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及开角方向与急性胰腺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连续搜集临床及上腹部MRI检查诊断为急性胰腺炎的21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入选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45岁)为观察组,同期收集43例正常胰腺(男22例,女21例,平均年龄53岁)为对照组。两组均行MRCP,数据上传至工作站行图像处理,在主胰管显示清晰完整的层面上连续三次测量主胰管胰头段及主胰管头尾两端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记录平均数值及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方向并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性胰腺炎组,主胰管胰头段及主胰管头尾两端连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分别为25.64°±20.32°和28.07°±11.11°,而正常胰腺组为30.56°±18.56°和28.65°±10.49°(t=1.254/0.253,P=0.213/0.801 )。60例急性胰腺炎组中,主胰管胰头段开角向上36例,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19°±23.19°, 向下24例,其夹角为16.08°±8.80°;43例正常胰腺组,开角方向上37例,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2.77°±18.91°, 向下6例,其夹角为16.94°±7.66°。急性胰腺炎组与正常胰腺组,向上或向下开角方向,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夹角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117/0.219,P=0.907/0.828),而主胰管胰头段与水平线的开角方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232,P=0.004)。全部病例中向上开角的角度(32.48°±20.98°)与向下开角的角度(16.26°±8.46°)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1,P=0.000)。结论:急性胰腺炎与主胰管胰头段水平角大小无关,但与水平角的开角方向密切有关,临床急性胰腺炎多以开角向下方向为主。  相似文献   

2.
不同体位着陆冲击时人体的动态响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着陆冲击时人体动态响应的变化。方法 5名健康男青年 ,承受峰值 1 0G ,作用时间为 50ms的半正弦脉冲的着陆冲击 ,冲击方向与人体纵轴的夹角 (体位角 )从 30°~ 70°间隔 1 0°增加 ,分别在人体头、肩、胸、髂部安装二维加速度计记录人体的动态响应。结果在本实验条件下 ,人体头Z向 (头盆向 )响应在 50°角时达最小 ,其值为 1 0 .36± 2 .44G ;在 70°角时响应达最大 ,其值为 1 8.0 7± 3.2 9G。胸Z向响应在 70°时达最小 ,其值为 1 0 .39± 3.97G ;在 60°时达最大 ,其值为 1 5.42± 3.61G。头X向 (胸背向 )响应在 30°时达最小 ,其值为 7.58± 1 .1 8G ;在 70°时响应达最大 ,其值为 1 8.89± 1 .85G。胸X向响应在 30°达最小 ,其值为 7.2 1± 1 .99G ;在 70°角时响应达最大 ,其值为 1 7.67± 2 .1 6G。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 ,人体对抗着陆冲击的最佳体位角为 50°。  相似文献   

3.
不同体位肩袖和肩峰下空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正常肩关节在不同体位时肩峰和锁骨外侧点至肱骨头之间最短距离是否会发生变化 ,并分析其意义。方法 对肩关节处于 6个不同外展体位的 1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肩关节MR冠状面薄层扫描 ,观察、测量肩峰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 (A H)、锁骨外侧点到肱骨头之间的最短距离 (C H)、肩峰下空间和肩袖的位置关系。结果 A H值和C H值在肩关节处于 6 0°、90°、12 0°、15 0°外展体位时 (A H值分别是 1 0 5 1、1 0 84、0 96 1和 0 95 0cm ;C H值分别为 1 5 4 8、1 5 4 8、1 5 2 9和 1 4 96cm)明显小于 0°、30°外展体位时 (A H值分别为 1 2 6 1和 1 2 5 7cm ;C H值分别为 1 96 3和 1 930cm) (F值分别为 8 76和 15 5 1,P值均 <0 0 1) ;而 0°与 30°体位间A H及C H值比较 ,以及 6 0°、90°、12 0°、15 0°体位间A H及C H值两两比较 ,P值均 >0 0 5。 15例肩关节处于6 0°、90°、12 0°外展体位时 ,肩袖 (主要是冈上肌肌腱 )刚好从肩峰和肱骨头之间穿过。结论 肩关节处于 6 0°、90、12 0°外展体位时 ,肩峰下空间缩小 ,且肩袖刚好从中穿过 ,两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4.
测试体位对髋关节功能运动等速测力结果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应用kin-Com等速装置,通过对不同卧位、头的不同位置、关节不同功能位及手的摆放等形式以探讨测试体位的改变对等速力矩值的影响。36名男性成年人参加了本实验,并随机分为2组,在60°/sec角速度下进行了仰卧位、俯卧位髋伸;头正中位、同侧转动、对侧转动时髋屈、髋伸;髋屈90°、膝屈90°坐位、髋零位、膝屈90°仰卧位髋内、外旋及手抓测试平台两侧、手不抓测试平台两侧时髋屈90°、膝屈90°坐位髋外旋。结果表明:俯卧位髋伸主要由于该体位时髋伸肌处于较佳的长度而使力矩值显著地大于仰卧位髋伸力矩值。头部的转动造成机体紧张性反射而使髋屈力量大小依次为头转向对侧、头正中位、头转向同侧,髋伸力量大小依次为头转向同侧、头正中位、头转向对侧,但相互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存在。髋屈90°、膝屈90°坐位时,髋内、外旋力量均比髋零位、膝屈90°仰卧位时要大,其中能内旋力量在两种体位下尚存有显著性差异,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为解剖方面的因素。手抓测试平台两边与否不致于产生髋外旋力量显著性的差异,其在稳定躯干、骨盆、大腿,使运动轴心相对恒定上有意义。离心收缩力量在测试体位改变时与向心收缩力量有相类似的表现。上述结果有益于等速测试和训?  相似文献   

5.
半月板损伤的磁共振成像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40例半月板损伤的MRI作了回顾性分析,并根据DrCruesandMilk's的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发现半月板损伤以内侧半月板后角为多见(22例,其中Ⅰ°3例,Ⅱ°4例,Ⅲ°15例),其次为外侧半月板后角(7例,其中Ⅰ°2例,Ⅱ°3例,Ⅲ°2例),并可见"水桶把手"样(buckethandle)撕裂等特殊类型。作者对MRI检查技术、成像特点及临床意义进行了讨论。提出:(1)以PDI矢状位显示膝关节正常解剖及半月板异常信号为佳;以T2WI显示韧带损伤、关节积液为佳。(2)膝关节MRI对半月板损伤的正确诊断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是判断膝关节病变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6.
副鼻窦投照常用华氏位、柯氏位、颌顶位、顶颌位及侧位。但对于颌面部、胸部、腹部外伤,颌面部肿瘤及个别老年病人,既不能俯卧又不能坐位投照时,给临床诊断带来较大困难。为此,我们设计了仰卧位投照法,满足了临床要求。1.胶片尺寸:8in×10in,竖放。2.投照体位。①仰卧位:听眦线垂直于暗盒下1/3处,球管向头侧倾斜20°~25°。,头部正中矢状面置于台面中线上并与台面垂直,中心线通过上颌部射入胶片中心(图1)。②反华氏位:两肩垫高,头后仰,听眦线与台面成37°角,中心线垂直通过鼻尖部射入胶片中心(图2)。3.投照条件:72…  相似文献   

7.
胶片尺寸:20cm×25cm。摄影位置:患者站立于胸片架前,身体冠状轴面与暗盒成45°角,头顶部紧贴暗盒,头尽量后仰,头矢状面与暗盒约成30°角,下颌骨置于胶片中心。中。动线:对准下颌角垂直射入胶片中。乙。照片显示:下颌骨侧的侧位影像(如图)。优点:避免了常规下颌骨摄影中因上床而带来的麻烦。对活动灵便性病人尤为适应。在摄影工作量大时,使用此摄影法,节省了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站立位下颌骨侧位摄影法@刘成$肥城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省,271600  相似文献   

8.
我院于1989年6月至1993年9月,应用掌长肌胜转让治疗下尺烧关节脱位10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2~32岁。部位;左侧4例,右侧6例。致伤原因:跌伤3例,机器绞伤5例,打球扭伤2例。损伤程度:术前腕部酸痛中、重度各5例,均伴有轻到中度弹响,握力下降。前臂旋前60°6例,70~90°4例;旋后50°、60°、70°各2例,80°、90°各2例。手术方法在臂丛麻醉下,于掌长肌肤近端与肌腹交界处作一横形切口约1cm,提起掌长肌位给予切断。再于前管中段及腕部正中作一横形切口约1~3cm,游离出掌长肌位远端.用盐水纱布保…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桥小脑角区占位病变的CT 与气脑造影联合应用的检查方法(略为气脑CT)。患者于检查前禁食,检查前30分钟肌注安定10mg,硫酸阿托品0.5mg。检查时患者侧卧、健侧靠台面,头侧抬高10°—15°,面向健侧转10°。腰穿向脊蛛网膜下腔注入过滤氧或空气。断层面与眶耳线平行,扫描层面5mm、层面间隔亦为5mm。作者给二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为桥小脑角肿瘤的病例做了气脑CT 检查,此外还给他们做了普通CT、强化CT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桡骨头前脱位一例王仁法,沈华堂先天性桡骨头脱位属少见病变,且多为后脱位,而向前脱位极少见,现将我院遇见1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4岁。自幼双肘关节活动差。近几年来觉肘关节功能逐渐减退来院就诊。双肘关节伸屈范围在50°~150°之间。X线检查:双肘...  相似文献   

11.
作者用CT检查了35例单侧或双侧股骨头骨骺滑脱,确定39个髋关节的股骨前倾角。13例(18个髋关节)是初诊(Ⅰ组),12例(21个髋关节)于手术治疗后1~7年检查(Ⅱ组)。所有髋关节平均前倾角1.0°±8.2°。Ⅰ组平均前倾角-0.7°±7.4°,Ⅱ组平均前倾角2.5°±8.7°。两组髋关:节平均前倾角比相同年龄的正常人小。本组只有单侧髋关节滑脱,未受损的对侧平均前倾角+6.3°±8.2°。股骨  相似文献   

12.
头低位模拟失重状态对前庭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研究头低位模拟失重对运动病症状、垂直视动眼震(VOKN)及体液重新分配的影响,在头低位-10°的模拟失重状态下,采用大视野的垂直视动刺激,观察18名正常人的运动病症状、VOKN、激素(AVP、VIP、CORT、ALDO)的反应特点。结果表明,头低位-10°状态下的大视野垂直视动刺激可以诱发出明显的运动病症状,头低位-10°的垂直视动刺激比坐位更容易诱发运动病。坐位状态VOKN慢相速度有明显的方向性不对称,敏感组VOKN方向性不对称有显著差异(P<0.05)。头低位-10°时VOKN的不对称现象不明显,向下方向运动的VOKN慢相速度显著增加。分析指出,头低位-10°状态下垂直视动刺激比坐位和秋千刺激的贡献率大。尿中CORT(皮质醇)在秋千和头低位的垂直视动刺激前后有显著性增加。提示:大视野的垂直视动刺激与头低位-10°两种刺激的结合可能成为预测空间运动病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上肢过顶运动中发生继发性喙突下撞击症的机制和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16具成人尸体32例肩关节标本上,在肩胛下肌离断前后,观察上肢过顶运动中肩袖间隙与喙突之间的动态关系;自制生物力学测定仪检测肩外展90°位外旋活动度的变化;以压敏片检测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间接触面积和压力的改变。结果:(1)肩外展位外旋时,肱骨头有向前方移位的趋势,肩胛下肌离断后肱骨头前移更加明显;(2)肩外展90°位的最大外旋活动度,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3)肩外展90°位最大程度外旋时肩袖间隙与喙突接触面积和压力,在肩胛下肌离断后明显增大。结论:(1)肩胛下肌损伤后导致肩关节前方不稳定,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前移;(2)肩胛下肌损伤可能导致肩外展外旋时肱骨头与喙突的继发性撞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MRI、CT及X线的影像学征象,分析其显示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在肩关节外伤中的应用,提高在临床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观察和分析56例MRI、CT和X线检查肩关节的影像学资料,通过T1及T2加权像,脂肪抑制T2加权像,CT连续5mm层厚扫描或螺旋扫描,常规X线或直接数字摄影片获得。结果:MRI在软组织损伤中的应用是CF及X线片无法比拟的,可清楚显示冈上肌腱撕裂,或合并冈下肌腱、肩胛下肌腱损伤.也可发现单纯肩胛下肌腱损伤及少见的小圆肌撕裂。CT在发现骨折方面有其明显的优势,可直观地反映出骨折的部位及形态上的变化,如骨折的类型、关节脱位,关节内并发症及关节内骨片等,在常规的肌袖和肩峰下空间的检查中受到一定限制。X线虽在软组织、骨折方面显示不如MRI及CT。但在肩关节损伤的筛选性检查中是不可缺少的。结论:X线检查对肩关节损伤的病人进行初检或筛选适用,但对明确骨折细微结构变化或需了解肌袖、关节囊损伤意义不大。CT对骨折情况诊断精确,应常规使用CT检查发现平片中不易发现的病变,进一步了解软组织、肌袖及韧带的损伤MRI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5.
患儿.女,8岁。4岁时发现其视力差,未予重视。近半年来发现视力明显下降,暗处视物更不清。否认外伤史及其它疾病史。患儿系足月产钳助产,非巨大儿(体重不详),其母孕期间无疾病及服药史,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眼部检查:视力:右0.12 3.00DC×180°0.02;左0.10 3.50DC×180°0.16;眼压Tn:双眼球呈水平性钟摆样震颤.不能固视,前节余未见异常;服底检查:晶体玻璃体无混浊,双眼视乳头边界。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卧床模拟失重对机体缺氧耐力的影响,对6名受试者,头低位4°卧床(-4°HDBR)7d,检查了卧床前后缺氧耐力和立位耐力,记录了ECG、BP及HR的变化。结果表明:-4°HDBR模拟失重降低了机体的缺氧耐力;缺氧耐力与心血管失调间有很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病例男8岁。因烦噪、多动,易冲动7年,加重2月前来就诊。2岁时曾因行为怪异(用头撞击物品)和发作性叫喊到外地诊治拟诊苯丙酮尿症,行饮食控制和四氢生物喋呤等治疗至今。查体:营养状况一般,智力稍差皮肤白嫩,毛发黄褐色,心肺及肝脾无异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实验室检查:Fbelling试验阳性;血苯丙氨酸浓度1210μmol的L/L。MRI检查:双侧顶枕区白质内见对称性等T1长12信号,延伸至侧脑室枕角周围,边界清楚无占位表现,双侧视放射受累及。MRI诊断:双侧顶枕区脑白质病变,苯丙酮尿症脑部改变可能性大。经四氢生物喋呤(BH4)负荷实验证实患者为(BH4合成不足)不典型苯丙酮尿。  相似文献   

18.
闭肛术后肛门括约肌群的排便造影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应用排便造影检查20例闭肛术后排便失禁患儿的肛门括约肌群,通过观察肛管直肠角和正位上肛管直肠交界处形态等指标的变化,来了解括约肌群不同部位的功能情况,静止相ARA的正常平均值为90-94°,若大于120-130°则提示耻骨直肠肌功能不良,若肛管直肠交界处失去正常的漏斗形且两旁的肌压迹变浅或消失,可提示外括约肌功能障碍,对排例过程中盆隔位置的活动范围也进行了观察,但其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头低位-20°限制活动期间兔生理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为了用中医药进行失重防护措施的研究,用兔头低位-20°限制活动的方法作为模似失重的动物模型。将56只兔放入一个特制的笼内,兔头在外,笼体向下倾斜20°,实验时间15d。测量动物在头低位前、中、后体重、血液学指标、溶菌酶、脾淋巴细胞和血脂,比较对照组和头低位组在实验第15天时的比目鱼肌、腓肠肌、胸腺的重量和心、肺、腹主动脉、肾、比目鱼肌等组织的结构和循环状态。结果发现兔头低位限制活动后,出现了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结构和功能变化、骨骼肌萎缩、免疫功能下降、血脂增高,这些变化与人和动物在失重时的变化十分相似。因此认为兔头位-20°限制活动可作为模拟失重的动物模型。实验结果也表明血循环的紊乱是引起其它生理功能紊乱的主要起因。同时发现失重或模拟失重所引起的血循环系统的改变十分类似中医“血瘀症”时的变化,因此提出使用活血化瘀中药来改善失重状态下血循环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用Cybex-6000型等速测力系统对5例前十字韧带(ACL)损伤后患者股四头肌绳肌肌肉功能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患膝屈伸肌群峰力矩在60°/s、120°/s和180°/s时均较健侧明显降低;在180°/s时,股四头肌绳肌的总作动量、平均功率和力矩加速能量亦显著下降;绳肌股四头肌峰力矩比值(H/Q)较健侧略有增高,但患者间差异较大。废用性肌肉萎缩、关节不稳及关节源性肌肉抑制可能是导致肌肉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ACL损伤后应强调患膝肌力训练,以增强关节稳定性,预防或延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发生;并把H/Q作为肌力训练中一个评价和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