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通过Meta分析方法评价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C...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胸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段硬膜外麻醉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胸段硬膜外麻醉组(E组,n=26)和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n=26)。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液体用量,舒芬太尼累积用量,血管活性药用量,术后6、12、24、36、48、72 h六个时间点安静和深呼吸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拉姆齐镇静评分(RSS),术后恶心呕吐次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1)两组术中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和液体用量无明显差异,但E组麻醉时长和血管活性药应用比例大于P组,女性患者比例小于P组(P<0.05);(2)术后6 h、12 h,P组的动态VAS评分均低于E组(P<0.05);(3)所有时间点,两组的静态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术后6 h、24 h,P组的RSS评分全部大于E组(P<0.05);(5)P组的穿刺点外渗比例小于E组,干呕比例大于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ATS肺叶切除术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椎旁神经阻滞联合静脉自控镇痛与硬膜外镇痛效果相当,且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单点胸椎旁阻滞(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围术期镇痛的效果。方法 择期行乳腺癌根治术的女性患者80例,年龄28~65岁,BMI<35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ESPB组和TPVB组,每组40例。ESPB组和TPVB组分别在麻醉诱导前行患侧超声引导下竖脊肌阻滞或胸椎旁阻滞,选择T5横突水平,注射0.5%罗哌卡因0.4 ml/kg。两组术毕皆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记录神经阻滞的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术中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情况,术中瑞芬太尼的用量,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术后2、6、12、24、48 h的疼痛NRS评分,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PVB组比较,ESPB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延长,阻滞平面明显扩大,术后PC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缩短,24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多(P<0.05)。两组术中均未发生呼吸抑制、刺破胸膜、血管损伤等并发症。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不同时点疼痛NRS评分、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PB和TPVB用于乳腺癌根治术的围术期镇痛时,都能取得满意的效果,TPVB阻滞时间持久,ESPB阻滞平面范围更大,操作更简便。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前锯肌平面阻滞与胸椎旁神经阻滞用于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胸腔镜手术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5岁,BMI 18~25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阻滞组(T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采用支气管插管静脉全身麻醉,术后采用PCIA。S组于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T组则行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两组均使用0.4%罗哌卡因30ml,阻滞完成后30min使用针刺法测定并记录感觉阻滞平面;记录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2、4、8、12、24、48h的静息和咳嗽VAS评分;记录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术后48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哌替啶补救性镇痛例数;记录阻滞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S组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阻滞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S组术后12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1),S组PCIA首次按压时间明显延长,S组PCIA 48h内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减少(P0.01),两组气胸、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或胸椎旁阻滞均可为胸腔镜手术患者提供良好术后镇痛,但前锯肌平面阻滞较胸椎旁阻滞作用更持久、操作时间更短、并发症更少,且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 TPVB)复合全麻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苏醒质量及术后镇痛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52例,男34例,女18例,年龄25~65岁,BMI 19~28 kg/m~2, ASAⅠ或Ⅱ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麻组(观察组)和单纯全麻组(对照组),每组26例。麻醉诱导前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行单次椎旁神经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25 ml;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两组麻醉诱导后均采用全凭静脉麻醉,术后给予患者静脉自控镇痛。记录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术后镇静-躁动评分(SAS),记录术后1、6、12、24、48 h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药物使用及恶心呕吐、瘙痒、尿潴留、嗜睡、呼吸抑制和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不同时点静息时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SAS评分、术后1、6、12 h的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两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TPVB联合全麻镇痛效果确切,术后苏醒质量高,可安全有效地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联合静脉镇痛用于肝叶切除术患者的效果。方法择期肝叶切除术患者90例,男63例,女27例,年龄30~65岁,BMI 20~29 kg/m~2, 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三组:单次ESPB联合静脉镇痛组(EP组)、硬膜外镇痛组(EA组)、单纯自控静脉镇痛组(IA组),每组30例。三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EP组于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30 ml+地塞米松5 mg单次ESPB。EA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前行T_(10~11)间隙穿刺置入硬膜外导管,术毕硬膜外镇痛。EP组和IA组术毕使用静脉镇痛泵。记录ESPB的阻滞平面和术后2、6、12、24和48 h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镇痛泵按压次数、追加曲马多例数;记录皮肤瘙痒、恶心呕吐、尿潴留、胸闷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和ESPB相关并发症;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结果 EP组痛觉阻滞范围,T_5—T_(12)脊神经支配区域16例,T_4—T_(11)脊神经支配区域11例,T_6—L_1脊神经支配区域3例。术后2、6、12、24和48 h EP组和EA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IA组(P0.05)。EP组和EA组镇痛泵按压次数和追加曲马多例数明显少于IA组(P0.05)。三组均未出现呼吸抑制不良反应。EP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IA组(P0.05),EA组皮肤瘙痒和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IA组(P0.05)。EP组和EA组患者对术后镇痛效果的总体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IA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技术用于肝叶切除术后镇痛能够获得硬膜外镇痛的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7.
陈旭  章蔚  王迪  谢言虎  王胜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2):1173-117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横突-胸膜中点阻滞(MTPB)与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择择期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男36例,女44例,年龄18~65岁,BMI 19~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MTPB组(M组)和TPVB组(P组),每组40例。手术结束后M组行超声引导下MTPB,P组行TPVB,两组均注射0.5%罗哌卡因15 ml。两组患者术后均采用PCIA。记录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穿刺深度,记录术后2、6、12、24、48 h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穿刺相关并发症、镇痛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与P组比较,M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缩短(P<0.05),进针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后2、6、12、24、48 h两组安静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总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MTPB或TPVB联合术后PCIA应用于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均可取得良好的镇痛效果,但MTPB操作简单、安全,可作为单孔胸腔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方案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 将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探讨其对术中镇痛及创伤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6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对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不同分组,各组58例,实施SAPB的为S组,实施TPVB为T组,对两组镇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4 h、8 h、48 h各时段VA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S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较对照度低(P<0.05);两组麻醉诱导前IL-6、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48 h时IL-6、IL-10水平先升高之后逐渐降低,S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低于T组、IL-10水平高于T组(P<0.05);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较T组短(P<0.05);S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较T组短、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较T组少(P<0.05)。结论SAPB、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均可获得较好镇痛效果,均能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但SAP...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SP)用于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本院择期行胸腔镜手术的老年患者80例,男49例,女31例,年龄65~77岁,BMI 20~24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联合静脉镇痛组(E组)和静脉镇痛组(C组),每组40例。E组于麻醉诱导前行0.33%罗哌卡因+地塞米松5mg混合液30ml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C组不予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记录患者术后1、6、12、24和48h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和舒适度(BCS)评分。记录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曲马多给药次数,记录患者对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记录皮肤瘙痒、头晕、胸闷等不良反应情况和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全脊麻等ESP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E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不同时点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BCS评分明显升高(P0.05),追加曲马多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满意度评分明显升高(P0.05)。两组皮肤瘙痒、头晕和胸闷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见气胸、局麻药中毒、内脏损伤、全脊麻等ESP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胸腔镜手术老年患者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_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_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_1、T_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_1)、实际按压次数(D_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T_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_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是一项新颖的筋膜间隙阻滞技术,可以应用于胸腰部手术后镇痛,具有操作简单安全、镇痛可靠、并发症少等诸多优点。ESPB自2016年提出以来,得到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超声引导下ESPB的解剖基础,阐述了ESPB起效的理论学说,归纳了ESPB在胸腹部及腰椎等手术的临床应用,总结了ESPB的优缺点及并发症,并将ESPB与胸腰部其他常用镇痛阻滞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各自的特点。超声引导下ESPB具有诸多的优点、极少的并发症及禁忌证,在麻醉和疼痛领域存在广阔的应用空间,能提高麻醉效果和麻醉安全性。文章旨在探究ESPB的临床研究及未来发展方向,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用于后路腰椎融合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11月择期行后路腰椎融合术的患者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18~75岁,ASAⅠ或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ESPB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研究组在全身麻醉诱导前行双侧L_4水平的ESPB,双侧分别推注0.4%罗哌卡因20 ml,注药后20 min使用针刺痛觉评估法监测感觉阻滞平面。两组患者均接受全身麻醉,术后镇痛方案为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1、6、12、24、36和48 h的舒芬太尼累积用量、静息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情况和术后住院时间等;相关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呼吸抑制)以及阻滞相关并发症(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局麻药中毒)。结果术后1、6、12、24、36和48 h,研究组静息VAS疼痛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补救镇痛、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未出现穿刺部位感染、血肿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双侧ESPB可有效提高后路腰椎融合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采用序贯法测定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
方法 选择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24例,男9例,女15例,年龄18~64岁,BMI 18~35 kg/m2,ASA Ⅰ或Ⅱ级。在超声引导下以0.5%罗哌卡因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选择20 ml作为起始容量,相邻两个容量梯度为2 ml。若阻滞效果完全,则下一例减少2 ml(10 mg);若阻滞效果不完全,则下一例增加2 ml(10 mg),获得7个拐点研究结束。记录阻滞后5、10、15、20、30 min的阻滞平面,术后2、6、12、48 h静息和活动(深呼吸)时VAS疼痛评分,术后0~12 h和13~48 h PCA按压总次数。采用Probit概率回归法计算0.5%罗哌卡因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EV50)及其95%可信区间(CI)。记录穿刺部位出血、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24例(100%)患者成功完成研究,0.5%罗哌卡因EV50为24.5 ml(95%CI 23.3~25.7 ml)。患者均未出现穿刺部位出血及血肿、术后感染和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结论 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竖脊肌阻滞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镇痛的半数有效容量为24.5 ml(95%CI 23.3~25.7 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