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男性,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患者10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记录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注药前臂丛神经上、中、下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神经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干1.002 cm (100例),中干1.598 cm (100例),下干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为3 min 56 s;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81%,良11%,差6%,无效2%,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有霍纳征3例、注药后寒颤1例、术中恶心、呕吐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上肢手部桡侧手术,对于涉及到上肢手部尺侧的手术,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方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阻滞前后心率及平均血压、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4.
5.
6.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9.
传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依据体表定位穿刺,以患者的神经异感确定进针深度与角度,阻滞效果不理想,成功率在50%~94%,术中常需复合其他麻醉药[1],同时容易误伤颈部大血管及造成臂丛神经损伤,为此,目前国内外有人主张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2-4],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患者在超声可视条件下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的手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比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可视条件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能够降低患者的痛苦,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传统的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定位技术常常依靠患者的异感,此法极易引起神经损伤,并且在一些肥胖患者,常难以发现异感,患儿常不能配合说出异感,所以这些患者常常需要放弃神经阻滞麻醉,而神经刺激器(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定位技术,不需要寻找异感,提高了阻滞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本研究对2011年1月至12月对100例骨科上肢手术患者就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和传统针刺异感法定位技术的麻醉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男性患者100例,所有患者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对比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观察记录臂丛神经鞘的位置,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局麻药用量为0.5%罗哌卡因30 mL,超声设备为迈瑞彩色多普勒超声系统。结果臂丛神经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缘1.002 cm (100例),下缘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3分56秒,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90%,良8%,差2%,无效0,有效率为98%;不良反应发生有霍纳征1例、注药后寒颤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由桡神经和正中神经支配的区域基本上都能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在安全范围内,使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法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60例拟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引导定位(n=30),Ⅱ组采用传统法定位(n=30),局麻药均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ml.结果:Ⅰ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9例(成功率为97%).Ⅱ组30例中麻醉效果优良者21例(成功率为70%),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上肢四条主要神经中尺神经和正中神经阻滞成功率Ⅰ组(90%、93%)高于Ⅱ组(63%、70%)(P<0.05).Ⅰ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后上肢四条主要神经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Ⅱ组(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成功率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局部神经阻滞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茆顺翠 《基层医学论坛》2013,(21):2760-2761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12月30例行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正确的护理配合下,本组3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神经刺激器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未出现护理有关的意外和并发症。结论根据神经刺激器引导臂丛神经阻滞的特点,采取规范熟练的护理配合有助于提高麻醉质量和麻醉效率,提高麻醉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28):118-120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分析。方法选择122例上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分为两组,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给予0.3%浓度罗哌卡因,研究组给予0.5%浓度罗哌卡因。结果研究组麻醉完善率(88.52%)、尺神经完全阻滞率(85.25%)、桡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正中神经完全阻滞率(90.16%)、肌皮神经完全阻滞率(100.00%)均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镇痛持续时间(9.56±3.48 min)、运动阻滞恢复时间(9.02±3.48 min)均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麻醉起效时间(12.58±1.15min)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 0.5%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优于0.3%浓度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肌间沟臂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下进行超声引导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研究案例收集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接受上肢手术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甲乙丙组,利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三组患者实施麻醉,进行效果观察。结果 A组患者在不同神经的阻滞效果,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恢复时间的比较结果上显著优于B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上述指标显著优于C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高浓度罗哌卡因阻滞麻醉效果更佳,且在一定范围内,浓度越高,呈现出的麻醉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5月间收治的94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7例患者。对照组使用30mL的0.3%罗哌卡因麻醉,观察组使用30mL的0.5%罗哌卡因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神经阻滞满意度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及镇痛维持时间,长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麻醉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阻滞满意度,与对照组的70.21%相比,观察组的93.62%明显偏高(P0.05)。通过观察可知,两组患者均未出现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如麻醉药物中毒、神经损伤等。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采用浓度为0.3%、0.5%的罗哌卡因均可达到麻醉目的,浓度越高,阻滞时间延长,麻醉起效时间越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肌间沟和腋路注射0.25%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15 m L和25 m L;对照组给予腋路多点注射0.25%罗哌卡因共40 m 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阻滞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次阻滞成功率、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阻滞评分、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神经、感觉阻滞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20.
提出防止肌间沟臂从神经阻滞常见的尺侧阻滞不全。关键在准确定位,根据手术部位选定穿刺点,避免避免局麻约容量的相对不足。200例上肢手术据此改进操作,一针阻滞完善率92%,总完善率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