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瘫臂丛神经断伤及撕脱伤的术前评估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回顾21例产瘫的术前术后情况,探讨产瘫术前评估及治疗中的有关问题.方法游离神经移植及多种神经移位术.结果肩肘功能Mallet评分优良率为76%;全臂丛损伤由于放弃了下干的修复,手功能恢复较差,肢体发育短小;膈神经移位后肺功能代偿良好.结论术前对惠肢功能,伴随损伤、自然恢复进程、Itorner氏征,SNAP及SEP等进行综合评估,决定保守或手术治疗,手术时机及方法;手术时机及方法影响术后效果;康复训练可以预防或减轻骨关节后遗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对臂丛神经合并血管损伤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针对不同损伤部位,采取臂丛神经血管探查,进行神经修复、移植及血管修补、自体静脉或人工血管移植,达到同时修复神经及血管损伤的要求。术后及时辅助进行相应康复治疗。结果本组13例,经1年以上随访,患肢血管循环良好,部分病例恢复神经功能,优良率为67%。结论对臂神经合并血管损伤采用显微技术进行神经、血管的修复及重建,可避免肢体缺血坏死,而术后及时有效的康复治疗,对上肢功能的恢复亦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3.
田晓红  和平 《新疆医学》2004,34(4):125-126
臂丛神经损伤是较严重的损伤,我科1990年前对不全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一般采用神经松解减压术治疗,但对完全根性损伤无法处理。近10年来我科开始对臂丛神经损伤的病人行多组神经移位术或断端吻合术及松解减压术。即:膈神经移位于肌皮神经,颈丛运动支位于腋神经,副神经移位于肩胛上神经或外侧束。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和治疗,获得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的手术治疗经验,讨论影响臂丛神经根性损伤临床疗效的因素。方法:回顾1991~2007年收治的68例全臂丛根性损伤患者,采用多组神经移位、神经桥接术等手术方法。结果:术后获得随访的49例病人中,术后功能恢复至M4S57例,M3S414例,M2S217例,M1S111例;臂丛神经完全根性撕脱伤手术优良率40.8%。结论:术前准确诊断损伤性质及部位,术中精细操作是臂丛神经功能恢复的关键,对年轻患者应尽可能早期行手术修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重建臂丛神经损伤屈肘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埘5例臂丛神经止中干损伤的患者(早期2例,晚期3例)采用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随访6~18月(分别于伤后6、8、12、13、18个月实施手术)。术后持续性进行肱二头肌肌动、肘关节屈曲肌力、手内肌握力、尺神经支配区感觉测试。结果所有病例都恢复了肘关节的屈曲功能(肱二头肌肌力均恢复到3级以上)。2例早期病例术后1周内出现肱二头肌主动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6月,平均肌力恢复4^+级。3例晚期病例术后平均3个月出现肱二头肌收缩,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正常恢复时间平均10个月,平均肌力恢复3^+级。3例术后出现尺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1月后自动恢复。结论部分尺神经转位肌皮神经二头肌支手术是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损伤,快速确效恢复肘关节主动屈曲功能的优良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的疗效及影响手术效果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4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骨外科行膈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及健侧C7神经移位术的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4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部位分为膈神经移位组16例、肋间神经移位组15例及健侧C7神经移位组16例。屈肘、屈指肌力恢复釆用BMRC分级系列进行评估,肘关节活动度采用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试用标准评定。结果 3组不同部位神经移位术后的肌力与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310、7.111、-5.536、3.400,P均<0.01);影响肋间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3.883、8.182、3.067,P均<0.01),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肌力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损伤至手术时间及功能锻炼时间(χ~2/t=-2.423、-3.381、3.985,P<0.05或P<0.01)。影响膈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2.340、4.752、-2.221、2.907,P<0.05或P<0.01);肋间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损伤部位、神经移植长度和功能锻炼时间(χ~2/t=5.000、5.000、2.582,P<0.05);健侧C7神经移位术肘关节功能恢复有效率的相关因素有年龄、神经移植长度、损伤至手术时间有关(χ~2/t=-2.571、4.752、-4.875,P<0.05)。结论 3种不同神经移植术后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有效率存在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不同术式肌力与肘关节的功能恢复受不同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7.
膈神经移位术在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膈神经移位术方法改进后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1.5-3年,有效率100%。结论 膈神经是臂丛神经损伤治疗中可供选择的良好移位神经,通过术前对膈神经功能的评估以及术中对膈神经吻合方式的改进,可以提高膈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韦宏文  黄式环 《广西医学》2007,29(8):1310-1311
神经移位是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主要方法,其中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是目前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常用术式之一,有效率达84.62%[1,2].笔者对8例行膈神经移位肌皮神经治疗臂丛神经的患者进行了护理,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胸部手术创伤大,时间长,手术操作挤压肺叶,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分泌物增加,且术后膈肌损伤。胃膨胀,使有效呼吸面积减少,不可避免地造成呼吸功能下降。术后易发生呼吸系统并发症。其中协助患者有效排痰是防治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护理干预措施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对无创气道物理排痰护理进行大量研究。现将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肌间沟臂丛阻滞对呼吸功能的影响陈传义刘安永李元涛(郧阳医学院附属太和医院麻醉科十堰442000)关键词神经阻滞呼吸中图法分类号R614.4肌间沟臂丛阻滞是上肢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膈神经阻滞是其主要并发症之一[1],本文探讨其对呼吸功能的影响。1资料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损伤外科治疗的手术时机和神经损伤程度的判断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2008年9月至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臂丛神经损伤患者37例,采用的手术方法包括神经松解术、神经修复术、膈/副神经移位术、肋间神经移位术、健侧C7移位术等术式,总结归纳不同手术时机的患者产生的临床疗效。结果 37例均获6个月~1年的随访,功能恢复优良率达70.8%。结论臂丛神经损伤患者确诊后早期行手术治疗及术中对神经损伤的性质、程度的判断对手术疗效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臂丛根性撕脱伤已成为临床一种常见病,往往造成严重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丧失。目前修复以神经移位术为主。臂丛中干损伤,由于C7的双重代偿性,临床上无明显症状和体征。臂丛上干损伤,主要是修复重建肩肘功能等,其方式较多、较成熟,疗效也较满意。而下干损伤修复方式相对较少,手的抓、握功能远未成功修复,给患者工作、生活及身心健康等造成重大影响,生活质量大为降低。  相似文献   

13.
我院从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采用神经束支移位的方法治疗臂丛神经上、中干根性撕脱伤,通过加强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及功能锻炼,获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臂丛神经根性损伤病例,男8例,女2例,年龄22~56岁。其中包括C5、C6根性损伤或全臂丛神经不全损伤。供体神经选用正中神经5例、尺神经4例、腓肠神经1例。术后随访时间10~60个月,平均35个月。本组10例,术后恢复屈肘功能8例,有效率达80%;另2例患者不知如何用力使肱二头肌产生收缩活动,导致手术失败。2护理措施2.1术前护理(1)心理护理。由于臂丛神经损伤…  相似文献   

14.
经电视胸腔镜胸段膈神经游离移位治疗臂丛神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方法:从2005年03月至2007年01月,在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中应用电视胸腔镜(Video 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技术全程游离膈神经。手术中患者取平卧位,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以保证术侧肺萎陷。于第5肋间腋中线前约2 cm作小切口放置Stryker 10mm0°胸腔镜,另于腋前线第3肋间及胸骨旁线外2 cm第2肋间作两小切口置手术器械。采用两把普通长直角钳及内镜外科器械钝性及锐性分离膈神经及血管。结果:5例均成功的在胸腔镜下完成膈神经的游离,其中3例同时游离伴行心包膈血管。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全程游离后膈神经平均较传统颈部游离延长16.1 cm。结论:采用电视胸腔镜技术全程游离胸段膈神经用于膈神经移位修复臂丛神经损伤是一种安全而微创的手术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一侧膈神经切断前后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改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手外科用一侧膈神经切断移位术,医治臂丛神经损伤已获成功。但膈神经断伤后导致广侧膈肌麻痹,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尚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观察25例切断一侧膈神经前后的肺容量和通气功能变化及临床表现,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其具体影响。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全是手外科住院患者,均因臂丛神经损伤而行一侧膈神经切断移位术。既往无心肺疾病,术前胸透均无异常发现。其中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14~40岁。 方法和结果 本组病例术前检查: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肺活量(FEV_1)、功  相似文献   

16.
电视胸腔镜下全长膈神经移位治疗臂丛损伤15例分析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膈神经移位术是目前治疗臂丛根性损伤的主要神经移位方法[1 5] 。目前常用的膈神经移位方法是在锁骨上将膈神经切断 ,将其移位至受区神经 ,通常是上干前股或加移植神经直接移位至肌皮神经 ,以期恢复屈肘功能[1] 。由于膈神经长度短 ,使得神经再生的时间很长。我们自 1999年 8月开始应用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获取胸段膈神经 ,进行全长膈神经移位[6] 。目前已完成 15例手术 ,经过功能随访 ,效果良好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 :从 1999年 8月至 2 0 0 0年 3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对 15例臂丛神经损伤患者 [男 13…  相似文献   

17.
臂丛神经损伤诊治的研究进展与今后任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顾玉东 《上海医学》2001,24(9):513-514
一、近期进展创伤是二十世纪三大死因之一 ,臂丛损伤是创伤中常见且致残率很高的损伤 ,多发于青壮年 ,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难题 ,2 0世纪 60年代前为不治之症。 60年代后 ,由于肌电生理与显微外科的发展 ,利用神经移位手术进行治疗 ,恢复了部分功能 ,使不治之症变为可治之症。 2 0世纪 70年代 ,我国首创膈神经移位技术 ,80年代设计的多组神经移位 (膈神经、肋间神经、颈丛神经、副神经 ) ,使单组功能恢复变为多组功能恢复 ,90年代我国又设计了健侧颈 7神经移位 ,为不可逆臂丛损伤的治疗找到了新方法 ,使我国在臂丛神经治疗方面…  相似文献   

18.
目的改善颈椎损伤病人的呼吸功能,减少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病人预后,降低病死率。方法对68例颈椎损伤的病人加强术前健康教育,进行气管及食管推移训练,做好心理护理及人工气道的管理。术后注重环境的管理及呼吸功能监测,采取雾化排痰、体位引流、加强呼吸肌功能训练。结果68例颈椎损伤病人中1例因病情危重死亡,3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其余64例均接受手术治疗,恢复良好,无呼吸道并发症。结论加强对围术期的呼吸道管理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上干臂丛神经阻滞在肩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其对膈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鹤山市人民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肩部手术患者68例,在超声引导下进行神经阻滞,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组(S组,n=33)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n=35)。于神经阻滞前及神经阻滞后30 分钟经超声对膈肌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两组患者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和深呼吸状态下同侧膈肌移动度、膈肌麻痹发生率。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恢复时间及神经阻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相近[72.73%vs82.8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组比较,I组神经阻滞后30分钟膈肌移动度[(4.10±2.10)cm vs (6.02±1.35) cm]降低、呼吸频率[(17.29±1.84)次/分 vs (16.27±1.61) 次/分]增快、膈肌麻痹发生率[57.14%vs6.06%]增高,术后肩臂部感觉、运动功能恢复较缓慢,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上干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在获得满意麻醉效果的同时,能明显降低膈肌麻痹、霍纳氏综合征、声音嘶哑发生率,术后肩臂部运动、感觉功能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20.
董秀云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3):2873-2874
目的:改善颈椎损伤病人的呼吸功能,降低呼吸系统并发症,提高病人预后,减少病死率。方法:对18例颈椎损伤的病人加强术前心理护理、健康教育,进行食管及气管推移训练,加强人工气道的护理。术后加强环境的管理及呼吸道护理,采取加强呼吸肌功能训练,雾化排痰、体位引流。结果:18例颈椎损伤病人中1例因呼吸衰竭死亡,其余17例均接受手术治疗,预后良好,无呼吸道并发症。结论:加强对颈椎骨折围术期的呼吸道护理是预防和控制呼吸道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