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黄伟花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31(12):1977-1978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观察组275例除常规护理外,还采取相应的预防性护理,对照组226例实施传统的常规护理,将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275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5例,占1.82%,无肺动静栓塞发生。对照组226例,发生DVT有42例,发病率为18.6%,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子宫切除术病人采用预防性护理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并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方便选取该院子宫切除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再选取子宫切除术后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收治时间在2012年1月—2015年12月期间,将两组患者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PT-INR、Fib、PLT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PT-INR(1.21±0.09)%、Fib(3.72±1.65)g/L、PLT(245.48±56.72)×109/L等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更有优势,P﹤0.05;研究组患者输血史为8.00%、糖尿病为12.00%、高血压为8.00%、肥胖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宫切除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输血史、糖尿病、高血压、肥胖、实验室指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分析胶质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9月在本院进行胶质瘤手术患者60例,分析胶质瘤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和发病率,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16例(26.67%)在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进一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高血压、脑血栓、下肢静脉曲张都是影响胶质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结论合并高血压、脑血栓、有下肢静脉曲张的胶质瘤患者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几率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类型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08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收治的LDVT患者435例,据血栓形成类型的差异,从腹部疾病术后LDVT、骨科创伤后LDVT、恶性肿瘤术后LDVT、血管疾病治疗后LDVT 4个角度进行亚组分析,探索不同类型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下肢水肿(OR=0.202,5% CI:0.043~0.948,P=0.043)和糖尿病史(OR=12.615,95% CI:2.374~67.039,P=0.003)为腹部疾病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麻醉方式(OR=2.260,5% CI:1.086~4.702; P=0.029)为骨科创伤后LDVT的危险因素。手术史(OR=45.778,5% CI:5.308~394.837,P=0.001)为恶性肿瘤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血管疾病LDVT主要与抗凝治疗药物服用(OR=5.984,5% CI:1.070~33.468,P=0.042)有关。结论下肢水肿、糖尿病史是腹部疾病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麻醉方式、手术史别为骨科创伤后LDVT以及恶性肿瘤术后LDVT的危险因素,抗凝治疗药物服用是血管疾病治疗后LDVT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6,(53)
目的:提高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的认识,进而探讨可行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2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近年来住院患者中DVT患者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仅17.82%的DVT患者无明显危险因素。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为年龄≥40岁(90.01%)、心脏病(45.05%)、高血压(21.29%)、饮水少(20.8%)、吸烟(19.80%)等。结论:DVT在住院患者中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大多数存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周期性充气加压对子宫切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行子宫切除术患者63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31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32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周期性充气加压。比较2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指标。结果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13%)低于对照组(19.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计数降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凝固时间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周期性充气加压可促使机体血液高黏滞与高凝状态减少,从而降低下肢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究胰腺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 Procedure)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在本院接受胰腺WHIPPLE术的9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DVT组(n=48)和非DVT组(n=47).对患者性别、年龄、BMI、吸烟、饮酒、高血... 相似文献
9.
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原因,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6年妇科手术304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VT)6例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结果:发生DVT的高危因素为中老年妇女、肥胖、原发病多为盆腔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方法以彩色多谱勒血流显像为最佳.治疗采用肝素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老年、肥胖的肿瘤患者,子宫切除术后积极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肝胆外科手术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7-2009年肝胆外科手术患者456例,根据患者是否并发DVT分为两组,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和DVT的相关性.结果 年龄、冠心病、高血压、代谢综合征、术后卧床时间、合并感染、休克在有无DVT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的最终危险因素为卧床时间(OR=1.001,95%CI:1.000~1.001)、休克(OR=4.314,95%CI:1.239~11.993)、合并感染(OR=3.710,95%CI:1.451~8.573)、年龄(OR=0.479,95%CI:0.261~0.880).结论 肝胆外科手术患者是DVT的高发人群,外科医生应对具有高危因素患者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1.
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方法,以改善患者预后。方法选择我院2007年1月~2010年1月行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经抗凝、抗血小板凝集和扩血管等治疗,均在病情得以控制后,按照有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分析它们的病例资料,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基础疾病、偏瘫、卧床时间、体重指数肥胖人数、留置下肢深静脉导管等因素在两组患者中是否有差异,判断它们是否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性治疗的方法。结果高龄、曾有基础疾病、术后偏瘫、长期卧床是神经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经神经外科手术的患者术后易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故应及时诊断、早期预防、消除危险因素,以提高神经外科手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2005-2008年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200例,年龄45~88岁.术后2周行双侧下肢静脉Duplex彩色超声检查,观察DVT形成的情况,根据是否形成DVT,分为非DVT组和DVT组.记录围术期有关患者、手术和麻醉方面的临床资料.结果 术后下肢DVT发生率38%,而近端DVT发生率3%.与非DVT组比较,DVT组年龄大,麻黄碱使用率及其用量增加,麻醉时间延长,术后1 d白细胞计数及术后最高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述因素与下肢DVT有关(r=0.913,P<0.05).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为年龄>75岁,使用麻黄碱>25 mg、麻醉时间>3.5 h及术后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义乌市中心医院与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08年1月-2016年6月600例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病例资料:年龄、性别、有无高血脂、有无动脉硬化性疾病、体重指数、吸烟史、大隐静脉曲张、使用止血药与否,并作统计学处理。 结果 600例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中85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4例患者发生肺动脉栓塞,1例抢救无效死亡。年龄>48岁[OR=4.12,95%CI(1.07~12.31),P=0.007],甘油三酯>2.3 mmol/L[OR=3.67,95%CI(1.24~18.32),P=0.013],体重指数>28 kg/m2[OR=6.25,95%CI(1.67~20.35),P=0.001],使用止血药[OR=4.43,95%CI(2.37~18.36),P=0.006]是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下肢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高龄、肥胖、高血脂、术后使用止血药物的脾脏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患者易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加强健康知识宣教,提倡低脂饮食、锻炼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疾病。 相似文献
14.
15.
韦丽姣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9,(48)
目的探究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医院收治的74例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成A、B两组。A组(37例)行针对性护理,B组(37例)行一般护理。观察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给予对比分析。结果 A组的总有效率(97.30%)显著高于对照组(86.49%),P0.05。结论对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DVT患者采取针对性强的有效护理措施,有助于临床医师早期发现、早期诊治、早期预防DVT,促进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0例子宫切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采取溶栓治疗、抬高患肢、保暖、肢体功能锻炼、避免在患肢行静脉穿刺等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例患者至出院时全部治愈,无并发肺栓塞,静脉复通,肢体局部水肿消退。结论子宫切除术后对可能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措施,对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下肢DVT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针对性地进行护理干预。结果外科手术史、骨折与创伤史、年龄、恶肿性瘤、长时间制动、静脉内应用刺激性强的药物、静脉内留置管道、既往糖尿病病史均是DVT的危险因素,β分别为-0.162、-0.091、-0.073、-0.069、-0.051、-0.039、-0.019、-0.002,均P<0.05。结论 DVT是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加强对危险因素的评估和DVT疾病知识宣教,术中对高危人群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治疗仪,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等,可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1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临床常见的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虽然近年来对DVT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发病率仍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据Aqulia报道,在美国各种疾病死亡的患者中,有DVT者占尸检的72%,每年因肺栓塞(PE)死亡的人数达5万~20万,在严重创伤的伤员中,60%并发下肢DVT.每年因患此病而丧失劳动力大约200万人.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子宫肌瘤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以60例子宫肌瘤患者为对象,记录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分析其发生下肢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60例接受手术治疗的子宫肌瘤患者术后6例(10.00%)发生下肢DVT.其中左下肢3例,右下肢4例,双下肢10例.DVT组与非DVT组在年龄、术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