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接受体检的200名体检者的血液标本展开此次研究。所有体检者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完成采血,对采集的血液样本放置1 h、2 h、4 h、6 h、8 h、12 h分别实施血常规检测;观察并对比各时间点的检测结果。结果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白细胞计数在不同时间点下检查,1 h、2 h、4 h后检查结果没有显著差异,6 h、8 h、12 h的检测结果则发挥较为显著的变化,P0.05。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在不同时间点下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临检前样本静置时间,对于血常规检测结果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于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淋巴细胞比值三项指标,影响十分显著;所以在血液检测过程中,要合理掌控检测时间,才能有效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血常规标本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收的150例血常规检查者作为观察对象,每人抽取外周静脉血,抗凝处理后静置10 min、30 min、1 h、2 h后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不同静置时间的检测结果,包括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及红细胞压积(HCT)等指标,并对WBC分类指标中性粒细胞(NEU)、淋巴细胞(LYM)的比值进行对比。结果通过测定,静置30min内的WBC、RBC、Hb及HCT等指标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PLT计数会随时间延长而升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1 h、2 h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留置时间的LYM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NE在30 min内处在最高,之后有所降低(P0.05)。结论在血常规检查中,血液标本检前静置时间对测定结果有一定影响,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常规标本在临检前混匀静置时间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针对我院检验科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收集的180例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为患者实施血常规检验的标本收集后,针对血常规检验标本在放置0.5h、1h、2h、3 h及6 h后进行血常规检验,分析不同混匀静置时间的检验结果差异。结果静置3 h以内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等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但静置6 h后的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比值与静置3 h以内存在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血常规检验过程中不同混匀静置时间对于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影响较大,应合理掌控检验时间,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4.
性别、年龄、微生物因素对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性别、年龄、微生物因素对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的影响。方法 Coulter JT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自动检测。结果 SPF级雌、雄老龄Wistar大鼠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平均血色素量、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SPF级、普通级老龄Wistar大鼠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SPF青年、老龄Wistar大鼠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色素量、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体积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1 ) ;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性别、年龄、微生物对Wistar大鼠血常规值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与相应血常规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来自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年女性体检者共2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MS分为MS组348例,非MS组1932例。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析这些血常规指标与MS的相关性。根据所含异常代谢组分的不同将人群分为MS0、MS1、MS2、MS3、MS4组,分析各组间血常规指标的差异。结果:MS组的WBC、RBC、HGB、R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5),WBC、HGB、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广州市某社区成年女性体检中WBC、RBC、HGB、R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这几项血常规指标与M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这几项血细胞参数的改变,可能与MS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6.
普通级、SPF级SD大鼠、Wistar大鼠血常规的测定与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测定普通级、SPF级SD大鼠、Wistar大鼠血常规指标并进行比较。方法 Coulter -JT全自动血常规检测仪自动检测。结果 普通级、SPF级SD大鼠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相差显著 (P <0 0 5 )。普通级、SPF级Wistar大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色素量相差非常显著 (P <0 0 1) ;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相差显著 (P <0 0 5 ) ,其他指标相差不显著。结论 不同微生物学环境对SD、Wistar大鼠血常规指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性别、年龄对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性别和年龄因素对其血常规值的影响。方法用MEK-7222K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血常规值。结果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周龄对其体重、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分布宽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周龄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平均体积有显著影响(P〈0.05),周龄对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红细胞、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色素量无显著影响(P〉0.05)。SPF级Wistar大鼠性别对体重、白细胞、血小板分布宽度有极显著影响(P〈0.01),性别对嗜碱性细胞有显著影响(P〈0.05),性别对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体积、平均红细胞血色素量、血小板、血小板压积、血小板平均体积无显著影响(P〉0.05)。结论SPF级近交系Wistar大鼠的年龄、性别因素对其血常规值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老年人外周血象的变化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调查老年人的血液学指标,并与正常值进行比较,探讨其意义。方法:观察本科老年住院患者93例,观察其住院期间血常规指标。结果:老年人的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红蛋白、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均减少,红细胞平均直径增大,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增加,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均减少,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减少,血小板平均直径减小,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人的骨髓造血功能减退,但可以满足生理需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学创新》2016,(35):61-64
目的:探讨成年女性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发生与相应血常规指标的关联性。方法:选取来自广州市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成年女性体检者共22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是否患有MS分为MS组348例,非MS组1932例。比较两组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分析这些血常规指标与MS的相关性。根据所含异常代谢组分的不同将人群分为MS0、MS1、MS2、MS3、MS4组,分析各组间血常规指标的差异。结果:MS组的WBC、RBC、HGB、R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显著高于非MS组(P<0.05),WBC、HGB、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随着代谢异常组分的增加而增加。结论:广州市某社区成年女性体检中WBC、RBC、HGB、RDW、淋巴细胞绝对值、嗜中性粒细胞绝对值这几项血常规指标与MS的发生具有相关性,这几项血细胞参数的改变,可能与MS的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分析影响血常规检查的因素,提高血常规检测的精确度。方法:收集我院自2014年4月-2014年8月的健康体检人数120例,分别取不同部位的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不同温度下进行检测,比较分析其结果。结果:末梢血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高于静脉血,血小板计数低于静脉血(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时检验结果显示白细胞计数大于2h、4h 送检的白细胞计数(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的检测结果小于2h、4h 送检的结果(P <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冷冻保存和室温保存下的标本检测结果显示红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测定比较(P >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影响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因数有很多,比如选用不同部位的血液标本,在不同时间检测的结果不一样,应选用静脉血并及时送检,以提高血常规检查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1.
黎海东  ;郑丹  ;李仲庭 《吉林医学》2014,(20):4456-4457
目的:分析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后血常规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88例支原体感染后的小儿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80例体检健康小儿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两组小儿的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以及血红蛋白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例以及绝对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床表现疑为肺炎支原体的,可通过对血常规的变化情况进行检测初步判断小儿视同存在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孕妇临产前全血细胞参数、凝血4项指标生理性变化的临床意义,为预防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发生大出血提供实验诊断数据。方法: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血细胞分析仪、美国ACL TOP全自动血凝仪,对350例临产孕妇(设为研究组)和120例健康育龄未孕妇女(设为对照组)进行血常规及凝血4项指标检测,对两组研究对象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研究组孕妇临产前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及凝血4项中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研究组孕妇临产前淋巴细胞百分比、中间细胞百分比、红细胞计数、全血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临产前存在一过性生理性贫血,凝血功能指标显示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易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分娩过程中及分娩后应密切观察孕产妇临床症状及凝血功能指标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亚型高血压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600例高血压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200例纳入对照组,检测两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淋巴细胞计数,并计算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随访6个月,比较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和无心脑血管事件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其亚型水平。结果:观察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事件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的比值明显高于无心脑血管事件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预测价值。结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比值与高血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其对高血压并发心脑血管事件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疾病鉴别中检测血常规指标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本院接收患有肺炎支原体感染的69例患儿,将其划分成实验组,并抽选同期入院参与体检的62名儿童为对照组。两组都施行血常规指标含量检测,对比各项指标值情况。结果实验组中性粒细胞占比率和含量绝对值、白细胞实际计数、单核细胞占比率和含量绝对值显著超出对照组(P0.05);淋巴细胞占比率和含量绝对值显著低于照组(P0.05);红细胞实际计数、血红蛋实际含量、血小板实际计数比对没有较大差异,不具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患儿出现MP感染后,检测其血常规指标,能为疾病鉴定提供较科学的指标根据,以降低错检率、漏检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血常规检验者462例,所有标本均行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及血涂片细胞形态学检查,其中有360例全自动细胞分析仪检测出现报警提示,102例无报警提示。以镜检结果为标准,比较其阳性率。结果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浓度(Hb)、平均红细胞体积(MCV)镜检的阳性符合率较高。出现报警提示标本中镜检结果阳性率为69.2%;无报警提示标本中,白细胞分类镜检结果显示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符合率较高(P>0.05),嗜碱性粒细胞符合率较低(P<0.05)。结论血常规检验中,应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联合血涂片细胞形态学能够获得较高的阳性率,在细胞异常阳性结果检出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胆红素(TBIL)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集标本91例,根据患者胆红素检测结果分为实验组(胆红素异常45例)和对照组(胆红素正常46例)两组,分别检测两组各项血常规参数,并检测实验组标本在放置不同时间后血常规参数的变化。结果:实验组RBC(红细胞计数)、HGB(血红蛋白)、HCT(血细胞比容)、PLT(血小板)和PCT(血小板压积)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PDW(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MPV(平均血小板体积)、RDW(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WBC(白细胞计数)、MCV(平均红细胞体积)及MCH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放置时间下胆红素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标本中胆红素异常增高会使血常规的多项参数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但未发现胆红素作用时间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比值(NEU%)、淋巴细胞比值(LYM%)、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130例患者,每位患者抽取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室温保存,在抽取样本后第2h、4h、第6h、第8h、第lOh、第12h上机进行血常规测定,分析上述项目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6个时间点的WBC、NEU%、PLT不全相等(P〈0.05),第2小时、第4小时的WBC、NEU%、PLT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到了第4h以后,WBC逐渐上升,NEU%、PLT均逐渐下降。6个时间点的LYM%、RBC、Hb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标本静置时间对血常规部分结果有显著影响,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我们应该注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检验结果差异.方法 随机选取某院脂肪肝和非脂肪肝患者各55例,其中脂肪肝患者为观察组,非脂肪肝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脂肪肝与非脂肪肝患者血常规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GB)、嗜酸细胞比率(E0%)、红细胞比积(HCT)、平均红细胞Hb浓度(MCHC)、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RDW-S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淋巴细胞比率(LYM%),单核细胞比率(MONO%)、平均细胞容积(MCV)、 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 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等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脂肪肝患者的血常规检查中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红细胞等指标均明显高于非脂肪肝患者,但脂肪肝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非脂肪肝患者.  相似文献   

19.
赵晋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7):2261-2262
目的观察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进行血常规检测的220例受检者,分别采集末梢血、静脉血标本,对其检测数据进行观察并对比。结果对末梢血和静脉血标本进行血常规八项检测,其中,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血小板计数、红细胞计数等5项差异有显著性(P<0.01),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用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时,使用静脉血样本更具有优势,能够保证血常规检测的重复性和准确性,从而为临床提供更科学、更可靠的数据,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0.
胡芳 《中国伤残医学》2014,(20):161-162
目的:本文通过对血液标本在不同的时间点来判断血常规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种影响结果的因素,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帮助。方法:收集我院各科室住院病人及门诊患儿共300例。分别在2小时、4小时、8小时、16小时将血标本放入血细胞分析仪,检测标本中红细胞、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中值细胞。用数字记为2小时组、4小时组、8小时组、16小时组。结果:红细胞2小时组与16小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组与4小时组、8小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2小时组与16小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BC 2小时组与16小时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小时组与4小时组、8小时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血红蛋白、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中值细胞百分比差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末梢血在完成标本采集之后,应严格控制标本放置时间,尽快送至血常规检测,以避免对检测数据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