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清除血清中胆红素及致病物质的效果。研究该疗法对危重症临床症状改善及预后的变化。方法:用无主机血浆置换法,进行一级膜式分离,治疗前,后分别用终点法和速率法检测血清中TBIL、DBIL、IBIL、ALT、AST。结果。14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共进行35次血浆置换,溶质下降率分别为TBIL36.57%、DBIL40.93%、IBIL43.63%、ALT40.71%,AST42.01%,重型炎治愈率达66.67%,。结论:血浆置换能快速降低高浓度胆红素,迅速清除致病物质,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及体征,是重型肝炎及其他原因所致的高胆红素血症危重时行之有效的抢救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胆红素吸附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患者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护措施。方法选取我科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52名肝衰竭患者,通过单侧股静脉置入双腔单针管建立静脉通路,进行胆红素吸附术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前给予必要的防护措施,治疗前、治疗中及治疗后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及不良反应,并记录。对于出现的不良反应给予及时有效的护理及治疗。结果 52名肝衰竭患者共进行了122例次人工肝治疗,出现58例次不良反应,经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及相应的治疗全部缓解。结论胆红素吸附联合血浆置换治疗肝衰竭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但及时有效的防护措施,能降低并发症,缓解不良反应,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提高人工肝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3.
血浆置换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一例邹昭平,陈孔陶,江娟(芜湖市中心血站241000)笔者遇1例病毒性甲、乙型肝炎重叠感染致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对常规保肝药物及光量子血液治疗效果不佳,经我站进行血浆置换治疗后,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1病历摘要男,18岁。自...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E)联合大黄灌肠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内科综合治疗加血浆置换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大黄煎剂灌肠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清蛋白(ALB)及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变化情况,并统计两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平均PE次数与平均住院费用。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01);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7.113,P〈0.01);治疗组平均住院天数、平均PE次数及平均住院费用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置换联合大黄灌肠治疗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5.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自1998年5月至1998年10月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重型肝炎、高胆红素血症15例、48人次,取得了较好疗效。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龄18~72岁,平均44岁,其中乙型病毒性肝炎13例,戊型2例,治疗前血清胆红素高达380~583μmol/L,平均4815μmol/L,治疗次数2~8次,平均45次。12 治疗方法 设备为HP-200型血浆置换机及YT50血浆分离器(宁波亚泰)。我们均采用颈内静脉经皮插入10F单针双腔静脉导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DPMAS)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及护理。方法:2014年7~8月对10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DPMAS治疗,治疗前后监测血浆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将血浆分离器、血液灌流器、血浆吸附器预处理,体外循环管路设计连接、机器管理和抗凝管理作为护理重点实施全程监护。结果:DPMAS单次治疗时间2.5h,胆红素单次平均下降19.68%,无一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结论:DPMAS治疗能有效清除胆红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联合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ouble plasma molecular adsorption system,DPMAS)即PE+DPMAS治疗前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2年5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就诊的57名肝衰竭患者,根据采取的人工肝治疗模式不同将接受PE治疗的24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接受PE+DPMAS的33例患者纳入实验组。收集2组治疗前与2次治疗后肝衰竭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对比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凝血功能、营养状况等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球蛋白(globulin,Glb)、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与第1次、第2次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治疗比对照组治疗能更... 相似文献
8.
9.
用血浆置换疗法治疗21例非梗阻性高胆红素血症病人,其中重型肝炎18例,淤胆型肝炎2例,中毒性肝炎1例。观察结果显示,该疗法能改善病人的症状,显著降低血胆红素水平,改善肝功能,增强T辅助细胞的活性,纠正血支链氨基酸及其芳香氨基醚的异常比例,提高存活率。18例重型肝炎经治疗后存活率为72.2%(13/18)。另2例淤胆型肝炎和1例中毒性肝炎均治愈。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血浆置换治疗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8年6月160例医院收治的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取随机抽样法将入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血浆置换治疗。观察两组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生化指标指标变化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肝肾损伤、心脑风险事件等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结论血浆置换能够有效清除肝炎性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具有较高的疗效与安全性,可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难治性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应用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难治性高胆红素血症的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患者11例进行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采用常规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结果:本组患者计11例进行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19例次,治疗后显效8例,好转2例,同时联合血浆置换、血浆酒流治疗顺利过渡到肝移植1例,总有效率100%。结论: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是一种重要的人工肝支持疗法,应用胆红素特异性吸附治疗难治性高胆红素血症可显著提高胆红素的清除牢。但对伴的高胆红素血症的重型肝炎患者不易单纯选用胆红素吸附治疗,应与其它人工肝支持疗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血浆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双军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6):827-827
2006~2009年我科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输血浆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4例患儿,男63例,女4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观察组61例.治疗前两组总胆红素指数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①蓝光照射;②肝酶诱导剂.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输血浆治疗. 相似文献
13.
顽固持续胆红素和胆汁酸增高对机体有明显的危害作用,常见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免疫、药物及酒精引起胆汁淤积,胆红毒增高,树脂能有效吸附胆红素和胆汁酸,辅助缓解患者的中毒和瘙痒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高胆红素血症患者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 2015—2017 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胆红素吸附治疗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共 10 例。其中,男性 8 例,女性 2 例 ; 平均年龄(57±18)岁。结果??10 例患者共行 18 次胆红素吸附治疗,其中显效 1 例,有效 8 例,无效 2 例,总有效率为
80%。治疗后胆红素降低( P <0.05) , 对转氨酶、肌酐、尿素、尿酸的清除无作用( P >0.05) , 对白蛋白、血常规、凝血常规、 E7A 无影响 ( P >0.05) 。结论??胆红素吸附在治疗以血清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患者效果较好,安全性高。若合并有自发性腹膜炎、 肝肾综合征、 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的危重患者, 则应联合多种人工肝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观察双重血浆吸附(DPMAS)、胆红素吸附(PBA)及血浆置换(PE)治疗肝衰竭的临床疗效,寻找能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方法 将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40例行人工肝治疗的肝衰竭患者,分为DPMAS组、PBA组和PE组,观察生化指标、不良反应和临床症状,并行治疗前后对比和3组间多重对比。 结果 DPMAS和PE均能显著降低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及C反应蛋白(CRP),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活动度(PTA)。PBA仅降低TBI和DBIL,对其他疗效不显著。PE组降低TBIL、ALT和升高PTA的效果最佳。DPMAS组与之相近,且CRP下降率高于PE组。3组治疗均能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症状,PE组的不良反应明显,DPMAS组好转率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双重血浆吸附术的疗效明显优于胆红素吸附术,与血浆置换相当,又能显著清除炎症因子,克服血浆缺乏和过敏等缺点,仅需增加设备和费用的支持,可作为替代血浆置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18.
19.
20.
目的:研究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严重肝损害的护理体会。方法:选取我院38例严重肝损害患者为观察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救治严重肝损害的护理体会。结果:对比患者采用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治疗前后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指标变化状况,治疗后患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指标显著低于治疗前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胆红素吸附联合双重血浆置换在治疗严重肝损害患者临床上具有显著效果,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