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隙性痴呆危险因素的临床对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腔隙性痴呆的危险因素,以期通过适当干扰,预防或延缓腔隙性痴呆的发生,方法:对114例住院的腔隙梗死病人,经MMSE和Hachiski量表检查分为血管性痴呆组和非痴呆组,比较各种变量并进行 统计学分析。结果:114例中,腔隙痴呆组45例,非痴呆组69例,二组性别无差异,平均年龄痴呆组显大于非痴呆组,此外,腔隙梗死总容积,腔隙梗死复发次数,高血压,脑白质疏松与腔隙痴呆密切相关,结论:了解腔隙痴呆危险因素,并积极干预,对预防腔痴呆,提高腔隙梗死病人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36例小量脑出血所致腔隙综合征的病人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临床上可表现为各种类型的腔隙综合征,以纯运动轻偏瘫型最多见。CT以基底节区特别是壳核出血最多见,出血量的大小与出血部位有关。 以往认为,腔隙综合征是腔隙性脑梗死的特殊临床表现。近年来,随着CT和MRI应用于临床,发现小量脑出血亦可致腔隙综合征,称出血性腔隙综合征[1]。本文对36例小量脑出血所致腔隙综合征的病人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36例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1-67岁,平均53.2岁。有高血压史者26例…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与CT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腔隙性脑梗塞100例临床与CT分析王祖英,刘忠岩腔隙性脑梗塞是指范围为0.02~1.5cm之间居于脑深部的梗塞,Fisher认为腔隙的最大限度为1.5~2.0cm,随着CT的临床应用,发现它是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我们收集了100例腔隙性脑梗塞...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232例腔隙综合征的病因、CT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现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复杂,病变性质各异,病灶无特定部位,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良好,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寻找腔隙的病因。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232例腔隙综合征的病因、CT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现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复杂,病变性质各异,病灶无特定部位,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良好。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寻找腔隙的病因。  相似文献   

6.
腔隙性脑梗死102例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依据神经影像学资料分析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脑和血管病变及其发病机制。方法 对102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头颅MRI、CT血管造影(CTA)、CT灌注成像(CTP)检查。结果 单发腔隙性脑梗死3例,多发腔隙性脑梗死99例。CTA显示颈内动脉(ICA)重度狭窄或闭塞32例,轻-中度狭窄19例。中动脉(MCA)重度狭窄或闭塞11例,轻-中度狭窄5例。ICA或MCA粥样硬化23例,正常血管12例。CTP显示ICA-MCA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异常56例。结论 腔隙性脑梗死可能由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所造成的远端小动脉血流灌注减低和微栓子所致。  相似文献   

7.
腔隙性脑梗塞与高血压病(附51例报告)魏玉兰,刘忠民,边时华腔隙性脑梗塞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或脑干,直径约1.5cm以下的缺血性梗塞。好发于基底节,内囊及桥脑基底部,临床上较常见。我院从1988年至1990年收治的腔隙性脑梗塞病人51例均合...  相似文献   

8.
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儿童外伤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治疗结果和预后。结果: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多发生于一侧基底节区,均采用内科保守治疗,痊愈22例,1例轻度语言障碍,1例左侧肢体肌力Ⅲ-Ⅳ级,效果良好。结论:儿童外伤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机理,主要在于基底节区供血小动脉的特殊解剖特点、血液高凝状态、脑血管痉挛以及血管损伤形成夹层动脉瘤等,根据病史、CT和MRI做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能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脑白质疏松患者血浆生长抑素含量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老年人脑白质疏松(LA)与血浆生长抑素(SS)含量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13例LA有痴呆,26例无痴呆,26例腔隙梗塞患者和20名健康人血浆SS含量,结果显示:LA患者血浆SS含量较腔隙梗塞组和健康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虽然腔隙梗塞组较健康对照组也下降,但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腔隙梗塞患者LA,不管是否存在痴呆,其中枢SS系统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插入/缺失(I/D)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1)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50例正常人、49例高血压无并发症患、30例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的ACE基因上287Bp片段,根据插入(I)或/缺失(D)来判断其多态性。(2)用CT或MRI诊断腔隙性脑梗死。结果 (1)腔隙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微量蛋白尿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2)腔隙性脑梗死组与高血压无并发症组相比,其D等位基因及DD基因型显升高。(3)高血压无并发症组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C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无显性差异。结论 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患有关联性,DD基因型提示可能与高血压腔隙性脑梗死有关。  相似文献   

11.
对CT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评价临床上CT作出的腔隙性脑梗塞诊断,我们对35例首次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了脑血管造影,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1986年3月至1995年5月本院共收治CT诊断为腔隙性脑梗塞的患者766例,选择其中能承受脑血管造影的患者35...  相似文献   

12.
3O例腔隙性脑梗塞的临床分析北京科技大学医院内科(100083)王景春随着CT、MRI扫描技术等影像学的发展,腔隙性脑硬塞愈来愈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现将我院1992年9月份~1993年12月份经CT或MRI证实的30例腔隙性脑硬塞,结合有关文献进行...  相似文献   

13.
腔隙性梗死是老年患者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我科在2002-02—2003-02收治腔隙性梗死患者6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辛伐他汀对腔隙性梗死患者脂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腔隙性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血脂的差异及辛伐他汀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将30例腔隙性梗死患者作为脑梗死组,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差异,并观察脑梗组服用辛伐他汀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脑梗死组与对照组TC、LDL—C有显著差异(P〈0.05),经辛伐他汀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脂代谢异常是腔隙性梗死的危险因素,辛伐他汀可以改善腔隙性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新陈腔隙性脑白质梗死的T2WI、扩散加权成像(DWI)信号特点,比较两种梗死的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及表观扩散系数(ADC),评价DWI在鉴别新陈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方面的作用。方法急性期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患者27例,选择43例陈旧腔隙性脑白质梗死患者作对照。测量病灶、正常脑白质、脑脊液信号强度,计算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的对比度。测量病灶、正常脑组织、脑脊液的ADC值并比较。结果(1)急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DWI呈高信号,ADC图呈等或低信号。DWI的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均优于T2WI。(2)陈旧脑白质腔隙性梗死DWI呈等信号,ADC图呈高信号。DWI的病灶与脑白质对比度不如T2WI。(3)DWI图像上,急性腔隙性脑白质梗死病灶与脑白质、病灶与脑脊液对比度明显高于陈旧病灶,ADC则明显低于陈旧病灶,有助于区分新陈腔隙性梗死。结论DWI的检查时间短,诊断和鉴别意义大,建议在可能的情况下,将DWI作为急性卒中样发作患者的常规检查序列。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被认为是腔隙性脑梗死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据Sacco等进行的大样本临床试验结果显示,81%的腔隙性脑梗死患有高血压病史。但亦有研究报道15%-30%的腔隙性脑梗死患并无高血压病史翻。笔通过对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与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在一般特性、血管危险因素、腔隙性脑梗死部位及腔隙性脑梗死类型的比较,说明无高血压性腔隙性脑梗死患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梗死又称腔隙综合征,是指在辐射冠、内囊、丘脑、大脑脚和脑桥区的深穿支微小动脉及分支硬化、闭塞,造成微小局灶的脑组织缺血、坏死和软化,经吞噬细胞清除梗死后的坏死组织留下的病变。自头颅CT及MRI临床广泛应用后,腔隙性梗死的发现越来越多。现将我院1998-01~2001-12经头颅CT及MRI证实的68例腔隙性梗死进行临床分析,以探讨其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袁国祥龚自强我院自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间收治腔隙性脑梗塞(下称腔梗)38例,现将其发病因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56岁,其中55岁以上者32例。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  相似文献   

19.
纯运动性卒中与腔隙性脑梗死2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纯运动性卒中与腔隙性脑梗死25例临床及病理分析尹占霞孙斌资料:选择1962~1992年的尸检及病历资料,在763例脑尸检病理资料中发现腔隙性脑梗死44例,结合病历所记载的临床表现,25例诊断为纯运动性卒中(PMS),其中男14例,女11例,发病年龄5...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腔隙性梗死病人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各亚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138例初发腔隙性梗死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38例初发动脉硬化性皮层梗死患者,根据有无白质损害,观察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及与腔隙性梗死亚型的关系.结果 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45.7%)高于腔隙性梗死组(35.9%)(P〈0.01).无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患者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者,皮层梗死组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组.结论 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与不伴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明显相关,皮层梗死的患病率高于有白质损害的腔隙性梗死,与各型梗死之间的发病机制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