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病人,男,54岁。1月前开始出现尿路刺激症状,后间断出现肉眼血尿,无明确过敏史,为进一步诊治而入院。入院后实验室检查示:血常规正常,尿常规白细胞15~20/HP,红细胞++,BLD++。尿脱落细胞检查未见肿瘤细胞。超声检查示:膀胱三角区黏膜明显增厚。  相似文献   

3.
嗜酸性膀胱炎5例诊疗体会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嗜酸性膀胱炎患者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本病病因学、诊断和治疗.结果:经尿道电切术2例,膀胱部分切除术2例,予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口服保守治疗1例,后随访至今,均无临床复发.结论:嗜酸性膀胱炎较罕见,病理活检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联合抗生素是最常用且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手术亦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4.
嗜酸性细胞膀胱炎(eosinophilic cystitis,EC)是一种临床罕见的膀胱炎症疾病,其特征是膀胱壁各层均有嗜酸性细胞浸润,可以合并肌肉坏死以及黏膜和固有肌纤维化。浙江中医药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2017年收治了1例嗜酸性膀胱炎的患者,该患者为女性,58岁,以全程肉眼血尿8h,伴腰腹部胀痛入院,患者入院后血尿症状加剧,血红蛋白下降明显,即刻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ur,TURBt)后病理报告结果显示为嗜酸性细胞膀胱炎,术后予抗生素治疗后肉眼血尿消失,复查血红蛋白也趋于稳定,术后2年门诊随访复查血常规、尿常规无明显异常,膀胱镜检查未见黏膜充血水肿改变。目前对于该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为进一步探讨总结提高对嗜酸性膀胱炎的认识及诊治水平,现回顾分析患者的诊治经过并结合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对嗜酸性膀胱炎2例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从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诊治方法及疗效等方面总结。B超、CT及IVU等影像学检查2例表现为占位性病变和膀胱壁增厚。2例均给予非特异性药物治疗并随访。结果2例病理诊断均为嗜酸性膀胱炎。随访6个月,排尿异常症状消失,B超、CT及IVU等影像学及膀胱镜检查未见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易误诊为膀胱肿瘤,膀胱镜检查及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方法应具体分析病例的特点,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随访应视为治疗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嗜酸性膀胱炎四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黎  黄旭元 《上海医学》2007,30(1):25-27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EC)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999年1月至2006年2月对4例EC患者的诊治体会。结果3例因血尿就诊,1例因背痛就诊。1例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分类增高,2例膀胱内有类似肿瘤的占位性改变,2例有上尿路积水表现,4例均有镜下血尿,最终病理诊断为EC。对病例1和2分别行膀胱部分切除加回肠扩大膀胱术和经尿道电切术,术后半年膀胱镜检查无异常。病例3和4均予泼尼松、马来酸氯苯那敏和左旋氧氟沙星口服4周,2周后症状消除,B超检查示上尿路积水消退,静脉肾盂造影未见明显异常。病例3停药后随访18个月,无临床复发;病例4停药已2个月,目前仍随访中。结论EC较罕见,临床可有尿频、排尿困难、血尿、排尿痛或耻骨上区疼痛的表现,也可有尿潴留伴背痛的上尿路扩张症状及类似肿瘤的占位性改变,活检病理是有效的诊断方法。皮质激素、抗组织胺类药物联合抗生素是最常用且有效的保守治疗方法,手术亦为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7.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4岁,尿频半年、加重伴尿急1周。于2007年2月10日来我院行超声检查,在外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见好转。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正常范围。超声所见:膀胱充盈欠佳(患者诉尿急,不能憋尿,要求检查)膀胱容量小,膀胱壁弥漫性不均匀增厚(厚约0.8~3.3cm),回声偏低,局部可见多处隆起,左侧壁为著。改变体位未见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4岁,尿频半年、加重伴尿急1周.于2007年2月10日来我院行超声检查,在外院给予抗炎对症治疗未见好转.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于1993年—2006年收治的7例嗜酸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7例患者平均年龄33.2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血尿、腹痛等。影像学检查示膀胱壁增厚和占位性病变。均通过活组织检查后诊断为嗜酸性膀胱炎。治疗上采取药物及手术治疗。结果4例经药物治疗痊愈,另3例经电切辅以药物治疗痊愈。其中6例获得随访1-7年,排尿异常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膀胱异常变化消失。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与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与恶性膀胱肿瘤相鉴别,治疗上应以药物为主。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报告我院1例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病例,结合国内外文献资料,对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特点、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总结。结果: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影像学上表现为溶骨性破坏;须与单纯性骨囊肿、囊状骨结核、骨髓炎等相鉴别;单发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治疗。结论: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活检是确诊的关键,单发的肩胛骨嗜酸性肉芽肿以手术治疗为主,多发的考虑放疗。  相似文献   

12.
13.
14.
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2例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认识并给予及时治疗。方法对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2例进行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对其特点给予总结。结果2例患者术后病理切片均为嗜酸性膀胱炎。术后随防6个月,肉眼血尿消失,膀胱镜检查未见癌肿及肿瘤样变。结论膀胱癌并发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少见,膀胱镜检查与组织活检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必要步骤,治疗方法以经尿道膀胱病变电切及去除可能的病因为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嗜酸性膀胱炎(EC)的病因、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6~2008年收治的6例嗜酸性膀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6例患者均通过膀胱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嗜酸性膀胱炎,采取药物和手术治疗.结果 1例经药物治疗痊愈,1例缓解;4例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治疗痊愈;5例获得随访3个月至1年,排尿异常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膀胱异常变化消失.1例失访.结论 嗜酸性膀胱炎为良性病变,与膀胱肿瘤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应注意与膀胱恶性肿瘤相鉴别,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同时给予经尿道膀胱肿物电切,可明显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6.
许达薇 《中外医疗》2011,30(11):66-66,68
目的探讨嗜酸性膀胱炎(EC)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均手术治疗,经病理检查确诊。获得随访2年,排尿异常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无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嗜酸性膀胱炎与其它膀胱炎症性病变和恶性病变的临床表现相似,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的检查,其为一良性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特发性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以1例IHES患者为研究对象,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患者外周血、骨髓均可见嗜酸粒细胞增多,且以嗜酸性中晚幼粒为主,诊断IHES,经泼尼松30 mg bid治疗后病情好转。结论:IHES的诊断是一排除性诊断,血象、骨髓象、FIP1L1/PDGFRA基因的检查对其鉴别有重要价值,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  相似文献   

18.
小儿嗜酸性膀胱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Cai B  Xie H  Xu MS  Geng HQ  Zhang ZD  Li ZC  Liu GH  Chen F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20):1791-1794
目的 探讨嗜酸性膀胱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方法 对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新华医院于1998~2003年收治的嗜酸性膀胱炎患儿6例进行临床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6例患儿平均8.3岁,表现为尿频、尿急,排尿困难,遗尿及间歇性血尿,腹痛。影像学检查示膀胱壁增厚和占位性病变。均在膀胱镜下或开放手术,组织活检后诊断为嗜酸性膀胱炎。患儿分别接受自体膀胱扩大术,膀胱肿块切除术和单纯口服泼尼松、抗生素治疗。结果 5例患儿随访5—28个月,排尿异常症状消失,影像学检查无膀胱占位性病变。结论 嗜酸性膀胱炎诊断主要依靠膀胱镜下病变组织活检。从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来看,治疗应以药物保守为主。手术只在病变难以控制时考虑。  相似文献   

19.
刘威  倪陈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5,40(6):762-764,767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1例以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入院患儿, 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排除寄生虫感染、血液系统肿瘤等疾病, 确诊为EG, 给予抗过敏药物、白三烯抑制剂及皮质激素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症状缓解及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的时间。结果:EG有反复出现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 甚至出现吞咽困难、肠梗阻、肠穿孔;实验室检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内镜检查:黏膜粗糙、充血水肿, 点片状红斑或糜烂;活组织病理检查:病变部位每高倍视野超过15~20个嗜酸性粒细胞。皮质激素等治疗后, 实验室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临床症状好转直至消失。结论:EG是一种胃肠道变态反应性良性疾病, 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20.
李又春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21):145-145
目的:复习嗜酸性胃肠炎(EG)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并发症。方法:对1例EG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及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合相关文献,对EG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并发症及治疗作一次全面的学习,积累临床经验。结论:胃肠道黏膜组织病理学检查是EG确诊的关键,但需内镜下多点、深挖活检。寄生虫感染、高嗜酸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胃肠道为主要表现时与EG难以鉴别,需长期追踪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