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目的:总结急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从我院急诊科转运至病房的危重患者2188例,正确评估患者病情、做好转运前物品的准备、途中严密观察病情及转运后病情的交待等.结果:2188例患者采取上述护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病房,无一例患者途中发生意外.结论: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实施护理措施后,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障了患者的安全,提高了科室及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6):77-83
目的探讨双人核对单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双人核对单用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与传统管理模式对比进行分析,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工作满意度七个方面测评中,及时准确通知病区、通知所需物品准备、护送患者准备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途中物品准备、携带资料完整性方面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双人核对单的使用,有效地保证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周颖瑜  安博  梁婉琪 《当代医学》2022,28(10):184-186
目的 探究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2月于本院住院治疗的66例危重儿童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33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转运,实验组采用基于改良儿童早期预警分级反应转运法,比较两组不良结局发生率、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及转运满意评分。结果 实验组呼吸异常、心率异常、低血氧饱和度、低体温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转运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改良儿童院内转运分级反应策略在危重症儿童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缩短转运时间和恢复时间,降低不良结局发生率及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缓解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并评价其应用效果。方法 以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将2021年7月1日至12月31日收治的11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收治的11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进行转运。对比两组患者在检查物品准备时间、转运时间和转院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检查物品准备时间(4.25±0.42)分、转运时间(18.17±3.26)分;对照组物品准备时间(8.76±1.05)分、转运时间(28.45±7.1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转运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分级色块管理模式基于病情的准确评估,合理安排转运人员及转运物资,提高了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降低了与转运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对重症医学科(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时间、转运效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本院ICU中转运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转运方式,实验组采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式,比较两组院内安全转运时间、血氧饱和度(SpO2)下降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实验组Ⅰ、Ⅱ、Ⅲ级患者转运时间、转运至目标各个科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SpO2下降率为24.00%,低于对照组53.33%(P<0.05);实验组院内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P<0.05)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式可缩短ICU患者的转运时间,降低SpO2的影响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锦霞 《广西医学》2010,32(5):614-615
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程序在外科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效果。方法在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547例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病例,其中2008年的100例为对照组,按常规的院内转运方法护理;2009年的100例为实验组,在转运前给予预见性护理。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院内转运所需时间,实验组为(30.8±4.3)m in,明显少于对照组的(38.2±8.7)m in(P〈0.01);转运效率实验组快于对照组(P〈0.01);不良事件和意外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院内转运的外科急危重病人进行预见性的护理程序,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用于急诊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减少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方法: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运用于急诊危重病人的转运评估上,并与使用前比较,比较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及科室满意率。结果:使用后危重病人转运不良事件明显低于使用前,科室满意率明显提高。结论:将改良危重病人转运评估单应用于危重病人转运评估有助于提高危重病人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对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时间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经本院急诊抢救室转运的88例急危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018年3月-2019年2月实施常规转运方式的44例患者设为对照组,2019年3月-2020年3月实施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的44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各医疗区域院内转运时间、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属及接收科室满意情况。结果:观察组转运至普通病房、检查室及重症监护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为9.09%,低于对照组的25.00%(P0.05)。观察组家属与接收科室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标准化分级转运方案用于急危重症患者有利于缩短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从而提高升者家属、接收科室满意度,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0.
急诊科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的前沿阵地。各种急危重症患者经过急诊初步处理后,因进一步明确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须进行院内转运,院内转运是危重患者救治生命链中的重要一环。有文献报道,院内转运时间虽然很短,由于患者病情不稳定、护理措施不当或转运途中的条件限制,可导致各类风险事件的发生,71%的患者在转运途中或检查过程中发生轻微甚至严重的并发症,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病死率比平常高9.6%,具有很高的风险,常常引发医疗纠纷。本文结合临床及相关文献对我院急诊科2012年6月-2013年6月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状况进行分析,查找在转运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出现的意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安全防范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2-2013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9例为观察组,转运途中使用便携式呼吸机进行呼吸支持;2010-2011年需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23例为对照组,途中使用简易呼吸器进行呼吸支持。比较2组患者的通气效果、转运过程中气管插管移位的发生情况及转运所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转运后心率和指末血氧饱和度均较对照组稳定(P<0.01),气管插管移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转运所需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便携式呼吸机在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可有效支持呼吸,操作便捷,安全可靠,值得在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对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实施安全护理的效果,探讨临床价值。方法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分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实施院内转运的急诊科危重患者80例,实施转运前、转运途中、转运后系列安全护理。结果 80例急诊科危重患者均达到安全转运的目的,其中CT、X-线、超声等检查均做到零等待,全部患者转运时,无1例因病情加重造成途中抢救和死亡,无护理纠纷的发生,转运时间平均(11.09±2.84)min;患者家属对转运护理满意79例(98.75%,79/80)、相关科室满意78例(97.50%,78/80)。结论经过检查前的充分评估,有效地计划,组织、准备及实施相应的安全护理措施,可以将急诊科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危险事件降到最低。  相似文献   

13.
袁代辉 《吉林医学》2011,32(23):4945-4945
目的:总结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关键环节与措施,方法:对213例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分析。结果:213例患者中5例发生轻微意外,转运过程无患者死亡。结论:采用医护专人护送,转送前对患者进行病情评估及风险评估;转运前备好药品、物品;与相关科室及检查部门提前联系;对创伤患者进行综合评估;重视转运途中的病情观察及管道护理并做好危重患者口头、书面的交接,杜绝急危重患者转运途中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保证患者安全,减少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危重病人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方法总结多年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经验,针对仍存在的管道安全管理不规范问题,提出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管道安全管理措施,并比较实施该策略前后院内转运危重病人发生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实施安全管理的173例危重病人,其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率(6.93%)较实施策略前三年的平均发生率(8.56%)明显降低。结论实施管道安全管理能有效降低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风险,为进一步制定《危重患者院内与院间转运指南》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李丽  陈伟   《中国医学工程》2010,(4):143-143
目的探讨介绍如何进行危重患者安全院内转运。方法652例患者均进行转运前评估及准备,严密途中监护及转运后交接。结果652例患者转运途中无并发症和意外事故。结论充分转运前的准备与途中监测是确保危重患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车祸多发伤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实施院前急救和转运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由大连市急救中心接诊并负责进行院前急救和转运的36例车祸多发伤患者,实施综合院前急救和转运干预。观察转运时间、途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家属对院前急救和转运干预的满意度。结果:抽样36例研究对象的平均转运时间为(10.21±1.96)分钟;途中不良事件仅发生1例,发生率2.8%;家属对院前急救和转运干预的满意度达到94.4%。结论:车祸多发伤患者采用综合干预模式实施院前急救和转运,可以减少途中不良事件的发生,在最大程度上缩短转运时间,使家属满意度得到显著性提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集束化干预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时间段分组,其中2015年1-3月院内转运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2015年4-6月的院内转运患者设为观察组,应用集束化转运策略.以5%的比例随机抽样,抽样结果为对照组110例,观察组116例.分别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转运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等级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原因分析中人员因素、设备因素、病情因素、流程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集束化干预可以减少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近两年收治的全部需要院内转运的424例急诊危重患者,转运途中均采用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院内转运平均用时为29.1 min,其中<20分钟有329例(77.6%);途中发生意外6例(1.42%);患者或其家属对院内转运护理干预比较满意有421例,满意度达99.3%。结论:急诊收治危重患者通常要在院内转运,转运途中采用相应的护理干预,可以大大缩短院内转运用时,减少意外情况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后的效果.方法:2010年我院外科加强院内安全转运管理的113例危重症患者为实验组,2009年常规院内转运管理的102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转运时间、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和意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为(30.2±7.9)min,2009年为(39.8±5.5) min,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院内转运时间比2009年有明显缩短.2010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3例、窒息0例、坠床0例、病情恶化1例,不良事件发生率3.53%; 2009年不良事件的例数:脱管5例、窒息3例、坠床2例、病情恶化7例,不良事件发生率16.67%,两组比较(P<0.01)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2010年不良事件的发生比2009年有明显减少.结论:实施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可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减少转运过程中不良事件及意外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1年2月赣州市人民医院急诊监护室与急诊抢救室救治的162例危重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62例急诊危重患者中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31%(41/162),转运设备方面不良事件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14.20%;单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呼吸系统疾病、携带氧气袋、转运总用时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护士性别、职称和患者年龄、性别、机械通气、输注血管活性药物、意识状态、早期预警评分(NEWS)评分、其他疾病类型与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不良事件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责任护士工作年限<6年[OR=2.913,95%CI(1.314,6.460)]、呼吸系统疾病[OR=2.210,95%CI(1.064,4.589)]、携带氧气袋[OR=4.546,95%CI(2.105,9.816)]、转运总用时≥60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