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疗效.方法:选取38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给予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治疗6个月时测量患者的残余尿量、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并依据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对患者进行问题评分、症状评分及Pearson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残余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6个月时患者排尿时间间隔、问题评分、症状积分、膀胱容量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膀胱容量与排尿间隔时间呈正相关性(r =0.802,P<0.05),与O' Leary-Sant IC问卷调查量表呈负相关性(r=0.818、-0.730,P<0.05),与患者残余尿量无显著相关性(r=0.042,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膀胱灌注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效果显著,有效改善了患者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男性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5年4月收治的23例男性间质性膀胱炎患者,均接受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最大排尿量、O’Leary-Sant间质性膀胱炎问卷表评分(ICSI/ICPI)、疼痛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及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后3个月排尿次数明显减少,最大排尿量明显增加,ICSI、ICPI、VAS、SA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透明质酸钠膀胱灌注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男性间质性膀胱炎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提高膀胱潴尿功能,缓解焦虑情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膀胱不同部位注射A型肉毒素治疗女性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方法40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逼尿肌注射组(A组)、逼尿肌联合三角区注射组(B组),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的临床症状(平均每日日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尿急次数)及尿动力学指标(初始尿意膀胱容量、最大膀胱容量)和 OABSS 评分、QOL 评分情况。结果经过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4周后,A组平均每日日间排尿次数、平均每次排尿量、夜尿次数、尿急次数以及OABSS评分, QOL评分、最大膀胱容量均较B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A型肉毒素膀胱内注射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疗效好,无明显毒副作用,是治疗难治性膀胱过度活动的经济、有效的新方法;采用逼尿肌联合三角区部位的注射,症状缓解更为明显,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A型肉毒素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0~2012年中山市中医院收治的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20例。患者均有明显的尿频、尿急和不同程度的急迫性尿失禁及膀胱区疼痛等症状,白天排尿间隔时间最短4~5min,平均(20±15)min;夜尿6~20次,每次尿量(50±15)mL。3例出现不同程度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病程3个月~2年,20例患者功能性膀胱容量平均50(20~100)mL,Qmax3.7~8.9mL/s,残余尿量0~24mL。20例尿动力学检查提示膀胱敏感性高,逼尿肌活动亢进,膀胱顺应性下降。患者均在蛛网膜下腔加硬膜外麻醉下行肉毒素A逼尿肌注射术,水压扩张膀胱,伴有尿路感染者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结果 20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拔除尿管时膀胱容量平均(130±30)mL。排尿量平均(120±25)mL/次,排尿间隔时间平均(85±25)min,夜尿5~7次,Qmax平均(10.2±3.3)mL/s,残余尿量平均(7.0±2.5)mL。出院后16例随访平均6(3~12)个月,症状明显改善,尿量每次平均(220±50)mL,夜尿0~3次。结论 麻醉下的膀胱水扩张、A型肉毒素膀胱逼尿肌内注射的综合治疗,可有效增加膀胱容量,减轻LUTS症状,是治疗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8年5月~2012年1月85例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患者的吸毒病史、前列腺腺症状评分、膀胱过度活动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泌尿系统超声、CT以及尿流动力学检查等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 85例患者,平均年龄(23.4±2.())岁,OABSS评分平均为(9.1±2 6)分;尿常规细菌学培养阴性占94.4%;影像学提示出现上尿路损害改变76例(89.4%),尿流动力学提示:最大膀胱容量为18~121 mL,平均(68.8±25.2)mL;膀胱顺应性5.5~23.4 mL/cm,平均(13.9±7.6)mL/cm.结论 氯胺酮相关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为:以下尿路刺激症状为主,病理提示膀胱粘膜溃疡性改变,尿流动力学提示膀胱容量的减少;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诊断依赖于病史及临床检查,缺乏特异性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间质性膀胱炎各种治疗方案的可行性及其疗效.方法 对57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其中29例患者行口服药物治疗,21例患者进行了口服药物与膀胱灌注治疗,5例患者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2例患者行尿流改道术治疗,通过对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进行对比,对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方案进行总结.结果 行口服药物治疗和膀胱灌注的患者有34例(68%)症状缓解或部分缓解,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疼痛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5例行膀胱液压扩张与膀胱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的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尿频症状也部分缓解,排尿间隔时间明显延长,膀胱容量与术前相比明显增大,达到180~270 ml.到目前为止,5例患者均可以正常学习、工作.1例患者术后6个月后尿频、尿痛症状有所反复;1例患者术后出现排尿无力;但是较术前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并不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行尿流改道的患者无并发症发生,尿频、尿痛等IC相关症状完全消失.结论 膀胱液压扩张与口服药物或膀胱灌注治疗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常规方案,多数患者可取得一定效果;膀胱黏膜下和逼尿肌内注射肉毒毒素A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是一种新的有效、安全、简单的治疗方法,对口服药物和膀胱灌注无效的患者可试用,对改善患者膀胱区疼痛具有良好效果;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是间质性膀胱炎治疗的最终方案,可完全缓解尿频、尿急、膀胱区疼痛的症状,但是患者生活质量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尿路疾病预后与尿动力学检查指标的关系.方法:以2014年3月~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下尿路疾病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行尿流动力学等检查.6个月后观察患者排尿症状改善情况;比较不同尿动力学指标的患者IPSS-S和OABSS得分的差异.结果:经过治疗后,58例患者IPSS-S评分明显改善,65例患者OABSS评分明显改善;治疗前,不同临床参数的BPH患者IPSS-S得分无明显差别,而治疗后有所降低,且治疗前逼尿肌压力≥40H2O、残尿量<50mL、最大尿流率≥15mL/s的BPH患者IPSS-S改善明显;治疗前,不同临床参数的BPH患者OABSS得分无明显差别,而治疗后,虽都降低,而治疗前逼尿肌压力≥40H2O、残尿量<50mL、最大尿流率≥15mL/s的BPH患者OABSS得分改善明显;将年龄、治疗前逼尿肌压力、残尿量、最大尿流率和膀胱体积作为自变量,将临床症状改善与否作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治疗前逼尿肌压力、残尿量和最大尿流率是影响患者治疗后症状改善的因素,OR值分别为4.685、4.957和5.263.结论:下尿路疾病患者的预后与治疗前尿动力学指标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对神经源性膀胱过度活动症(neurogenic overactive bladder, NOAB)的治疗作用。方法83例经抗胆碱药物治疗症状未改善的NOAB患者分为A组(n=42)和B组(n=41)。A组每天1次接受30min的频率为20Hz、波宽为150μs的双相方波TENS治疗90d,B组继续接受抗胆碱物药治疗90d。治疗前后分别评估参与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veractive bladder syndrome score, OABSS),健康调查简表(SF-36),排尿日记,尿动力学。结果治疗90d后,A组的OABSS评分比B组显著降低(P<0.01)。A组的SF-36评分有部分明显改善(P<0.05)。A组排尿日记治疗前后比较每24h排尿次数、平均排尿量、每24h尿失禁次数(P<0.001,P=0.005和P=0.003)均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在尿动力学检查中最大膀胱容量、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都明显优于B组(P<0.001、P=0.030和P<0.001)。结论20Hz的TENS可以改善NOAB患者的OAB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间质性膀胱炎(IC)/膀胱疼痛综合征(BPS)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收治的72例IC/BPS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6例。对照组用膀胱水扩张术治疗,观察组用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比较两组盆腔疼痛及尿频评分(PUF)、O’Leary-Sant IC症状评分(ICSI)、O’Leary-SantIC问题评分(ICPI)、疗效、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最大膀胱容量、尿源性诊断标志物(EGF、NGF、IGF-1)及并发症。结果:治疗后两组PUF、ICSI、ICPI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日排尿次数、夜尿次数减少,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最大膀胱容量增加,且观察组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尿液EGF、NGF、IGF-1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药物灌注治疗IC/BPS能提高疗效,改善症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于我院确诊为脊髓损伤神经源性尿失禁的患者纳入研究并随机分组,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则联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膀胱压力、最大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改善情况;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膀胱压力、膀胱有效容量、残余尿量、尿道闭合压、最大尿流率及漏尿次数均较前改善,但观察组各项指标改善更显著,且临床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热敏灸治疗脊髓损伤神经源尿失禁效果显著,可更好地纠正脊髓损伤患者的排尿障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沈丘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间质性膀胱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膀胱水扩张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CSI评分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ICS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好转,且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水扩张联合灌注透明质酸钠是治疗间质性膀胱炎的有效方法,可以明显缓解临床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肾膏联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情况。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78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分别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其包括生活方式指导、膀胱训练和药物治疗(M受体拮抗剂酒石酸托特罗定),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腰肾膏辅助治疗,4 d/疗程,每次贴敷不多于12 h,且贴敷四天后停两天,再行第二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一个月后,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评分(OABSS评分)、治疗后临床疗效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OABSS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OAB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的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日间排尿及夜尿、急迫性尿失禁和尿急次数、残余尿量均少于对照组,且最大尿流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肾膏联合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临床疗效确切,对膀胱过度活动症的患者排尿功能异常有明显的改善,使用方便安全,建立了治疗的信心,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陕西医学杂志》2017,(2):260-262
目的:探讨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82例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接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索利那新片治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坦索罗辛缓释胶囊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相关指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置管期痉挛次数及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排尿期排尿次数、尿失禁次数及OABSS评分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每次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索利那新联合坦索罗辛治疗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膀胱过度活动症,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痉挛及过度活动、缓解尿频尿急等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0例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膀胱水扩张联合透明质酸钠灌注治疗,观察组采用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与6个月后的最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PUF评分等症状指标,以及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最大排尿量、排尿次数以及尿频尿急症状(PUF)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上述指标均有了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注射A型肉毒毒素治疗女性间质性膀胱炎/膀胱疼痛综合征,可保证治疗效果,作用时间较长,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SCI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0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和观察组(40例,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记录2组排尿日志并比较治疗前后尿流动力学、肾功能指标及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I-QOL)评分.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38/40)高于对照组(80.00%,32/40)(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反射性排尿建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排尿次数、残余尿量、血肌酐、尿素、尿素氮、尿酸、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减少(P<0.05),平均尿量、充盈期逼尿肌压力、最大尿流率、最大尿道闭合压、最大膀胱容量及I-QOL评分均明显增加(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电针俞募穴结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SCI后神经性膀胱患者的疗效明显,能快速促进膀胱功能恢复,改善患者尿流动力学,保护患者的肾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杨龙飞  王彦彬  宋晨  李军华  楼扬锋  季泽益 《浙江医学》2021,43(24):2679-2671,2684
目的观察骶神经磁刺激(SMS)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排尿困难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因带状疱疹引起排尿困难至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3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皮肤科相应对症治疗+留置导尿+膀胱功能训练)19例、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SMS治疗)20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平均尿流率等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残余尿量、最大尿流率及平均尿流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结论SMS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排尿困难效果良好,可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观察电针肾俞、次髎穴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生活质量的临床疗效,为膀胱过度活动症(OAB)的治疗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操作简单、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疗方法。方法将40例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0例。治疗组采用电针肾俞穴、次髎穴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关元、中极、膀胱俞、三阴交、肾俞治疗,疗程均为4周(针灸1次/d,每周休息1 d)。比较治疗前后膀胱过度活动症症状评分量表(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SF)评分等。结果治疗后,两组OABSS评分、24 h排尿次数、尿垫称重重量及膀胱过度活动症问卷简表(OAB-QSF)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电针肾俞、次髎穴治疗OAB疗效显著,治疗组明显改善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慢前煎剂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排尿异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慢前煎剂治疗伴有排尿异常症状且最大尿流率〈20mL/s的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27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最大尿流率、NIH排尿症状评分的改变。结果:24例患者最大尿流率、NIH排尿症状评分均有明显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前煎剂对慢性非细菌性前列腺炎患者排尿异常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9):6-9
目的 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康复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2月康复治疗部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盆底肌电刺激法,两组均干预8周。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最大排尿量、最大尿流率及残余尿量,并比较两组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最大排尿量及最大尿流率较前明显上升,残余尿量较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患者上升或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更显著(P0.05);同时联合组患者膀胱功能恢复情况(95.24%)明显好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5)。结论 盆底肌电刺激法联合膀胱功能训练用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效果确切,能明显改善膀胱排尿的功能,减少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托特罗定联合萘哌地尔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方法:将35例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患者随机分为托特罗定联合萘哌地尔治疗组(18例)与单用托特罗定治疗组(17例),治疗时间为4周,以平均24 h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压容量(MCBC)、最大尿流率(Qmax)为疗效指标,比较两组疗效。结果:2组间比较治疗前后24 h排尿次数、平均24 h尿失禁次数、初始尿意容量(FDV)、最大膀胱压容量(MCBC)、最大尿流率(Qmax),差异有显著性(P<0.05),联合用药组的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单独用药组。结论:托特罗定联合萘哌地尔治疗女性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疗效优于单用托特罗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