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细胞介素-2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细胞介素-23(IL-23)是造血细胞因子家族成员,它是由p19和p40两个亚基组成的活性复合体,IL-23受体由IL-12β1和IL-23R构成,IL-23的信号途径与白细胞介素-12(IL-12)有相同的Jak-Stat信号分子,IL-23的功能与IL-12也存在许多相同之处,但也有其独特的功能。IL-23可作用于活化的T细胞、记忆性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和IL-12等细胞因子,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以及抗肿瘤和抗感染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有望成为新的免疫治疗因子。  相似文献   

2.
白细胞介素35(interleukin-35,IL-35)是IL-12家族的成员,与IL-12、IL-23、IL-27结构相似,由p35和EBI3两个亚基构成。IL-35通过STAT1、STAT4等信号通路发挥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在类风湿关节炎、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1型糖尿病等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及病情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白细胞介素-35(IL-35)是近年来新发现的抑炎因子,归属于IL-12细胞因子家族,与IL-12、IL-23、IL-27结构相似,是由P35和EBI3两个亚基构成的异二聚体。IL-35通过STAT1、STAT3、STAT4等信号通路发挥免疫效应作用,是调节性T细胞发挥最大抑制效应所必需的一种抑制性细胞因子,而且与许多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为这些疾病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靶点。本文就其来源、分子结构与分泌、信号转导、生物学功能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IL-12家族是一类结构相似、共价结合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家族,目前其主要成员包括 IL-12、IL-23、IL-27和 IL-35。IL-12由 p35和 p40两个亚基通过二硫键结合形成,是细胞免疫应答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激活 NK 细胞、T 细胞,并诱使其分泌大量 IFN-γ,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IL-23由 p40和 p19亚基以二硫键结合形成,在抗肿瘤及抗自身免疫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L-27由 p28和 EBI3亚基通过二硫键结合形成,在维持机体免疫系统的自身稳定、抗感染及抗肿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IL-35由 p35和 EBI3亚基通过二硫键结合形成,在抑制效应 T 细胞增殖、Th17细胞分化和 IL-17的合成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 IL-12家族成员的丰富,IL-12家族成员的功能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 IL-12家族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 IL-12家族与其抗肿瘤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白细胞介素-12(IL-12)家族是一类由异源二聚体分子组成的细胞因子,其成员有IL-12、IL-23、IL-27和IL-35。IL-12家族是桥连(bridge)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一类重要细胞因子,特别在经典的TH1、TH17和Treg细胞参与的适应性免疫过程中作用尤为突出。IL-12家族各成员通过共享部分亚基及受体,借助JAK-STAT信号通路共同参与适应性免疫反应,其调控网络极其复杂。在抵御微生物感染过程中,IL-12和IL-23主要表现出促炎作用,而IL-27和IL-35常表现出抑炎作用。本文就IL-12家族各成员在感染性疾病相关研究中的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揭示IL-12家族各成员在感染性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詹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6):2173-2175
白细胞介素-10(IL-10)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它能抑制T helper1细胞(Th1细胞)产生γ-干扰素(IFN-γ),故最初被定义为细胞因子合成抑制因子(CSIF),主要由T helper 2细胞(Th2细胞)合成。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由机体免疫效应细胞或免疫效应分子针对自身组织或细胞产生免疫应答,最终导致组织损伤或器官功能障碍的炎症性疾病,发病率占世界人口  相似文献   

7.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免疫耐受性破坏的结果,最终导致组织损伤,但病因尚未阐明。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Treg/Th17失衡及其相关细胞因子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白细胞介素(IL)-17主要由Th17分泌,具有促炎效应,参与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发展。IL-35是IL-12家族的一种新型细胞因子,主要由Treg产生,具有免疫负性调节作用,是Th17/Treg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本文就IL-17与IL-35的功能、效应机制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作用等进行综述,以为该病的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肉芽肿可定义为巨噬细胞及其衍生细胞(如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T细胞及B细胞)的聚集,伴随或不伴随其他炎症细胞的出现。新近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2(IL-12)家族与肉芽肿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IL-12家族与肉芽肿相关疾病作一综述,为揭示和研究以IL-12家族为靶点的肉芽肿性疾病诊断、治疗及预后奠定基础。1 IL-12家族IL-12家族包括IL-12、IL-23、IL-27和IL-35,是一类由异  相似文献   

9.
白细胞介素22(IL-22)是2000年由Dumoutier等发现的-种新型细胞因子,与IL-10有23%的同源性,曾被命名为IL-TIF(Interleukin-10-related T cell—derived inducible factor)。鉴于与IL-10的结构相似,其受体是-个Ⅱ型细胞因子受体家族的新成员,以及其在白细胞内的产物和作用的确认,由Xie等将它重命名为人类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目前对它的研究尚处于起始阶段。  相似文献   

10.
乙型肝炎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发现细胞因子在其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白细胞介素12(IL-12)及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晚近发现的细胞因子及γ-干扰素在肝脏炎性损伤过程中的作用日益引起重视。本文对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IL-18、IFN-γ含量进行了检测,以探讨它们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肝功受损的关系,以便为临床诊疗和预后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谭广  王忠裕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894-895,898
IL-23是最新发现的一种由P19及P40两条多肽链组成的异二聚体细胞因子,来源于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IL-23与IL-27同为IL-12家族成员。IL-23可促进CD4 T细胞的增殖并强化树突细胞抗原递呈能力,通过诱导T细胞和DC产生IFN-γ与IL-12,增强宿主针对肿瘤的免疫反应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原因不明反复性流产(URSA)过程中微小RNA-142-3p(miR-142-3p)与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蛋白4(CTLA-4)的相互作用对细胞因子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收治的45例URSA患者纳入流产组,选取同期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进行检查的40例健康早孕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研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Th1型细胞因子与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流产组研究对象CD4+CD25+Treg细胞百分比低于对照组(P <0.05);流产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白细胞介素-10(IL-10)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而白细胞介素-2(IL-2)和γ干扰素(IFN-γ)的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流产组研究对象的IL-2/IL-10、IFN-γ/IL-4比值...  相似文献   

13.
创伤修复中白细胞介素12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证实,白细胞介素12(IL-12)在创伤修复与创伤免疫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对烧伤、放射损伤、复合伤、多发伤等不同类型的创伤均有作用,但不同创伤条件下,IL-12水平的变化以及IL-12基因表达的作用是不相同的。IL-12具有的强大免疫调节功能与造血调控的多功能作用,主要由黏附细胞(单核/巨噬细胞)和B淋巴细胞产生,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生物学意义。IL-12对自然杀伤细胞和T细胞有明显的增殖作用,对多种细胞因子有诱导作用,对Th1细胞有调节作用,可调节淋巴样细胞表面的一些分子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联合血浆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检测在结核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30例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为A组,20例非活动性结核病患者为B组,30例健康体检者为C组。各组分别行外周血T-SPOT.TB检测,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IFN-γ、IL-2、IL-4、IL-10水平。比较A、B组T-SPOT.TB阳性患者各孔斑点数;比较3组血浆IFN-γ、IL-2、IL-4、IL-10浓度。通过绘制ROC曲线,对T-SPOT.TB试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在鉴别活动性与非活动性结核中的价值进行分析。结果当T-SPOT.TB结果为阳性时,A组患者B孔斑点数明显多于B组,得出ROC曲线下面积AUC是0.689(P0.05),为有效诊断指标。A、B组的IFN-γ、IL-10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均为有效诊断指标(P0.05或P0.01)。结论 T-SPOT.TB联合血浆IFN-γ、IL-10浓度检测对判断结核是否具有活动性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5.
王顺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3):126-127,142
<正>白细胞介素17(IL-17)是近年来发现的又一新的细胞因子[1],它主要由活化的T淋巴细胞产生,能诱导多种基质细胞产生多种前炎性细胞因子和造血活性因子,如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前列腺素E2(PGE2)等[2-3]。IL-17可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Ⅰ类和Ⅱ类辅助T(TH1、TH2)细胞比例变化与肿瘤免疫的关系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IFN-γ是由T辅助细胞亚群(TH1)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介导机体的细胞免疫。IL-8、IL-10是由T辅助细胞亚群(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介导机体的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17.
正白介素(IL)-35是IL-12家族中的新成员,由EB病毒诱导基因3(Ebi3)蛋白和p35(IL-12a)亚基组成异源二聚体,与IL-12、IL-23和IL-27共同组成了IL-12细胞因子家族~([1])。关于IL-35的发现可追溯1997年Devergne等~([2])发现Ebi3和p35可以聚合形成异二聚体,作为促红细胞生成素,但未对其功能进行研究。2007年,Vignali团队发现IL-35的生物学功能,IL-35可由Treg细胞分泌并能抑制T效应细胞的功能~([3])。至2014年,Shen等~([4])发现一群产生IL-35的Breg,在自身免疫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21(IL-21)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炎性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辅助性T细胞1/2/17(Th1/Th2/Th17)定量抗体芯片检测稳定期COPD组、健康吸烟组、健康无吸烟组研究对象的血清IL-21、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等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并同时检测各组的肺通气功能。结果稳定期COPD组患者IL-21的表达水平与IL-6、IL-10、TGF-β1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902、0.589、0.683,均P0.01);与IL-17也呈正相关(r=0.313,P0.05)。结论 IL-21在COPD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促炎作用,可作为一种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9.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有报道黄芪在体内可以纠正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h1/Th2失衡,但目前关于黄芪在树突状细胞水平对过敏性紫癜病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变化及黄芪对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分析,于2005-10/2007-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静脉血28份作为过敏性紫癜组,以门诊体检的健康同龄儿童外周静脉血18份作为正常对照组.黄芪水提剂由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以诱生树突状细胞,并培养8 d,其中过敏性紫癜组又分成2组:对照组和黄芪干预组.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浆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12,18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B7-2)和CD80(B7-1)的表达率.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水平减少,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水平增加,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CD86表达率与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显著负相关;CD80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两组CD80表达率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正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0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8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黄芪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存在明显功能紊乱,表现为CD86表达率升高、CD80降低,白细胞介素12分泌减少、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增加,上述变化与Th1/Th2失衡关系密切.②黄芪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20.
白细胞介素12(IL-12)是近二十年发现的一种重要细胞因子,IL-2协同促进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应答.研究表明[1-2],IL-12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如促进T细胞增殖和诱导T细胞的杀伤活性,在免疫过程中可介导Th型免疫反应的发展等.近年来,国内外大量研究资料表明[3-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伴随着细胞因子浓度的变化,其中IL-12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受到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