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盐酸曲美他嗪系1-(2、3、4-甲氧苄基)哌嗪盐酸盐,为哌嗪类衍生物。它有抗缺血作用,但不影响血流动力学,也不降低心率、血压,直接对心肌细胞提供保护作用。我们采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4例,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国医学创新》2015,(14)
目的:研究与分析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心绞痛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16%(47/51)、3.92%(2/51),与对照组的80.39%(41/51)、13.73%(7/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心电图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可有效改善患者血脂水平,缓解心绞痛,提高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4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32)。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20 mg/次,3次/d,连续治疗12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1.2%)显著高于对照组(65.6%),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1.09±0.63)次、发作时间(2.31±1.35)min显著少于对照组(2.09±0.83)次、(2.76±1.46)min,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可显著缓解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发作次数及发作时间,可促进心脏功能恢复及心脏血流动力学改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康医学》2019,(14)
目的:观察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采取无缝隙护理模式。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后生存质量、疾病认知程度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33%(4/4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16/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总体健康评分、生理功能评分、生理职能评分、躯体疼痛评分、活力评分、社会功能评分、情感职能评分和精神健康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危险因素、疾病症状、疾病危害、治疗方法、注意事项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92%(47/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25%(3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模式有利于优化护理工作的质量,可降低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联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 99例确诊为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 :常规治疗组 4 9例 ,接受硝酸酯类、钙离子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 ;曲美他嗪组 5 0例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两组治疗时间均为 (2 8± 3)d。观察两组症状、心率、血压、动态心电图的变化及副作用。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 ,曲美他嗪组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总缺血时间的减少更为明显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 ;曲美他嗪对心率、血压和率压乘积无影响。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能更有效地改善不稳定性心绞痛症状 ,明显减少缺血发作次数、ST段最大下降幅度和总缺血时间 ,对血流动力学无影响 ,不良反应轻 ,是安全、有效、更完善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不全的疗效。方法将49例冠心病心绞痛伴心功能不全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病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通过观察心绞痛的发生频率,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缓解情况和心电图的恢复较对照组为好,但盐酸曲美他嗪对心功能不全改善较常规治疗无明显优势。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伊川县人民医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给予对照组患者盐酸曲美他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心绞痛症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用量)改善情况、血流动力学指标[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PV)]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86%)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心绞痛持续时间较短,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FIB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14%)与对照组(14.2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注射液联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心绞痛症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疗效.方法 选113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的患者使用美多心安、长效的硝酸甘油缓释剂、阿司匹林和忆辛等进行治疗,治疗组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结果 治疗组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和发作的时间以及心电图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存在的显著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曲美他嗪取得的临床治疗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方法:10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长效硝酸甘油缓释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心绞痛平均每周发作次数、平均每次发作时间、心电检查 ST 段情况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用盐酸曲美他嗪20mg,3次/d,口服。2组患者均治疗1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程度、频率、硝酸甘油用量及心肌耗氧量等指标的变化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12周,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程度、频率、硝酸甘油用量上明显减少,心肌耗氧量明显降低,临床疗效显著(P〈0.005)。结论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稳定型心绞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易反复发作及演变成急性心肌梗死,可突然猝死。我院于2006年5月-2007年5月联合应用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观察盐酸曲美他嗪对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我院内科2009-10~2012-12间诊治的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14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7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盐酸曲美他嗪20 mg,3 次/d,两组患者的疗程为6个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5.7%,对照组总有效率81.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内治疗组复合终点心血管事件发生率5.7%,对照组发生率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动态心电图ST段下移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ST段下移明显减轻.结论 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稳定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明显提高疗效,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通心络胶囊并用曲美他嗪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68例,随机均分两组:对照组33例常规给予硝酸盐制剂、β1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低分子肝素;治疗组3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3粒,每天3次、曲美他嗪20mg,口服,每日3次.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主要症状胸痛、胸闷、气促、乏力、心悸等临床疗效比较分别为91.4%和57.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心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71.4%、45.5%,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通心络胶囊、曲美他嗪为主辅以常规药物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较为有效的方法,可能与其优化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5.
《河南医学研究》2017,(16)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80例老年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即接受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模式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观察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及干预后1周心绞痛发作情况以及随访6个月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护理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绞痛稳定状态、躯体活动受限程度、疾病认知程度、治疗满意度等SAQ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再发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能够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的控制效果,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前来该院就诊的68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数字表的方法将上述患者平均分成A、B两组,每组为34例.其中,A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B组采用无缝隙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心绞痛控制情况及预后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B组患者相较于A组,心绞痛稳定和心绞痛发作、心绞痛不良症状明显更优,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无缝隙护理能够有效控制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减少患者不良症状,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和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并探讨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自主意愿将其分为护理组与常规组,各30例.对常规组心绞痛患者采用常规护理,给护理组心绞痛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期间,护理组患者心绞痛量表(SAQ)评分高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对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3个月随访,护理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少于常规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患者采用无缝隙护理,可降低心绞痛发生次数,促进疾病转归,从而提升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干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12月钟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5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AQ)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身体活动受限、疾病知识掌握度、心绞痛发作、心绞痛稳定状况各项SA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SA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物质生活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干预,有利于控制心绞痛症状,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促进其生活质量及... 相似文献
19.
郑曦 《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22,(5):526-527
<正>冠心病是一类发病率较高、危险性较大的慢性心血管疾病。老年冠心病患者除了需给予必要的治疗外,还需加强护理干预,通过系统、高效的护理服务改善其心绞痛的症状和预后。本文分析无缝隙护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控制及预后的效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8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干预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60~84岁,平均(70.6±4.1)岁;病程8个月~9年,平均(4.4±0.9)年。 相似文献
20.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17,(13)
目的探讨无缝隙护理改善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及预后的应用分析。方法抽取收治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分析,随机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无缝隙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通过对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冠心病老年患者实施无缝隙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显著降低心绞痛、AMI、猝死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