无一例端粒酶活性,9例乳腺腺瘤中4例端粒酶弱阳性。结论端粒酶活性见于绝大多数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极少数的乳腺腺病中,该酶活性可能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穿刺活检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中端粒酶(TE)活性检测在前列腺癌(PCA)诊断、鉴别诊断及评估PCA生物学行为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端粒重复片段扩增法(TRAP法)检测疑为前列腺癌患者的前列腺穿刺活检标本的TE活性,并比较TE活性水平与PCA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的关系。结果:PCA组织中TE活性明显高于前列腺增生(BPH)组织。PCA组织中TE活性水平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结论:PCA患者的前列有朱穿刺活检组织中的TE活性显著高于BPH者,且与其病理分化程度及转移情况相关。提示TE可能成为PCA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一项新的分子瘤标,并可能与PCA的生物学行为相关。  相似文献   

17.
应用显微切割TRAP法对食管癌端粒酶活性进行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Li C  Wu M  Liang Y  Xu L  Cai W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39-42
目的 探讨端粒酶活性在食管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食管鳞癌中的变化,同时研究端粒酶活性与癌分化、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显微切割-TRAP-银染法对45例食管鳞癌组织、癌旁非典型增生上皮及切缘的正常粘膜上皮进行定点端粒酶活性的检测。结果 食管正常粘膜上皮的端粒酶性阳性率为5%(2/40),非典型增生上皮为79.3%(23/29),癌组织为82.2%(37/45)。非典型增生上皮的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正常上皮,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同一癌组织中不同分化程度、不同浸润深度癌巢的端粒酶性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有淋巴结转移者癌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食管鳞癌及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端粒酶活性明显增高,癌组织中端粒酶活性与分化程度无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癌组织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变化。方法 :分别用 TRAP- EL ISA及 Southernblot方法对 4 0例各型肾癌病理样本进行端粒酶活性和端粒长度的测定。结果 :肾癌组织样本中 90 %呈端粒酶阳性 ,癌旁组织中有部分样本 (2 / 2 2 )呈弱阳性。结论 :端粒酶活性及端粒长度可能成为判定肾癌恶性程度或肿瘤易发性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检测人不同乳腺瘤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及其 2Gy的存活分数 (SF2 )的相关性 ,探讨端粒酶活性是否能成为检测肿瘤细胞放射敏感性的一个指标。方法 :8株人不同肿瘤细胞株 (Hep 2、Hela、U2 5 1、ZR 75 30、MCF 7、MDA MB 4 35S、T 4 7 D、F5 39 15 90 )在指数增长期留取细胞 ,然后分别用TRAP ELISA检测其端粒酶活性 ,克隆形成实验检测其放射敏感性参数SF2 。结果 :8株人乳腺癌细胞株端粒酶活性各不相同 (P <0 .0 1) ,其中ZR 75 \|30端粒酶活性检测呈阴性 ,余 7株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呈阳性 ,SF2 亦不相同 (P <0 .0 1) ,但端粒酶活性与SF2 之间无明显的直线相关关系 (P =0 .341)。结论 :8株人不同肿瘤细胞株的端粒酶活性及其放射敏感性各不相同 ,但其端粒酶活性不能成为检测其放射敏感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