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应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视力筛查仪对1~3岁婴幼儿的屈光状态进行检测,了解婴幼儿视觉系统屈光状态及分布规律。方法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2月于郑州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进行视力体检的1~3岁婴幼儿239名,按年龄分成4组:12~17个月龄组、18~23个月龄组、24~29个月龄组、30~36个月龄组,利用Suresight手持式自动视力筛查仪进行屈光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239名被检测幼儿中,有18名幼儿未检测出其屈光状态,其总检测率为92.5%,其中近视状态2例。12~17个月龄组、18~23个月龄组、24~29个月龄组、30~36个月龄组屈光球镜值分别为(+1.93±0.63)D、(+1.79±0.55)D、(+1.50±0.65)D、(+1.54±0.71)D,各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F=7.062,P=0.000),屈光柱镜值分别为(0.82±0.40)D、(0.78±0.46)D、(0.69±0.49)D、(0.72±0.43)D,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25,P=0.339)。相关及回归分析显示,1~3岁婴幼儿月龄与其屈光球镜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411,P=0.000),即1~3岁婴幼儿屈光球镜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1~3岁婴幼儿月龄与其屈光柱镜值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105,P=0.035),即1~3岁婴幼儿屈光柱镜值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但其相关性较低。结论 建议婴幼儿应从出生后6个月起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视力及屈光检查,密切观察屈光及视力的发育状态,保证视力健康发育。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共同研制开发的 儿童条栅视力自动检测系统(AACP)对婴幼儿视力进行测量,探讨该系统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 性临床研究。于2018年2月至2021年10月利用北京大学多个院系联合研制开发的AACP,对5个月 ~6岁儿童进行视力自动检测,并同时使用条栅视力检测卡(TAC-II)进行人工检测,将2种检测所得 结果做对比研究。采用Wilcoxon检验进行2种视力间的差异比较,Spearman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 Bland-Altman图进行一致性分析。结果:33例(66眼)3~6岁儿童全部完成AACP与TAC-II的双眼视 力检测,其中30例(54眼)儿童完成AACP与TAC-II的单眼视力检测,双眼视力检查完成率100%, 单眼检查完成率90.0%。194例(388眼)5~30个月龄婴幼儿中,141例(282眼)完成2种检测方法的双 眼视力检测并得到有效数据,完成率为72.7%。33例3~6岁儿童的AACP与TAC-II双眼视力及单眼视 力均呈正相关(r=0.40,P=0.021;r=0.55,P<0.001)。141例5~30月龄婴幼儿的AACP与TAC-II双眼 视力有较强的相关性(r=0.88,P<0.001),相关系数高于3~6岁儿童,Bland-Altman图显示90.8%的点 在一致性范围内,不同月龄间AACP与TAC-II视力均存在明显正相关(r=0.82~0.94,均P<0.05),不 同月龄间AACP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2.02,P<0.001),视力随月龄增长而逐渐递增。结论: AACP与TAC-II所得到的婴幼儿视力结果存在正相关,在低年龄婴幼儿中有更好的相关性和一致性。 AACP有望成为适合临床条栅视力评估及婴幼儿视力筛查的检查工具。  相似文献   

3.
先天性眼球震颤的视功能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8例不合并斜视和屈光不正的先天性眼球震颤(congenitalnystagmus,CN)患者进行了视力、立体视和眼震图检查,结果表明:(1)CN患者近视力优于远视力,双眼同时注视视力优于单眼视力。(2)CN患者的双眼视觉显然已经得到发育,不但具有双眼单视功能,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立体视觉。(3)CN患者的立体视锐度较差与视力不良有关,与震颤参数无关。(4)立体视觉的检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种检查方法间无本质差别。(5)眼震对视力的影响是多因素的。  相似文献   

4.
Qiu Y  Li XQ  Yan XM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1):995-1000
目的 对5至2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条栅视力发育规律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使用以优先注视原理设计的Teller acuity cardsⅡ检测5至24个月龄正常婴幼儿的双眼及单眼视力.应用方差分析进行差异性比较,月龄组间两两比较使用Dunnett's方法,单眼与双眼及两侧单眼间的差异用配对t检验.视力水平与月龄的关系用Spearman曲线回归分析.结果 Teller acuity cards检查双眼视力完成率98.77%,单眼检查完成率89.2%.平均检查时间2~5 min.分别测得5至24个月龄婴幼儿双眼及单眼视力均值.单眼视力略低于双眼视力,差异小于或等于1个倍频;两眼间视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正常婴幼儿双眼及单眼视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5月龄至14月龄视力增长平缓,平均视力由0.17(5.1 cpd)增长到0.32(9.6 cpd),提高约1倍频,15月龄以后视力水平提高速度加快,2岁时达到略低于成人视力水平0.833( 26 cpd),视力水平与12月龄时相比增加1.5倍频.结论 Teller acuity cards TMⅡ可以有效地检测2岁以内婴幼儿的双眼及单眼视力.正常婴幼儿双眼及单眼条栅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不同时期,婴幼儿视力发育具有不同的增长速率.单眼视力等于或略低于双眼视力水平,两眼视力发育比较平衡.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改变与视力关系。方法:用日本Topcon眼底照相机对121例中浆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并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结果:渗漏点位置≤1/3PD,视力≤0.5为13只眼(50%),视力>0.5为13只眼(50%);渗漏点位置>1/3PD,视力≤0.5为12只眼(25.5%),视力>0.5为35只眼(74.5%),两项之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渗漏面积≤1/3PD,视力≤0.5为5只眼(14.3%),视力>0.5为30只眼(85.7%);渗漏面积>1/3PD,视力≤0.5为19只眼(50%),视力>0.5为19只眼(50%),两项之比,差异有极显著意义(P<0.001)。又有二例,渗漏点在黄斑中心凹,视力为1.5。结论:渗漏面积大小与视力预后有密切关系,渗漏部位与视力预后有一定关系。个别病人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却可能保持正常视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婴幼儿主观认知视力可测性年龄的发生以及视力随月龄增长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以随机顺序对264名正常婴幼儿用带围栏的HOTV视频和由电脑控制的闭路式强化优先注视法(COPL)进行单眼视力检测及影响因素调查。采用配对t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直线回归及Logistic回归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6%的婴幼儿自24月龄开始接受主观认知视力检测,至46月龄时,已达到100%;24月龄右眼和左眼的平均主观视力分别为4.86+0.05和4.881-0.08,至46月龄时均达5.0。左右眼间主观视力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女间的主观视力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主观视力与月龄呈正相关关系(r=O.526,P〈0.01),主观视力(Y)与月龄(X)之间的直线回归方程为Y_4.699+0.006X。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母亲教育背景(B=0.460,P=0.05)、A'JL受教育程度(B=0.386,P〈0.01)对主观视力检测配合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结论电脑控制的带围栏的HOTV认知视标检测系统为观察婴幼儿主观视力可测性的发生及其演绎提供了一种方法,婴幼儿主观视力检测应根据婴幼儿的年龄、认知水平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  相似文献   

7.
激光干涉条纹视力测定对弱视疗效的预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弱视患者116例(171只眼)进行了激光干涉条纹视力(laserinterferencefringesvisualacuity,IVA)与E视力的测定,并进行系统的治疗与平均2.5年的随访观察。86.5%的弱视眼IVA优于E视力,13.5%的弱视眼IVA=E视力,治疗后E视力均能提高到IVA的水平(P<0.0001,r=0.8218)。表明IVA能准确预测弱视疗效,还能在治疗中起监测作用。并就IVA与注视性质、弱视程度、类型及大龄、成人弱视等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弱视儿童非弱视眼的视觉诱发电位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双84例儿童正常视力眼的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进行了分析,其中正常儿童20人,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28人,治愈的屈光参差性弱视儿童8人,单卵双生子8对,双卵双生子6对。结果表明:弱视的对侧眼及已治愈的弱视眼,尽管视力完全正常,但VEP仍表现异常,以P100波潜伏期延长明显;双生子中遗传物质相同的单卵双生子,其视力正常眼与弱视眼间的VEP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视力客观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evokedpotential,VEP)作为视力客观检测的可行性。方法对40只视力不等的患眼和50只正常眼,分别记录用不同大小方格(8°、4°、2°、1°、30、15和6)刺激时的VEP波形。结果患眼组和正常组P100振幅及潜时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视力与能诱发出波形的最小方格间有明显关系:最小方格为6、15、30和1°,平均视力分别为1.13,0.62,0.18和0.07。视力与P100振幅呈正相关,与潜时呈负相关。结论用诱发出VEP波形的最小方格大小可估计患者的视力范围  相似文献   

10.
老年黄斑变性的视力与眼底病变及荧光造影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松  聂爱光 《眼科研究》1995,13(1):42-45
对158例(213眼)老年黄变性(AMD)及早期AMD病人的视力,眼诋改变及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A)进行了观察,发现视力≥1.0的病人也有出血,渗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SRNVM)视网膜神经上皮或色素上皮脱离(RNED或RPED),视力的损害与SRNVM的部位有关。讨论了视力与眼底改变及FFA的关系,并分析了以视力标准划分AMD的界限的弊端,提出对视力正常,眼底,FA及视力功能检测的正常,应诊断  相似文献   

11.
7岁儿童眼屈光生理值及视力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标准方法对1242名7周岁儿童2484只眼进行视力测定,并对其中1143人(普查率为92%)2286只眼用1%阿托品麻痹睫状肌后,进行视网膜检影。视力低常率为31.56%。近视眼32人,占2.80%,正视眼34人,占2.97%,远视眼1077人,占94.23%。测得2102只眼的屈光生理值为+1.40±0.59D(男性+l.39±0.58D,女性1.40±0.61D)。对7岁儿童视力低常率较高的现象进行了分析。重点就7岁儿童屈光生理值与以往报告的4~6岁儿童测定的结果作了比较,并对生理值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选择观看法对正常婴儿双眼视力的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选择观看法 (Preferentiallooking ,PL)初步研究国人正常婴儿视力发育状况。方法 使用自行研制的婴幼儿PL视力检测仪对 64例正常婴儿双眼视力进行测定。结果 正常婴儿的双眼视力发育与年龄增加呈高度正相关 ,视力随着婴儿年龄增长而上升 ,2月、 4月、 6月、 8月、 1 0月及 1 2月的平均视力值分别为 0 0 6、 0 1 0、 0 1 5、 0 1 6、 0 2 0及 0 2 5。结论 正常婴儿视力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 ,婴儿视力的测定不仅掌握其视力发育过程 ,而且有助于早期发现婴儿视力发育迟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术后视力的主要因素。方法 收集手术治疗成功的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23例40眼,记录矫正视力,分析视力的影响因素。结果 (1)本组病例中视力≥0.4者14眼,占35%,23眼为低视力眼,占57.5%,盲眼有3眼,盲目率7.5%;(2)经过多因素分析发现影响视力的主要因素是视神经损害,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结论 影响原发性婴幼儿型青光眼患者视力的主要因素除了视神经损害以外还有角膜损害(Haab纹),屈光不正及屈光参差。改善视力预后的措施:在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术后密切随访,及时发现和矫正屈光不正,以及采取积极的弱视治疗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4.
人工晶体植入术临床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对我院开展2035只眼人工晶体植入术进行了回顾性统计分析。除17只眼不能配合视力检查外,术后矫正视力<0.1者100只眼(4.9%),0.1~0.4者396只眼(9.6%),≥0.5者1526只眼(75.6%)。老年性白内障和Fuch's综合征合并白内障术后视力恢复较其他各类白内障好(P<0.05)。术后视力恢复不良的主要原因是手术适应症放宽,为合并其他严重影响视力恢复因素的眼施行了人工晶体植入术,然而这些患者术后视力多有改善,不应轻易放弃手术治疗的机会  相似文献   

15.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视网膜动脉阻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arteryocclusion,RAO)治疗的方法。方法:10例10只眼RAO患者应用星状神经节阻滞(stelateganglionblock,SGB),每日1次,5天为1疗程,治疗3疗程。结果:患者视力、视野均明显改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示视网膜循环时间较治疗前平均缩短15秒。结论:SGB治疗RAO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6.
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了解7~15岁学生屈光状态及视力矫正情况。方法 对3600只眼屈光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近视2742只眼(76.1%),远视654只眼(18.2%),混合性散光204只眼(5.7%)。矫正视力与屈光度和屈光类型有关。结论 近视发生率最高,屈光度越高,矫正视力越差。远视及混合性散光矫正视力欠佳最多,此类型可能与屈光不正程度、发现及治疗时间过迟延误弱视治疗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lash visual evoked potentials,FVEP)在预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3眼老年白内障患者进行了白内障囊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将术前FVEP、光定位、辨色力等检查结果与术后视力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患者术后视力与FVEP的振幅(X1)、P1波潜伏期(X2)及辨色力之间存在有显著相关性(P〈0.01),相关系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一组光定位不准的视网膜脱离施行玻璃体手术的疗效,评价术前光定位检查对判断视网膜脱离手术预后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光定位不准的复杂视网膜脱离43例(46只眼)手术随访资料。结果43例(46只眼)中,术前视力光感10只眼,手动24只眼,指数且〈0.02(1m指数)者12只眼。视网膜脱离范围仅限于黄斑部8只眼,1—2个象限12只眼,3—4个象限26只眼。光定位不准的方位数目与视网膜脱离范围相关。术后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视网膜复位40只眼(86.9%)。46只眼中,10.9%最终视力≥0.3;41.3%视力〈0.3但≥0.05;43.5%仅有手动或指数视力;4.3%视力光感。术后视力改善30只眼(65.2%),不变15只眼(32.6%),下降1只眼(2.2%)。术后视力与术前光定位不准方位数目有关。结论光定位不准的复杂视网膜脱离经玻璃体手术仍然可以恢复一定的视力。术前光定位检查对视网膜脱离视力预后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对象: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ETROP)研究中因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而发生视网膜脱离眼的结构以及功能改变。 研究方法:加入ETROP研究中的新生儿患有双眼高危阈前ROP,随即对其一眼进行早期治疗,另一眼进行传统治疗。只有单眼患病的早产儿。随机对高危阈前ROP眼进行早期治疗或传统治疗。当视网膜脱离被发现时。研究者会继续观察患者病变或对其行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如巩膜加压术以肜或者玻璃体切除术)。在矫正9月龄时,对患者视网膜状况进行评估并使用条栅视敏度(grating acuity)对患儿视力进行检测。 研究结果:401例高危阈前ROP患者加入了ETROP研究。63例患者(89只眼)发生了视网膜脱离。对其中56例患者(78只眼)进行了随访。21例患者(38%)的视网膜脱离发生于双眼。其中30只眼分级为4A,14只眼为4B,16只眼为5级。余下的18只视网膜脱离眼未进行分级。对11例患者(12只眼)监控病情变化,52例患者(66只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行玻璃体切除伴或不伴有巩膜加压术的56只眼中有17只(30%)在患者9月龄时保持或达到了黄斑复位;仅行巩膜加压术的10只眼中,6只(60%)达到;未行手术的12只眼中,2只(17%)达到。78只眼中有13只(17%)达到了较好的视力水平(I〉1.85cycles/degree)。达到正常视力水平(≥3.70cycles/degree)的6只眼的视网膜脱离分级均为4A(其分别为6只未行手术眼中的1眼,6只行巩膜加压术眼中的3眼。18只行玻璃体切除术眼中的2眼)。对11只视网膜脱离达5级的患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治疗结果为6只眼无光感,3只眼仅有光感,2只眼只能看清低视力表。结论:在ETROP的研究中,ROP导致视网膜脱离的治疗结果普遍较差。因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48只眼中,有16只眼黄斑未发生脱离。手术修复4A级视网膜脱离的24只眼中,有5只(21%)在术后达到了正常视力水平。对视网膜脱离5级眼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可以使其达到结构复位,但功能恢复不佳。  相似文献   

20.
儿童眼屈光成分与视力发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儿童眼的屈光成分发育与视力发育的关系。方法对54例108眼3~4岁儿童的视力及角膜屈折力、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屈光状态进行连续3年随访。结果角膜屈折力随年龄增长无明显变化,前房深度、眼轴长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大,晶体厚度、远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而减小,视力随年龄增长缓慢上升。结论角膜屈折力在3岁前发育已接近成人水平,而前房深度、眼轴长度、晶体厚度屈光度在视力发育中起重要作用,说明3~6岁儿童视力是动态的发育过程,而且发育的程度及速度不一,不宜仅用视力作为诊断幼小儿童弱视的唯一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